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磕灰的往事

 三自之我 2022-08-13 发布于天津
史 辰

  童年时代,我们住在平房大杂院,每到晚上八九点钟,特别是在冬日里,总能听到一人在街道上大声、持续、拉长声吆喝:“磕——灰!”

  何谓“磕灰”?磕灰是当时清洁工作的一种,即为居民收走拌有炉灰的粪便。早年,天津民居多为平房,比如老城厢、南市一带,还有我们住的河北区小王庄等地,平房密集,拥挤不堪。老房子既无自来水,更无下水道,街面上公厕极少,如厕需走很远,才能寻到一处。建造民居,必须要解决人们如厕问题,于是建房者就在院中一角落,设一个简易的、仅能容一人蹲起的茅厕,里面放上一个大木桶,供全院人轮流使用。记得幼时与邻里小朋友玩儿捉迷藏,常常藏于厕所里。

  独居四合院的人家,其茅厕讲究多了,往往在靠房山处建一间正式的房子,比住房要矮小一些,以便来客使用时易于辨识,并有通风窗户,工整私密。

  那时,家家烧煤球做饭、取暖,烧过的煤球便成了炉灰,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堆于茅厕旁,来人如厕,铺在木桶里,轮番使用,如此则解决了人们的如厕问题。收取粪便之人,我们称之为“磕灰的”,他拉着一辆平板车,上面有两个高大铁桶,用来装载各院子倾倒掺有炉灰的大小便。夏天在外面乘凉,老远就能听到磕灰的吆喝声,于是大人们提前拿出垃圾桶,等在道边倾倒。

  冬日里寒风呼啸,各家门窗紧闭,没有路灯,一片漆黑,磕灰人的吆喝声,大人们常常听不到,尤其住在院子深处的住户,更听不到;如此一来,很容易错过磕灰的,我们家住在院子门口儿,加之小孩子耳朵灵敏,听到后马上告诉父亲或兄长,他们就去取出茅厕里垃圾已满的木桶,倾倒在磕灰者的铁桶里,并将木桶使劲磕一磕,以便将木桶里的垃圾倾倒彻底。

  上世纪60年代,天津市胡昭衡市长号召全市人民大搞爱国卫生运动,规定每月最后的周日,为全市环境卫生法定时间,他身穿工作服、带头劳动,并亲自到过南市一带磕灰,受到市民的尊敬和好评。

  “磕灰”始于何时,不得而知,至少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住的民居群老房子,是民国大总统曹锟为了招待、留宿全国各地来访客人而建的,紧邻曹家花园,朝向新开河。那时,走出院子,就能看到东流河水和两岸垂柳。大约上世纪70年代,公厕陆续多了起来,“磕灰”现象在天津消失了;到了90年代,我们家原来老房子那一带已变成了快速路。

  现如今,我们都居住在现代化的楼房里,房间有厕所,生活很方便。“磕灰”仅成为六十多岁人脑海里的记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