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诗与摇滚,证明我们真正活过 文|李佳钟 ![]() ![]() 特蕾莎·威尔姆斯·蒙特 Teresa Wilms Montt 1893.9.8 - 1921.12.24 ![]() 1943.12.8 - 1971.7.3 ![]() 共眠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Down Together in Pere Lachaise Cemetery 1971年7月3日,大门乐队的主唱吉姆·莫里森死在了巴黎。他死于美国国庆日的前一天(仿佛是在印证他至死的反叛),死于他热爱的诗人兰波的祖国,死于他冉冉上升的二十七岁。 他被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如今此地游人如织,大家在他、肖邦、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等等坟前停留一瞬,试图与这些伟大艺术家建立某种联系。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奥斯卡·王尔德——无数少女在他墓碑上留下了自己鲜红的唇印。 莫里森大概不知道,在他葬身于浴缸里的五十年前,同时也是普鲁斯特逝世一年前,在众人欢庆耶稣诞生之际,优雅又富有才华的智利女诗人特蕾莎·威尔姆斯·蒙特,永远留在了自己的二十八岁。她也被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距离王尔德的栖身之所不远。在无人生还的此地,比起莫里森和王尔德长眠之处的热闹,这里或许有些寂寥——但她一生太过精彩,比烟花绚烂,也比烟花寂寞。想来,她会享受这片刻的安宁。 ![]() 特蕾莎墓 法国巴黎 - 拉雪兹神父公墓 27岁俱乐部 27 club 热爱摇滚的读者或许知道著名的“27岁俱乐部”——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宿命般死于27岁:布莱恩·琼斯,滚石乐队创始人之一,1969年7月3日溺死在泳池中;吉米·亨德里克斯,吉他之神,1970年9月18日在服用过量安眠药后被自己的呕吐物噎死;吉姆·莫里森,大门乐队主唱,1971年7月3日去世,死因至今成谜;科特·柯本,涅槃乐队主唱,1994年4月5日在自己家中饮弹自尽;艾米·怀恩豪斯,英国当代最优秀的灵魂女歌手之一,2011年7月23日死于酒精中毒...... 而早在1832年,法国诗人阿尔弗雷德·德·维尼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被诅咒的诗人”(Les poètes maudits)这一概念。后来这一说法被用以指代那些拒绝社会传统价值观,以自毁的方式生活(特别是饮酒和吸毒)与写作,在死后其价值才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诗人。波德莱尔,兰波,洛特雷阿蒙,魏尔伦,爱伦坡,马拉美,均在此列。而吉姆·莫里森(他当然是个诗人)和特蕾莎(挺过了27岁却死在了28岁)仿佛站在了“27岁俱乐部”和“被诅咒的诗人”的交汇点。 ![]() 27岁俱乐部著名“成员”涂鸦 以色列特拉维夫街头 ![]() 从左至右:布莱恩·琼斯、吉米·亨德里克斯、詹尼斯·乔普林、吉姆·莫里森、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科特·柯本和艾米·怀恩豪斯 Rebellious Young 少年反叛 吉姆·莫里森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乔治·斯蒂芬·莫里森后来成为了海军少将。他的童年颠沛流离,跟随父母四处辗转。爱好文学的他自幼阅读尼采、兰波、波德莱尔和凯鲁亚克等人的作品,他的反叛也很早就开始展现。在他19岁时,就因为醉酒扰乱治安而被逮捕。他21岁时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比较文学,期间有关安东尼·阿尔托作品的研读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特蕾莎·威尔姆斯·蒙特同样出身显赫。她父亲是德国人,据说是普鲁士皇室的后裔;母亲是西班牙人,是智利前总统的曾孙女。在那个年代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下,生性叛逆的特蕾莎童年并不幸福。她热衷于阅读福楼拜、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父母为她安排的家庭教育却只为帮她寻得一个如意郎君。被禁止阅读的她只有在大家都睡了之后偷偷看书。母亲发现她的秘密,两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大吼大叫中,母亲打她、掐她,把她的书撕成碎片。在她17岁时,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结婚,跟家里彻底决裂。但特蕾莎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活跃在社交文化场合的她遭到了丈夫的嫉妒。在她二十岁时,她开始积极投身女权、工会及新生的改革派运动。与此同时,她开始以笔名在当地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许是对自己不幸婚姻的逃避,她和丈夫的表弟暗生情愫,这也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 特蕾莎同名传记电影 《Teresa: Crucificada por amar》 塔蒂亚娜·加维奥拉导演 弗兰切斯卡·勒温饰特蕾莎 天才创作 Creative Prodigies 毕业后的莫里森开始了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据他的队友、伟大的键盘手雷·曼札克所言,莫里森有好几个月只吃豆子和致幻剂。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一些诗,后来都用作了歌词。他们组建了乐队,开始排练,进行小型演出。1967年,他们推出了首张同名专辑《大门》。这张专辑成为了摇滚史上最成功的处女座之一,其中的歌曲《点燃我的火焰》成为了公告牌冠军单曲,这张专辑的销量也超过百万。专辑中最后一首歌《结束》近乎十二分钟,歌词如诗,仿佛在诉说一个俄狄浦斯式的梦魇,后来还被科波拉导演在《现代启示录》中用作美军杀戮时的背景音乐。此时的吉姆·莫里森仅仅24岁。 ![]() The Doors 大门乐队首张同名专辑 《The Doors(大门)》 ![]() 而特蕾莎的22岁,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他丈夫翻阅了她的信件,发现了她和自己表弟的感情。经过家室法庭的审判,她被禁闭在圣地亚哥的珍血修道院。1916年3月29日,特蕾莎试图自杀,未果。同年6月,在智利诗人维多夫罗的帮助下,她终于从修道院逃离。两人马不停蹄,一同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阿根廷,特蕾莎重获新生。她发表作品,很快得到了文艺界的认可,还认识了维多利亚·奥坎波和博尔赫斯等作家——可惜她的幸福安稳并没有长久。年轻的阿根廷诗人奥拉西奥深深地爱上了特蕾莎。然而,在上一段感情中深受折磨的特蕾莎不再信任亲密关系,她对奥拉西奥的爱没有做出太多回应。1917年8月26日,敏感而绝望的阿根廷人选择自我了结,在特蕾莎面前割开了自己的手腕,最后死在特蕾莎怀里。而这年,特蕾莎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多情的不安》。 1967年10月,一飞冲天的大门乐队趁热打铁,发布了第二张专辑《奇怪的日子》。此时的大门已经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乐队之一,他们创造的音乐也超出了流行的范畴,充满深度和诗意。但莫里森也开始逐渐失控。1967年底,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一场演唱会上,他在舞台上被捕。 ![]() 1968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门乐队在欧洲巡回演出期间,莫里森因吸毒过量昏倒在舞台上 《多情的不安》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获成功,很快售空并重印。之后,特蕾莎的另一部作品《三首歌》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然而,深陷在悲伤中的特蕾莎决定再次出走。这次,她登上一艘去往纽约的邮轮。在去往纽约途中,过度悲伤的特蕾莎试图跳船自杀,所幸被旁人救下。到了纽约,警方怀疑她是德国间谍,还把她关押了两天。重获自由之后,她再也不想在美国停留,重新登船去了西班牙。才貌双全的她很快又融入了西班牙文艺圈。1918年,她的代表作《在大理石的沉默中》出版,本书大获好评,众多西班牙名流将特蕾莎视作红颜知己。1919年,26岁的她又出版了两本新作。依旧年轻的她似乎走出了阴霾,往后尽是大好人生。 ![]() 《阿奴阿利》西语版 Anuarí Publisher: Ediciones Torremozas; 1st edition (October 16, 2017) ![]() 《多情的不安》西语版 Inquietudes sentimentales Publisher: Ediciones Torremozas; 1st edition (March 8, 2021) ![]() 《多情的不安》 [智利]特蕾莎·威尔姆斯·蒙特 著 李佳钟 译 漓江出版社 胭+砚(YY)PROJECT 2022年6月 ![]() 《在大理石的沉默中》 [智利]特蕾莎·威尔姆斯·蒙特 著 李佳钟 译 漓江出版社 胭+砚(YY)PROJECT 2022年6月 Died Young 自毁般早逝 1968年,大门发布了第三张专辑,乐队开始欧洲巡演。再接下来一年,第四张专辑问世,但莫里森开始受到酒精和毒品问题困扰。他的行为也越来越失控,警方也给他发出了多张逮捕令。 特蕾莎去了巴黎——因为她前夫一家人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在那里,经过争取,她终于又得与女儿们团聚。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可惜这快乐是那么短暂——1921年10月,她前夫一家回去智利,特雷莎再次失去了她的女儿。1921年12月22日,深陷抑郁的特蕾莎吞下大量巴比妥,在痛苦挣扎了两天后,于12月24日平安夜去世。 吉姆·莫里森去了巴黎——那是在1971年3月,在他跟乐队录完第六张专辑后。在巴黎,他跟女友住在一起,给朋友写信,在城市里长久地散步,刮掉了胡子,减掉了一些之前因为放纵而增长的体重。1971年7月3日,吉姆·莫里森被发现死在了公寓的浴缸里,官方公布的死因是心脏衰竭。没有尸检,具体死因至今不明。 祭司兼酒神的诗人 Poets like priests and Dionysians ![]() 鲍勃·迪伦和艾伦·金斯伯格坐在位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的杰克·凯鲁亚克的坟墓前。 鲍勃·迪伦在1991年的《SongTalk》采访中,被问及如何看待他身上的“诗人”身份时,提及吉姆·莫里森,“我内心深处想把自己当作一个诗人。但这是一种奉献。......诗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表现得像绅士一样,(他们)按照自己绅士的准则生活,然后崩溃而死,或者淹死在湖里。诗人的结局通常都很不幸。看看济慈的一生。看看吉姆·莫里森......” 而有关特蕾莎,将她从修道院中救出的诗人、骄傲到认为聂鲁达的诗歌“简单又愚蠢,任何一个耍笔杆子的都能写出来”的维多夫罗,在她去世后,曾如此深切怀念:“在1921年的圣诞夜,当圣诞老人把天堂最精美的洋娃娃带到人间,他也把人间最精美的洋娃娃带去天堂。” 两位年轻的诗人,既是自己的祭司,又是自己的酒神,就这样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在相隔五十年的岁月中把自己永远献给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胭砚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