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论语》载,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讲的是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口才不好,不会说话。孔子说,要口才好干什么?以伶牙俐齿来对付别人,往往会遭人厌恶。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有仁德,但为什么一定要口才好、会说话呢?冉雍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字仲弓,小孔子二十九岁,春秋末年鲁国人。据说冉雍的父亲贱而恶,但冉雍却品德高尚。仲弓热衷于从政,文献中多次记载他与孔子谈论为政的问题。孔子十分欣赏他的政治才能,赞许他有人君之度。荀子对仲弓十分推崇,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完整继承者。本章阐述的是孔子对仁人在言语方面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有仁德、有内在素质修养,不需要口才那么好,尤其反对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容易搞乱仁义和忠信,很难说具备仁德。这一章的缘起大概是有人看到孔子对冉雍太好了,有点不服气,就说你经常说冉雍好,他是挺好,优点不少,但是不太会说话,口才不好。于是孔子就说,干嘛非要会说话呀,只靠口才好、会说话,与人打交道常常会惹人讨厌。 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就我本人而言,并非是会说话的人,尤其不会说阿谀奉迎、溜须拍马的话。小时候看到那些口才好、会说话的人很是羡慕,自己还曾为此自卑。但多年下来转过头看看,真正能有点成功的人还真不是那些话说得好的人,而是看上去笨笨的、憨憨的,但德行好的人。交友也一样,真正能交得长久的知心朋友不是那些聪明伶俐的人,而是做的比说的好的人。政界更是这样,我非常敬重的、能得善终的那些老领导,几乎全是实在人,而非口才特别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