分享

高效学习17:扩展化的知识系统化

 王肖杰 2022-08-11 发布于山东
1.联系。
知识点只是一个元素,元素和元素之间要有联系才能实现一定的功能。怎么联系呢?无非是找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比如互联网跟元宇宙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虚拟的。有什么不同点?可能是拟真程度,可能是产业方面的不同。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有何联系?很多人知道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列宁之前,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这两个词几乎是通用的。
有一个笑话是关公战秦琼。两个人时代不同,怎么可能在一起比武功呢?但也未必,想方设法把看似无关的两个元素联系起来就是创新,比如科幻小说的时空隧道。边缘学科、跨界学习、斜杠青年,其精髓都是联系。
两个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就会结成一张网。这个网结的越细密,知识体系构建的质量就越高,记住了一个也就记住了另一个,能解释一个,另一个也就因之而能解释了。
2.定位。
任何一个知识都有其适用范围、适用领域。有句话说:“真理向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但并不是每一步都能变成谬误,而是跨出其领域的那一步。
比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它们的应用领域,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说的很清楚:“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我们平时说“你这是唯心主义”,可能仅仅是“经验主义”,跟探讨世界起源的唯心主义不沾边。
3.固化。
固化就是让系统更有稳定性,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框架。核心是要从隐性变成显性。
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脑图,看完一本书画一个脑图,这本书的内容就抓出来了,日后看看脑图,书里的大概的内容就想起来了。再比如重复的工作列成清单,也是一种固化形式。具体可参看“四化工作法”专题。
4.扩展。
知识系统之网要织得更大、更细密,就需要不断的拓展。一是向外做领域的拓展,比如书法家学剑术,舞蹈家学太极拳;二是向内做细节的拓展,老电影《决裂》中有一个情节,一个大学教授给学生讲“马尾巴的功能”,成为笑话。这个情节尽管有点夸张,但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讲,这个教授做的是对的。黄仁宇的名著《万历15年》也是抓住一点不断深耕的结果。所有的博士论文,无非是在人类认知的领域往外扩展了一点点,可能是很小的点,但其价值是很大的。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人的思考力其实差不多,所差在于知识量的多少。也就是“原料”是否丰富。伟人之所以伟大,牛人之所以牛,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于他们见多识广,或在一个领域深耕,挖井不止。
5.融合。
就是形成心理影像。什么是“心理影像”?比如下象棋,一个象棋大师脑子里有很多很多的定式,每个定式相当于一个小系统、小模块,同时对整个棋局有个大模块。阿城的《棋王》的男主人公王一生能同时跟很多人下盲棋,别人告诉某局棋马五进三,他就能给出指令车七进一,就能把所有人全赢了。他记忆力为什么这么好?不是记忆力好,而是他有象棋的心理影像,且特别更清晰。
再举个例子:把棋子摆成下图左边的样子,看上三分钟,每个人都能复原。而摆成右边的样子,会下象棋的人能复原,不会下象棋的人就很费力了。

差在哪里?是会下象棋的人记忆力更好吗?不是,是他的心理影像更清晰。在他的心里,这车马炮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会下象棋的人只能死记硬背。会下象棋的人知道士、相、将只有几个固定位置,士、将不会走出米字格,记忆负担很小;而不会下象棋的人对每个棋子都要一样地记忆,效率当然低。
知识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了心理影像,也就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知识系统化就够了吗?还不够,还要生态化。具体请听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