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潭红色文化•南阳第一个团组织在源潭诞生

 乡土唐河 2022-08-13 发布于河南


南阳的社会状况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豫陕鄂三省交界处,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和富饶的盆地,物产丰富,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江汉平原和华北平原相通,西有通川陕隘口,战略地位重要。南阳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南阳的劳动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早在1846年,帝国主义就开始派传教士进入南阳,在城西靳岗设立河南教区总教堂,不但实行文化侵略,还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霸占田产,对南阳人民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清朝末年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南阳统治者更是横征暴敛、肆意劫掠搜刮。再加上南阳的战略地位重要,军阀争战不断,军队驻扎和过往频仍,征粮派款,拉夫派差,使南阳人民雪上加霜。地主豪绅则凭借其政治和经济势力,巧取豪夺,霸占土地,无数农民被盘剥得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只得给地主当佃农,扛长工,处于半奴隶状态,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土匪又遍布南阳各地,兵匪勾结,烧杀抢掠,滋扰百姓,使广大劳动人民经常处于一夕数惊之境地。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深,必然引起被压迫人民的反抗。陷入苦难深渊中的南阳人民被迫举起反抗的大旗。1913年,白朗率领农民起义军在豫西南打富济贫,各地群众纷纷响应。靳岗农民孙伯奇等数十人,夺取天主教总堂长短枪20余支,参加白朗起义军。南阳城郊菜农为反对粪便捐,捣毁厘金局。城关居民为反对苛捐杂税,砸了印花税局。唐河、新野、桐柏、镇平、邓县、南召等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五四运动的反响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以学生为先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一运动在南阳引起强烈的反响。五四运动爆发后,唐河县城各中小学校随即联合成立"沘源县学生爱国团",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井鼓动士农工商各界在县城南街火神庙召开大会,宣传反帝爱国的意义,揭露和声讨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政府的无耻行径,号召工商各界和城乡人民奋起抵制日货。当时,在唐河县城教书和求学的黄山农、黄火青、黄民钦等兄弟,积极参加学生爱国团和集会活动,还组织学生到县城郊区和城北源潭镇进行宣传。在北京上学的薛绍宣,在省城开封上学的李子策先后回到南阳,在开封求学的李树敏、黄连成、任伯达回到桐柏,深入各学校和民众之中,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学生和各界民众集会,宣讲国是,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高呼口号游行,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收回青岛,保我主权,抵制、查禁日货。这些活动,使古宛大地为之震动,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五四运动的风暴,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禁锢,唤起南阳民众的觉醒,反帝反封建的火焰在古宛大地上燃起。广大农民不甘兵匪骚扰,豪绅压榨,自发组织起红枪会、绿枪会等,进行反抗和自卫。  

马克思主义在南阳的传播。通过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南阳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深刻教育,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新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南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22年,唐河县师范学生徐耀宗、范振祥、赵咸邦等人从北京购买《新青年》等刊物进行学习,研究共产主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人南阳。1923年,具有进步思想的黄山农在唐河县城天爷庙小学教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对部分师生影响很大。1924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在襄阳师范任教,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受其教诲的唐河、邓县、南阳、新野籍的青年学生,利用假期回乡宣传革命,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南阳的传播。萧楚女还同共产党员祁修文一起到泌阳,召集青年农民、知识分子、教师宣讲《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些,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南阳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唐河小组成立。1925年初,国共合作领导的大革命运动蓬勃高涨。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南阳开始活动。而首先从事这一活动的是在信阳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的唐河籍中共党员蔡训明。他受信阳党组织派遣,利用学校放寒假之机,携带《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回到家乡唐河县源潭镇,邀集高等小学学生曹家政、李政中等人学习,向他们讲述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相互勾结,残酷欺压和剥削劳苦人民的罪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指出:只有跟着共产党,团结起来闹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建设光明的新中国,穷苦人民才能翻身,才能免受欺压和剥削。经过宣传教育,不少学生向往革命,要求参加革命斗争。

同年2月,蔡训明介绍曹家政、李政中、顾式荣等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遂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唐河小组(不久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蔡训明任组长。这是由共产党在南阳建立的第一个组织。春节过后,蔡训明返校学习,由曹家政接任团小组长。蔡训明返校后,仍不断寄回进步书刊,继续指导团员学习和开展革命活动。团小组在源潭高等小学成立以团员为核心的校友会、读书会、业余剧团等,组织同学们阅读革命书刊,发动进步学生投身革命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发展王化沛、张文明等一批团员,扩大了革命力量。 


中共南阳组织诞生

党的四大以后,特别是在五卅运动和迎接北伐中,在外地的南阳籍中共党员,受党组织的派遣,纷纷回到家乡开展党的活动。1925年6月,在开封上学的中共党员金孚光、汪世昌、周耀杰、李怀玉和在信阳上学的党员桂仲锦等,相继回到桐柏,宣传发动民众,支援上海工人斗争。他们联络进步人士李惠生,在县城北关义仓创办平民学校,组织农民学文化,教唱《国际歌》。在学校内成立党的秘密组织,派党员周耀杰、李怀玉分别到月河、栗园开展党的活动,发展党员,于1926年2月建立月河和栗园党小组,周、李分别担任组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南阳地区最早建立的基层组织。继之,中共党员杨士颖、刘友三、朱冠洲、尚伯华、王香亭、郭绍仪、阎普润、黄发顺等相续回到南阳、唐河、邓县、桐柏县东部等各地,开展党的工作,很快建立了中共南阳县刘宋营支部、中共唐河县城小组、阎庄小组,桐柏、唐河县特别支部等组织。1927年初,北伐战争快速向河南推进。为迎接北伐,中共组织在南阳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至7月,全地区已建立10个党小组、9个党支部、3个党的特别支部,党员发展到51人。  

当时,从外地回到南阳的党员,多数是富家子弟在外求学或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拉近与贫苦农民在阶级感情上的距离,发动农民投身革命,他们举办平民学校,农民夜校,吸收贫苦农民的子弟及青年人校,在教农民学识字的同时,宣传革命道理,并首先革自己家里的命,退回农民的租地押金(顶首),减租、增加雇工工资,逐步取得贫苦农民的信任。阎普润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穷人没吃又没穿,上学读书难上难;要想改变这世道,团结起来掌大权;除了种地搞生产,还要扛枪打江山;穷人兄弟有了权,吃穿读书不作难"的民歌,宣传革命道理,教育农民起来革命。他用"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难以折断"的形象比喻,教育农民团结起来力量大。通过宣传,贫苦农民受到很大教育,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斗争,推翻反动统治,打倒剥削者,才能过上好日子。从而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启发了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党组织从中培养发展了一批贫苦农民积极分子入党,壮大了革命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共产党人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期间,回到南阳积极进行革命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南阳的发展壮大及其领导的工农武装斗争的广泛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编者



如果您了解源潭的红色文化,请在下方留言,或者联系“源潭天空”编辑,为源潭红色文化挖掘整理贡献您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