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西江红月 2022-08-13 发布于江西

1869年8月7日,丁宝祯以“前门接旨,后门斩首”之计处决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安德海。可怜25岁的安德海娶妻才不到一年就命归西天了,也是他活该。

(都江堰二王庙里丁宝祯的塑像)

自己的心腹安德海被斩后,慈禧不敢怎么样,只能“哑巴吃黄连”,因为丁宝祯威望实在太高了。

先来介绍一下丁宝祯。

丁宝祯于1820年出生于贵州平远(今毕节)牛场镇,是晚清名臣。1853年, 33岁的丁宝祯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丁宝祯便因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却又恰逢遵义杨隆喜造反。丁宝祯于是倾尽家财招募了800壮士保卫家乡。

丁忧期满后,又碰上苗民教匪叛乱,且声势浩大。时任贵州的巡抚蒋霨远便上奏朝廷,请求让丁宝祯部留在平乱军中。丁宝祯不得不又招募了兵丁,达4000多人,平定了叛乱。

由于丁宝祯要去岳州(今岳阳)任知府,于是想遣散之前招募的军队,但又发不够饷银,最后把500两银子放于桌案上,对士兵们说:“我与各位在一起共事这么久,现在府库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可怎么办?”

将士们流着泪说:“您不惜拿出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等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各自离开回了家。丁宝祯就这样成功化解了无饷可发的危机。

1863年,丁宝祯任山东按察使。当时僧格林沁在鲁、豫两地统帅军队作战,而且自觉地位高贵,十分居傲,对省级以下官员,他不设座位。

丁宝祯得知后,特意投递名帖求见,说低级武官丁某欲见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结果僧格林沁很佩服他的强硬不屈,不得不改变仪容,对丁宝祯礼敬有加。

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得知此事后,也很敬佩丁宝祯,以致丁宝祯上任这天,亲自来到郊外迎接,并且此后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咨询丁宝祯之后才实行。

不久,僧格林沁令丁宝祯平叛河北宋景诗的农民起义军,但丁宝祯看到宋景诗是条好汉,于是采取招抚之策,却遭至弹劾,被降三级官职。

这时,给事中孙楫、御史朱镇竟然趁人之危,搜集罗织丁宝祯的其他罪名来弹劾他,曾国藩得知后,特意向同治禀告说丁宝祯无罪;山东巡抚阎敬铭索性向皇上请求退休,举荐丁宝祯来代替自己,清廷于是立马任命丁宝祯为山东巡抚。

186 8年(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逼定州,直接威胁到京城的安全。丁宝祯得到军情示警,迅速快马奔驰到东昌,率领1000骑兵,3000精锐步兵,带着五天粮食,日夜兼程援助北京,使得捻军向南溃逃。

在这场战役中,丁宝祯率领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之前,转战雄雄、任、深、祁、高、肃各州间,收复了饶阳,战功最大,皇上多次降下圣旨褒扬嘉奖他,并且加太子太保衔,而朝廷派遣到京城外防备捻军的各禁军将领都受到了责备。

这是丁宝祯处斩安德海之前的生平事迹,以后的事就恕不在此赘述了,反正他是一个非常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的好官。他于1886年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由于朝廷发放的俸禄多用于救济贫困百姓方面,到他病危时竟然身边已没什么钱,还欠了许多钱,他的丧事费用还是随从随员聚在一起捐赠才凑够。

丁宝祯死后,山东父老想到他对山东做出的功绩,于是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朝廷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并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再来说说安德海。

安德海家境贫寒,八九岁时又父母双亡,兄妹三人只得寄养在叔父家,但他叔父又是一个赌鬼。后来,十岁的安德海只得净身进宫当了太监。

安德海人穷却聪明伶俐,办事灵巧,因此进宫后,他很快获得了咸丰帝的好感,而成为了御前太监。

1861年(咸丰11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6岁的皇长子载淳(同治)继承皇位,并派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辅政,主持政务。

但是,载淳的生母那拉氏暗中准备和咸丰皇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当时恭亲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求和事宜。

慈禧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暗地里潜回北京,来到恭亲王府,把夺权阴谋告诉奕訢。次日一早,安德海匆匆告别后,奕訢立即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

(安德海)

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接到奕訢的奏折后,一致认为他是借奔丧为名,实则是来向他们示威、夺权,因此必须阻止他的行动。于是借口京师重地,留守重臣,一刻也不得离开,拒绝了奕訢要求奔丧的请求。

狡猾的慈禧见肃顺识破了自己的阴谋,便立即与皇后商量,最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上“御赏”及“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星夜赶往北京,召奕訢速来承德,共商除肃顺大计。

奕訢接到密诏,立即打着奔丧的旗号,赶到了承德行宫。然后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慈禧太后最亲密的心腹。

安德海成为总管大太监后,又帮助慈禧解除了奕訢干预一切朝政的权力,扫除了威胁慈禧的人员,让慈禧太后成为独揽大权的女人。

(安德海)

安德海因此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成为她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从此,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不把同治皇帝和奕訢放在眼里,而且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的越权行径已经令同治帝恨之入骨。

不过,慈禧很宠爱安德海。1868年(同治七年)冬,安德海在北京最大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张灯结彩,大摆酒宴,他要正式娶年方19岁的美女马赛花为妻。而慈禧太后为表示自己宠爱之意,特地赏赐了安德海1000两白银,100匹绸缎。

安德海被斩原因和经过。

1869年(同治八年),安德海很想出宫去江南游玩,以显示他的威风,并借机敛财,于是再三请求慈禧太后,让他去为同治帝预备大婚典礼,置办龙袍及其他婚礼用品。

慈禧准奏,于是安德海心想慈禧手握大权,有了她的支持,以为什么都不用怕了,竟忘了清朝的祖制。

原来,早在顺治帝时,清廷便以明朝太监专权祸国为教训,遂颁布了对太监的6条法令:一、未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不许干涉职司之外的任何事务;三、不准招引外人;四、不准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百姓。

顺治帝还特意下令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违令者杀无赦,情节恶劣的,处以极刑。

而安德海此次出城号称钦差,又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上过于耀武扬威,船上飘着龙凤旗,船头上挂着一面大旗上书曰:“奉旨办差”,背面则是“采办龙袍”四个大字,好不威风。但是在途经山东德州时,知州赵辛对安德海一行颇感奇怪,心想既是钦差过境,却未接到“明降谕旨”及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

而且安德海的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证件,以便途经各地时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

为谨慎起见,赵新于是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山东巡抚丁宝祯。

对于安德海仗势骄横之态,丁宝祯也早已深感愤慨。在接到报告后,丁宝祯立即拟了一份上报朝廷的密折:

一、清朝立有祖制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且200余年来未曾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无须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如果确须出外采办,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内廷供使的太监,应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丁宝祯在密折里痛陈了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然后申明自己出于地方职守,将“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

8月2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被押往济南,由丁宝祯亲自审讯。

8月6日,丁宝祯即接到军机处寄来的密谕: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祯迅速委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原来,安德海出京前,也曾套过同治帝的口气,而同治帝只说了一句“朕不管此事”敷衍了他,便立即去找到慈安皇后,密谋除掉安德海。慈安便迅速找到慈禧关心地劝她休息几天,让载淳批阅奏折,征得了慈禧同意。丁宝祯奏请惩办安德海的奏折于是被载淳批阅到,随后也收到了同治帝批准斩杀安德海的五百里加急密旨。

慈禧太后虽然也下了一道营救安德海的加急懿旨,但是聪明的丁宝祯在接到慈禧的懿旨时,并未当即宣读,而是执行了同治帝的圣旨,斩杀掉安德海后,才当众宣读慈禧的懿旨,刻意实施了“前门接旨,后门斩首”的计策。

8月7日,丁宝祯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时距安德海被抓不过5天。

安德海是除了慈禧太后以外,人人得而诛之的权阉,丁宝祯处决了他,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赞成。而慈禧太后自然也是面子过不去,心中大怒,觉得丁宝祯打狗也不看主人,但考虑到丁宝祯对大清做出的贡献,如果为了一个奴才而去报复一个国家大功臣,必然引起天下人的指责。

慈禧太后最终不仅没有报复丁宝祯,而且还赐予他“国之祯宝”大匾额。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敬请关注,特此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