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吃掉3亿只,大闸蟹为什么这么好吃?

 苏蟹阁 2022-08-12 发布于上海

中国人对于大闸蟹,有多么疯狂?2021年,仅上海一地就消费大闸蟹约6万吨,早在2018年,中国人一年就消灭大概3亿只大闸蟹。2020年整个大闸蟹产业价值约1500亿,而神舟十二号飞船造价约10亿,相当于150艘航天飞船。

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人比中国人对大闸蟹更着魔,那么这一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百味“鲜”为首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审美里,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鲜”非常重要。而大闸蟹恰好以口味鲜美著称。无需复杂的料理和花哨的辅料,简单的清蒸就能品尝味道醇厚,色泽橙黄,肉质饱满,鲜嫩微甜的丰富滋味。

追根溯源,“鲜”本意多指鱼,鲜美的味道启蒙就是来自鱼和其他水产。先民们重视饮食的“鲜”美,一是因为鲜美之味本身很打动人,而且营养健康,另外也是因为“鲜”味获取十分艰难。

古代食物储存困难,新鲜乃高级追求。

受限于储存手段和交通运输的落后,大部分人只能从本地产的食物中寻得新鲜之味。在冬季,或者边缘地区,想要品尝新鲜的水产鱼虾、瓜果蔬菜的成本非常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葵菜都是古代的蔬菜之首,李时珍都曾曰“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虽然李时珍评价较高,但是他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储存,而且不耐高温不耐寒。相比之下,白菜在零下2℃的情况下都能顽强存活,而葵菜在10-15℃以下时就难以种植。

同时新鲜往往也等于污染少,更干净,因此对于古代人来说新鲜基本等于美味。这件事情,即使是皇家宫廷也一样。

新鲜这件事,皇帝和你一样想

鲜在中国古代皇室的饮食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宫廷菜代表北京宫廷菜就以清、鲜、酥、嫩见长。从原料获取上,皇室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从水产海鲜到珍稀野兽,总是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食材,因此宫廷菜有能力追求新鲜滋味。

清朝时期由于定都北京,北方食材产出不如南方,皇室对于新鲜食物的渴求变得更加明显。在乾隆时期,像荠菜、莼菜、台菜、蕹菜(空心菜)等南方的普通蔬菜,都成为宫廷菜系的珍品。乾隆时期宫廷菜农经过多次努力,利用北京玉泉山温泉(颐和园以西)附近土壤温度较高,才成功种植黄瓜,首批产出仅7条,可想“鲜”味获取之难。

由于“鲜”味获取难,地位高,导致该字的语意也不断得到延展。例如词语“鲜少”也是在反应,“鲜”和“少”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且词语“新鲜”也能形容稀罕的,新奇的事物,这些语意都侧面反映出新鲜味道的珍贵。

大闸蟹,鲜的一种极致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国人骨子里就摆脱不了对新鲜的追求。大闸蟹同时具备口味的“鲜”和稀有的“鲜少”。即使到了今天,如此规模庞大的市场下,那么多先进水产科技投入的情况下,大闸蟹依然是季节性食物。金秋时节才能大规模食用的大闸蟹,也颇有一种“过时不候,限时供应”的高冷。

而传统的大闸蟹,多生于湖泊,例如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今天,湖水所受的污染也小于河水和江水,更难产出健康无污染的美食。至于大闸蟹本身的营养之丰富,也无需过多赘述,它就是那种“好吃又营养”的典型代表。综合这些原因来看,大闸蟹“活该”得到中国人的追求。

我是苏蟹阁,秉持高标准,只做上品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