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代苏州花卉画对考证园林花卉史的意义 (附插图稿)
2022-08-11 | 阅:  转:  |  分享 
  
明代苏州花卉画对考证园林花卉史的意义明代苏州经济繁荣,人文会萃,在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出现一批以沈周为首的画家,他们的画风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取代了当时画坛上宫廷画派的主导地位。这一群体世称“吴门画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等,人称“吴门四家”或
“明四家”,史料记载,前后约有150余人,约占明代画家的五分之一。其派系形成后,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其中文徴明的学生与子孙就有30
多人。吴门画派最盛时期,是在明代隆庆、万历、崇祯年间(1567-1644)。吴门画派的作者有许多著名的山水、人物、花鸟画传世,但可
惜近代因战乱等原因,已有不少珍品流入国外。吴门画派绘画中的花卉图,对考证我国园林植物栽培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水墨画或彩画,可
以更确切的印证古文献中对花卉史的文字记载,更有一些画,补充了在古诗词与本草、花木专著及地方志中,未提及的园林植物,使我国的园林花卉
史内涵更加充实。现根据互联网上能搜索到的明代吴门画派花卉画,对研究苏州园林花卉史有较大影响的一些作品,进行简略的分析介绍
。沈周的玉兰、白皮松、荔枝图等沈周(1427-1509),“吴门四家”之首。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长洲湘城人,别业“有竹居”,在
今苏州湘城区阳澄湖镇沈周村。玉兰,古名木兰,但在古文献中所称之“木兰”这个词,又常是玉兰与辛夷(木笔、紫玉兰)两种植物的同名词
。在花史上“玉兰”一词的出现,早见于沈周的多首玉兰诗与玉兰画,沈周在画玉兰(图-1)的同时期,也画有辛夷(图-2)。画面确证了在明
代苏州的园林花木名称,已将玉兰与辛夷有了区分。沈周诗《题玉兰》“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
点出玉兰开白花,其《?兰玉树图》(1478)与《写生册·玉兰图》(1494),亦证实明代玉兰的洁白花色。从古籍资料综合分析,可认定
苏州唐代府衙内“木兰堂”周边种植的木兰即“玉兰”。图-1-沈周《写生册》玉兰图图-2-沈周《辛夷墨菜图卷》辛夷图白皮
松,古称栝、栝子松,树皮白色。白皮松的名词,最早出现在清代顾震涛的《吴门表隐》(1834)中,记述明太子太师申时行(1535-16
14),在苏州宅第门前列行种植的白皮松。而沈周有关“栝”的诗《秋日早兴》与《碧梧苍栝之轩》,是最早对江南园林白皮松的记述,诗中提到
自己园中的栝。沈周还有一幅画沧浪亭旧址上结草庵的《草庵纪游图卷》(1497),画面在山岗上有一株古栝(图-3),图卷的题跋谓:“主
僧茂公房,房踞东偏中,有佛殿,后垣土岗延四十丈,高逾三丈,上有古栝,乔然十寻其枝骳骫深翠,数百年物。”这幅画在花史与画坛上,都是对
白皮松在江南园林中的第一次记录。图-3-沈周《草庵纪游图卷》中的白皮松荔枝,为南方果树,苏州地区在史料上有二次记载,曾在
庭院中种植成功。一是清张霞房的《红兰逸乘》(1822)记述宋代府署中栽有荔枝,谓“昔太守孔公尝取鲜荔支设宴,并绘图赋诗。”但这则记
事,别无其它佐证资料。另一则是沈周的《白茅顾氏种荔核成树有感》图轴(1502)。图轴上半幅是沈周题的一首长诗,写对常熟白茆顾家园(
后称芙蓉庄、红豆山庄)荔枝树的感想,下半幅是荔枝折枝图(图-4)。为了证实常熟荔枝结果,沈周特地派人前往核实,并取回带果枝条而作此
画。当时文徴明还请福建人验证,并也有诗画,常熟的史志也有相关记载。图-4-沈周《白茅顾氏种荔核成树有感图》(局部)荔枝沈周的花
卉画有许多庭院栽培的草花,如鸢尾、萱草、玉簪、百合、蜀葵、黄秋葵、秋海棠、雁来红等,表明了明代苏州园林草本花卉种植现状。其中苏州博
物馆珍藏的沈周《花鸟册·雁来红》图(图-5),又证明外来花卉雁来红在我国的演化史。雁来红,苋科,草本,原产印度,因入秋大雁南飞时叶
转红得名。我国雁来红的庭院栽培,在宋代已见多首诗词记载,而沈周的这幅图画有两株雁来红,一株红叶,一株黄叶,正说明在明代雁来红栽培品
种已出现新品种的变异。图-5-沈周《花鸟册》雁来红二、文徴明的建兰图文徴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徴明,号衡山,学
画于沈周。苏州地产兰花主要是春兰与蕙兰,在唐代已有记载。文徴明的《漪兰竹石图》(图-6)最早证实了苏州在明代始有建兰栽培。此前南宋
时苏州的郑思肖(1241-1318)、元代画僧普明(字雪窗?-1352)与明代沈周的兰花画多为春兰或蕙兰。明孝宗嘉靖癸卯年(15
43)初夏,文徴明作《漪兰竹石图》长卷,从图卷的画面与文字,可以确定所画兰花是建兰。江浙所产春兰与蕙兰都在早春开花,春兰一茎一花,
蕙兰花茎高出叶丛,一茎有花5-11朵。而文徴明的这幅画在题跋中谓:作画在“癸卯初夏”,是夏秋开花的兰花。画面的兰花一茎多花,花茎又
多低于叶丛,附合建兰的开花的性状与特征。图-6-文徵明《漪兰竹石图卷》(局部)建兰三、唐寅的棕榈图唐寅(1470-1524),
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早年随沈周学画。棕榈,古称栟榈,原产我国,是棕榈科中最耐寒的一个树种。苏州在唐代皮日休(834
-902)诗《雨中游包山精舍》,记述了洞庭西山包山寺的棕榈。明末清初徐崧在《百城烟水》中记阊门内专諸巷宝林寺,园内有十景,其中一景
为“栟榈径”。唐寅的棕榈画有二幅,一幅《西洲话旧》图(1519),画面是唐寅在棕榈旁的茅亭与好友西洲话旧,另一幅《班姬团扇》图(图
-7),画班姬手拈纨扇,独自在棕榈树下悄然而立。这两幅画在棕榈史上,是较早以画形式反映出棕榈在江南园林中的景色。图-7-唐寅《班姬
团扇图》棕榈四、仇英的水仙、园林盆玩图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太仓,后移居吴县。出身寒门,初为漆工,
为人家彩绘栋宇,后被画家周臣发现有异才,收为弟子,得文徴明称誉,知名于时。水仙,原产地中海沿岸,大概在唐至五代时引进,在我国经长期
人工栽培驯化,成为一种归化植物。19世纪初,国际植物学家,正式认定为一个变种,定名为“中国水仙”。中国水仙最初为单辨花,花冠白色,
副冠黄色,称为“金盏银台”,五代时黄居寀(933-993后)的《水仙画》首次印证了这个单辨品种。南宋时杨万里(1127-1206)
诗《千叶水仙花》最早提到重瓣水仙的变异,这个品种后来称为“玉玲珑”。明嘉靖丁未年(1547)仇英的《水仙蜡梅图》彩画(图-8),是
画坛上最早一幅显示玉玲珑的彩图,画面在一枝蜡梅下,绘有一枝金盏银台与一枝玉玲珑,这幅画对考证中国水仙的演化史有重要意义。图-8-仇
英《水仙蜡梅图》(局部)水仙明代盆玩,据文震亨的《长物志》(1634)称:“盆玩,时尚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余持
论反是。”这段话前者即所称之盆景,后者是在庭园中以树石配置的大型花坛。这种花坛,从仇英《汉宫春晓》(图-9)、《金谷园》、《贵妃晓
妆》、《西廂记》等园林景色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庭榭盆玩在园林景观中的格局。图-9-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庭榭盆玩五、周之
冕的琼花图周之冕(1521-?),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人,擅写意花鸟画。琼花,是在北宋王禹偁(954-1001)在扬州任军知事时,
写了《后土庙琼花诗二首》(997),以后扬州太守欧阳修(1019-1068)又于庆历八年(1048)在树旁建“无双亭”,诗人韩琦、
刘敞等赞“天下无双”,而闻名。百年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入侵,揭其本而去,次年,在原树遗根处出一芽,道士精心养护,
数年后,树复原状。又经百年,树突然枯死。此后,琼花为何物?何时始有?是否是“无双”?自南宋至明清一直争辩不休。根据史料综合,琼
花实际是木绣球,因木绣球的花为不孕花,无种子,是通过以聚八仙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而木绣球与聚八仙在苏州都有原种。王禹偁在赴扬州之前
,在雍熙元年至四年(984-987)曾为长洲县令,并写过琼花诗,“尽怪吴苏地,琼花冷不销。”同时天禧年间(1017-1021)苏州
太守孙冕过维扬,访之,曾谓:“山中甚多,但岁苦樵斧野烧,故木不能大,而花不能盛,逐不为人所贵。”王禹偁与孙冕的记述,说明苏州的琼
花早于扬州。在画坛上,明代苏州周之冕的多幅《百花图卷》中,就画有木绣球与聚八仙,这进一歩佐证了苏州的琼花早于扬州。周之冕在明万历三
十年(1602)的《百花图》水墨卷,画花木35种,其中有木绣球图(图-10),另一幅录于《石渠宝笈》(清乾隆时编著的内府书画藏品录
文献)的《百花图》彩画长卷,有花卉折枝图70幅,其中同时画有木绣球与聚八仙(图-11)。此前吴门画派陈淳(1483-1544)的花
卉册中亦有二幅木绣球图。图-10-周之冕《百花图》水墨卷(局部)木绣球图-11-周之冕《百花图》彩画长卷(局部)聚八仙与木绣球
六、陆治的万寿菊、天竺葵图陆治(1496-1576),字叔平,吴县人,因居包山(洞庭西山),自号包山。师从祝允明、文徴明,书法
善行、楷,绘画犹工花鸟、山水。在吴门画派中,与陈淳、周之冕同为明代花鸟画三大家。晚年贫甚,隐支硎山,种菊自赏。其花卉作品中,有多幅
海外引进的花卉作品,在我国花史与画史上都是最早的历史记录。万寿菊,是菊科万寿菊属的一年生草本花卉,原产中美洲墨西哥。我国引进最早的
记录,见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陆治的《草虫群卉长卷》(图-12),画中有一丛开橙色重瓣花的万寿菊。在花史上的文字记载,最早是清
初陈淏子的《花镜》(1688)始有记述。图-12-陆治《草虫群卉长卷》(局部)万寿菊天竺葵,又名石蜡红,是原产在非洲南部的亚灌
木。在现代园林花卉与盆栽花卉中,已有许多品种,是组成花坛、花境的一个重要花种。我国古籍未见记载,而陆治的一幅虫草画(图-13),确
切证明在明代苏州已引进栽培。天竺葵的叶圆形或肾形,叶面有一圈暗红色马蹄形环纹;花为伞形花序,小花数朵,集生于花茎顶部。这些形态特征
,画面充分显见。图-13-陆治《虫草图》天竺葵明代苏州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这一时期
,从海外引进一些花卉植物是完全可能的。陆治晚年在支硎山种花绘画,也可能接触过一些海外花卉,在陆治的多幅花卉图中,除万寿菊与天竺葵外
,还有几种花卉图形,在此前国内的花鸟画中从未有过,而与现代一些海外引进的花卉有相似之处,实是何种园林栽培植物,还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七、周臣的棕榈科植物图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东邨,吴县人。唐寅、仇英曾随其学画。在互联网可搜索到二幅周臣的《山亭纳
凉图》,其中一幅在亭前后有数株似棕榈科刺葵属的植物(图-14)。这幅图中几棵树,与原产非洲西岸加那利群岛的加那利刺葵(又名加那利海
枣)相似。加那利刺葵是一个著名的景观树种,较耐寒。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有引进,80年代福建等地已批量进口。
21世纪初苏州已应用于园林绿化,冬季经适当保护,可露地安全越冬。有关这幅画的资料不多,尚需进一步探索求证。图-14-周臣《山亭纳凉
图》(局部)加那里刺葵八、文伯仁的邓尉观梅图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文徴明姪。梅是苏州的原生树种,
唐代已有果梅与花梅两个栽培类型。宋代范成大《梅谱》记录苏州有2个果梅品种,7个花梅品种。明代由于果梅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州西部山区种梅面积的扩展,早春开花时的花海,十分壮观,光福邓尉赏梅之风渐兴起。杨循吉《吴邑志》(1529)中谓:“吴邑梅,光福山中尤多,花时香雪三十里,物外奇赏也。”王穉登(1535-1612)诗《冒雨游玄墓》诗曰:“发兴上篮舆”,“寻花欲乞命”。玄墓山在邓尉南1.2公里。文伯仁的《姑苏十景册·邓尉观梅》图,印证了苏州的“梅海”,与上山赏梅所坐的篮舆,这是全国梅区形成赏梅景观的最早历史记录。图-15-文伯仁《姑苏十景册·鄧尉观梅》(局部)梅海与篮舆2021-10-3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蔡曾煜2
献花(0)
+1
(本文系老圃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