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号脉

 拙诚一 2022-08-11 发布于四川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 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神奇中医诊脉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日趋完善,全息理论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也正逐步走进医学的殿堂。“全息”一词源于激光照相,利用激光感光后的底片形成的全息照片破碎成小块,而每一小块碎片仍能再现物体原来的完整影像。也就是说,每一碎片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体的全息信息⑴。全息观点提示了生物体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 部分之间似乎有这样一种辨证关系:①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整体都有对应关系;②在结构模式上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比例缩小;③两个相邻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

       全息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在解剖和实验未充分开展的情况下,中医对身体内部疾患的诊断一贯是借助外部信息来推断,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种“司外而揣内”“有诸内必形于外”的法则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

       1面诊全息观

       “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中医认为面部能比较灵敏的反映全身的健康状况。《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将面部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脏腑,据《内经》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

      1.1《灵枢·五色》分候法庭(额)一首面,阙上(眉心上)一咽喉,闕中(眉心)一肺,阙下(鼻根)一心,下 极之下(鼻柱)一肝,肝部左右(鼻柱旁)一胆,准头(鼻尖)一脾,准头以下(鼻翼旁)一小肠,方上(鼻翼)一 胃,中央(颧骨下)一大肠,挟大肠(颊)一肾,准头以下(人中)一膀胱、子处。

      1.2《素问·刺热》分候法额头候心,鼻鄂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部候肾。中医面部与脏腑分属关系——“脏属于内,象属于外”恰与全息理论中“相对独立的部分能够不同程度的反映整体的变化信息”之论相似,也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之一。

      2眼诊全息观

      目为肝之转,心之使,为肾精之所藏,为血之宗,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眼与五脏六腑密切相联。古人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精,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血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眼睑属脾,称肉轮。古代医家认为,观察五轮的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疾病,这种以目诊而知脏腑的诊断观恰是全息理论的完美体现。

      3舌诊全息观

      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 ……在窍为舌。”而舌虽为心之主,但与其余四脏皆有关。《世医得效方·舌之病能》曰:“心之本脉系于舌 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系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五脏通过经络与舌相系,在舌上亦有一定的代表位置。古籍有不同的划分记载,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多反映下焦肾之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病变。另《伤寒指掌·查舌 辨证法》有“舌尖候上脘,舌中候中脘,舌根候下脘”之说。故脏腑之病皆可显现于舌,临床上全息理论在舌诊上的应用也最为广泛。

      4耳诊全息观

      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手足少阴经络布于耳, 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胃经也分布于耳或耳周。《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 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曰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 上的一些特定部位与全身各部有一定联系,其分布大 致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颅在下,臀足在上。 其大致规律为: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周,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 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 甲[。当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可以出现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变化、脱屑等色 泽或形态改变的“阳性反应物”。医者可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查找以助诊断。这种以耳廓诊断而知脏腑疾病的方法也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之一。

       5手诊全息观

       “手为人身一太极”,中医经典的手诊即为手象, 具体分为指象和掌象。

       5.1指象指象中脏腑的配置部位为:拇指左侧为胃,右侧为脾,食指左侧为胆,右侧为肝;中指左侧为小肠,右侧为心;无名指左侧为大肠,右侧为肺;小指左侧为膀胱,右侧为肾。

       5.2掌象掌象的脏腑配置部位为:食指根部一起源区,中指根下方一头颈区,与之对应的腕部一性区, 手掌心(头颈区与性区之间)一消化区,消化区桡侧大鱼际一心区,大鱼际 下方(心区与性区之间)一下肢区,无名指及小指根一胸背区,小鱼际上部一腰腹区, 小鱼际下部一生殖区。

       手诊在临床上应用颇为广泛,也充分体现了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体系虽未明确提出“全息”概 念,但是,全息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却早已渗透到中医理论中,尤其在中医望诊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临床上许多具有全息异常的患者大多还未有临床症状,这是现代诊断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现代检测手段诊断的阳性患者,大多数疾病已发展到中晚期阶段,尤其是肿瘤患。全面掌握全息理论的诊疗方法,相 当于架起了直接观察疾病的桥梁,也是对中医望诊的更深领悟。因此,熟练而正确的把全息理论应用到中医望诊的诊断中,对疾病的早期预测、防治均有重要临床意义。透彻的把握全息理论,能使医者真正做到“望而知之”,成为“治未病”之“上工”。

家传脉诀心法与对应汤头歌

 四字捷要脉诀

脉理精微人不测,七表八里难分别。

我非歧黄非和意,独持四字捷要诀。

四字为脉之大纲,浮沉迟数为关节。

浮主表而数主热,沉主里而迟主寒。

更看有力与无力,虚实之间定分别。

表里寒热与虚实,四字抱着六家诀。

浮而有力则为风,无力气虚是本宗。

沉而有力则为积,无力气逆或上壅。

迟而有力痛难禁,无力寒痰在胸中。

数而有力则当热,无力血虚疮疡痛。

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

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

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

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

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

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十至将死期。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左寸浮脉(心)

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

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

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

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

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

人元参苓归地天麦门冬,

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

补心加石菖(一书为石膏),开窍效更良,

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

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8、左寸沉脉(心)

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或淋浊,或口糜,疼难忍耐,导赤散合逍遥,一剂清泰,若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导赤散诗:

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

数味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

逍遥散诗:

逍遥古人不自得,苓术芍药与归柴。

生地薄荷同煎服,山栀丹皮外加味。

泻心汤诗:

泻心汤中芩连黄,三味能泻实火强,

大黄必须酒蒸用,至于芩连也无妨。

9、左寸脉迟(心)

左寸迟,心经寒,抽愵冷颤,面色青,小便白,毛骨悚然,喜热饮,恶凉水,烈火不煖,真武汤,理中汤,附桂难免,不大寒,养荣汤,可保安痊。

理中汤真武汤诗:

术参姜枣名理中,苓术芍附名真武,返本回阳赖桂子。

养荣汤诗:

参苓芪术草陈皮,归桂芍地远五味。

此方无呼不能补,温经去寒大有益。

10、左寸数脉(心)

左寸数,心经热,热即是火,心属火,数属火,火中加火,或赤肿,或痒疡,无非火烁,归脾汤善能泻,火中之火,六味汤加归芍,渐渐消却。

六味汤诗:

地黄山萸苓丹泽,加入归芍滋阴来。

阴生阳降自然里,何怕脉数见火灾。

11、左关浮脉(肝)

左关浮,肝经虚,木中无火,木无火,不生心,心血立涸,血枯稿,不管筋,筋挛脚弱,或结核,或瘰疬,肝气不和,只须用,七味饮,一方安妥。

七味饮诗:

六味加桂名七味,辛以润之此方类,

水能生木木自强,何虑肝经浮脉溃。

12、左关沉脉(肝)

左关沉,肝经实,郁而不伸;胸胁痛,胃脘疼,二目赤昏,怒伤肝,不荣筋,久则崩淋;每食后,吞酸味,如醋浸心,数般病,逍遥散,加入左金。

左金逍遥散诗:

茱萸炒连即左金,逍遥见前不在伸。

疏发肝胆两经火,风以散之此方真,

加米一撮治噤痢。

13、左关迟脉(肝)

左关迟,肝经寒,冰里藏炭;不是热,用凉药,不得正权;浑身颤,二目闭,两手搦拳;腰又弓,脚又软,筋急拘挛;右归饮,八味饮,二方任拣。

诗:

六味八味差不多,只差桂附两班药。

八味无有甘枸杞,左归无有苓丹泽。

14、左关数脉(肝)

左关数,肝经热,火又增火;上烁金,中凌脾,痰涎形削;君不明,乱贼臣,助纣为虐;向北方,求救兵,剿灭贼;大剂子,六味汤,重加归芍。

15、左尺浮脉(肾)

左尺浮,肾经虚,虚则水泛;水泛兮,土不撮,浮而为痰;理中汤,加白蔻,木香制半;亦有那,命门衰,不能配简。即当用,八味饮,敛补而逐痰。

16、左尺沉脉(肾)

左尺沉,肾经实,实则水聚;水不流,其余脏,何以济滋;二目赤,唇口糜,鼻无润滞;皮肤燥,咽咙干,二便且闭;四物汤,右归饮,重加六味。

17、左尺迟脉(肾)

左尺迟,肾经寒,寒则水凝;水凝了,遇寒冬,必冻成冰;穿厚衣,近烈火,难止寒冷;四肢厥,两唇青,小腹绞痛;用姜附,上肉桂,加入汤中。

诗曰:

寒则凝滞热流通,大凡医家无不明,

太阳一照冰霜解,不过二八与理中。

18、左尺数脉(肾)

左尺数,数为热,热则水沸;水沸了,必横流,谁可遏阻;上涌痰,下滑精,曷其危笃;益气汤,知柏丸,清水补土;服二方,兼能养,其庶几乎。

19、右寸浮脉(肺)

右寸浮,肺气虚,不能固表;不制木,不生水,反被火燎;空咳嗽,盗自汗,黄芪汤妙;木势盛,水势弱,惟肺可保;即速进,生金饮,两家和好。

诗曰:

黄芪汤中归术芪,远志枣仁补骨脂,

生金饮内有丹皮,参术归芍麦草地。

黄芪汤:当归、白术、黄芪、远志。

生金饮: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生地、麦冬、丹皮、甘草。

20、右寸沉脉(肺)

右寸沉,肺气实,内热表寒;嗽声沉,咽微干,见饭懒餐;气不散,胸腹满,膨胀难堪;轻四君,重益气,二方可拣;平肺散,生脉散,泻白三散。

诗曰:

参苓青陈知味天,即是人参平肺散,

生脉散中参麦味,泻白桑骨二皮甘,

参苓术草四君子,益气归芪升柴兼。

21、右寸迟脉(肺)

右寸迟,肺经寒,寒难尅木;木过旺,反烁金,更凌脾土;脾土衰,不生金,金愈受苦;外不卫,表更松,贼风易入;也须将,生金饮,连进数付。

诗曰:

金生水亦生,水生木火平,

金旺木受制,不敢向脾凌。

生金饮子有丹皮,参术归芍麦草地。

22、右寸数脉(肺)

右寸数,肺气热,清肃冷啜;伐肝木,肝难藏,痰嗽动血;鼻孔干,毛皮燥,大肠枯结;驱其子,来劝母,怒气可雪;甘露饮,清金饮,二方当啜。

甘露饮清金饮诗:

天降甘露润万物,地气不生天气无。

二地二冬苓壳草,枇杷茵陈共石斛,

麦味汤中增枯芩,清金滋水病悉除。

甘露饮: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茯苓、枳壳、甘草、枇杷叶、茵陈、石斛。

清金饮:甘露饮加黄芩。

23、右关浮脉(脾)

右关浮,脾气虚,难以消食;胃难纳,脾不磨,定成积滞;善治者,枳术丸,补消兼施;不得已,备急丹,中病即止;总不若,参苓散,无穷利益。

诗曰:

枳术只两样,备急姜豆黄,

参苓白术散,药味要说详,

扁莲药苡砂,参术健脾强,

还有苓甘桔,加陈引枣姜。

枳术丸:枳壳、白术。

备急丹:姜、巴豆、大黄。

参苓白术散

24、右关沉脉(脾)

右关沉,脾经实,实则为郁;土即郁,不化食,久则作湿;湿盛了,变痰涎,呕吐不已;二陈汤,六君子,斯症妙剂;山楂肉,宿砂仁,效过神曲。

二陈汤六君子汤诗:

陈半苓草名二陈,再加参术即六君,

山楂神曲善消导,温经和胃宿砂仁。

(任意一方加入山楂、神曲、宿砂仁)

25、右关迟脉(脾)

右关迟,脾经寒,胃中寒;不能食,食不化,行不仍然;腹中疼,四肢凉,二目不闪;观其形,闻其声,病势危险;只须用,理中汤,一服保痊。诗曰:脾胃位乎中,汤名号理中,中寒并此证,故以中投中。

26、右关数脉(脾)

右关数,脾经热,热即火也;火生土,土所悦,不许过烈;过烈了,脾难统,必致失血;血妄行,循喉走,谁可拦阻;归脾汤,加栀丹,多服可也。

诗曰:

归脾引血血归脾,血不归脾必用之,

他症木香易白芍,惟有血虚木香宜。

27、右尺浮脉(命门)

右尺浮,浮为虚,命火衰;有火名,无火实,是火不烈;却反能,炎上焦,火及作害;炎上症,非一条,不能悉;养肾水,配相关,夫妇相得;诗曰:虚火炎病,引火归本经。或问用何药,八味细变通。

28、右尺沉脉(命门)

右尺沉,命火实,不得发越;如湿草,覆盖着,似乎将灭;却内蒸,成便毒,小便溺血;捡一方,又滋水,又清火,又将毒泻;必须用,都气饮,重重加泽泻,泻去毒可矣。

29、右尺迟脉(命门)

右尺迟,命门寒,阳气将散;若阳绝,能救活,必是神仙;谨言迟,一纤阳,幸而未断;想一个,妙法儿,救其危颠;反本汤,重参附,廻阳气转。

反本汤诗:

反本廻阳参附姜,麦味陈草肉桂强,

腊茶姜枣同煎服,入蜜二匙润五脏,

无脉加入猪胆汁,呕者姜妙半夏良。

反本汤:党参、附子、炮姜、麦冬、五味子、陈皮、甘草、肉桂、腊茶,姜枣蜜引。

30、右尺数脉(命门)

右尺数,命门热,阳气太旺;右命门,与胞络,同是为相;君主弱,臣相强,拨乱疆场;助君火,灭相火,国自安康;或八味,或养荣,正复邪亡。理谷不并行,邪正难两立,满座皆君子,小人无地容。

右部既已又写完,肺脾命门脉乃全;

虽是按经著煎丸,学者务必要互看;

历举数方立本宗,不贵熟来贵变通;

果能运用方寸地,神明变化用无穷。

《难经》里面的脉诊法归纳

此处只是进行一些小归纳,方便没怎么看过《难经》的朋友们熟悉一下。

1、五脏脉(第四难)

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脾脉在中;

沉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2、六经脉(第四难)

总旨:浮、长、滑为阳;沉、短、涩为阴。

辨六经歌诀:浮涩厥阴,沉滑少阳;沉长而涩少阴,沉长而滑太阳;沉涩短,时一浮太阴,浮滑长,时一沉阳明。

为什么这样分?

《难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按照阴阳脉的多少划分六经!

我排列出来看,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一阴一阳:沉 滑(少阳)

一阴二阳:沉 滑长(太阳)

一阴三阳:时一沉 浮滑而长(阳明)

一阳一阴:浮 涩(厥阴)

一阳二阴:长 沉、涩(少阴)

一阳三阴:时一浮 沉、涩、短(太阴)

3、轻重指法(第五难)

三菽,皮毛,肺部;

六菽,血脉,心部;

九菽,肌肉,脾部;

十二菽,筋,肝部;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肾部。

4、阴阳虚实(第六难)

这里就很有意思,我提示一下,我之前讲过的“太过不及、升降失司”可以与之对应!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阳盛阴虚

5、四季旺脉(第七难)

先总结一下所描述的脉形主要包括:浮沉大小洪细长短,还有紧、微、敦。

可以理解为六经的正常脉

冬至后60天,少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

雨水后60天,阳明——浮大而短;

谷雨后60天,太阳——洪大而长;

夏至后60天,少阴——紧大而长;

处暑后60天,太阴——紧细而长;

霜降后60天,厥阴——沉短而紧。

备注:这里跟《内经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有关联——“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6、脉象迟数(第九难)

迟——脏、寒;

数——腑、热

7、一脉十变(第十难)

可以理解为脉象的变异态。

首先,本脏见本脉:肝脉急;心脉大;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

然后,本脏见本脉加甚——本腑邪干扰于本脏。(例:心脉大甚,小肠干于心)。

其次,本脏脉见它脏脉——它脏邪干扰于本脏。(例:心脉急,肝干于心)。

再次,本脏脉见它脏微脉——它腑脏邪干扰于腑。(例:心脉微急,胆邪干于小肠)。

8、四季脉(第十五难)

春,弦——濡弱而长;

夏,钩——来疾去迟;

秋,毛——清虚以浮;

冬,石——沉濡而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