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 在果园大队,我经历了一项新的农活---养蚕。 那一年,我被派去养蚕时,小蚕已经孵化出来了。因为小的时候自己养过蚕,所以知道蚕宝宝是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卵是当初成了蛾子的蚕妈妈们产在一张张的纸上保存下来的。这儿是较大规模的养蚕,不是小时候的儿戏。进了蚕房看见里面放着一排排的架子,架子上是一排排的竹蔑匾子。当时的蚕儿们还小,只在几个匾子里。我一看,扁子里黑黑的小幼蚕,在桑叶里懦动着,长约半厘米,宽约一毫米,像一段段的小毛线,看上去是刚刚孵化出来不久。有不少匾子还闲置着。墙上挂着温度计(养蚕的温度在20-30摄氏度),我知道蚕卵孵化的合适温度为25—30 摄氏度,估计先来的人们是需要用合适的容器捂着,使其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蚕宝宝才能被孵化出来。我刚来,不便多问。再一看,队里四五个平时农活干得不错的姑娘媳妇们在,和他们打了招呼,我知道他们当中肯定有人养蚕经验丰富,我只要跟着干活就可以了。 刚到蚕房报到不久有人说“去采桑叶吧!”我便学着她们,拿起竹筐,跟他们一起去采桑叶去了。小时候养蚕,家附近没有桑叶树,我都是跟着小伙伴跑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桑叶的,那些桑树经常很高,叶子不容易够得到,也不记得那时是怎样一天天找到桑叶,养活了蚕,直到他们“上山”结茧的。这时我也想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天天到大运河游泳,大运河边的桑树,都不是太高,整齐排列,估计是养蚕人专门培植的桑树,当时摘桑葚果吃得满嘴乌紫的情景又回到了脑子里了,想着都开心。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片小桑树林,“呀!原来有桑树林!”“没有桑树怎么养蚕呀?”李家媳妇是个心直口快的。“李姐,是呀”我说。原来我们生产队为了养蚕也专门培植了桑树。当时蚕小,桑叶长得也小,看上去还特别嫰,呈浅绿色。“注意别摘头儿。”他们关照着我。“好的!”在桑树林采桑叶很爽快。树还不太高,叶子丰沛,采起来也快。“差不多了!”李姐说这话后,我们就往回返了。 回到蚕房,我们将新叶子铺到几个新的扁子里,将小蚕宝宝移进来,清掉旧匾子里的残渣,其实就是蚕宝宝的排泄物,再把扁子清理干净,这样就完成了当天的第一次换叶。这样的换叶白天黑夜都需要有人值班,具体一天几次已经记不清楚了。当天没有安排我值夜班,晚间就回去了。 第二天清晨一到蚕房,我就拿着筐,想去摘桑叶。“别去那么早,桑叶上怕是还有露水呢!”“哦!”明白了,蚕要吃的桑叶不能带水。既然不着急外出采桑叶,我就仔细观察起蚕宝宝来。以前小的时候,只养过几条蚕,看过他们吃桑叶。现在匾子里有那么多蚕,蚕们的吃相如何呢?仔细听,“沙沙沙”,有声音。一头头小蚕对着桑叶从边上吃起,吃得整齐,一片嫰叶子吃完,再去寻另一片。吃的时候小嘴巴一动一动地,认真而又执着。 养蚕每天的日常就是采桑叶,给蚕换桑叶,清理扁子等。我经常可以观察蚕宝宝。蚕宝宝们吃呀吃呀,不停地吃,再不停地排泄。蚕宝宝过几天会蜕皮一次,蜕皮一次就长大一次。蚕房里“沙沙沙”的声音越来越响,蚕们渐渐长大了。白白胖胖的,身体下面有排列整齐的腿支撑着。偶尔蚕会昂昂头,甚至碰碰旁边的蚕宝宝,不知想交流什么。蚕分头、胸、腹三个部分,腹部有几个黑色的小孔,据说是用来呼吸的,靠近头部有三对毛茸茸的足,可以帮助蚕找寻食物,其余四对足分散在身体下面。他们日夜吃,记得他们是要蜕皮4次,蜕皮时一动也不动。有时把蚕放在手心里,蚕的两排脚轻轻地抓着皮肤痒痒的,蚕的身体软软的,冰冰凉凉的,那感觉真好。给蚕换扁子时,有时也需要拿起个别蚕,但是蚕并不惊慌,只是继续探头寻找桑叶。 蚕长大了,养蚕的匾子都给用上了,那么多蚕!外面桑树上的叶子也随着蚕长大而长大了,并且渐渐变成深一些的绿色了,采来的叶子渐渐增大、量也不断增多。掌握室内温度,决定何时外出采桑叶等都由李姐他们负责,我就是跟着干活。就这样,我感觉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日夜倒班。说实话,养蚕的工作也并不轻松。 李姐他们还留下一些干净的蚕沙,其实就是蚕的干燥的粪便,据说可以用来做枕头芯。 等到蚕宝宝们的身体变得透明,我们知道,他们很快要“上山”了。小时候养蚕是用的盒子,蚕宝宝们上山很容易,爬到盒子顶上找个角落,就吐丝结茧了。现在这么多的蚕,又是养在匾子里,怎么办呢?我看我的同伴们拿来了稻草和麦秸,蓬松地放在身体透明了的蚕宝宝的匾子里,聪明的蚕宝宝们知道,可以到这儿上山!看到蚕宝宝们吐丝结茧,吃下去的桑叶居然变成了那么细的丝吐出来。他们吐着吐着就靠着稻草麦秸的支撑形成了一个个的蚕茧,开始我们还可以见到他们在不停地吐丝,渐渐地茧面变厚了,他们就躲进了茧子,我们就见不到蚕宝宝了,只见到白白的茧子,还有黄色的茧子。蚕们“作茧自缚”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不过,这茧子就是养蚕人的收获。 我们几个人将蚕茧从“山上”摘下来,清理了蚕房和蚕匾,每人挑一担蚕茧去公社所在地的收购站去卖掉,就结束了我们的养蚕工作。 小时候自己养的蚕,我试验过抽蚕丝。将蚕茧放进一个茶杯,用开水烫,用筷子搅,找到丝头之后,有规律地缠到一个折好的硬纸片上,整齐地退下来之后可以做成小花。我也等待过蚕蛾子破茧而出,给他们准备了下蚕卵的纸张。这个过程在我们这儿都免了,据说第二年养蚕可以去买蚕卵。 这些成批的蚕茧被卖到收购站,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批量抽丝,我心里有点不舍得。但是,这就是我们生产丝绸的第一步。 阅读链接: 《邗江记忆(3)》星星情景英语 2022.8.5 《邗江记忆(2)》 星星情景英语 2022.7.27 《邗江记忆(1)-2》星星情景英语 2022.7.22 《邗江记忆(1)-1》星星情景英语 2022.7.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