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授:“用笔千古不易”束缚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勇敢的芯2 2022-08-12 发布于湖南

我个人的书法学习过程,完全是一个临帖的过程

回顾我个人的书法学习过程,完全是一个临帖的过程。沈鹏先生曾为我的《草书集》写过一篇序言。这篇文章的题目开始叫《用心临帖》,后来改为《进入狂草》。沈鹏先生在文章中说:我认为他(指胡抗美)说的用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真努力,而是在创作中与“手”相应的那个“心”,是要调动全部情感、意志、悟性进入书写的那种状态。照此,临写就已经与创作的心态相通,反之,如果名曰创作而缺乏“心”的主宰,没有“心”的投入,那么便不可能真正进入创造性劳动。沈先生精辟的阐述了由临到创的方法和临创之间的关系,我十分赞同,我也在努力去做。

图片

胡抗美 临《石门颂》

印刷品无论印得再好,都无法与真迹相比

关于临创结合,由临入创问题,我有几点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第一、临帖一定要分析,要有选择。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碑帖基本上都是印刷品。印刷品无论印得再好,包括日本的、台湾的印刷都无法与真迹相比。临这些印刷品,只是与书帖对话,只有临真迹才能与古贤对话。但真迹几乎全藏于国家博物馆,七千多名中国书协会员没有几人获窥。古人,古时古意,在当时的环境中,自然心领神会。今人,不可昔比,心气之高,心气之躁,又无真迹可鉴,所以临者应求理、求法,不能临肥则肥,临瘦则瘦。我临帖也大部分是这些印刷品,但见真迹不少。见到真迹的一个突出感觉是,晋、唐、宋人,小笔小字小作品,毫端变幻莫测,姿态万千。因此,临帖者,须探古人之玄微,悟毫端之莫测,摹帖中之工巧。当今多摹工巧,忘却了探古人之玄微,悟笔端之变化,岂不本末倒置?善临者,于临中求笔,求意,求神。如同读书一般,反复阅读,领会实质,求其要点。纵然倒背如流,不能变为己有,也只能谓之背书,而不能成为知识。临习碑帖,即便形体酷似,还不能用于创作,满篇作品,都是精美绝妙的古贤字形,那只能是“中国草书大辞典”,绝不是创作。南宫集字,以假乱真,最终以米字牌跻身宋四家。倘若米芾终身集字,书法史上便没有了米南宫。第二、要进得去出得来,有的书家说,要用百分之百的力气打进去,再用百分之百的力气冲出来。我倒认为要用百分百的力气打进去,再用百分之二百的力气冲出来。临帖,进亦难,出亦难,进出自如难上加难。第三、临草帖必须先识草,不认识的字临了白临。“入草”有两把钥匙,一把是晋人草书,一把是孙过庭《书谱》。要学会使用这两把钥匙。第四、临帖要由专到广。专是指初始阶段认准某一碑一帖,临就临它个以假乱真,但是仅仅专还不够,你再精熟也不过一个智永和尚,因此要广;广是指具有形似的能力之后,要广泛涉猎各朝各代、各门各派的草书字帖。第五、临帖要攻难点。难点往往是特点,是创作需要的重点。从方法上讲,可以把特点分而学之,或研究取神,或研究取韵,或研究取势,或研究取形。古为今用,古为我用,关键在取。第六、不要把古人的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而要把自己的衣服穿在古人的身上。书法创作要古质藏于内,个人形象露于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临帖在创作中建立自己的风格。临帖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临创分离就失去了临帖的意义。现在的书风,风源太少,而且一风一面,缺乏个性。看一个人的作品,写得不错,却似曾相识,总感到在哪儿见过;看一群人的作品,都写得不错,却分不清你我,千人一面。形成这种局面,就是没有穿好各自的衣服。第七、创作不出来作品就临,在临中寻找感觉,一旦感觉找到了,我就跟着感觉走。有些书家集古字而创作,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不可永远这么走下去。

图片

胡抗美 临《散氏盘》

检验“神似”的标准首先是“形似”

临帖的最高境界是神似,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对于不同层面的人都要求神似,似乎是太脱离实际了,是不可行、不可取的。那些临帖临得不像,又不愿意下功夫苦练的人,找出来的借口往往就是“追求神似”。在临帖中加入个人的习气(准确地说,是无法克服个人习气),别人看后不知道临的谁的帖,反倒知道是谁临的帖,这种临帖是失败的,他永远也别想通过临帖的方法来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有所长进。

通过读帖、临帖去追求变化,去发现变化,去理论变化。发现变化的钥匙是形似,千百遍地用心临帖,慢慢就会体会到古人造型、用笔、用墨、布白的法,这就是神似。这种法的载体是字,是谋篇布局,只有达到真正的形似,变化便在其中了,法便在其中了。书法作品无论是外形还是内涵都是这样。因此,我以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对书法有所了解的人,甚至是书法大家,临帖都要在形似上面下功夫。临帖的最高境界是神似,那么,检验神似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首先是形似。

仿绢蝉翼毛边纸

纸质细腻,帘纹清晰,书写不洇墨

9元试纸进行中(仅30份)

点图下单

墨相文坊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仿绢布蝉翼毛边,给你古人写字的感觉 小程序

形似是神似的桥梁,神似产生于惟妙惟肖的形似之中。米襄阳是由形似到神似的实践家,他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走的就是形似之路。米芾的成功告诉我们,要想神似,必须形似,没有形似,何谈神似?把《兰亭序》临写得象民间书法,把篆隶临写得像行草,何似之有,何神之有?

图片

米芾 临《十七帖》

“用笔千古不易”束缚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用笔千古不易”束缚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老师在课堂上讲“用笔千古不易”,师傅带徒弟也讲“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千古不易”作为一种法则世代相传太可怕了。草书创作你能逆锋入笔,欲左先右吗?你能顿笔回锋收笔吗?“千古不易”是赵孟頫说的,他前面还有一句话:“结字因时相沿”。这话讲得很好,好就好在造型要与时俱进。“结字因时相沿”,为什么就“用笔千古不易”呢?没有道理。太绝对化了,不符合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大家在创作中千万不要受这种观点的约束。

图片

胡抗美  书法:绵山栖贤谷

“结字因时相沿”是辩证法,是书法艺术活的灵魂

“结字因时相沿”是辩证法,是书法艺术活的灵魂。元代陶宗义《书史会要》中说:“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在字形创作中随机应变,是草书创作中最活跃的“生产力”。

这种设计类似于古人提倡的意在笔先,但设计的理念相对意在笔先而言更全面,更具操作性。汉字是书法创作的“材料”,“材料”的使用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在创作前心中要有大概的构图。汉字构图是对汉字的艺术创造,不是给汉字指定座位。

写字与艺术的区别,王羲之早就说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造型要从全局的需要出发,该大则大,应小则小,宜长则长,宜扁则扁。构图设计就是创作,而不是无数次的简单重复。但是人们在汉字的构图造型中,往往带有惯性,习惯于某种动作。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同时学习书法,同时临摹某一本字帖,外国人往往比中国人临得要像。道理很简单,中国人对汉字有他的麻木性,有他自己的判断习惯。比如写一个“天”字,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天”字的意思,并且心目中有已经储存的那个“天”字的写法,帖上怎么写他不去管,仍然按照自己心中已有的“天”字去写,自然就不会像帖上的“天”字了。这就是印象临写的危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临帖临得不像的原因所在。而外国人则不同,他并不认识“天”字,他关注的是“天”字的形态,是两横划和一撇一捺组成的形态,是上横短和下横长的比例关系。因为他心中没有“天”字的固有习惯,尽管在熟悉程度上比中国人差,但在准确性上比中国人强。外国人根本没有笔法的概念,他也不管是中锋、侧笔,是藏锋、露锋,他比中国人的条条框框要少,因此他就写得像。从这个例子说明,写好汉字笔法不是最重要的,造型才是我们最最应该关注的。

图片

胡抗美 书法:童年

草书创作造型应放在首位

使张旭狂草达到极端境界的是他的胆识和灵感在造型上的反映。张旭狂草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造型异态,变化万千。狂草书依赖于特异天性的创造。创造最大的空间是字形的创造。至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草书创作造型应放在首位。然而,在当今草书创作的误区中,重笔法,轻造型仍然是个普遍的问题。因此,笔法制约了草书队伍的数量,也影响了草书作品的质量。纵观当今草书创作现状,大都是以行书笔法写草书,作品基本没有草书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用行书的形体代替草书的形体,造型上没有新的起色。(笔法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童子功”的早期训练项目。作为狂草创作,人都老大不小了,能力也老高不低的了,再去强调笔法,真是无法下手。)造型是永无止境的创新,只有造型才能形成个性和风格。“双苞”、“单苞”,撮管握笔出不了美,中锋、侧锋形不成风格。

图片

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旭《古诗四首》

塑造一个崭新的形象,出路就在造型。我们以人体作比方,人的血肉都是一个样的,所不同的是长相。天下没有相同的长相,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这是真理。我们还是来看历代草书大师的作品,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张瑞图、王铎等等,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为后人传颂,重要原因是有各自的面貌和不同风格。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设计汉字的方法和设计理念。他们都是汉字造型设计的大师。正因为有了这些设计大师,才留下了如此众多的书法精品。有人说一部中国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书法的造型史。因此草书创作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就一定要由重笔法转向重造型。笔法是为造型服务的,笔法是实现造型的手段而已。

图片

胡抗美 书法:无锡太湖饭店花园遇雨

草书创作的速度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宜的

我以为,草书创作的速度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宜的。书写的速度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同因素导致的速度快慢,必然产生不同的创作效果。快有快的道理和效果,慢有慢的道理和效果,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天马行空,任由主宰。

草书创作速度的因素,我以为还是书家的个人书写习惯。同是草书大家,王羲之的连绵草冷静而理智,法度十分严谨。可想而知,他创作的速度是有节制的;而到了张旭那里,创作成了一种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艺术活动,书写速度如暴风骤雨,似江河汹涌。这种速度与王羲之的速度相比,一快一慢,截然相反,但创作结果皆为佳品。怀素书写速度也很快。戴叔伦说他“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他形容看的没有写得快,不是一个人“看不及”,而是满座的人加起来全都“看不及”,这种速度是什么速度?任华说他“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这就是怀素草书创作的速度,挥笔的一瞬间就写出千万字。怀素这么快的速度,谁能说他行笔太快?

图片

台北故宫藏 怀素《自叙帖》局部

其实,从王羲之、张旭、怀素行笔速度看,飘不飘,关键不在于快慢,而在于我刚才说的书家的习惯。我这里讲的是习惯,而没有说是功底、功夫、功力。为什么,一是已经进入到了具有草书创作能力的阶段了,谁还缺功底、功夫、功力?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写得好,速度快慢都可以。三是功夫这东西真不好说,现在的年轻人十分利害,三十多岁,你说他有多大功夫,可就是写得好,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无论是造型还是气韵都比较到位。现在草书写的好的人,都是中青年人,往往不是很有名望的人。大师们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速度风格,无论快或慢都能创作出佳作。特别是那些习惯于快的书家,毫不掩饰,一挥而就,我行我素,极有个性。也有一些所谓的书家,挥笔装腔作势,顿顿挫挫,哆里哆嗦,一笔一画,故作大师,其实什么也不是。总之,在草书创作的速度问题上,还是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否则,快了说飘,慢了说墨猪,怎么把握好才能恰到好处?靠的是解放思想,要从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寻找出符合自己发展的创作路子来。

图片

胡抗美 书法:采桑子

阴阳就是节奏之本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就是节奏之本。节奏表现在书法艺术中,黑与白的对比,空白的板块、形状对比,黑线的轻重对比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产生节奏感。速度均匀,缺乏起伏,没有动感,书法家们常常称为“匀乎”、“平”。速度一味的快或一味的慢都只产生“匀乎”,而不产生节奏。节奏靠速度的不等式快慢交叉而形成。快,在草书创作中可以组成一个快的“音节”,也可以叫“快的板快”,两三个字或三五个字连在一块,成为一个快的组合。慢,和快一样,也可以组成慢的组合。在一个组合中也可有快有慢,形成快慢式组合,并用这个组合与另一个不相等的组合形成对比,这种视觉的对比,便是节奏。非常有趣的是,快的组合中对字形的夸张一般都比较猛烈,而慢的组合中往往出现异体字,即在洋洋洒洒的大篇草书中,突然冒出一个方方正正的楷书来,象音乐中的休止符,突然来一个急停,节奏感极为明显,这在古人的作品中是累见不鲜的。

图片

胡抗美 书法:丙戌上元

狂草成就,只有在非常理的创作心态下才能取得

笔法在草书创作中是一个基础性条件,历代草书大师的笔法也都十分精到。但是真正成就这些大师的,笔法仅仅是一个阶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狂草成就,只有在非常理的创作心态下才能取得。张旭是唐代成就的一位草圣,我们先看看唐朝同时代人是怎么评论他的。一个叫蔡希综的在《法书论》中具体描写了张旭的创作情景:“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研究一下蔡希综的这番话,对草书创作有事半功倍之效。首先,草书创作要“乘兴”。乘兴肆笔,便成功了一半。人之兴来兴去,不同海之潮涨潮落,难于呼之即来,却可挥之即去。兴是创作的欲望,是不书不快的激动。此兴半是疯狂半是静,可以酒助,可以情动,可以喜调,可以悲催,兴之极致,静在其中。兴越狂,越专注,笔狂心静,此为最佳创作状态。

图片

胡抗美 书法:太常引

一个时代留下一种风格,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书法的繁荣,要靠千姿百态的风格来构筑,单一风格统治的景象不是繁荣昌盛。书法的异军突起是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任何一种风格都不可能长久的一统天下。李斯借助“车同轨、书同文”强大而残暴的国家机器也没能让中国汉字永远停留在小篆上。李世民一言九鼎,也不可能让当朝书法家清一色的写王羲之。书法历史无情地证明,是多种风格多种流派推动着书法的繁荣。

所谓雷同,主要是指千人一面,千作一面,千展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放弃自我,一味地追求时尚所致。米芾热,便一哄而起,一色的米字;王铎热,便大哄大嗡,一色的王铎;碑热、民间热,便去模仿碑味、民间书法味。更重要的是,写什么,形式像什么,没有自己的笔墨。晋代以来,王氏家族写王羲之的不在少数,但为什么不是千人一面呢?键问题是他们不仅师承技巧,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性情创作。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性情的人,如果我们都用性情创作书法作品,那么,无论哪一种书风,哪一种流派,其面目就会各具特点了。依我看,书法艺术不是靠单纯的技巧和光冕的师承立足的,它是在适应人们审美观、提升人们审美观中碰撞出的一种火花。

图片

胡抗美 书法:随笔一则

一个时代留下一种风格,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这便是书法的时代特点,从整体而言,既是当时书法面目的观照,也是书法史发展过程的观照。当代风格至今尚没有一个定论,不是因为当代没有风格,至多是因为风格发育不成熟。但无论五十年、一百年后怎么概括当今的书法特征,较之于唐宋元明清,包括民国在内,是最没有文化底蕴的年代,是最缺乏传统功力的年代,是最没有规矩和标准的年代。其原因:第一是文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第三是社会环境浮躁,书法艺术名利化的影响。

创作的思路要宽广、清新,就要容得下不同风格的东西

书法创作的生活,主要来自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古人的生活,即古人的书法实践和古人的书法理论。吸取古人生活的营养,就必须读史、读碑、读帖。从这个意义上讲,临碑临帖就是深入古人,向古人采访。采访的过程是艰苦细致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采访没有光环,没有喝彩,也没有奖杯,它枯燥无味,默默无闻。向古人采访,不是简单地向古人模仿,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进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反复品味。采访古人要有捕捉能力,作品的章法布局,字型的精美、结体的绝妙、用笔的神气,等等,都呈现在古人的作品中,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把它捕捉到。人的某一个用笔,可能给人以无限的思路。这思路就是创作的激情,就能把我们带入创作的佳境。二是今人的生活。它包括人民群众的生活,现代艺术观,当代书法发展趋势,自然风光等。书法创作不可闭门造车,更不可无病呻吟。十月怀胎方可一朝分娩,肚子里没有货,何谈创作?没有灵感的书法创作,是没有生命的作品,平淡无味,不论如何摆弄技巧,也是没有神气的。灵感离不开生活。要创作,就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大自然去,并虚心诚意地向生活学习。前贤观云之变、观蛇入草、观雷电、观坠石,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现象,经过他们的思索、捕捉,然后科学地运用于书法实践和书法审美。离开了生活,创作的思维就枯萎,就没有创作的灵感。向今人采访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可忽视,即书家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书家是书法生活的实践者,他们风格各异,各有千秋,艺术的见解不同,审美的角度不同,追求的艺术道路也不同,但一定要相互融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千万不能把与自己审美观不一样的风格视为俗气或丑怪。创作的思路要宽广、清新,就要容得下不同风格的东西。

艺术理论不能远离实践

艺术理论不能远离实践,严重脱节可能意味着它缺少应有的生命力。再比方说临帖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临帖就临王羲之。学书必临二王,几乎是天下公理,倒也无可非议。但临书者万众一心奔二王,世代不变,尽成二王正果,书法艺术的生命必将走到尽头。二王的行草,具有原理性意义,它承汉隶之余风,故而体质高古。此一个“承”字,临者万不可忽视。二王承汉魏而立新风,无承无变,这就是二王的意义。即使是大小王之间,亦有承有变,右军森严而法度,大令散朗而多姿。古人学二王更是上下求索,另辟新径。李北海承二王而奇崛,颜鲁公承二王而方正、苏、黄、米、蔡承二王而各成气象。因此,临书者在借鉴书法理论时,要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有个人的判断。

图片

胡抗美 书法:《小重山》

书法家除了在艺术上必须有良好造诣之外,还必须在文学上有所积累和建树

这是一个大家经常议论的话题。书外功也十分重要。作为书法家,除了在艺术上必须有良好造诣之外,还必须在文学上有所积累和建树。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杨风子、苏东坡、米南宫、祝允明、黄道周、徐渭等等,都是诗文素养雄厚、诗文传世甚广的名家。再比如古人要求草书创作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性情与哀乐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这个问题是技法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这也是书家成千上万,而大师级人物难觅的重要原因。书法中有性情、哀乐者,必须是与中华民族大文化打通者。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大赋、魏晋书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文化泰山虽不可超越,但却可以给我们力量、智慧,书家如果不能与之打通,其创作难称书法,大不了称得上字写得好。一个现代书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书家不能仅仅执著于书法一道。

图片

胡抗美 书法:梦

历代书家除了在文学上具备深厚的积淀,他们还都是关注国家、社会与民生的具有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儒家的教义在古代书家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折射体现。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致,也许一个书家在从事某一领域的创作以外,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但不能参与不等于等闲视之。一个书家如果只关心参展、获奖,只津津乐道于书界的点点滴滴,而对国家、社会、民族这些与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事情漠不关心,我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书家的艺术成就,但对他的胸怀、视野以及认识问题的深刻程度,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整理节选自郑培亮采访胡抗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