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史,防火史

 立达国学 2022-08-11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王鑫淼|撰文
    刘宇|编辑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共接报处置各类警情96.2万起,比去年同期增加6.5%。

消防队伍出动人员1094.7万人次、消防车194.5万辆次,从灾害事故现场营救被困人员7.2万人,疏散遇险人员15.5万人。

火灾事故较往年大幅增加。

《左传》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水火无情,火灾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以及那些惨痛的教训,要求我们要加倍注意用火安全。

人类在利用火的同时,也同火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用火史同样也是防火史。

现下,如果发现火情,只要拨通火警电话,则会就近分配消防队出动救援,那古时呢?

有消防员吗?又是如何防御火灾的呢?
古代消防事业被称之为“火政”。

据《周礼》记载,周朝管理火政的官员有司烜、司爟(guàn)、宫正。

司烜在城中穿行、敲大铃,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司爟负责传达禁止生火的命令;宫正则负责监督宫中防火的相关事宜。

汉代设有执金吾(yù)一职,《后汉书·百官志》注说:“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

唐代,武侯铺取代了执金吾。

直到宋代,才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专业消防队,名为潜火铺,“潜火”即为灭火之意。

潜火铺会选择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其中会搭建一座有现在三四层楼高的“望火楼”,附近区域尽收眼底,便于及时发现火情。

《清明上河图》中的望火台△

其内灭火设备应有尽有,水桶、洒子、云梯、火叉、锯斧、铁锚……

等等!锯斧?铁锚?也是消防工具?

原来,虽然古人在建房时,会加盖防火墙,火势若来得凶猛,蔓延到防火墙处,也会因为阻断了可燃物而停止燃烧。

要是连防火墙都阻拦不住,就要用上锯斧、铁锚等“拆家”工具了,可将火势蔓延方向的房屋建筑拆掉一些,使之变成空地,形成隔火带。

在中国消防博物馆内,你会见到竹制唧筒,它为后来风箱的发明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问题。

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唧筒这一远程灭火设备的构造:“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
明清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含有木质建筑材料,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从落成至今,预防火灾都尤为重要。

我们走进故宫,随处可见铜制、铁制的“吉祥缸”,古人称之为“门海”,取“门前大海”之意,缸内常年备着清水,冬日安设封盖,盖中设铁屉生火融冰。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装点偌大的紫禁城,而是重要的消防工具。

很多现代的防火器具,都是从古代流传演变下来。我们面对火灾,从未掉以轻心,只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让我们悬着的心,有条件落回肚子里。

今年年初时,湖南湘西的一个影厅中,正在播放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正在所有观众都陷入沉思和感动之时,身边生起了一阵风。

原来是休假来看电影的消防员们,一个个雷厉风行地坐起。

临时收到出警任务,他们没有耽误片刻,飞奔出影院。

当时影厅中的其他观众或许一脸茫然、不明所以,但在视频中看到他们起身的那一刻,仿佛与影片中先辈们所传递的精神交汇。

“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盛世,火焰蓝一定竭力守护!”


犹记得今年1月17日晚,江西新余的一个工厂厂房发生火灾,现场火光烛天,一名工人被困其中。

厂房建筑结构相对复杂、现场浓烟滚滚,遍地都是障碍物,救援人员四次进出火场,最终,成功将被困工人救出。

当时参与搜救的消防员刘佳明说:“只要他活着,就是消防员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曾在介绍消防服的视频中看到过:消防服的后领部隐藏着一条绳带,它的用途是便于将重伤的消防员带出火海。

网友纷纷评论:希望永远也用不到这个设计!希望他们每次都可以掸一掸灰尘,阔步而出,平安归来!希望他们的工作清闲,再清闲!



今日用典

【原典】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译文】

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赏析】

我们都熟悉“温水煮青蛙”的故事,眼下的安逸或许会让我们陷入到无形的危机之中。对于消防事业,为什么我们还在不断研究新的设备、器材?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安全了,反而仍要不断增强防范意识?答案便是有备无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