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学生疯狂过几回?

 书生游子 2022-08-13 发布于浙江

             我们为学生疯狂过几回?
                          范维胜

     

       雷夫·埃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三部分就是“疯狂之举”,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意志力上,雷夫老师近乎疯狂。读后我常常在想这么一个问题:我们为学生疯狂过几回?
       雷夫老师常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由此可知,疯狂在于投入工作的全心全意。
      如果没有全心全意的对待教育,对待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往往会失败的。所有教育的失败,都与对生命的无知而产生的盲目与焦虑有关。人是被规定需要终身学习的动物,人又是极容易像其他动物一样“顺服”于环境和习惯的,教师工作的麻烦恰恰在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我们是在用一种太肤浅的方式与一个其诸多复杂性不为我们所知的生命”打交道。我们的身体缺乏一个“内置”的自我提醒器,这样的教育必然是脆弱、支离破碎,甚至武断的。如果心思再用得不够,这种教育就极其危险,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即使单从教师的职业本分而言,在书籍与阅读匮乏的地方,一定缺乏真正的教育。如果缺少心思,缺少对话,缺少沉思,缺少对生命的尊重,作为一个教师是很难活在发现的喜悦中。
      教育工作从来都是需要不断自我翻转,只有对教育全心全意,只有提升自己对生命的领悟力,才能够赋予其“教育”真实意义的。这样的教育也才是真教育。
      为学生而疯狂还在于自己的学生立场,想学生之所想。雷夫老师就是这么做的。譬如试题评析,雷夫老师做得多么巧妙而又得心应手。
      例如,在出题给孩子们自己算之前,我会在黑板上多出一道题目:
       63
    +28
     A?   B?   C?   D?
     雷夫:好,同学们,假装这是你们史丹福九号测验的题目。我们都知道,史丹福九号测验会决定你们未来的快乐、成功还有你们在银行里有多少钱(孩子们咯咯地笑了)。谁知道答案?
      全班:91。
      雷夫:很好。我们把91放在选项C。有谁可以告诉我选项A会是什么?
      伊索:35。
      雷夫:太棒了!为什么是35呢,伊索?
     伊索:好让把加法弄错成减法的学生选。
      雷夫:完全正确。谁来给选项B设计一个错的答案?
      凯文:81。给忘记进位的学生选。
      雷夫:又说对了。班上有没有很聪明的侦探会给选项D设计答案?
      保罗:811可以吗?给乱加一通又忘记进位的学生选(全班大笑)。
      在第56号教室,孩子们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在正确答案以外的其他选项很少是随便填写的。设计考题的人都是预测学生会在哪里犯错的专家。当孩子们在解题过程中出了错,然后看到选项里有他所算的(不正确)答案,就会认为自己一定没错。我们班的学生喜欢扮演侦探,“找出”以及“回避”潜在陷阱的过程让他们乐在其中。

      雷夫老师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因为那些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学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为学生疯狂在于对于学生学习活动兴趣的挖掘和激发,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来教育学生。雷夫老师就是在学生演出的间歇也不忘记抓住机会施行有效的教育。在这里,我想到了王君老师的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2012年12月14日的语文课。王老师讲《梵天寺木塔》。刚开讲,忽一扭头。窗外居然白雪纷纷。王老师一愣。孩子们也愣了。教室寂然。
      王老师痴了片刻。自言自语:“白雪纷纷何所似?”全班立马躁动,整齐的亢奋的声音冲破寂静:“撒盐空中差可拟!”但是,马上另一轮声音就压了过来:“未若柳絮因风起!”
       王老师转过头,立定,一字一句地问:“仔细看,白雪纷纷何所似?”
       孩子们又愣了片刻,然后齐呼:“撒盐空中差可拟。”
       当时的雪景确实非撒盐不足以形容。王老师又问:“那谢道韫是不是乱说吗?请举手发言。”孩儿们又愣,然后咋咋呼呼。
       “雪必须更大!”
       “要有风!”
       “还要心情好!”
       有调皮地叫:“还需要戴个绿色眼镜!”
        王老师说:“关键是心要是绿色的,环保的!”全班狂笑。
        王老师说:“来!齐背《咏雪》。”
       教室里立马风起云涌。孩子们摇头晃脑。《咏雪》从来没有被诵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过。
      这又不由得让我想起2010年12月16日我在温州永嘉中学的一幕——
      那天早晨一出门,哇,好大的雪哦!这是我来温州以后的第一场大雪。
      匆匆地赶到学校,学生在操场打雪球,堆雪人,早读的铃声响得太早,那惊喜啊,说不出来。一到班级,我这才听说是十几年来最大的雪。
      永嘉这地方很少下雪,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我的夫人一到办公室,她的同事说,你的运气真好,你一来,就能下这么大的雪。
       雪是个好东西,一来纯洁,二来它的六角来的顺顺当当,三是它能杀灭一些细菌,来年人们生活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四是给麦苗、菜苗盖上一层层厚厚的被子,昭示来年的丰收。唯一不好的就是它将大地上的一些本应该去除的污垢遮住了,让人在雪化时,看到一些本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上课了,学生还在下雪的兴奋中,调整一下教学内容吧,月考背诵的内容简单温故,来了个“雪”的联欢。第一,写出两个关于“雪”的成语或一首诗歌;第二,写一下你喜欢“雪”或反对“雪”的理由;第三,描写这场雪的雪景和你的心情······
       这样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调整,就是应了学生的疯狂。
      老师们,想一想,我们为学生疯狂过几回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