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金华书院 探浙学之源⑱|山间才子秀江东 尘封珠匣夜亦光

 昵称61560146 2022-08-12 发布于浙江

对于世间绝大多数建筑来说,最幸运的事,就是把自己与某一文人绑定,借其诗文,得以传世。就像范仲淹之于岳阳楼,王之涣之于鹳雀楼,崔颢之于黄鹤楼,王勃之于滕王阁……

那些处于通衢要津的楼阁,想要达到这一成就,会容易得多。古往今来,它们见证过无数场相遇与离别,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前往寻访览胜,凭概率也能收获更多好诗文。

比如黄鹤楼,假如没有崔颢,难道李白就不作诗了么?再比如岳阳楼,即使没有《岳阳楼记》,靠着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或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样可成千古名楼。然而,那些处于乡野偏僻之地的房子,往往没有那么好运。

所以,磐安玉山草堂何其有幸,得遇叶蓁。即使最终不能逃脱湮灭在荒烟蔓草间的命运,至少有一支笔,曾记录过它;有一份友情,让它显得如此温暖,又如此明亮。

天才少年与他的伯乐

  “我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故事,经常讲一个'叶里人’,说他怎么聪明,怎么有才。那时候觉得这名字怪,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叶履仁’,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东阳才子叶蓁。”

  说这话的张本高先生,如今也是八旬老人了。他听到的故事,当然来自更早的时空。

  通过研究家谱和叶蓁的诗文,张本高发现了一个他与叶蓁的联结点——他的六世祖张忠政,出现在了叶蓁的文章里。据叶蓁自述,其父与邻村的张忠政是好友,所以张忠政请塾师教自家孩子时,叶蓁也前往学习。这便是农家子叶蓁,能够接触到书本的直接原因。

  在张家私塾读书的叶蓁,很快被视为神童。《东阳县志》上说他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每天能背下数万字的文章。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即使打个折,叶蓁也必然是最受老师喜欢的那种天才学生。

玉山草堂图(《东阳书院》编辑部供图)

  至今,在东阳、磐安一带,依然流传着许多叶蓁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磐安县故事卷)》中可以找到其中一些。比如,叶蓁有一次跟着父亲去天台国清寺,晚上借宿在一家药店里。因为当天没带书,看到店主在算账,他便把账簿当书看了。几天后,药店失火,账本被烧。叶蓁得知此事,居然把300多笔赊账全都给默写出来。店主按此收账,居然一笔都没错……这个故事假如为真,叶蓁的记忆力该有多强!

  问题是,天资聪颖,就一定能够成材吗?世间有太多的方仲永,即使小小年纪展露出过人才华,也因为没有继续学习,而无法成为一个有大学问的人。

  老话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放在叶蓁身上,也是成立的。出身于贫苦农家的他很幸运,在读书的初始阶段遇见了新宅张氏,他们认定叶蓁“他日必以文章名天下”,鼓励他去考秀才,并在他出外期间为其照顾家里,这一照顾就是几十年……

  在读书的提升阶段,叶蓁又遇上了玉山周氏,他们聘请他为塾师,给了他养家糊口的工作,让他博览自家丰富的藏书,玉山草堂成为叶蓁做学问的最佳环境,这才造就了日后名动江南的一代才子。

草堂里的柔软时光

  叶蓁与玉山周氏之间的交往,始于借书。

  周家有一名叫周昌霁的贡生,一日在外与叶蓁偶遇,两人相谈甚欢。其时,叶蓁已经把他能找到的书全都看过了,且能背诵。得知周家书多,几天后,叶蓁便前去拜访,并借走了一本晋书《天文志》。不到10天,叶蓁将书送还。周昌霁觉得太快,便与叶蓁谈论其中内容,惊讶地发现叶蓁已能背诵全书!

  因为这件事给周昌霁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决定聘请叶蓁为周氏家塾玉山草堂的塾师。叶蓁出于对周家藏书的向往,很快答应了。

  在周家,叶蓁打开一只只书箱,苦读不倦,还经常与周昌霁讨论商榷。因他喜欢作诗,便花了大量时间钻研韵学。有一天他告诉周昌霁,各类韵书常有相互矛盾让人疑惑之处,他前一夜梦中得一老人点拨,突然了悟,于是“诗学大进”。

  叶蓁拜会丽正书院山长朱笠亭时,朱先生看了他的诗稿惊喜不已,称叶蓁是“独秀江东”的人才。

  随着叶蓁诗名远扬,越来越多的文士被吸引到了玉山草堂。东阳的楼上层,从他家到玉山草堂有数十公里路程,而且多崇山峻岭,楼上层却愿意经常翻山越岭来此把酒论文。新昌的杨世植,以“恃才傲物”著称,他家与玉山草堂之间往来要翻越两条高岭,他也经常过来,一来就要住上十来天,如今的玉山还能看到他留下的多处题咏。天台的梅人鉴,书法精绝,家贫以卖字为生,他经常跑来玉山,与叶蓁一起吟风弄月。

  张本高把这种雅集称为“玉山草堂版的文学沙龙”。在文学的魅力之下,原本普普通通的青山绿水也被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叶蓁在《题玉山草堂图和杨四思萱韵送周二迪功入都》一诗中有过描绘,其后青山如屏,山上有石笋玲珑,谷口千竿修竹,莺啼清萌,杏花春雨,垂柳依依,水田漠漠,如同陶潜的世外桃源……

  玉山草堂如今已无存,想要寻访叶蓁留下的踪迹,幸好还有附近的玉山古茶场。在玉山茶场庙大殿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饮蜡吹函绘太平於无像 调元赞化普美利而不言”,便出自叶蓁之手。

  那时,叶蓁和他的一群文友,赏遍了玉山草堂和附近的山山水水。除了为玉山茶场庙题写了楹联、匾额,还为庙宇制作了签书。他们怀着对未来的种种憧憬,相信自己终究会有名动天下的日子,却没想到,草堂里的柔软时光,已经是此生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才子的幸运与不幸

  28岁以后,叶蓁的人生仿佛按下了快进键。他离开了玉山草堂,转到了实相寺继续教书。两年后,他的祖父去世,他为之哀伤经年。又过了一年,他的妻子也过世了,没钱办丧事,幸好有一帮朋友帮忙,才把妻子下葬。在一个个长夜里,他读着佛经,思考人生。

  36岁那年,叶蓁参加朝廷举办的古文考试,被选为全省第一。其文稿获得考官们的高度评价,一时名噪大江南北,人称“江南才子”,走到哪里都被围观。次年,乾隆皇帝南巡,叶蓁被召见,并献上长诗,被乾隆御赐“文绮”二字。之后,他游历江苏,认识了更多朋友,与更多诗友唱和。乾隆四十八年,他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春风得意至极。

  可是,人生仿佛与叶蓁开了个玩笑。此后他只被授予了知县的虚职,等了一年都没等到实缺,手头的钱花光了,寒冷的冬天没法取暖,京城待不住,只能回家乡……最终,他在乾隆五十一年的一场瘟疫中,离开了人世。

  如果从功利的角度回顾叶蓁的一生,他是不幸的,可以说一事无成。然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他又是幸运的,至少在玉山草堂的时光里,他结交了那么多好友,写出了那么多好诗。就像王勃,假如在离世之前不曾路过南昌,写出《滕王阁序》,那将是多么大的遗憾和悲哀。

  由于叶蓁突然去世,作品未及整理,大部分都散佚了。周昌霁检其家藏,并亲友所录,得诗赋若干卷,由杨世植手订,梅人鉴作序,纪晓岚鉴定,定名为《十栗堂遗稿》。后来又有许多人参与搜集和补充,直到道光年间才正式刊印,此时名为《十栗堂诗钞》,印版便留存于玉山草堂。

  可惜,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路过玉山,烧掉了玉山草堂,印版也被焚毁。之后玉山的读书人又将再次刻印作为一桩心事,由于他们普遍囊中羞涩,多年未成。民国初年,一位名叫周继善的乡村教师,往返东阳、义乌及本地乡村募集资金,终于完成了此事。

  在离玉山草堂不远的玉山镇浮牌村,一片稻田中的小丘上,埋着叶蓁。他的坟墓与他的诗集一样命途多舛。先是由朋友们为他立碑;后来被毁,民国初年由周继善重修;后来,墓碑再次被毁,附近小学的一群教师再次集资重建……如今,每年清明,附近学校的老师们还会带孩子们前去扫墓,让他们知道,磐安曾经有过一个名叫叶蓁的才子。

文史链接

凤楼书院

凤凰梧桐 生彼朝阳

  一堵矮矮的墙,围着小小一座平房,门口挂着匾,写着“凤楼书院”4个字。

  一所小学里的阅读室,为什么会取那么大气的一个名字?这是因为,100多年前,这里就叫“凤楼书院”,后来改建成小学,也就叫作“凤楼小学”了。在很长时间里,它都是如今叫作磐安县冷水镇的这片土地上的最高学府,承载着一方百姓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期待。

  清朝同治年间,当时的冷水还属于缙云县,那时的县令谭明经考察全县各地的办学情况后,觉得此处是个薄弱点,有必要建设新的书院。

  适逢此地的正因寺为兵灾所毁,听闻县令有这意向,创建正因寺的白岩曹氏与冷水吕氏立即派人赶往县衙,表示他们愿将百余亩土地捐赠书院为学田,并请县令选择合适校址。

凤楼书院图(卢国兴供图)

  书院选址在凤凰山西麓,这里有山有水,风景秀美,环境清幽,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县令为书院取名“凤楼”,化用《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句意,希望这里的学子将来能像凤凰一样展翅高飞,栖息在“朝阳之楼”。

  这个美好的祝愿,让当地老百姓激动不已,纷纷出钱出力,建设书院。书院的建造经费,皆为民间捐集。除白岩曹氏与冷水吕氏捐献的100多亩土地外,当地乡绅和老百姓共捐出2000多贯钱,而当地人推举出来具体负责书院筹建工作的武生吕维城与童生卢辉煌两人,除了费心劳力,还捐建了正厅三间。这足见当年当地父老乡亲的虔诚向学之心。

凤楼书院图(卢国兴供图)

  后来,凤楼书院经过两次搬迁,先是搬到今天冷水镇冷水村隔山自然村后山脚的大樟树下,后又搬到今天冷水镇中心小学的位置。

  如今,“凤楼书院”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只有大樟树依然在原处,用风吹来时的沙沙作响,用日光下的婆娑树影,讲述着当初的故事。

学术顾问
顾问

黄灵庚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

吴远龙

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