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親與北大女子文理學院同窗好友之往事

 人文艺术沙龙 2022-08-11 发布于北京

                        龍起濤  撰文

母親王耀球畢業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化學系,那四年是她才情蘊含、學識充盈的美好時光。

她在自傳中寫道:“我六歲入小學(女師附小),高二時跳了一班考入中學(女師附中)。那時高中分文理科,我入了理科,那時對於化學頗有興趣,高中畢業乃決定考化學系。到了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生了一場重病,誤了許多考期,結果臨到最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招二次生時才去考了化學系。那時女院化學系主任是楊伯琴,教授講師也多是各院校有名人物來兼課的,只是設備較差。我對於做實驗非常感興趣,課後多半時間都消耗在實驗室裏,對於其他活動很少參加。

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設在孚王府(朝陽門內大街路北),建築格局莊嚴,庭院偌大寧靜,四周氣韻和順。

民國二十一年度(1932)化學系有五名學生:王耀球(湖南湘潭)、陳式樾(河北安新)、雷孝勤(湖南瀏陽)、俞永珍(浙江杭縣)和丁佩芝(安徽懷寧)。她們出身書香家門,雅靜謹行,志趣趨同,遂成心心相映的同窗好友。

我在紀念母親的詩作“至愛星光”中寫道:

您承繼家風考入北大

鑽研化學儘是巾幗精英

課堂課間情如姊妹

結伴郊遊比比倩影

更有相館好友合照

新一代才女文雅聰敏

       *   *   *

元素聚合呈現奇妙幻景

分解化合衍生琳瑯繽紛

關注實驗細微變化

傾心專業寄予終身

您在研院獲得其所

唯有刻苦方能技藝精深

化學系五位親如姊妹的同窗在課堂仔細聆聽教授的講解,課間相互交流學習與試驗的真切體會,假期時結伴赴北海公園與中山公園遊玩,她們更感興趣的是頤和園,欣喜地遊玩,歡樂地交談,盡興之際留下了難得的合影。

她們與其他系的學友傾心交好,一同散步郊遊,一幅幅煥發青春喜悅的合影記錄了那個年代大學女生的倩影。

她們在萬牲園樹前合影,母親在照片背面留下精巧的鉛筆字跡:“一九二九、三、二十九於萬牲(園)將歸之時所攝。”甚而隨筆寫下自嘲的調侃,反映了新一代女大學生自詡之幽默。照片上調皮的女生攀到樹上,顯出玩耍的神態,母親圍著白色圍巾站在樹下,寧和而悠閒。

在水塘邊合影,母親親密地靠在學友身旁,右手搭在其胸前,左手扶著其肩膀,親密而敦睦。回歸母校月亮門前合影,回想中学求知的时光,甚为愜意,母親親暱摟著陳式樾,左手叉腰,自得而傲人。

畢業時,母親等四位同窗身著學士服的合影未能留存,遺憾之餘,幸好有她們在相同位置穿著旗袍的合影留存下來,依然展示出新一代女大學生的驕人風采。

值得關注的是她們五位同窗好友在中國照相館的合影,時為畢業的1933年,每位女生都梳妝打扮,穿上花樣各異的旗袍,盡顯溫婉淑嫻。在那個年代,女生上大學乃世間新鮮事,選擇理科專業學習更為鳳毛麟角,由此可見她們內心之追求。

值得回想的是十餘位學友在北海公園北岸無名亭的合影,北平秋高氣爽,園內柳條飄拂,湖水蕩漾,正值好時光的莘莘學友團聚於此,懷想校園生活,暢談心儀職位,順從意願按無名亭空間佈局安排位置,拍攝了頗有意味的照片。

還有母親與好友雷孝勤及丁佩芝的合影,以及陳式樾、俞永珍和冠時及希孟的玉照,照片背面的留言凸顯出她們的相互尊重與友愛。

民國20年(19311210日報載女子文理學院經濟學會會員合照,可見女大學生之風韻。

母親大學畢業,外公王熾昌定制了黃銅鎮尺贈與母親,鐫刻“耀球愛女畢業獎品   癸酉(1933)橘叟”,殷殷之情,深蘊其中。

母親在自傳中寫了她入職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之經過:“一九三三年大學畢業那年,教我們高等分析的楊光弼老師(他那時是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分析化學室的研究員)告訴我們同班同學說,化學研究所招考助理員,要我們去考。我和我的一位老同學雷孝勤(她現在地質學院預備室工作)同去考了,結果二人都錄取了。她分配到分析化學室,我被分配到工業化學室。我是和一位名叫張漢良的研究員工作,從此我就離開了學校和老師走上了工作崗位。那時院長是李石曾,所長李麟玉,研究所設備較優,工作條件都夠,在職四年多也做了一點工作,如乾性油之研究(化學研究所叢刊一卷五號),制硫所用觸媒之研究(二卷二號),井陘汽油提煉及衍揚之試製(二卷四號)等還有其他一些零星分析化驗工作。當時工作須有報告,上級亦以按期有報告上來而滿意。”

母親的肖像照攝於1935年,端莊和悅,真誠平順,這是她在化學研究所其間留下的影像。

近日,得到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叢刊第二卷第五號,是張漢良與母親王耀球合撰的“製煉塗布帛乾油之研究”,全篇英文,時為1936820日。八十六年前母親與同事的實驗報告歷歷在目,感觸至深:母親細緻嚴謹的實驗紀綠終於返回家!

《國立北平研究院簡史》(劉曉著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全景式敘述了北平研究院的創建、部門設置、各研究所業績、南遷歷程及北歸再建之史實,其中,在北平研究院職員總表中,刊載母親王耀球和同窗雷孝勤的姓名、任職及時間。遺憾的是,將母親出生年份1909年,誤為1911年。

《簡史》記載了張漢良與母親王耀球合作的相關研究:井陘汽油用途的試驗,桐油去臭的研究,電解法提純糖漿的試驗,製煉桐油的研究,製硫酐用觸媒的研究;記載了楊光弼與雷孝勤合作的相關研究:鋁的測定法,綠豆組成研究及湯渣所含元素與物資的分配。

與此同期,陳式樾、俞永珍、丁佩芝等均入職相應的機構。

此時,外公王熾昌因病從東北高等法院法官職位退休回家,全家三代住在錦什坊街的四合院。該院坐西朝東,黑漆大門上方配有石雕,黑瓦灰磚白墻顯得房屋莊肅,前院設有竹籬笆和花壇,內外有別,正房偏房坐落有致,主次分明,整個院落一派古樸氣象。

外公書房,書案有序擺著筆墨紙硯,書架上齊整碼放法政書籍、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星期天外公叫上黃包車赴吉祥戲院觀看京戲,回來不時哼唱幾句;外公著作《海芥集》《刧餘枯禪偈  甕葉集》由章士釗先生題寫書名並作序,於1930年刊印。

外婆黃裔以慈愛心懷操持家務,裡裡外外井井有條,她營造著家庭和諧氛圍;母親從小生活在文雅和睦家庭之中,尊長愛幼,為人謙和,孜孜求學,步步順心,待友寬厚,遇事靜處。

母親曾在院門留影,她拿著手包若有所思,懷想院內和睦平順的生活。

外公和外婆在院內合影,兩位老人家並坐於陽光之下,外公心滿意得,兒女均大學畢業,各得其所;他縷了一把鬍鬚,微微抬起頭,整整衣衫展開折扇而正坐;外婆親和笑著,孫女外孫女和外孫都可以滿院跑了;她輕鬆地坐著,雙手搭在一起;和諧和美之極!

外公年已七十有四,病情加重,全家商議決定返回故鄉。於是,母親三舅等服侍外公外婆登上火車,歷經途勞回到長沙,隨即將外公送到醫院救治,母親等一直在醫院看護。不料,外公病情未能好轉,於19371225日病逝,安葬於長沙南門外月形山王氏墓園。

母親仍舊陪著外婆,外婆依然操勞內外。1938年夏,母親任職湖南省衛生實驗所,從事飲水與食品衛生化驗工作。因日寇進犯,省府遷至沅陵,繼而遷至耒陽,此時,母親調省衛生處任技師。母親在自傳中寫道:“1941年湖南省衛生處成立了湖南省制藥廠,我又由衛生處調到制藥廠(廠長先是鄧一韙,現任湖南省湘雅醫院院長;後來是李啟磐)。在制藥廠裏,除了搞技術外,還負了一點行政上的責任,就是技師兼製造課長。藥廠範圍不大,可是應有盡有;除製劑外,還有原藥之提煉,衛生模型,衛生材料等。多採用土法,出品種類很多,銷路亦不錯,當時頗以自慰,頗以為對於抗戰也不無小小貢獻。”

我十分敬重的百歲家族長輩告訴我:“你媽在廠里管著不少事,很負責,我那時是廠里的會計,我們的關係很融洽。”母親不僅管試驗和生產,為工友爭過工資待遇,而且還開辦夜校,教工友化學基礎知識,補習功課,因此贏得同事和工友的尊重,稱她為“星姐”。

經廠長鄧一韙(與父親是長沙雅禮大學不同專業的學友)搭橋,母親與父親龍志霍建立通信聯繫,相識相知相悅相合;母親稱父親為“潛”,父親稱母親為“星”;1943年10月間,母親將玉照寄給父親,她微露笑容,神態優雅,照片背面留言情意切切,父親在成都光華大學教授英語,將肖像照片寄給母親,他英帥面容,文華正茂,信中洋洋千言未盡懷想。後來,父母將當年的信函裝訂成冊保存,那豎排紅格的信函寫滿工工整整的楷書,讓我感慨至極。

1944年6月,戰況愈加危急,母親先托朋友護送外婆到貴陽,母親最后时刻才撤離製藥廠,登上最後一趟火車;父親從成都趕到獨山,迎接母親。母親父親於6月22日在獨山會面,而後與外婆住在贵阳,父親在南遷的湘雅医学院教英文和国文,母親在贵州省卫生实验所任化验技师。1945年1月,途徑遵義小住,後赴重慶。外婆與母親父親在重慶拍了合影,外婆心滿意足,母親父親喜笑顏開,一幅和諧恬靜的影像。

1945年12月13日,父親母親在重慶舉辦隆重婚禮,雙方長輩親友參加,留有篇幅很長的賓客簽名簿冊。選擇這個日子,是寄託期望,盼南京浴火重生,再造繁華景象。

此後,母親和父親譜寫著和睦美好的家庭樂章,創造著工作領域的不凡業績,那些年月的回憶將紀錄在“母親堅忍而平和的品格”一文中。

1960年某個星期天,母親對著鏡子梳攏長髮,特地穿上旗袍和淺色皮涼鞋,抹了口紅,正要出門,被小妹迎建看到了,要跟著母親去。母親和顏悅色地勸說了一陣,小妹才沒能跟著去。

那是北大女子文理學院同窗好友畢業二十七年後的聚會,母親、雷孝勤、陳式樾、俞永珍、丁佩芝等,還有其他系別的校友同聚於北海公園。她們在當年留影的無名亭回溯畢業時的理想,徜徉於五龍亭交談分別後各自的經歷,佇立於白塔下觀望隨風飄去的雲朵。

令人遺憾的,聚會沒能留下合影,只有以往的照片留住了那一段段令人欣喜的瞬間。

(註):

(1)母親曾帶著我(小學二年級)走過闢才胡同,她指著路南綠漆大門對我說,當年她在這座學校上中學,母親的表情和語調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日前找到北平大學附屬女子中學校門的照片,即母親提到的“女師附中”的校門,拍攝於1920年代。2019年秋,我特地拍攝了學校新樓改建遺存的舊大門面貌,對照留念。

(2)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1925—1937年)的前身是北平女子大學,始建於1925年,辦學之初分文理兩科並附設體育、音樂兩專修科。此後,女子文理學院經歷數次變更院名、數次重組,直至1931年正式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該校設在朝陽門內孚王府,舊稱怡親王府,俗稱九爺府。1937年,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發生後,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再無歷史記載。

(3)上傳三張老照片,展示校區(孚王府)莊嚴且幽靜之環境,教授和學生的適時衣著及精神風貌。

(4)北大女子文理學院同學錄記載了當年女生之姓名與籍貫,其中湖南籍女生佔相當大比例,若要尋找其後裔,了解其家門及逸事,那會是從另一個角度重溫學院歷史,重現學友情誼的篇章

(5)萬牲園:北京動物園前身是農事試驗場附設的動物園—萬牲園,園址明代時為皇家莊園,清初改為皇親、勳臣傅恒三子福康安貝子的私人園邸,俗稱三貝子花園,東部叫樂善園,西部叫可園。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原樂善園、繼園和廣善寺、惠安寺舊址上,由清農工商部領銜籌建農事試驗場,初衷是為學習西方先進經驗,"開通風氣,振興農業"

(6)國立北平研究院,192999日在北平成立,下設天算部、理化部、生物部、人地部、群治部、文藝部和國學部,其中理化部購置了東黃城根42號及大取燈胡同的4號、5號作為部址,下設化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藥物研究所、鐳學研究所和水利研究會。19357月,取消“部”之部門,改為“院  所(會)”二級組織架構,各研究所由直屬院長領導。

(7)章士釗於《海芥集》“橘弈廬稿敘”寫道:“湘潭王豫恂先生熾昌即是,科舉獲隽者也,名字文章當時炤燿士林,吾何能忘,今忽忽三十五年矣。”

(8)我國首部檢察專著《檢察制度詳考》,即由日本岡田朝太郎等四位法學博士口授,徐謙鑒定,外公王熾昌、張智遠、王樞等三位檢察官筆述,檢察制度研究會中華民國元年八月(1912年8月)印製,32開豎排,共4編,298頁13餘萬字。

(9)外公為“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科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丁未科會考中式覆試一等,以主事用簽法部補授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官,升補京師高等檢察廳檢察官,誥授通議大夫賞戴花翎。”

(10)外公東渡日本,學習法政,畢業於東京法政大學,歸國任京師高等檢察廳檢察官。1912 年8月,京師審檢各廳推檢前清通過法官考試的十四位法官調司法部辦事外公在列,時任高等檢察廳檢察官,後升任京師高等檢察廳代理檢察長,署最高法院東北分院法官。

(11)外公在《刧餘枯禪偈  甕葉集》自序中寫道:“長女懷馨次女玓源由北京師範學校寄呈所作講堂課藝,並檢出所藏余舊作詩稿,請余將近作詩稿一併付梓,懷馨願代出貲,同玓源校字,兩女志願亦尚可取,爰撿近在甌海法院所作詩有關於道德者,鈔寄十二篇,四十一首,兩女合所存舊稿十篇,二十八首,校字後,復請余弁言簡端,余感其意,題曰:劫餘枯禪偈。並令兩女將課藝共檢五篇,附於稿末,以俟長者教正,是為序。

(12)外公在《海芥集》自序中寫道:“舊稿多散失,近檢投缾矢次殘稿二十篇八,就駢體分為二卷,芥舟之細,何足以望滄海。楊甥安銘有心世道,見之促付梓人,因序,其緣起如此。

(13)外公生平簡述,參閱“我的外公 - 豫恂公王熾昌”一文,大舅生平簡述,參閱“我的大舅王印鴻(慶綏)曾任長沙法院檢察官”一文,三舅生平簡述,參閱“我的三舅王慶祓曾任西南聯大英文教員”一文,點擊本文左上角圓形人像,則展示博文目錄,可查到上述文章。

(14)此文發表後,周國平先生發來三份張漢良與母親王耀球合作撰寫的研究報告:井陘汽油用途之試驗(1934年7月31日),電解法提純糖漿之試驗(1935年1月15日), ESSAIS PRELIMINAIRES D'UTILISATION DE BENZOL DE TSINGHSING Co.(1933年7月31日);隨即珍藏之。


  母親小學畢業,將升入女師附中    1923年

  女師附中校門     1920年代


 校鐘

 

 現今保留舊校門之式樣

 

 北大女子文理學院學習期間,母親在錦什坊街庭院休閒    1932年 

 

  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孚王府)大門


  女子文理學院音樂廳(原銀安殿)


女子文理學院部分教授學生音樂廳前合影       1930年代 

  

萬牲園合影,母親(左二),雷孝勤(右一)


  女師附中月亮門合影 ,母親(右三),陳式樾(右四)雷孝勤(最後排)(王衡先生提供)


 水塘邊合影,俞永珍(左一)陳式樾(蹲坐)母親(左五)雷孝勤(右一)

頤和園合影,左起:雷孝勤、丁佩芝、母親、俞永珍  (王衡先生提供)


  頤和園大門石獅前合影,左起:雷孝勤、俞永珍、母親、丁佩芝  (王衡先生提供)


左起:陳式樾、丁佩芝、母親、俞永珍、雷孝勤  (王衡先生提供)  


大學畢業合影,左起:陳式樾、母親、雷孝勤、冠時   1933年

  

大學畢業合影(中國照相館),左起:陳式樾、雷孝勤、母親、俞永珍、丁佩芝   1933年  

北海公園無名亭合影,左起:丁佩芝、母親、陳式樾、俞永珍,雷孝勤(右一) 1933年  


            母親與雷孝勤

  母親與丁佩芝


             “耀球存   希孟   一九二九、三、二九攝於萬牲園”


             “式樾    1929    二弟攝”


              俞永珍 


         “耀球友    冠時    一九二九、三、二九”


報載女子文理學院經濟學會會員合影      1931年12月10日  

  女子文理學院同學錄 - 二十一年度化學系   (江南先生提供)

女子文理學院同學錄     (江南先生提供)  


母親大學畢業,外公贈予的獎品  


母親肖像    任職於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1935年


北平研究院理化部大樓,化學所在二層與三層  

  

張漢良與母親王耀球合撰之研究報告 

 

報告之內頁(全篇英文)

  張漢良與母親王耀球合撰之研究報告 (周國民先生提供)

    張漢良與母親王耀球合撰之研究報告 (周國民先生提供)

    張漢良與母親王耀球合撰之研究報告 (周國民先生提供)

  

  

  《簡史》中北平研究院職員總表登載母親王耀球與雷孝勤姓名 

  

  《簡史》中紀錄母親與張漢良共同撰寫的研究報告

 

    

母親在北平錦什坊街四合院大門留影     1932年

  

外公與外婆在庭院內合影     1936年  


前排左起:母親、外婆(懷抱房東小孩)、徐惠平,後排左起:房東、何志安(丈夫衛國犧牲,身著男裝)、製藥廠會計、工友     湖南耒陽    1943年

  

  母親肖像     湖南耒陽     1943年

   

  父親龍志霍    成都     1943年

 

外婆與母親父親合影      重慶     1945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