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浦笔记:席巷名儒席素琨

 昵称16177767 2022-08-13 发布于北京

前段时间,陆念旭陆主任从传达室给我捎来一本《人文连云港》杂志,我翻开一看,第35页刊登的一篇美文题目叫《海属名儒席素琨二三事》,作者是胡可坚。胡老师的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捧着杂志细细地阅读,文章第一段的内容赫然眼前:席素琨(1853------1926),字静涵,一作镜涵,清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丑时生于板浦栅栏巷西席大场(今名席巷)······
看完以上文字,我脑海灵光一闪,何不写一篇名叫《席巷名儒席素琨》的小文。何为名儒?答案很简单,著名的儒者或学者。
写这篇小文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去席巷转一转。
在一个夏天的下午,大约四点半左右,我急不可耐的寻入席巷一探究竟。传奇中的席巷地理位置偏僻,很难用文字描述,但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是一个有韧性的人,喜欢迎难而上。一个人,先穿过十字街,到达西大街。西大街小市场直对面有一条悠长的巷子,叫栅栏巷。沿着栅栏巷的青石板路,往前走大约一百米左右,往右拐,再走上二十米,就到达席巷。席巷,显出了苍老的痕迹,青砖灰瓦,斑驳的老墙,墙壁上,铁质的牌子上,书写“席巷”二字。
第一家住户的木门紧锁,门环已脱落,院墙不高,矮矮的。院墙上,野草野花,暗香浮动,爬山虎和青藤垂在半空。可以看见院落里,几竿修竹,几枝桃杏,树影婆娑,在风间妩媚摇曳。树枝上,各种鸟儿叽叽喳喳,吵吵闹闹,不时跳来跳去,侧耳倾听,隐隐听到久违的蝉鸣声,高低错落,别有天地。蝉可食,捉来烹制,其肉亦鲜美可口······
接着往里走,席巷,长不足百米,却弯弯曲曲,宽不足两米,巷道是水泥路。越往里走,巷子越宽。巷子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吆喝声,没有嚣张。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戏,像春天里的小燕子四处纷飞,两只小猫在伸着懒腰,三五只散养的鸡,在悠然自得散步。这种自养的鸡,好吃,炖起来慢,但取肉炒片快得很。席巷,一切都那么的安详。
走上八十米左右,再往西拐,往里走上十几米,便是时家巷。
我冒昧的猜测,既然叫席巷,自然与席姓人有关。正巧巷子里,有几位妇女在纳凉闲聊,我上前搭讪,交谈中听妇女们说,席巷以前姓席的较多,现在只有一家姓席的。是不是席素琨的后人,无人说的清······
席巷,住着多少户人家呢?我数了数,十几户人家而已。民居错落有致,庭院深深,门或开或掩。开着的院门,从容地透出院里的古朴、淳厚与祥和。
名儒之下,多有华章。姚祥麟姚老师的《板浦春秋》中记载:席素琨一生清贫,坚持从教育贤传道解惑而不入仕途,“不随风云转,甘受世人嗤。”到哪里都是“一囊行李一囊书”,“手搦一支笔,肱能三折医。”“循循诚善诱,侃侃竟忘疲。”其治学治家的格言是“以仁存心”······
读闲书,发现《南城诗赋》一书中,有几首诗是席素琨描写南城的。我读了一下,觉得诗写得很生动。略举一首诗,来佐证,《过宁海门》:东海雄图变,南城往迹留······《南城诗赋》一书,由李彬、刘洪雨编著。
书中还有一段简介:······席素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教板浦“敦善书院”,为清末民初海属名儒,曾长期在南城武同肄(字笏山)创办的麒凤学堂任教习。著有《诗学概论》和《儒珍书屋诗稿》,均未梓,民国初曾主修《灌云县志》,惜未成稿。
席素琨写过一首《过大天池》诗,现摘抄,以飨读者:“磷磷白石绕城东,水净沙明绉晚风。板浦万家烟灶接,伊芦一脉地泉通。草萌古墓茎微碧,花映斜阳色倍红。欲访天池旧书院,年逾二百久朦胧。”
席巷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但,席巷已经找不到历史人物席素琨留下的任何痕迹,这虽让人遗憾,复又释然,因为好多历史,都需要后人去完善挖掘。
席巷终于写好。说句实在话,文章写得不尽人意,写得勉强。无论结局如何,我想,我还会继续游走在老家的那些巷陌,去探寻和守护这一方热土留下的历史鸿迹。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