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黄·舞狮·花家什『党中伟』

 乡土唐河 2022-08-13 发布于河南


源潭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 源远流长。清末,群众文化已有戏剧、曲艺、说唱、歌谣,民间舞蹈,吹奏音乐,打击音乐等,其中戏剧规模最大,观众最多,活动最频繁。传统节日期间古刹庙会,除有传统戏曲节目外,还有社鼓(社火):舞狮、花家什、螺壳精、旱船、高跷、背装、龙灯、竹马子、独杆轿、锣鼓棚、老虎等。源潭旧时水路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商贸活动频繁,地理优越,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在这里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

1

二  黄

二黄亦称汉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唐河二黄科班相继出现,公办十二个二黄科班,共计十七科,源潭也办起了“景”字科二黄班。二黄西皮唱腔高昂激越,曲调柔和委婉,加之表演细腻,伴奏有度、剧目丰富、曲调优雅、深得官场和乡绅们的赏识,又兼二黄戏长期活跃在民间,受到当地俚曲小戏的熏染,唱念已接近大众化,更为民间喜闻乐见,使二黄戏在清末民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群众谓之的大戏,春祈秋报,迎客祝贺,必演二黄戏。一些大户人家,官商子弟、文人雅士、也都以能唱二黄为荣。
二黄传入时风格细腻婉转,后渐趋粗犷豪放,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念白是以本地语言掺杂湖广腔,即有韵味,又便于群众听懂、接受。唱腔因受到地方戏曲的影响,男声质朴、简洁、以字带声,爽朗豪放,女声婉转柔和流畅自然,能以声传情深切感人。唱、做、念、打、讲究规范。二黄伴奏乐器有京胡、月琴、三弦,三弦为四大件,外有笛子、琵琶、唢呐;武场以锣钹之外,还夹用马锣的“川”打,颇具特色。角色分别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夹、十杂、十大行当。

源潭二黄鼎盛时期,共有四台戏分别在关帝庙戏楼、马湾大王庙、山货街三眼洞戏院、衙门口北祠堂四个剧场同时演出,每台每天下午和晚上两场,而且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抗日战争爆发后,南阳和唐河相继失守,唐河县内稍有家资的人家都扶老携幼到三面环水的源潭躲避战乱,二黄散班也陆陆续续来此。俗话说:“金正月,银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一到四月农忙开始,物资交流会和庙会基本结束,是唱戏的淡季,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源潭街头面人物绰号“仝五瞎子”为大寨主,把来源潭的二黄艺人全部收留提供食宿,帮他们度过难关。因不擅经营,行将倒闭。幸本街商人谢荣昌为二黄班子提供资金和行头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谢手下有一得力伙计,绰号焦疙痨,有胆有识,能说会道,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不辞劳苦到各商家商店铺筹款筹粮,甚至多次到县城“日伪会”进行协调,尽量满足“日伪会”物资需求,不让日军来源潭搔扰和侵犯,在他的鼎力相助下,重组了一个二黄班子,随即将二黄戏班改名为“同庆二黄班”。谢荣昌带领全家自制服装、道具,联系二黄演出事宜,才使得二黄在源潭镇偏安一方,小有繁荣,每当锣鼓敲响,源潭周边百姓蜂拥而至,因众乡亲感激谢荣昌支持二黄艺术的壮举,随流行一句街语:谢大爷的戏,大家招呼。
解放前夕,越调大师申凤梅也曾来源潭“同庆二黄班”传艺,与唱小生的曹师傅(绰号曹小秃)登台演出,她与曹师傅情深意厚,解放后,据说曾回源潭寻找过曹师傅呢。
1955年,“同庆二黄班”被唐河县人民政府收编更名为“唐河县汉剧团”。

三十年代源潭二黄班名噪一方,涌现出许多名角,唱腔细腻婉转,做功扎实、逼真。女主角箫银龙、小洋人儿(郭遂喜)、瞎老旦(黄振邦),大花脸李玉绪、二花脸玉明、王三林、“活司马”乔才茂,生角周久、何旺、罗保功,丑角瞎丑(许国宝)、蜿豆糕(李兰臣)、“活腿”(赵庚新)、“无敌小生”赵小娃(赵怀安)、“帽盖”李三镇等,均有名气。大花脸玉绪有身高腔圆之优,饰演《大司马逼宫》一戏时,把大司马横暴奸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二花脸玉明扮演张飞形象逼真,每次演出浑身有劲,力撼戏台(木质结构),每次达到濒濒摇动而作罢,博得群众鼓掌喝彩。史合旺饰生角,气质不凡,生动感人,观众叫绝。周久饰生角神态周正,民间有“你彬得象周久样哩”。瞎丑和瞎老旦虽都双目失明,但演出时与完人一样,加之舞台艺术造诣深厚,使人看后余味无穷。
这个时期常演剧目大多是三国戏和列国戏等朝代大戏。如:《别窑》、《烈虎记》、《黄天霸盗库》、《封神榜》、《黄鹤楼》、《芦花荡》、《凤仪亭》、《打严嵩》、《白门楼》、《玉堂春》、《一棒雪》、《二度梅》、《三项本》、《刘备招亲》、《大登殿》、《十道本》、《取长沙》、《斩韩信》、《逍遥津》、《破落阳》、《过巴州》、《收芩彭》、《红鬃烈马》、《群美会》、《白帝城》、《辕门射戟》、《古城会》、《华容道》、《白门楼》、《关公挑袍》、《庄王擂鼓》、《月明楼》、《康茂才挡将》等近二百个剧目。   源潭籍艺人有:邱瑞甫 邱秀梅(父女)胡永志张秀荣(夫妇)赵保风 刘玉兰 古兰池 古付谦 王明娥 董长海 徐长有  李书营 文付  尹金顶  王玉华 吕运中 张天才 陈明芳等 。尤其是造诣深演技精湛简庚辰(男)和刘荣珍(女),合作主演的《李双双》、《野风春风斗古城》等剧轰动地区剧坛。
汉剧在唐河出了许多在当时有影响力的演员,也有许多轶闻传说。

有一个民间俗语在唐河传了数十年:彬哩跟周九样哩。“周九”姓周名玉山,“周九”是浑号,湖北襄阳人,工七小,清末民初来搭班唱戏,辗转南阳地区数县市,至湖北武汉等处,人们赞誉:“文不过周九,武不过庚新”。周九台风慎严,扮相大方、气派,做戏认真,功架稳重,他扮演的《芦花荡》中的周瑜和《白门楼》中的吕布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周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身不乱动,目不斜视,“彬”(土话装扮的意思。而彬彬一词本来就是形容人的风貌文雅,如“彬彬有礼”)得跟真的一样,因此,就把人群中姿态有模有样的人称为:彬哩跟周九样哩。
许家弟兄五个,许老五在汉剧团敲锣,源潭街有一打卦算命的先生说许家要出个皇帝,不过是个假皇帝,大家都不信。忽然有一天,戏中扮演皇帝的演员有急事未到场,班主无奈,拉起许老四扮了个临时的皇帝,应了算命先生的卦,在源潭街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简庚辰,1940年生,源潭镇人。1951年参加“同庆二黄班”,师从李玉绪,先习二净,擅长身段做功,深得李老师真传。后改三生,嗓子倒仓改司鼓四年。1957年,汉剧团曾派他到武汉汉剧院培训学习。1962年开始执导排戏,1965年,被正式任命为导演后,仍兼演员。代表剧目有《状元媒》、《打渔杀家》、《野火春风斗古城》、《方志敏》、《节振国》、《红书剑》等。导演传统戏、现代戏数十个,其中《两块银元》获南阳地区汇演导演、演员、音乐奖、《离合》获三等奖,《川河情》获三等奖,《看风水》获一等奖。1978年,他当选为县第三届政协委员,后任县文化局文艺股副股长、文化馆馆长。
刘荣珍,1939年生,源潭人。1954年参加“同庆二黄班”。工四旦、八贴,在《大登殿》中饰演王宝钏、《玉堂春》中饰演苏三、《拾玉镯》中饰演孙玉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银环、《芦荡火种》中饰演阿庆嫂等。她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传神动情,人称“刘大眼”,深受群众欢迎。在现代戏《川河情》中饰演柳韵芳,获1982年南阳地区戏剧汇演演员一等奖,同年被吸收为河南剧协会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曾任汉剧团副团长、团长。

2

狮子舞

狮子舞,也称“舞狮”,民间俗称“打狮子”汉代已经流行。狮子舞何时传入唐河县已无据可考,明末清初,狮子舞已广泛流行,并传承至今。狮子舞,就是人们用特制的道具,以艺术化的动作表现狮子温柔驯顺的神态和彪悍威武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人类机智勇敢、拼搏向上的优良品质,表达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和尊重,狮子成了吉祥、威严、神圣的象征。源潭镇的狮子舞,多次在县市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深受群众欢迎,源潭的狮子舞于2009年入选唐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源潭镇的狮子舞,是当地独创,狮首的造型非常独特,圆首面部较平稍内凹,吻部外凸,面以黑红两彩为主,显得雄壮、粗犷、浑厚淳朴,狮子造型形成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当时民间艺人仿照当地大王庙前的一对狮子的造型而做,其制作技艺和造型一直流传至今。

狮子舞在源潭的演出始于明末清初,清晚期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春灯节期间和庙会等场合均有狮子舞艺人的身影。源潭镇的狮子舞过去经常去湖北枣阳、襄樊和陕西商洛等地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和喝彩。有一次在湖北参加活动时曾留下了这样一则趣闻:在湖北一庙会演出时,由于当时下着小雨,当演出进行的蹿方桌这一高难动作时,由于叠加的方桌没有放稳,加之上面湿滑,演员在蹿上去的时候脚下一滑摔了下来,当时人们全愣了,幸而领舞人反应快,随即喊了一声,“狮子大绊江,抖抖毛我在上”,摔懵在地上的演员听到贺词后,马上清醒过来,快速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屁股抖了抖毛,重新蹿上了方桌,完成了整场演出。这本来是演出中的失误,却被狮子舞艺人机智不露痕迹的弥补了回来,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但观众不知是失误,演出结束后叫好声一片。第二年再去演出时,演员们精神高度集中,演出都很卖力,把狮子舞表演的非常完美,演员自我感觉非常好,谁知观众们不买账,看后说演的不如去年的好。演员听后纳闷,心想去年出现失误你们说好,今年我们这么卖力的演又没有出现失误,你们却说不如去年好,这是怎么回事?有演员就问当地观众为什么今年不如去年的好呢,观众说今年没有狮子大绊江。演员愕然,随即捧腹。由此可以看出唐河源潭狮子舞艺人高超的演出技艺以及机智的应变能力。

民国29年(1940年)7月 ,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亲往源潭马湾黄土岗大王庙检阅驻地抗日官兵后,观看了源潭狮子舞艺人的表演,将军给予了高度评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包括狮子舞在内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曾一度消失,1980年至本世纪初,狮子舞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成为传统节日,文艺演出,重大庆典活动、群众集会等场合的必演节目之一。1994年国庆、元旦、春节时,马湾、齐湖、张楼等地狮子队汇集镇内进行表演,正月十五全镇的狮子队汇集源潭进行比赛。1996年元宵节,唐河举行全县舞狮表演,前来参演的源潭舞狮代表队,阵容庞大,狮子造型独特新颖,表演精湛,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目前狮子舞除在当地的庆典活动和传统节日进行演出外,也在周边县市,尤其是在湖北省北部一带较有影响,2004年 ,源潭镇狮子舞代表唐河县参加市两节一会文艺演出,受到了南阳市委书记的高度称赞。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之际,源潭镇在龙湾广场举行的盛大庆祝文娱演出,首先亮相的是源潭舞狮表演,赢得了现场广大观众的啧啧称赞和阵阵掌声。

3

花家什

古镇源潭,特别是商业文化、诚信文化、会馆文化、酒文化享誉全国,山陕会馆、无事冢庙、千年白果树等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为青龙镇,建自明朝,兴于清代,盛于民国。史称宛东名镇,是中原古镇和文化名镇,俗有“小汉口”之美誉,素有唐河“北粮仓”之美称。自古以来文化活动与商业活动较为频繁,社鼓作为一项文化活动形式发展较快,现在保留的社鼓文化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起源于源潭镇的“花家什”较为突出。
源潭镇明代中期已初具城镇规模。唐河、毗河、泌阳河从境内穿过,交汇于镇南,旧的水路发达,通汉水,连长江,是水陆码头;客商云集,店铺林立,金壁辉煌的山陕会馆见证了昔日繁华,社鼓“花家什”就是商业发展的产物。花家什和生意人使用的珠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独特创意。
当时源潭有很多老字号的商业店铺,生意兴隆,东家聘请的掌柜、账房先生和伙计,并给他们立下许多行规,食宿都在店铺,平时不许赌博和打牌;也不准去外面看戏、玩耍、为防止商业机密泄露不许串门,更不能干与生意毫无相干的事情。聪明的东家想出来一个高招,生意之外,总得给他们留点精神上的娱乐空间,忙的时间做生意,闲暇时把他们招集起来打锣鼓家什,在娱乐的同时学习珠算。有心人根据珠算特点精心编排出了方便记忆的《斤乘歌》,到了晚上账房先生拉长腔喊一天所售货物的流水账,掌柜和伙计每人一把算盘,根据账房先生所报流水数字合账,直到掌柜和所有伙计算盘上的数字一致,方能进行下一个账目的汇总。

花家什再根据《斤乘歌》歌诀和珠算的三遍九、九遍九口诀而发明了敲击锣鼓,晚上按照歌诀和珠算口诀来打铜器,鼓点和名堂都是从算盘上得来。花家什敲打的乐器跟舞台戏曲上伴奏的乐器不一样,它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乐器,曲牌花样繁多,便把这种打法称之为“花家什”。
民国末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斤乘歌》歌诀依然在中、小学校作为一门必修功课普及。到了六十年代,国家取消“十六两”秤,改为全国统 一的一斤“十两”制,《斤乘歌》歌诀才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消失。
花家什设制了别出新裁的锣鼓棚,一般用竹木扎制,彩布或彩纸裱糊成四方形,四周再饰以彩球、彩绸、彩花,棚架连年可用。锣鼓棚由多人扛抬,边走边敲打,热闹非凡。锣鼓手在棚内演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营造出诸多热闹氛围的同时,还隐藏着一种神秘魔幻色彩。究其原因,大约演奏技巧与演奏转折较为复杂,锣鼓手不能出现丝毫差错,置身棚内,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打铜器,每逢庙会,多家锣鼓棚竞相演奏,场面颇为壮观。

花家什整体属于社鼓,乐手人数不限,演艺人多达30余人,基础乐器为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镲二副、马锣七面(取七音之意)、大号一把、云锣二面(民间俗称叫狗,高低音各一)等。叫钩和马锣配合起来一个奈,一人是钩:奈钩奈、锵不铃铃锵,奈钩奈、锵不铃铃锵,奈钩奈钩奈钩奈,锵锵铃锵铃铃铃锵。马锣主要为打节奏所有高音、低音、沙哑音之分。这样打出的节奏立体感强,悦耳动听。
大鼓为指挥乐器.每次开打前,都有大鼓先叫马锣,司鼓在鼓面上轻轻敲击“咚、咚、咚、咚…“.直到把打节奏的几面马锣叫齐整,才把鼓槌一闪,锣鼓曲正式开始。
花家什共有曲牌120余种,其中数十种已经失落,现仅留有三十多种曲牌,其中有:斤乘数、富责不断头、珍珠倒卷帘、狮子滚绣球、金香炉、狐狸跑、敬德一条鞭、吕三娘打水、三请诸葛、凤凰单展翅、风凰双展翅、单脱靴、双脱靴、五槌、十槌、十五槌、二十槌、文战场、武战场.......

“花家什”演奏结构严谨,花样翻新,敲打起来悦耳动听,。历史悠久且创建形式独特,融合了商业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2010年花家什这一民间社鼓艺术被列入唐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被南阳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之际,源潭镇花家什的老艺人们在龙湾广场娴熟的表演,很受人们欢迎。

源潭这块古老的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内涵,创造演绎了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优秀的非遗民间文艺,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化瑰宝花家什,这门珠算与锣鼓完美融合的古老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