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两传医话系列丨講座前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一 至 五

 新用户88654681 2022-08-1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编者按: 台湾伤科泰斗 林两传医师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创建的林氏结构还原疗法的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和研究。林老师医文兼通,言而有据,俱出心裁;且行文流畅,体裁不拘,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其文不仅可读性极强, 其理念更是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自2020年起,德中教育公众号开设专栏转载林两传医话系列,邀君同行,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在成为明医的道路上。

 講座前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一 

林兩傳  2022.03.29 台灣桃園

診斷的一個心理上的用處

3、4月有一個大型的國際網路系列演講,由大馬的李曄醫師,劉鋭春醫師和我三個人,講結構治療的診斷、治療原則,治療示範及醫案舉例(講座已經開始了,而且報名早已結束,請不要再詢問)。我接下去負責的時間裡,其中一半要講診斷。為了節省演講的時間(因為時間真的很短),先在這裡寫一些診斷應具備的常識,供聽演講的朋友參考,也給未能參與的朋友分享。

對於結構治療而言,最重要的是望診跟觸診。望診是對於三個軸線的變化,有個綜觀全局的掌握。像哪一個軸線是結構錯亂的主因?三個軸線傾斜、旋轉的狀況如何?能量流通與結構變化如何互為因果?

觸診則是在掌握大體變化後,對於小系統或是細部變化的探索,這種探索有動態和靜態的,靜態的主要是知道遠近之間的張力連貫,動態的則是深淺層之間的對位問題。

在治療上,觸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找到有問題的張力轉折點時,配合之前的系統掌握,對病人的提問,也就是問病人是不是這裡痛?是不是做什麼動作的時候痛?是不是生活裡常常有什麼樣的固定姿勢或是用力方式?是不是颳風下雨這裡會痛?是不是疲勞的時候這裡會先出現症狀之類的。

這些問題是在觸診時,由結構的狀態及動態推論出來的。痛點是最容易摸的,只要有骨錯縫筋出槽,即便病人平時沒有明顯症狀,按壓也會出現疼痛。重要的是其他問題,這些問題是希望從病人的回答中,確定自己診斷的正確性,而這些問題都不是病人自己說的,或是病人之前沒有說的。這件事很重要,不能為了怕說錯而乾脆不說,那觸診就很難進步了。就像學脈診的時候,要由脈象推論生理狀況,就要不斷藉著詢問病人去覆核自己的推論,如此才能進步。

但是觸診另外很重要的,還是在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當醫生的手觸摸到病人有問題的地方,病人會藉著醫生的手看見自己身體的狀況(有經驗的醫生應該能明白這種情況),明白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會相信醫生知道如何治療自己。這時候,病人可以身心都放鬆的交給醫生治療。病人通常在接受結構治療的當下,是惶恐跟緊張的,這時候他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對抗著醫生的治療。臨床上經常可以聽到醫生不斷的要病人放鬆,放鬆!造成這種原因,除了有病人不知道醫生要做什麼的惶恐外,還有潛意識裡,對醫生沒有完全的信任。

像我從前在治療一些老病人的時候,問他今天怎麼了?老病人會說,你自己摸啦,反正我說什麼你也沒在聽。我觸診完以後,就開始進行我的治療。治療完以後,我說好了,病人就走了。但這整個過程其實並不是如我所說的那麼好笑,而是在觸診的過程中,病人就知道我掌握他的問題了。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從身體的搖動、旋轉、牽引裡,自己會知道,原有的身體阻礙,活動的限制,逐漸在消失。因此當我治療完畢的時候,病人也會知道自己已經好了。如果其中我的診斷治療有所遺漏時,病人最後自己會補述的。

這是觸診的一個很大用處,當你清楚看見時,病人也會知道你看見了!

                                                                          图片

 講座前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二 

林兩傳  2022.03.30 台灣桃園

調整所依的軸線

我們如果嘗試把沒有對齊的尺橈骨對齊,不管是屈肘對齊或是伸直手肘對齊,會發現手腕和肩膀變緊了。如果用頓挫的力量,把歪斜的骨盤扳正的時候、會發現大腿的肌肉變緊,膝蓋變緊,下段的肋骨也扭曲變緊。

如果把一條收縮過度變緊的肌肉,不論用搓、旋、壓扭的方式,讓它變鬆或是跟其他肌肉排整齊,都可以發現它的拮抗肌會變緊,上下關節也會變緊。把腳踝扭正(跟距脛骨排齊,可以發現脛腓骨扭歪了。把脛腓骨轉正,膝蓋就不齊了。即便左右搓揉一條僵硬的肌肉,它會變鬆變軟,但這是建築在將張力分散到附近肌肉,及破壞了結構網絡,將固定肌肉之間的結締組織撕裂,這也很難認為是一種良好恢復骨錯縫筋出槽的辦法。

不論想改變結構中的任何一樣事物,同時都會引起其他結構的錯亂。當然,這樣調整後,遠端的錯亂,有的錯亂變化很直接,有的不見得非常明顯,因為身體裡面有很多結構緩衝區(各緩衝區狀況不同,非常複雜,以後再慢慢論述),但是要重組一個網絡,需要有所依,才能讓整個結構圓融重組。

不管如何重組,總脫不開淺層和深層這兩種概念上的劃分,淺層是和皮膚相連結的,深層的是最靠近骨頭的。由於皮膚是限制肢體大範圍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淺層不同方向的肌肉,收縮時都競爭著面積有限皮膚(皮膚在運動中可以擴展,並不是由於具有很好的彈性,而主要是其間的折疊被攤開),所以所謂的勢就很重要(請回看《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裡,有關「勢」的部分),勢的連貫,保證了淺層結構網絡調整時,淺層肌肉整體的歸位過程。

骨連線則是在不違反(淺層)勢的連貫下,進行深層結構網絡的調整,在深淺層都對的情況下,中間錯綜複雜的肌肉狀態,自己會被結構網絡帶順,所以我設計的手法裡面,沒有太多處理肌肉的方式,只牽引整個結構網絡動,讓肌肉自己歸位。

但是勢的連貫,是要讓一組相關的肌肉一起還原,依著張力連貫的原則。所以須要有軸線的概念,軸線並不是一個實存的線,而是讓結構還原的想像中軸。依著軸線(有橫軸,有縱軸),對上的勢(淺層的肌肉連上),再鬆解骨架(對上深層,我書中說過,調整骨架,是為了鬆解深層肌肉,還原肌腱的收縮方向),這時依著軸線逐步還原結構,才不會弄亂結構網絡,並攤開結構緩衝空間。

所以結構錯亂變化,是依著軸線進行,也是依著軸線代償,還原也需要依著軸線,逐步收拾還原。因此觸診也是依著軸線進行的,相對於軸線,局部結構才能有對或不對的判斷。

                                                                              图片

 講座前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三 

林兩傳  2022.03.31 台灣桃園

勢和可不可動

判斷有問題的方式,並不是摸骨頭有沒有歪,兩邊結構對不對稱。而是該處(一個關節或是一條筋)是否在軸線上有張力轉折,也就是「勢」是不是順接,在該軸線上是不是「可動」!

勢順不順,可以沿著軸線,輕輕拖帶著皮走,不順的地方,皮(跟下面的筋或骨之間)會變緊,有被拉住的感覺。

勢不順,沿著軸線搖動,該處會卡卡的,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柔順可動的連線。

可不可動,則是該處筋(或關節)左右撥動或轉動時,可動性是一樣的,就是「可動」,這時它在軸線中左右的緩衝空間是一樣的。

只要勢順而且可動,即便摸起來筋硬或是骨歪斜,該處也是沒有問題的,硬或是歪斜是其他地方張力來的,是代償的結果,不可以直接處理該處。

比方說,脊椎上摸到歪掉的胸椎脊突,代表該胸椎的排列是歪的,但是這可能是骨盤歪斜,以至於脊椎整個有點旋轉,再加上兩手用力不平均,橫軸歪斜,肋骨跟著扭曲,於是胸椎就更歪。這時胸椎只是縱橫軸交會下的果,是張力代償下的結果,如果直接把它當作錯位,疾患的因,去調整它就糟糕了。

像這種情況,推動背部,整個脊椎前後動搖時,它是順暢可動,並不會卡住。再左右推動胸廓,讓胸椎左右搖動,它也是順暢流動,這就沒有問題。真正錯位的關節,在這兩種動態下,都會卡卡,甚至感覺痛。

如果觸診覺得膝蓋關節不平整,而且有些活動障礙或痠痛,這時就要檢查膝蓋動態,屈伸時,是不是有筋繃住卡死不能跟著其他的筋動,如果有就是勢不順,所以跨過膝蓋的筋才會扭曲。觸診手拖皮滑過關節,是不是有不可動的筋頂住手,有的話才是真正有錯位,不然就是腳踝錯位或是臀部肌肉有問題,以致中介關節的膝蓋跟著被帶歪了。

再如手臂摸到硬硬的筋,如果橫向轉動它時,它都可以跟著其他的筋一起動,左右轉可動性差不多一樣,那這條筋就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它的起點或是止點骨頭位置,被更遠來的張力牽引得有些歪了,因而拉著這條筋,要調的是那個關節,以及更遠方的錯亂。

一條筋,如果起點、止點的關節都有問題,那這一條筋一定「不可動」。以屈指肌為例,如果該指關節錯位或脫臼了,屈曲該指關節的筋一定「不可動」,就是沒有辦法完全順暢的左右轉動。如果上臂的肌肉有不可動,擰住了,那就看看那一頭比較緊,是往手肘方向緊,錯位的來源就是下臂,如果緊的方向是肩膀,那就是肩胛骨沒有貼平在體壁上,要處理的是肩膀。

                                                                              图片

 講座前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四 

林兩傳  2022.04.01 台灣桃園

觸診的目的,是希望了解

1,哪一條軸線是問題所在

2,一條軸線上,造成張力錯亂的主要問題點

3,真正錯位與代償變化的判斷

哪一條軸線出了問題?就結構治療而言,要先找到一個標的,像痛症,就要找到主要出槽的筋和錯位的骨縫。這只要病人將姿勢擺在最痛的位置,繃最緊的筋就是了,這條筋的起點或止點,就會有一個是骨錯縫的。但這個標的只是系統代償下的被害者,還要沿著軸線去找到結構錯亂的來源。

這時候醫生手碰著標的,輪流轉動縱軸和橫軸看看,哪一個軸線轉動的時候,標的會有明顯的變好或惡化,那麽該一條軸線就是張力的來源。因為所有的錯亂,都是一種旋轉,因此用旋轉來檢查,有明顯變化的就是錯亂的張力連貫軸,不然就不會有明顯變化。

讓病人坐在旋轉椅上,縱軸的檢查是,醫生固定病人的兩個肩膀,轉動椅子,讓病人的腳和下半身轉動,這時脊椎(包括頸椎)張力會改變,下段肋骨也會改變,但是中上段肋骨不會變。檢查橫軸,則是固定椅子不動,轉動病人的上半身(兩個肩膀),會變化的剛好和縱軸相反。

檢查時,依著軸線變化,結構改變,症狀也會跟著變化,但要以結構變化為主,症狀只是輔助判斷而已。比方說落枕,有可能是縱軸或橫軸來的。跟慣用手同一邊痛的常常是縱軸來的,不同邊的則常是橫軸來的。讓病人轉動、低仰頭找到繃最緊的肌肉,看看是提肩胛肌、胸鎖乳突肌還是斜角肌,可以知道是可能是肋骨(胸廓被縱軸扯住)、肩胛骨(跟體壁間錯位),還是鎖骨(常常是手臂來的張力)有問題。

不管轉動橫軸或是縱軸,只要減緩肌肉的一個頭的張力,都會讓疼痛減輕,所以症狀的判斷不是很精準,要靠肩胛骨、鎖骨或第一肋骨的張力變化才比較精準。

再來要判斷一條軸線裡,那裡才是結構的張力來源。就像上一篇文裡寫的,動搖該軸線,看看哪裡有張力轉折?或是用手滑過該軸線,看看哪裡有阻滯不可動?或是將手擺成上肢正位,看看哪一個關節卡住?將腳脛腓骨轉正,看看是腳踝還是髖關節的問題⋯⋯

再來要判斷我們找到的這個問題點,是真的錯位?還是仍然是其他地方問題的張力代償處?這常常是最困惑醫者的問題。因為即便原先是因代償而來的變化,時間久了,深淺層網絡產生實質變化,果也會變成新的因。但總是還能有所區分。

真正的錯位,不管軸線或關節怎麼轉動,出槽的筋,錯縫的骨稜線都依然會是存在的,而代償來的,在轉動到某些角度,會和軸線對上而消失,因此動態的檢查是必要的,靜態的觸診不能完全掌握變化的實質。

 講座前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五 

林兩傳  2021.11.19 台灣桃園

觸診或治療時,醫生的準備

在治療中,病人的結構要還原,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是,以骨架為軸心,骨頭上深淺層的結構網絡,依同心圓的方式重組、連貫。骨頭連線,同心圓的張力連貫,就成為所謂的軸線,所以軸線的核心還是骨頭。

手法調整過程中,以皮和骨為對位的基準,引導中間層的肌肉還原、入槽(前面提過)既然要引導肌肉,在不同角度下,不同的肌肉入槽,因此醫者的手要留給組織滑移轉動的空間,不能抓死組織。這點應該是學手法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在觸診檢查時,要看清楚下面組織的變化,一樣不能重按組織,因為重按了,弄亂了同心圓層次間的張力關係。

我們做觸診時,一個應有的基本概念是,單獨一根骨頭,一條肌肉,一個關節,沒有所謂的對還是不對,只有在結構網絡中,考慮與周邊的相互位置或可動性,才有對或不對可言。就像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歪斜胸椎,在結構網絡中是「可動的」,即便外表摸起來像是歪斜錯位的,也是對的,這個「對的」,是在軸線裡、網絡中。

觸診時為了看清楚結構的問題,是一層一層看進去的。關鍵仍然在勢順不順,可不可動。所以是沿著軸線,輕輕帶著皮滑動,如果下面的結構有錯落或旋轉,拖著皮的手會遇到阻礙或是歪斜偏離軸線。但這通常要有人帶著觸診過,才能明白手下的輕重。

因為結構有沒有問題,是在網絡裡才有意義,所以用手指的指尖,單一個點去觸摸骨頭正不正,筋緊不緊是沒有意義的。必須用一個面去拖帶,用一個面去感受阻力處下面的結構狀態,單單一個點的探索是沒有辦法知道面或體的變化。

所以在觸診中,小地方是用指腹(指尖不可以用力)去觸摸,大片一點的用整個手掌,所有接觸面每一個地方張力都要一樣,拖動淺層的網絡時,看看深層的可不可以跟著動,如果有阻力,才能清楚知道是哪一層或是哪個方向來的。

這和我們平常動作的習慣不同,我們平常是藉指尖探索,一邊探索一邊抓握,所以指節常常是用力的,因此我在上課教觸診時,最常說的話是「指尖不要用力,用整個手掌去貼著」!這樣才不會在觸摸的地方,將組織的同心圓狀態壓凹陷下去,也就沒有辦法知道有問題的是同一層次左右的關係,還是上下層間的關係。

要保持手掌面每一個地方張力都一樣的接觸方式,醫者整隻手臂甚至是整個身體都要非常鬆,只有非常鬆時,手掌在挪移時還能保持整個掌面完全平貼病人身上,治療的時候也一樣,抓握病人肢體的手,每個地方張力都要一樣,所以不僅不可以用力,整個身體都要鬆,才能在操作中,不弄亂病人肢體組織的同心圓狀態。所以真正的動作,只有引和送,跟太極的推手頗為類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