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题库|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分类阅读:羁旅思乡系列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8-11 发布于山东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

杜甫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

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轼

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2.诗人为什么要“谢”残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罗旧驿①

王阳明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剌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②天北是神州。

【注释】①罗旧驿,位于贵州的驿站。诗人被贬途经此地。②五云,五色瑞云,常用指皇帝所在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罗旧驿独特景致:细雨中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刺桐花遮掩着潺潺的溪水。

B.诗人经过青杨瘴,适逢炊烟轻轻地从天空飘过,给人轻盈而又朦胧缥缈之感。

C.“芳杜洲”化用屈原《九歌·湘君》的典故,推陈出新,馥郁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

D.尾联写诗人来到万里天涯的夜郎,遥想天北。而“天北”与首联“南来”遥相呼应。

2.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泛舟

刘方平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写秋天景色,却不落窠臼,避开秋山、秋叶、秋菊等常写之物,而专写秋声和月影。

B.“虫响荻飕飕”借助叠词描摹声音,写出了秋夜生命的律动,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

C.“皆因”“各为”把看似无关的自然现象理出了因果关系:影是果,月是因;声是果,秋是因。

D.《春江花月夜》中“月”是登场的主角,被渲染得出尽风头;而本诗没有正面写月,但月隐含其中。

2.该诗后两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是《论语》中的故事。孔子带学生们周游列国,迷路了,让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它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D.“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归朝欢[注]

柳永(宋)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这首词写于柳永中年时期漫游江南之时。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萧”是草木摇落之声,写出了荒寒景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萧萧”意思相近。

B.“路遥”句为转笔,由写景转为写人,由于天色已晚,路途遥远,所以道路上还有很多行旅之人。

C.“一望”句中的“望”字,写出与故乡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实际上无法望见,为下文做了铺垫。

D.“新春”句说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因岁月飞逝而心惊,有年光逼人之感。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作者即景生情,先以白描手法重点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种特定的抒情环境,由景到情极为自然。

B.“归去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柳永借此抒发了对黑暗的官场的厌恶之情,有归隐田园之意。

C.本词以描写铺叙见长,表现手法运用自如,例如,“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和“双桨”都是借代。

D.“归朝欢”是词牌名,本词作者柳永,世称柳屯田,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代表作有《望海潮》等。

3.柳永词“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与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相似,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请结合所给句子,分别从内容及情感的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

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南桥、西第:均在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游寓”二字点明诗人宦游的处境,“秦”字点明宦游的地点,照应了题目中的“京中”。

B.第二句关键在“看春”二字,内容上交代了愁的结果,结构上又领起下文对春景的描绘。

C.颔联两句选取典型场景,刻画了京中春天的生机盎然,表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的欢愉。

D.尾联构思新颖,其中“明年”“倍还”等语表明诗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

2.诗歌先言“不当春”,后边又说“应尽兴”,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戎昱①

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

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②。

[注]①戎昱,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仕途不畅,长期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②定远侯:东汉名将班超,因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呼应标题,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

B.颔联通过把“野菊”“酒”“芦花”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清冷的环境和诗人的心怀。

C.颈联写诗人在高楼上看到风和烟雾一直蔓延到楚郡,想到自己的兄弟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

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情景交融,音韵和谐有致,语言质朴无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2.同是登高望远之作,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和杜甫的《登高》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途经岳阳时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漫漫”写出岳阳城下洞庭湖水的无边无际,诗人独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

B.颔联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起国都长安。

C.尾联写壮美的洞庭湖景象不能画成图张挂在华堂里,让贵人们赏玩,令人遗憾。

D.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诗人在登楼望远中,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2.这首诗的颈联写“猿”“雁”,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C

2.B

3.“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满眼烽火,到处戎车。反映出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现实。“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

C.“用了细节描写”错误。“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进攻,战乱未息,道路阻绝。这细节描写,而是取景宏阔,粗笔勾勒。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

B.“遥知兄弟登高处”,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诗句都是联想想象,有虚无实。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进攻,战乱未息,道路阻绝。满眼烽火,到处戎车。反映出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现实。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什么时候这种局面才能结束,展望前途,曲折坎坷,遥望故乡,归家无期,回顾自己,年华已逝,诗人不由得发出感慨。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

二、1.B

2.(1)因为在诗人眼里,残灯不嫌弃自己,孤舟中能整夜与自己相伴相依。(2)“嫌”字将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残灯对诗人的陪伴。(3)既表达了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温暖,也表达了不能归乡的无奈自嘲与落寞孤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错误,由“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可知,“不眠”的原因是“乡音无伴苦思归”。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及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先找到“谢”残灯的诗句,分析“谢”的原因。“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意思是“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可见诗人认为残灯不嫌弃自己,在孤舟中整夜陪伴自己,给自己以一丝温暖和陪伴,姑且纾解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

然后分析诗人这样说流露出的情绪。“残灯”本是物象,照亮是灯的物理属性,而此次诗人却说“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不嫌”“许相依”都是人的行为态度,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诗人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而唯有孤灯相伴,更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也是诗人不能归乡的无奈和自嘲。

三、1.C

1.①诗人作为贬客,且天天行走在万山峰顶之间,旅途何其艰辛;然而佳山胜水洗尽愁肠,日日饱览也算胜游。②首联写出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作者的旷达襟怀。③纵观全诗,首联起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大意符合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 .“馥郁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理解有误,此时勾起乡愁,没有流连忘返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句作用的能力。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句作用的能力

诗句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首联“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意思是:我这个贬客每天都在赶路,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座山,一路南来,爬山涉水,就当它是一场游览吧。作者把被贬的旅途当成是胜游,写出了大自然的魅力,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结构上,首联是总领句,二三两联承接首联对被贬途中的景物展开具体的描写:耳边布谷鸟不停在鸣叫,眼前的小村,因为下雨显得昏暗,路旁的刺桐花没精打采,石头小溪显得格外幽静。南地的炊烟轻快的在青杨上空飘过,在芳杜州我心头涌起一股惆怅的乡思;同时,与尾联“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表现的乐观豁达的情怀相呼应。纵观全诗,首联起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

四、1.B

2.①直接抒情。颈联直抒胸臆,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内心中浓浓的“乡思”不禁喷薄而出。

②以景结情。回首西北方向,浮云遮蔽,望不见远在浮云之外的乡关,也不知伊水年复一年地空自奔流向何处,在景物描写中寄托漂泊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错误,由“乡思不堪愁”可知,客居异乡,因秋气引发秋思,此时诗人充满了乡思之愁。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的能力。

颈联“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中“乡思不堪愁”直抒胸臆,“岁华空复晚”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因秋景引发秋思,无法抑制内心浓浓的“乡思”之愁,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尾联“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中通过写“浮云”的遮蔽、“伊川”的空自奔流,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漂泊之感,尾联通过写西北望所见之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五、1.D

2.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理解有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D。

2.本题考查叙述赏析句子的能力。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木”,就是“落叶”,“雁”“长江”等意象,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不仅是秋天的天气情况,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

同时“寒”字也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六、1.B

2.B

3.内容:两首诗都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都用了“桥”“月”“霜”这些意象,都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

情感:两首诗都借景物的描写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暗淡孤寂的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

B.“天色已晚”错误。“渐渐分曙色”指的是天刚破晓。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文学常识的分析能力。

B.“借此抒发了对黑暗的官场的厌恶之情,有归隐田园之意”错误。词中借此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初冬,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也表现了诗人早行的孤寂之感。

所以,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柳诗和温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1.C

2.①“不当春”写京中的自己无心赏春,“尽兴”则在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一实一虚,形成鲜明对比;②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的欢愉”分析错误,“花徒发”“叶漫新”中“徒”“漫”二字,标明春景虽美,却无人共赏,流露出无限的惆怅。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诗的首联“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中可知,作者此时游寓长安,远离家乡洛阳,作者此时充满着思乡之情,虽是春光大好,但作者完全没有心情去欣赏买好的春色,即使是长安著名的美景,“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也让作者毫无兴趣。

相反,作者想象此时的洛阳亲友们赏春的情景,“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欣赏春天的美景,是实写,而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是虚写。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赏春,却想象洛阳的亲友赏春的情景,此处是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更是对明年春天作了想象,想象明年春天自己回到洛阳后与亲友们一同赏春的情景,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八、1.D

2.相同:都表达了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以及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孤独寂寞之愁。

不同:《登高》还表达了年老多病,以及忧国伤时的情操。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还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语言质朴无华”错误。颈联在描写风烟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烟雾的弥漫。尾联在抒发自己的豪情时,运用了典故。所以语言质朴无华不合适。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登高》前两联写景,写作者登高远眺看到的夔州这个地方特有的秋景,后两联抒情,“万里”说明作者离家之远,“常作客”说明作者经常客居他乡,“百年”说明作者离家的时间之长,“悲秋”是作者在悲凉的秋天登高,所以抒发的是作者常年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

“多病”说明作者年老多病。“独登台”说明作者是独自一人等上高台,亲朋好友不再身边,表达的是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愁。“艰难苦恨”不仅指作者自身的艰难潦倒,还包含国运的艰难,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所以还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中首先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作者登上高山看到凄凉的秋景,作者满心的忧愁。“他乡酒”体现了作者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作者只能借酒消愁。颈联写到作者在高楼上看到风和烟雾一直蔓延到楚郡,想到自己的兄弟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体现出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一人登高的孤独寂寞之情。而尾联运用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以班超自己,表现出自己也想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九、1、C

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①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②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亲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C.“'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说法错误,这里没有使用拟人手法,而是虚写,是想象。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从李诗“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故两首诗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为战争颠沛流离,不能回家,家信断绝,音讯杳然,“烽火连三月”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可见,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

从李诗看,“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一个“归”字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结合注释对“弹铗”这一典故的介绍来看,“《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冯谖有才却只能做人门下之客,后得孟尝君赏识;诗人李贺想要入朝为官却难以实现,想要像冯谖一样施展才华而不能,所以这“裂帛”之中还有流露出失意之情。所以李贺诗歌中的“裂帛”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十、1.C

2.“猿啼”的声音凄凉;“雁飞”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令人遗憾”错。尾联写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猿”,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代表凄凉;“雁”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呼应。他一个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所以他看到夕阳返照之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长安,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就感到世事的艰难。见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应,既描绘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