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HNYZL 2022-08-1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获得自在的人生?
《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的古人认为,大自然有一套完美的秩序和法则,顺应它可以让万物和谐共生,它可以让让万物和谐共生。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可以领悟天道,顺应趋势。“至诚”的状态也是事物本真的样子,我们经常说要活出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观,这听起来有点鸡汤,但要活出本真的状态其实很难,虽然本真就是我们的天性良知。

诚是一种事物本真的状态,在儒家思想中,人性和天性在底层是相通的,回到人本真的状态,我们就可以感悟天道,顺应趋势。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心,则知天也”,“尽心”就是一种“至诚”状态,通过尽心,我就可以知性,通过知性,就可以知天,认识天道。尽心,知性和知天,这是儒家认识论哲学的核心,西方哲学追求真理,而东方哲学讲认识天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一段类似的描述,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为道需要日损呢?
老子意思是说,学习求知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增加的过程,这是“为学日益”,但为道则不一样,它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需要去掉和减损人为的东西,这和刚才我们说的那个思想实验是一样的。
为道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掉多余的私心杂念,去掉人的视角和价值预设,以及人的经验知识,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为道追求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为学是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所用。
为学的目的不是追求事物的本质,而是通过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来为我所用,就像我们研究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为了制造出各种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认识事物本质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这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那为什么“为道需要日损”呢?

人的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容易受到局限和误导。甚至我们还可以再设想一下,抛离人的视角,在一个蚂蚁或者一只小鸟眼里,杯子可能又变成了一个家或者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抛弃经验,知识和价值观,甚至抛弃人的主观视角的影响,这是老子“为道日损”的内涵。
为学和为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个是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需要学习和求知;而为道是回到事物本身,去认识事物本质,这个过程需要弃知,需要无为,需要日损。

《礼记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诚至真、至善至美是为人的根本,也是处事的钥匙。“至诚至真"就是做事要十分诚实,诚挚到极点的人就比较真实,可信,达到′返朴归"寘"的境界。“至善至美"做人至善,“最崇高的善”。
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虽然在语言表达,思想体系,分析视角上各不相同,但底层的理念很多都是相通的,深刻地理解他们需要一点想象力和直觉,很多时候,逻辑上合理和直觉上对都很重要,因为那个“直觉”可能就是来自你内心真实的声音。
作者:  刘小播|小播读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