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双相、强迫症的患者病好了,学习能力就能够恢复吗?

 晴日心理 2022-08-11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4506 字       

阅读时间6 分钟

本文章节:

01、病好了就能学习?有道理,但不完全对

02、病情好转初期,要降低学习要求和期待

03、如果学习状态好,要分清是良性的,还是病理性的

病好了就能学习?有道理,但不完全对

绝大部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学生患者,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学习障碍,也就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明显降低,成绩有所下滑。

而且很多患者的学习障碍很严重,完全学不进去,一到学校就焦虑、恐惧,不得不休学。

这些小伙伴其实心里是很痛苦的,他们很想好好学习,但心有余力不足。所以,如果他们产生了这篇文章标题里的疑问,通常来说,有可能是以下2种情况:

第一种,小伙伴在看病过程中,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有时还包括父母,都看出了小伙伴对学习非常在意,他们对小伙伴说“你现在先专心治病,等病好了,学习的问题肯定能解决”。

尤其是有些小伙伴发现服用精神科药物、或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后,会出现嗜睡、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下降的副作用,学习状态更差了,他们对这些治疗方式有些抵触。这时,大夫和父母就很可能会用上面的话安慰患者,鼓励他们坚持接受治疗。

可是小伙伴听了,心里还是不踏实。

第二种,有的小伙伴发现自己出现情绪问题和精神心理症状后,学习状态明显下降了,便倾向于认为现在的学习问题就是病情导致的,只要病好了,学习能力就会恢复了。

他们心里有这番猜测,甚至可以说是美好的憧憬,但又不太确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上面这2种情况,都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后,经常出现压抑、焦虑、抑郁、甚至是恐惧等强烈负性情绪,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肯定是不理想的,还会越学越痛苦,甚至让人一想到学习就感到发怵。

所以,我们确实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病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夫和康复方案后,尽量配合医生、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当然,患者的父母也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让患者的病情尽快缓解。

等到我们的情绪越来越稳定,认知更加理性后,学习状态确实会有所恢复,临床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真实例子。所以,大夫和父母这么说,是情有可原的;小伙伴们的美好憧憬,也不是毫无根据。

但是,如果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只理解到这个层面,过于乐观地以为只要病好了,学习效率就能完全恢复到患病前的话,那后续很有可能会遭受比较重大的打击。

可能有的小伙伴很疑惑,何医生,你一会儿说病好了学习能力确实能恢复,一会儿又说不要太乐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学习能力到底能不能完全恢复?

以下基于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提供几点建议和分析。希望能帮助小伙伴们对这个问题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做到心里有数,防患于未然,并掌握科学应对的方法,争取使学习能力有更好的提升和恢复。


病情好转初期,要降低学习要求和期待

第一,我们不要盲目抗拒治疗,而要尽可能掌握跟疾病相关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是要意识到,我们患病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我们最好能深入地跟父母沟通,引导父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双方关于患病根源的意见尽量达成一致,找到适合我们康复方案,并尽达到临床治愈。

要注意,“临床治愈”不是指彻底的痊愈、不用吃药,而是指疾病症状有80%得到控制,这种状态稳定3到6个月以上,而且社会功能等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

比如说,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大幅度减少了,能比较正常地完成生活事务、与人交流、出门社交了;对于学生患者来说,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了。如果这个状态能保持3到6个月,这基本就可以说达到“临床治愈”了。

至于患者的学习效率高不高,成绩对比以前如何,这不在临床治愈的衡量范围内,也不在一般精神科大夫的考虑范围内。

如果我们需接受药物治疗,甚至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这些治疗整体上能改善病情,但其副作用确实很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学习状态能力。

但我们要持有理性的认识,副作用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不要因此而否定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作用,更不要盲目排斥。如果病情一直康复不了,我们反而会离良好的学习状态越来越远。

第二,当我们病情逐渐好转,甚至达到了临床治愈,药物肯定会逐步减少,也不用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了,那么副作用就会慢慢减轻,甚至消失。

再加上这时我们的情绪稳定多了,认知更理性了,父母也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尊重、理解我们了,那我们的学习状态会有一定的恢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