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台上摆放着雪花膏、香皂、小百货,柜台后的货架上摆满了铁皮暖瓶、搪瓷盆子,墙边立着码放整齐的布匹,还有盛放着酱油的大缸……这些场景都是我们过去在供销社里遇见过的,也成了今时今日,我们对童年生活的一段温馨回忆。而在计划经济时代,拿着粮票到供销社买东西,更是父辈们共同记忆。 在那个物质贫乏、交通闭塞的年代,设在农村的基层供销社,就如同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我们想要的一切。只是如今,供销社已经是非常难遇了。而由内而外,保持着老样子的供销社,更是堪称绝版。幸运的是,在我们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就有一家这样的老供销社商店,与之偶遇,让人无比兴奋。 这家老供销社名为“万宝山供销社”,不由得让人想起来了万宝山香烟,不知道二者有没有什么联系。这家供销社的外观也基本保持了过去的样子,只是门窗部分有一些变化,黄色的外墙、红色的瓦片和那个巨大的门楣,都彰显着它的年代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时代标语和巨大的五角星图标,几乎是供销社的标配。万宝山供销社几个大字下面,还标注着“1974”,应该就是这座供销社的建造时间,距今已经是48个年头了。 走进供销社内部,亲切感更是会油然而生。内部的陈设也是过去的样子,走进屋内的一刻,我们仿若穿越到了四十多年前。玻璃与实木框架组合而成的老柜台,是我们多么熟悉的。在过去,科技远没有这么先进,商店里都是这种组合柜台,它们并不结实,也不方便,我们既不能自己挑选商品,也不能用力压在上面,只能围绕着柜台,指指点点。在尘土味与油醋味的包围下,选购我们的商品。 这家供销社商店经营至今,已有40多年了,但当年的老标语依旧挂在墙上,老式的货秤和褪色的算盘,依旧在使用。除了卖烟酒饮料,农产品依旧是这里的主流,它还在延续着老供销社的使命:全心全意,为农村、农业、农民生产服务。在这个老供销社商店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老物件,可能已经不会有人在用到它们了,但有了感情的店主就是舍不得扔掉它们。 还有那打酱油用到的“提子”,大概是我们最深刻的记忆了。那段提着油桶去供销社打酱油的日子,记录的正是我们最无忧忧虑的童年时代。当年,最古老的“提子”,还是用竹筒制成的,内壁上额度会厚厚的结晶……这个已经近乎绝版的老供销社商店,还在继续着它的故事,也在延续着服务于民的使命,也为我们留住了回忆。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分享!如有侵权,删图致歉!) |
|
来自: 辽宁地质勘探队 > 《黑龙江文化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