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束鹿县县城的历史变迁

 燕赵历史研讨会 2022-08-12 发布于河北

束鹿县县城的历史变迁


许书斋


束鹿县之名始自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 ,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县之一。历史上束鹿县前身曾为西汉郻[qiāo]县地,东汉改为鄡[qiāo]县,北齐改曰安国县,隋于此置安定县,后改为鹿城县,唐改为束鹿县,宋、元、明、清一直到1986年撤束鹿县设立辛集市。

束鹿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贸发达、民风淳朴、人才辈出、风景秀丽的好地方。约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黄人在黄丘(遗址在今辛集市双丘村)周围生息繁衍。束鹿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富庶之地,明清两代的辛集镇因皮毛业繁荣享有“直隶一集”之称,束鹿县盛产棉花,有“金束鹿”的美誉,谚语云:“棉花是黄金,棉花是白银”。解放后“诗洋画海金束鹿”的美名更是传遍全国。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特为束鹿县的的文艺刊物《梧桐树》题写刊名,意为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束鹿县金凤凰歌舞团创作的“金束鹿,我的家,一片绿海一片花”的歌声至今还在人们心中回响。

束鹿县治最早在鹿城,因屡受滹沱河泛滥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先后有三座城池成为束鹿县城。尽管多次变迁,但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束鹿县与金凤凰有渊源,故县城的变迁民间有“凤凰三展翅”之说。

一、束鹿县城在鹿城

隋开皇六年(586年),鹿城为安定县城。鹿城南临大陆泽,故名陆城,也称鹿城,1622年改称为旧城,今辛集市旧城。鹿城因陆路和水路交通便利,自古为商业巨镇,贸易盛行。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定县为鹿城县,唐至德二年,也就是天宝十五载(756年),改鹿城县为束鹿县,为束缚住安禄山之意。从公元586年至公元1622年,历经1036年,鹿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也是束鹿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城。旧城民间有“金鹿卧城”和“金凤凰栖梧桐”的传说。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遣将韩通“城束鹿”,开始在束鹿县城鹿城修筑城墙。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总兵官八旦修城池,周围五里,高一丈五尺,阔九尺,濠深七尺,阔一丈,开四门,东曰景熙、西曰迎秀、南曰景阳、北曰镇远,岁久坍塌。

明代多次重修,弘治十八年(1505年)知县周钥因四门残坏,仍用铁裹,署匾东门曰“寅宾”,南门曰“时薰”,西门曰“安阜”,北门曰“拱极”。

束鹿县城鹿城从955年开始建城墙,到1551年城墙规模最大,鹿城也成为了一方巨镇,鹿城东门外是东关,西门外是西关,北门外有抬头寺、珍珠寺和束鹿岩(三丘古洞),南门外有张兴墓(张将军祠)、河神庙等。城内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和三十二条小街。以十字大街为中心,十字大街东为育贤街,西为名贤街,南为淳化街,北为承恩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城隍庙、县衙、文庙、关帝庙、牌坊等分部在城内。

明天启二年(1622年)滹沱河洪水冲毁了束鹿县城,县城迁到新圈头市(今辛集市新城),称“新城”,为区别新县城,旧县城鹿城改称为“旧城”。

二、束鹿县城在新城

新城,原名新圈头市。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滹沱河淹没束鹿县县城鹿城,衙署庐舍皆冲坏,不得已县城需搬迁另建。县城迁立是地方的头等大事,为了慎重起见,束鹿知县王永寿上报北直隶省选新址,直隶抚院棠邑张公凤翔相新圈头市而城之,邑人谓之新城。新城从明朝(1622年)到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做为县城长达三百多年,是束鹿县历史上时间较长的老县城之一。

明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知县华亭张履端,创建土城一座。将新圈头市(今新城镇北街)、河上集(新城镇东街和南街)和小西天(新城镇西街)围成一城,统称为新城。周围六里零一百四十步,城门四座。

束鹿县城新城城池六里见方,为东西短、南北长,近似长方形。民间传说新城仿卧牛而建,又称卧牛城,因原来束鹿县经常发大水,有镇水患之意。

明崇祯九年,知县潍县杨琦重修,增高加厚,瓮城四座。又楼四座,城上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东门曰“启明”,瓮城曰“眺瀛”。西门曰“成宝”,瓮城曰“瞻恒”。南门曰“咸亨”,瓮城曰“文明”。北门曰“胥宇”,瓮城曰“拱辰”。此次增修,使新城初具规模。清代多次重修,并环城筑堤一带,周围长九百零二丈,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五尺。清末至民国期间,屡经战事,城坚不催,百姓得安,直至1937年,城池尚且完好,日寇入侵后遭破坏,后逐渐夷为平地。

束鹿知县署在城内东北隅,座北朝南,森严壁垒,高大威严。城隍庙、文昌阁、慈云寺、文庙等标志性建筑分布在城内,雄伟壮观。三座桥梁草桥、石桥、慈航桥横架在穿城河上,与护城河相互贯通,河中有藕,荷花铺面,鱼戏莲香,风景宜人。还有关帝庙、忠孝节义祀、观音堂、牌坊等等。城内主要街道布局与一般不同,它的特点是:东西,南北城门都不相对而东、西、南、北街主干道形成卐字街,全城的街道都是丁字街,以便布兵巷战,还有五关(东关、西关、北关、顺城关、南庄)。城内与四门相对的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街,两街相交于县城中心,故称“十字街”,古城中心十字街是最高点,四周皆低。穿城河与护城河相互贯通,所以夏季雨水再大也能从穿城河及四门流入护城河,城内不存水。整个县城呈现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相间的格局。

如今,城内原有的衙署、书院、孔庙、寺观、牌楼等古城遗迹已荡然无存。仅存东西两座城门之正门遗址,城门洞长11米,宽4米,高9米、拱形顶壁厚约0.8米,砖灰结构建筑。 1989年,辛集市人民政府将新城所存东、西两座城门遗址列为市级文物加以保护。

三、束鹿县城在辛集镇

辛集镇,古称廉官店,历史悠久。后与彭家庄、李家庄、王家庄、七家堂合并,称为新集,清改为辛集。辛集镇自古为全国重要的皮毛聚散地,自明朝享有“直隶一集”之称,与“山东一村”周村和“河南一镇”朱仙镇闻名全国。

清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3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的寨墙周长一千二百三十八丈(合3961.6米,清朝一丈等于3.2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底宽二丈四尺,顶宽一丈二尺,女儿墙高三尺,厚二尺五寸,垛口高二尺五寸,护城沟深一丈二尺,宽二丈四尺。炮楼十座。城门四座,城门上面俱有城楼。

辛集镇城内有碧霞宫、关帝庙、崔府君庙、菩萨堂、山西会馆、大牌坊等气势宏伟的庙宇牌楼,商业中心以皮店街和东西大街(今商场街)为主,饭市街、当铺街等街道次之。城内店铺林立,货广人稠,有皮货店、日杂行、饭店、银行、银号、钱庄、洋行、当铺、照相馆、肉铺、点心铺等各种行业,还有戏园子、烟馆、茶馆等娱乐场所。

中华民国14年(1925年)由国务院总长龚心湛签署的“临时执政令”中关于直隶省属各地施行市自治日期及区领域令,决定改束鹿县辛集镇为辛集市。民国17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制”。 

1945年10月,辛集镇改为县级辛集市。 1949年9月束鹿县政府迁至辛集市,县政府在今市政街老电力局,后来迁到今世纪商城,1996年辛集市政府搬迁到市府大街1号。

1949年10月26日,辛集市改为辛集镇,直属石家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1950年9月辛集镇划归束鹿县,改为区级镇。1951年9月辛集镇与束鹿县分设,改为专辖镇。1954年4月1日,辛集镇重又划归束鹿县,由专辖镇改为县辖镇。

建国后,辛集镇逐步进行县城建设,修建了人民礼堂、工人俱乐部(电影院)、文化馆、影剧院等。1957年,规划以西北广场(今工人文化宫)为中心,以方格形设置街区和道路。1958年,拆除南北大街两侧旧房,将兴华路拓宽到 30米。1984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华路、西华路、化工路、农贸街、顺城街、新开街、商场街、朝阳路、辛中路、建设大街、束鹿大街、方碑大街、晏城路、朝阳路等61条街道,形成了城区的干线网。1980年,在东华路、朝阳路南端与石德铁路交汇处新建两座立体交叉桥,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1985年,城区内61条主要街道全部修成水泥路面,城区45条巷、171条里、192条胡同铺成砖或水泥路面。1986年按照市政府规定的南北走向为路,东西走向为街。

1986年撤束鹿县设立辛集市。1996年行政中心的北移,城市规模迅速扩张。进入2000年以来,陆续新开、拓宽和翻新了兴华路北段、建设街、束鹿大街、方碑大街、教育路、宴城路、迎宾路、朝阳路、市府街等街道。初步形成了“一环、四纵、八横”安全、快捷、高效的区域中心城市交通体系。重点民生工程有辛集国际皮革城、澳森大街、工业路改造升级为国道、教育路跨石德铁路立交桥、高铁站客运枢纽中心、辛集经济开发区等。

未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辛集市必将是一个经济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资料来源:《束鹿五志合刊》、《辛集市志》、《辛集市千年古城旧城》、《河北束鹿县老县城新城》、《古镇辛集史话》、《河北省辛集市历史沿革及治所变迁》等。



2022年3月17日于云涛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