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为什么让断足之人去守门

 思明居士 2022-08-12 发布于河北

中国古代,尤其周代,流行一种让断足之人守门的习俗,如《春秋左传正义》就说:“刖足使守门。”刖足就是砍断脚的意思。

目前所能看得最早让断足人守门的记载,是发生在夏代第14任君主孔甲时期。《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孔甲有一次到东阳萯山打猎,巧遇天刮大风,四处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不清。孔甲一行迷失方向,误入附近一百姓家中。适逢这家女主人生孩子。有人说:“君王到来,是个好日子啊,这孩子一定大吉大利!”另有人则说:“这孩子怕是享受不了这个福分,将来可能会遭受灾难。”孔甲闻言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然后就把这个孩子带回宫里去了。孩子长大成人后,一次刮大风,帐幕掀动,屋椽裂开,上面的斧子掉下来,砍断了他的一只脚。孔甲叹息道:“唉!发生这种灾难,是命中注定吧!”只好派他去做了守门官。

像这种情况,属于意外断脚,但在夏商周三代,更多的是受到法律惩处而被砍去左脚、右脚或双脚,这叫刖刑或剕刑,是中国古代“墨、劓、刖、宫、杀”五刑之一。《说文解字》云:“刖者断绝之名,故削足曰剕。”刖刑在夏朝称膑,商周两朝称刖,秦朝称斩趾。

一般情况下,受刖刑者都是低贱之人,甲骨文记载多为仆,如“贞刖仆八十人,不死。”(《合集》580正),“贞刖仆,不死。”(《合集》581),等等。仆一般认为是服役的俘虏或奴仆。由于古代医疗技术比较落后,受刖刑者往往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所以甲骨卜辞中才有受刖刑者“死”或“不死”这一类字眼。

但不管是意外断足,还是受刖刑而被砍足,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主要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夏商周三代社会中,没脚或少一只脚的人基本上就成了废人,他们单纯靠体力很难养活自己。许是出于仁慈、同情等方面的因素,就由国家出面安排这些断脚人去做了守门人。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周礼》说:“使墨者守门,劓者守关,宫者守内,刖者守囿,髡者使守积。”墨、劓、宫、刖、髡都是周代的刑法名称。墨刑又名黵刑,就是在脸上刺字。这一刑罚一直延续到清代;劓刑,是割掉鼻子。隋以后被废除;宫刑,又称腐刑,是割掉男性生殖器、破坏女性生殖系统的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法;髡刑,是把头发剃光的一种刑法,主要流行于东汉以前。

《周礼》的这种说法应该带有不少理想化的色彩。从文献记载和考古情况看,“墨者守门,劓者守关,宫者守内”都没有发现可以成为逻辑链条相应的证据,只有“刖者守门”不是空穴来风。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守囿”也属于一种广义上的守门。

夏商两代由于受限于客观条件,诸如没有文字,或文字在初级阶段书写尚比较困难;青铜器制作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还不能铸造复合容器,等等,我们在文献和出土文物中,还看不到“刖者守门”这一具体形象,但在文化大发展的周代,这一现象却是层出不穷。

譬如,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1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就出土了一件西周刖人守门方鼎。鼎是古人用来烹煮食物的器具,有方圆两种。该鼎通高17.7厘米,口横11.9厘米,口纵9.2厘米,腹深6.2厘米,重1.6千克。形状为方体,双附耳,上下分为两层。上层为煮器,下层为盛炭火的炉膛。炉膛正面铸有能开闭的两扇门。左门上装有插叩关口,右门外浮雕的就是一手持插关而没有左脚的人,裸身,正侧身屈膝跪坐在门边作守门状。

文章图片1

1988年11月,宝鸡市南郊茹家庄也出土了一件刖人守门方鼎,通高16.7厘米,口横21.8厘米,口纵14.1厘米,残重3.92千克。长方体形状,也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器身,下部为炉身。炉前中部有双扇门,右门门外靠门站着一个缺左脚、断右臂的裸身男子。

文章图片2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了一辆“刖人守囿车”。这是一件专供春秋时期贵族艺术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车体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车体作方箱式,前面装有可以开闭的两扇门。左门镶嵌的也是一个缺了左脚的人,男性,全身赤裸,左手拄拐,右手臂夹着门闩。

文章图片3

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西周中期的刖人鬲。鬲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炊煮器具,形状一般是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刖人守门鬲,通高13.5厘米,口横11,2厘米,口纵9厘米。鬲座为方形,正面是两扇门,左开右闭。左门外边铸有一男子,圆目大口,裸体,侧身而站。右手弯曲至腹前,右臂回环处和门铸在一起作为门闩插孔。左腿自膝盖以下砍断,左手扶杖而立。

文章图片4

“刖者守门”现象不但在考古实践中屡有所见,而且在历史文献中也是屡见不鲜。尽管这些断足守门之人大都是社会底层卑贱者一类,但由于他们特殊甚至是奇葩的行为,也让他们在历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历史也因他们的存在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韩非子·外储说下》记载,孔子在卫国做相国,弟子子皋担任管理监狱的官员,砍断了一个罪犯的脚。子皋就让这个没脚的人去守城门。不久,有人在卫君面前恶意诽谤孔子,说孔子图谋不轨,有作乱的嫌疑。卫君信以为真,就打算拘捕孔子。孔子得知消息后,就同他的弟子逃走了。子皋呢,刚跑出大门,后边就有追兵赶来。那个被他砍断脚的守门人这时候跑过来,领着他逃到了旁边的地下室之中,躲过了追捕。半夜时分,追兵撤走以后,子皋问那个守门人:“我不能违背国家的法令而砍断了你的脚,现在正是你报仇的时候,你何故还要帮我逃跑?我凭什么从你这里得到这样的报答?”那人说:“我被砍断脚,是我罪当如此,您也无可奈何。但是,你在堂上审理我的时候,尽量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从轻处理,并指导我按照从轻处理的法令去申诉,这番心意,我心知肚明。等到结案,您皱着眉头,很不高兴,痛惜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也看在眼里。我明白,您并非偏袒我才这么做的,而是您心中具有仁爱的本性。我敬重的是您的品德,这就是我这么做的原因。”

这个故事让世人看到了断脚守门人明辨是非、以德报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一面。

《说苑·正谏》辑录有一篇“刖跪直谏”,说的是齐景公有一次披散头发,乘坐六匹马驾驶的车,带宫女欲驰出宫门。刖跪(断脚的看门人)看见就击打马,拦住车,回过身来对景公大声说:“你不是我的国君啊!”景公惭愧,返回去以后都不好意思上朝了。晏子不知详情,就问大臣裔欸:“国君为什么不临朝呢?”裔欸就将事情的缘由告诉了晏子。晏子入宫拜见景公,景公羞惭地说:“几天前寡人做了错事。”接着就把刖跪拦他车马的事情复述给晏子,然后接着说:“寡人受天下大夫的辅佐,得以做齐国百姓的国君,卫护宗庙社稷,今被刖跪责备,羞辱社稷,我还能处在诸侯之列吗?”晏子答:“国君不要担心。臣听说:臣下不能直言劝谏,就没有可靠的君上;百姓不敢说话,君上一定有骄矜之行。古代只有明君在上,臣下才敢直言劝谏;君主向善,百姓才不避讳,敢于说话。现在国君做错了事,而刖跪直言敢谏,这是国君的福分,因此臣特来庆贺。请国君以明君的风度赏赐刖跪,以此表明国君接受直谏。”齐景公解开了心头的疙瘩,笑着说:“可以这样做吗?”晏子说:“可以的。”齐景公于是下令加倍赏赐刖跪。康跪直言进谏,一时成为天下美谈。

文章图片5

守门的断脚之人在别人眼里虽然是一个不入流的卑贱者,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有时候也会为了尊严而奋起反抗,甚至杀人于无形之中。《韩非子·内储说下》就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夷射因得罪断足守门人而死于非命的故事。夷射是齐国的中大夫,有一次在齐王那里侍酒,喝了个酪酊大醉。他摇摇晃晃走出来后,倚靠在廊门上。守门人叫别跪,是个受了刖刑的人。他上前对夷射说:“您能否赏给我一点吃剩下的酒?”夷射斥骂道:“滚!受过刑的人怎么竟敢向尊长要酒喝!”别跪慌忙退下。等到夷射离开后,别跪就把水泼在廊门的檐沟下,看起来就像尿湿的样子。第二天,齐王出来看见了,怒责别跪:“谁在这儿撒尿?”别跪回答说:“我没看见。不过,昨天我看见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过。”齐王一怒之下就杀了夷射。

当然,断脚守门人也不都是卑贱者,也有在受刑前是贵为卿大夫一类的大人物。楚国大将鬻拳因刀逼楚文王而自断一足变为守门人,就是一个例子。《左传》记载,鬻拳原本是楚国大夫,性格直爽,脾气暴躁。有一次,鬻拳向楚文王进谏,楚文王不听。鬻拳的火燎毛脾气一下就爆发了,竟然把刀直接架到了楚文王的脖子上!看着鬻拳不管不顾的样子,楚文王也不得不服软,接受了鬻拳的意见。楚文王知道鬻拳是个粗人,且忠心耿耿,就没有去追究。但鬻拳却认为自己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不可原谅,遂对楚文王说:“王虽赦免臣,臣又怎敢自赦?”话音刚落,就操起佩刀,砍断了自己的一只脚,然后大声说:“人臣有无礼于君者,视此!”

文章图片6

事后,楚文王将鬻拳斩下的那一只脚供奉至太庙,作为自己不纳谏的警示。又任命他做了大官,就是主管都城城门的官。楚文王做梦也想不到,他这一仁慈之举,竟让鬻拳这一混不吝无意中将他送上了西天。

文章图片7

事情还得从楚文王十九年春,巴国侵袭楚国说起。巴国本是个小国,楚文王一开始并没他它放进眼里,但巴国竟然吃了豹子胆,侵扰楚国。楚文王一怒之下,就亲自率兵出战,却不幸大败而归。回到楚都城下,楚文王令手下喊鬻拳开城门。鬻拳听说楚文王打了败仗,就说,楚国从来没给败将开门的习惯,硬生生地将楚文王拒于门外。鬻拳还给楚文王出主意说,黄国最近也屡犯楚国,黄国势力弱小,去打黄国吧,一定能取胜。胜了,回来就开门。黄国大致方位就在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北部一带。楚文王万般无奈,只好带领手下这帮残兵败将再去征伐黄国。黄国倒是给打败了,但楚文王却在凯旋途中,身染重病,不治而亡。鬻拳闻讯,追悔莫及,认为楚文王死亡,虽非他杀,实是因他而起,于是,拔刀自刎,到阴曹地府向楚文王谢罪去了。

文章图片8

鬻拳的事迹,给“下贱”的断脚守门人染上了一层忠烈的色彩,“刖者守门”这一历史现象也变得更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质感了。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元中国时代》入选“百道2020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2021年历史好书60种”榜单。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等推荐榜单。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酋邦—古国—王国—帝国”人类文明进程划分原则和中国上古史发展实际情况,作者将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即“中国”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这段特殊时期,分别定义为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