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罗有座死人城,活人住到死人墓

 hl1bwcdm 2022-08-1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By 零林

* 本文为“入埃及记”系列第 61 篇。

年逾八旬的开罗老头萨赫勒(Sahel),年轻时可能从来没想过,一贫如洗如自己,有朝一日能与一位国王成为邻居。

如今,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萨赫勒知道这不是在做梦——是的,一位国王,就在他家隔壁,已经和他做了50多年邻居!

只是,这位国王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埋在地下。

这位国王就是法鲁克一世,1936年至1952年统治埃及,是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第十任统治者。

如今,他的墓地所在的地方,正是萨赫勒的家所在的地方,这里也正是开罗最为奇特、最能激发世人好奇心的地方:死人城

图片

所谓“死人城”,是开罗市区一片特殊的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位于著名的萨拉丁城堡附近,正式的名字叫“卡拉发”公墓群。

近年来,或者说近百年来,这片墓地因为居住着数十近百万的活人而被世人所关注,甚至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探险、打卡的“网红”目的地。

图片

其实,早在1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是一片公共墓地了。在马鲁克王朝统治埃及期间,这里渐渐成为埋葬王公贵族和达官贵人的重要墓地。

所以,要说与“贵人”为邻,死人城的居民们其实一点也不稀罕。

比如已经在此居住多年的伊斯梅尔(Ismail)就说:“就像我家附近吧,随处可见王子和帕夏(埃及被外族统治时期的总督等高官)。”

图片

图片

逝者的安息之地,何以成为生者的栖息之所呢?

这个说来话长。简言之,就是埃及历史上有雇佣“守墓人”的传统,雇主大多数为官僚、贵族的后代。逝者安葬后,就在墓地建造起类似普通民居的房子,让守墓人住在这里看防盗墓贼。

随着年华流逝,守墓人在此一住经年,一些墓主的后人甚至都断了音讯。于是,守墓人就自动成了墓地和房屋的主人,并在此繁衍生息。

当然,光是守墓人及其后代,是不可能在死人城聚集起上百万的人口规模的。这便是进入近代社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开罗大批居无定所的人,开始寻找空置的墓地居住。渐渐地,他们就成了开罗死人城新增人口的主力。

图片


图片

来埃及之前,我就听说了开罗死人城的鼎鼎大名,并且十分好奇那是一个怎样的生存世界。

真的来到死人城所在的区域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独特的景象。

就在开罗市中心的一条主干道、快速路萨拉赫·塞勒姆街(Salah Salem Street)的两侧,陈列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西侧的路边除了有著名的爱资哈尔公园(Al Azhar Park),还一栋接一栋地排列着不少干净整洁、富丽堂皇的大楼,坐落于那些高墙大院中的,很多都是政府机构;

而视线移到道路东侧,那片广阔的区域顿时像个大坑一样凹陷下去,巨大的洼地上满眼都是灰黄的建筑,低矮又破旧,彼此错落绵延至数公里之外,不时还能看到圆顶尖塔的清真寺耸立其间。

需要近距离乃至走近这些洼地中的房屋,你才会发现这的确是一大片墓地:

那些斑驳的墙壁和破旧的门窗,与普通民居无异,但门边的某块墙面或者围墙上,则刻着墓主的名字和墓宅的编号。

踏入大门的第一眼,往往就能看到耸立在院落中间的石头砌成的墓基和墓碑,有时还是一大排!

图片

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感受里,这样墓碑林立的场景,看上去是有些瘆人的。然而,在这样的院落里,却生活着埃及人普普通通的一大家子。

环绕着这些墓碑的低矮房屋间,这样的场景稀疏平常:年长者在悠闲地抽烟,主妇们忙着洗衣做饭,阿猫阿狗眯着眼睛窝在一旁闲憩,大一点的孩子拎着水管冲洗地面,小一些的孩子相互追逐打闹、甚至在墓碑之间玩起躲猫猫……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生活的窘迫不仅让这里的人们与逝者同处共眠,甚至还有不少家庭学会了就地取材——有的家庭,直接在墓碑的顶部拉起了晾衣绳;有的家庭,把墓基当成了桌子,把墓碑拆下来用作案台;有的家庭,干脆将棺材板当成了熨衣板……

图片

图片

你可能都难以想象,活人怎么能和死人生活在一起?

其实,根据埃及学者的解释,埃及人自古就认为,墓地尽管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开始,是人生存环境的一个自然部分。因为在埃及人的习俗里,活人、死人是“不分家”的。

另外,希腊历史学家卡洛斯曾说过,在相信来世的埃及人的观念里,住宅仅仅是“旅舍”,而坟墓才是永久的住宅。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甚至说,在埃及,地面上和地下的建筑物都是和死人的国度联系在一起的。

可见,死亡、坟墓,在埃及人的观念里没有那么可怕,而是生命存续的另一种形式和通道。

这就是为什么死人城这样的存在,让世界上很多人都无法想象,而在本文开头的萨赫勒看来,这里的生活很安宁。

“对我这样的老人来说,和逝者生活在一起挺好的。因为他们不说话,甚至一点也不闹腾。”他说得还挺幽默。

事实上,为了满足数十、近百万人的生存,死人城除了土地属性是一片墓地之外,已经和开罗其他的社区没什么区别了。

人们在这里建立了清真寺,开通了公交车,开办了学校,经营着小卖部和咖啡馆,几乎是应有尽有。随便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狭窄零乱的街道上总会人来车往,嘈杂不息,传递出浓浓的市井味。

有不少怀着好奇心前往死人城探访甚至所谓“探险”的人,在介绍这里的生活时,总会刻意突出其另类、隐秘的一面。

比如,有人夸张地说死人城的居民不好接近,甚至对陌生人、游客还带有敌意,贸然闯入可能会有危险;有的人则刻意展现这里生活的贫困,并且“传授经验”说去这里务必要带上大包零食、饮料,可以分给老人、孩子以博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好接近甚至拍摄他们。

其实,死人城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隐秘,这里的居民更没有那么危险。如果你为了表达友好赠送他们一些东西,当然挺好。不过即便你只是带着微笑而去,热情的当地居民也会报以微笑,孩子们会朝你招手甚至围在你身边。

所以,死人城的居民并不排斥陌生人,真正让他们排斥的,是贸然地介入他们的生活,甚至莽撞地闯入他们的家中。

近年来,埃及政府大力改善民生,总统塞西亲自发起了“体面生活”倡议来提升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还采取专项行动、拨发巨资来改善贫民窟和危旧住房,很多人受惠于此搬进了楼房(可参见本人此前的一篇文章大干两个月、消灭贫民窟,埃及不是在吹牛吧?》)。

对于这样的好事,生活在死人城的人们,自然也是有期待的。

比如生活在死人城的扎基(Zaki),是5个孩子的母亲,她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还行,邻里之间相互关心,还挺有人情味,但是一想到孩子们,她马上就犯愁。

“我想搬离这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房子住的。但我知道这好像希望不大。”她说。

事实恐怕也就是如此。

在开罗城市保护部门看来,死人城的情况不同于普通的贫民区,虽然住的都是贫困人口,但这里的建筑却都是有悠久历史的,有的甚至是著名的皇家陵园,是列入保护范畴的历史古迹。

因此,死人城的建筑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被拆除,这里的居民还会继续在这里居住。政府部门目前能做的,就是在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的同时,尽力限制更多的人口涌入这里,并不断改善现有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图片

图片

天色渐晚,西沉的太阳放射出渐渐柔和的光芒,把灰黄的死人城照得愈发金黄。

三三两两的,一些墓室的上空飘起炊烟。打零工的男人们,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叮叮当当地返回。

孩子们聚集在空地上,恣意地踢着快要裂开的足球。他们身旁的墓碑上,刻着他们还无法辨读的名字。

当然,他们也不需要知道那些名字,他们只会记得,死人城是他们出生、长大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