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X射线摄影成像技术和影像质量综合评价专家共识

 风中跳舞的叶子 2022-08-1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56(7):734-744
作者:北京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执笔者:
刘建新(应急管理部应急总医院影像科)
宋俊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科)
马亚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
石凤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
刘道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
赵欣(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
刘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张卫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
隋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放射科)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1999制订了屏-片组合X射线摄影中5常用摄影部位的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标准随着医学发展和影像技术进步,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在我国已经普及,相对于屏-片组合的传统X射线摄影系统,DR系统所用影像探测器的动态范围宽,影像密度分辨力高,层次丰富。与屏-片组合相比,DR影像的体位显示要求相同,但解剖细节特别是低对比度细节显示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胸部后前位影像中与横膈重叠肺野的显示,膝关节前后位影像中髌骨轮廓、侧位影像中髌韧带和髌上囊及髌下脂肪垫的显示,肘关节侧位影像中前、后脂肪垫等的显示。同时,DR曝光参数的选择还需适配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特点,DR系统丰富的后处理技术对影像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这也使得DR明显有别于传统X射线摄影。基于此,有必要在原有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符合DR特点和临床需求的指导性文件。数字X射线摄影检查技术专家共识对促进规范操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未给出推荐的影像后处理参数、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或典型值。北京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DR成像技术和影像质量综合评价的共识,包括胸部、颈椎、腰椎、膝关节、肘关节、腹部6常用部位、共计11临床摄影体位,旨在完善DR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标准,推进DR技术规范使用。

一、基本要求与说明

    1.本文件适用于成年受检者,诊断学要求与体位显示要求针对典型体型的人群,不涉及患者体型因素和病变因素的影响。

    2.本文件采用医学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从诊断学要求、体位显示要求、成像技术要求、受检者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4个方面,对DR成像技术和影像质量进行要求和评价。其中,诊断学要求是指为保证疾病诊断所需的影像细节以及可见程度,这些影像细节所反映的解剖结构或病理改变对诊断结果至关重要。体位显示要求是通过解剖结构的投影关系来检验体位设计和X射线中心线入射点与方向是否合乎规范。

    3.影像细节的可见程度用清晰可见、可见、隐约可见来表征。清晰可见是指解剖结构细节能清晰辨认;可见是指解剖结构细节可观察到但不能清晰显示;隐约可见是指解剖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为直观表达,对可见程度用膝关节侧位影像进行示例(图1)。

 图片

1 数字X射线摄影(DR)细节可见程度示意图。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皮质清晰可见,膝关节前、后软组织层次可见,髌韧带、髌上囊、髌下脂肪垫隐约可见

    4X射线设备:使用FPDDR设备。

    5.影像标识:包括医院名称、检查日期、检查时间、受检者一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影像号)、曝光参数、方位标记(左或右)、辐射剂量信息。以上信息显示在影像4角,且不与关键解剖结构重叠。推荐左上角显示患者一般信息、右上角显示医院名称、设备信息、检查日期、检查时间、辐射剂量信息;左下角显示曝光参数,右下角显示窗设置和缩放比例。正位成像时方位标记(左或右)与受检者身体的左或右一致,侧位成像时方位标记(左或右)与受检者靠近探测器的左或右一致,方位标记影像以正面呈现给阅读者。

    6.影像硬拷贝:影像大小应与被照体大小基本一致。打印缩放比例,使影像在显示完整前提下尽可能接近被照体大小。照片周边有标尺或放大率数值,整幅影像中没有打印过程导致的伪影。

    7.观片灯:色温≥5200 K,均匀性良好,亮度≥2000 cd/m2

    8.医用显示器:影像诊断使用不低于3兆像素的显示器,符合灰阶标准显示函数,校准亮度≥350 cd/m2。影像软阅读尤其以观察异物为目的时尽量使用100%或以上的放大率。

    9.阅读环境:诊断室照度<100 lux,观片灯、医用显示器屏幕表面无直射光。

    10.成像技术:

    (1)管电压(kV):影响射线对比度的因素之一。DR管电压需要根据具体的摄影部位和探测器类型进行选择,要考虑到FPD的能量响应特性、解剖组织的显示要求、射线能量对受检者辐射风险的影响,如胸部正位建议选择110 kV及以上的管电压,并合理选择附加滤过

    (2X射线管焦点:半影与X射线管焦点大小成正比。在X射线管负荷允许前提下,应尽量使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影像锐利度。但使用小焦点时最大管电流受限,曝光时间延长可能会导致移动模糊。因此,应根据诊断学要求以及DR设备的高压发生器和X射线管功率并结合被照体情况和受检者配合程度权衡利弊,合理选择。

    (3)曝光时间:相对于屏-片组合的传统X射线摄影,DR系统的互易律失效可以忽略。缩短曝光时间可以减小运动模糊发生概率。使用自动曝光控制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时,设备自动控制管电流量,但仍可以通过合理设定管电压和管电流来间接控制曝光时间。AEC电离室的选择应根据摄影部位的解剖结构特点和摄影目的所关注的兴趣解剖区域确定。四肢关节等体厚较薄部位的摄影,一般采用手动设置kVmAs的曝光方式。

    (4)附加滤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中提及应根据使用的不同X射线管电压更换附加滤过板推荐胸部、腰椎和腹部等体厚较大部位摄影时使用复合滤过板,总滤过不低于3.0 mmAl,其他部位摄影时使用铝滤过板。

    (5) -像距(focus to imaging receptor distanceFID):影响影像锐利度和畸变程度,以及被照体入射表面剂量。在滤线栅焦距允许前提下,适当增加FID有益于受检者的辐射防护。推荐值为胸部摄影≥180 cm,其他部位的立位摄影≥120 cm,卧位摄影≥110 cm,并与滤线栅焦距相适配

    (6) 滤线栅:被照体厚度大于15 cm或管电压大于60 kV时应使用滤线栅,不建议肘关节、膝关节DR摄影使用滤线栅。在其他摄影部位使用时,滤线栅性能参数应与探测器像素尺寸相匹配以避免出现混叠伪影,还应与FID相匹配以避免出现滤线栅切割效应。

    (7)照射野:应与被照部位体位显示要求或临床诊断需求相适应。推荐在影像边缘能显示出照射野范围。

    (8)后处理参数:选择适当的参数组合,使影像亮度(硬拷贝时为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性满足诊断学要求。在整体显示效果满足诊断学要求基础上,注意使低对比的解剖细节显示清楚。应将优化后的后处理参数存储在相应检查协议中,尽量避免曝光后随意调节,以使影像显示效果具有一致性。本文件起草专家在DR摄影现场确认影像质量符合诊断学要求基础上,给出不同品牌的典型型号DR系统的后处理参数推荐值(1~8,其中个别参数经过与生产厂商临床应用专家协商后进行了调整。尽管如此,受影像链成像环节和设备性能状态的影响,本共识给出的后处理参数推荐值未必适用于所有场合,但可以以此为参考进行微调。推荐的影像后处理参数组合是基于常规诊断要求,针对特殊诊断需求可采取特殊的参数组合使所需要诊断信息更加突显。

   (9)摄影体位:本文件给出胸部、颈椎、腰椎、膝关节、肘关节、腹部共6个部位的DR质量评价要求。常规摄影时,推荐胸部和颈椎采用立位,腰椎和膝关节采用卧位,肘关节采用坐位。本文件选择腹部立位摄影体位,推荐采用后前,主要原因是膈顶靠近前胸壁以及乳腺、生殖腺的辐射防护需要

    11.辐射防护: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参照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中的数据,根据FPD的感度作相应换算,并进行了临床实际测量加以验证。对该标准中没有涉及的摄影部位和体位,通过现场检测DR设备的距离焦点1处每毫安秒的入射空气比释动能(不含反散射),并以实际临床患者的曝光条件为参考,计算得出典型值。对不同摄影部位进行体位设计时,应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对受检者照射野邻近的辐射敏感器官进行屏蔽防护。

二、胸部后前位

(一)诊断学要求

1.肺纹理清晰锐利,能连续追踪到肺野外带,左、右两侧肺野亮度基本一致

2.清晰可见直径2 mm的血管影,连续追踪肺野外带直径1 mm血管影

3.主气管与主支气管管壁、以及气管隆突可见

4.肺门结构、纵隔阴影、胸椎椎体轮廓和侧胸壁肋骨可见

5.肋骨、心脏、膈肌边缘锐利,清晰可见

6.右下肺动脉、左上肺动脉分支可见

7.左心影内可追踪到肺纹理、降主动脉左缘,透过横膈隐约可见两侧肺野下缘

8.肩胛骨下区软组织以及横膈影像中未见明显颗粒状噪声影

9.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和滤线栅切割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2

1.影像范围包括肺尖至后肋膈角、两侧骨性胸廓和软组织

2.骨性胸廓左右对称显示,胸锁关节左、右对称投影于第3~4胸椎水平

3.肩胛骨内侧缘投影于肺野之外

4.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曝光,右侧膈顶不高于第10后肋水平。

图片

2 胸部后前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肺尖至后肋膈角、骨性胸廓和软组织,胸锁关节左、右对称投影于第3~4胸椎水平,吸气充分。肺纹理清晰可见,主气管、主支气管、右下肺动脉和左上肺动脉分支可见,左心影内的肺纹理和降主动脉左缘、与横膈重叠的两侧肺野下缘隐约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自动曝光控制的立位摄影架

2.管电压110 kV~125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大焦点≤1.3 mm,推荐使用小焦点

4.曝光时间≤0.02 s,推荐使用自动曝光控制,选用左、右两侧(上部)电离室

5.总滤过≥3.0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复合滤过板

6.FID≥180 cm

7.固定或活动滤线栅,栅焦距与FID匹配

8.照射野与摄影部位相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9.尽量采用腹式呼吸方式(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凸起),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曝光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2 mGy

三、胸部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肺纹理自肺门向肺野外带能连续追踪,并且清晰可见直径2 mm血管影。

2.心脏后缘、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边缘可见。

3.能连续追踪到位于胸廓内的气管影,管壁清晰可见。

4.近探测器侧横膈清晰锐利,两侧肺野后肋膈角清晰锐利。

5.4胸椎以下、横膈以上椎体呈侧位显示,椎体轮廓可见。

6.胸骨与心脏和胸主动脉之间的前纵隔区亮度适中。

7.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和滤线栅切割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3

1.常规摄取左侧位,影像范围包括全部肺野以及胸廓部软组织。

2.两侧上肢上举,不与肺野重叠。

3.胸骨呈侧位显示,胸骨角清晰显示。

4.左、右两侧肺野后缘重叠。

5.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曝光。

 图片

图3 胸部侧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全部肺野以及胸廓部软组织,左、右两侧肺野后缘重叠,吸气充分,近探测器侧横膈清晰锐利。肺纹理自肺门向肺野外带能连续追踪,胸廓内气管影清晰可见,心脏后缘、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边缘可见,胸骨与心脏和胸主动脉之间的前纵隔区亮度适中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自动曝光控制的立位摄影架。

2.管电压120 kV~140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大焦点≤1.3 mm

4.曝光时间≤0.1 s,推荐使用自动曝光控制,选用中间电离室

5.总滤过≥3.0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复合滤过板。

6.FID≥180 cm

7.固定或活动滤线栅,栅焦距与FID匹配。

8.照射野大小与摄影部位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9.尽量采用腹式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曝光。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7 mGy

四、颈椎前后位

(一)诊断学要求

1.椎体边缘、椎间关节、横突和棘突清晰可见。

2.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3.椎间隙钩椎关节清晰可见。

4.颈部软组织层次可见,气管管壁可见。

5.亮度和对比度良好。

6.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和滤线栅切割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4

1.影像范围包括颅底、第1胸椎和颈部两侧软组织。

2.颈椎椎体左、右对称,显示于影像纵轴中线。

3.3至第5颈椎位于影像中心部位,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4.下颌骨下缘与枕骨下缘重叠。 

图片

4 颈椎前后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颅底、第1胸椎和颈部两侧软组织,颈椎椎体左、右对称显示于影像纵轴中线,下颌骨下缘与枕骨下缘重叠。椎体边缘、椎间关节、横突和棘突清晰可见,气管管壁、颈部软组织层次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自动曝光控制的立位摄影架。

2.管电压70 kV~80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

4.曝光时间≤0.3 s,推荐使用自动曝光控制,选用中间电离室。

5.总滤过≥2.5 mmAl当量,推荐使用铝附加滤过板。

6.FID≥120 cm

7.固定或活动滤线栅,栅焦距与FID匹配。

8.照射野大小与摄影部位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9.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典型值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8 mGy

五、颈椎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椎体边缘、椎间关节、棘突清晰可见。

2.椎体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3.气管管壁清晰可见,颈部软组织可见

4.亮度和对比度良好。

5.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和滤线栅切割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5

1.影像范围包括颅底、第一胸椎和颈部前、后软组织。

2.显示颈椎自然生理曲度,第3至第5颈椎位于影像中心。

3.椎体呈侧位显示,椎体后缘和椎间隙无双边影,椎间关节呈切线位显示。

4.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图片

5 颈椎侧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颅底、第1胸椎和颈部前、后软组织,椎体各边缘无双边影,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椎体边缘、椎间隙、椎间关节、棘突以及气管管壁清晰可见,颈部软组织层次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自动曝光控制的立位摄影架。

2.管电压70 kV~80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

4.曝光时间≤0.3 s,推荐使用自动曝光控制,选用中间电离室。

5.总滤过≥2.5 mmAl当量,推荐使用铝附加滤过板。

6.FID≥120 cm

7.固定或活动滤线栅,栅焦距与FID匹配。

8.照射野大小与摄影部位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9.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的标准。

(四)辐射剂量典型值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8 mGy

六、腰椎前后位

(一)诊断学要求:

1.椎体边缘、椎弓根、椎间关节、棘突和横突清晰可见。

2.椎体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3.椎体周围软组织以及腰大肌外侧缘可见。

4.骶髂关节可见。

5.亮度和对比度良好。

6.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和滤线栅切割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6

1.影像范围包12胸椎体~1骶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2.腰椎椎体和棘突显示于影像纵轴中线,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3腰椎椎体各边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影。

4.椎间隙显示清晰。 

图片

6 腰椎前后位 DR图像。影像范围包全第 12胸椎体~1骶椎骨及两侧腰大肌,腰椎椎体和棘突显示于影像纵轴中线,第 3腰椎椎体边缘无双边影。椎体边缘、椎弓根、椎间关节、棘突和横突清晰可见,椎体周围软组织以及腰大肌外侧缘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自动曝光控制的X射线摄影床。

2.管电压75 kV~85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大焦点≤1.3 mm

4.曝光时间≤0.4 s,推荐使用自动曝光控制,选用中间电离室

5.总滤过≥3.0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复合附加滤过板。

6.FID≥110 cm

7.固定或活动滤线栅,栅焦距与FID匹配。

8.照射野大小与摄影部位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9.呼气后屏气曝光。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3.0 mGy

七、腰椎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椎体边缘、椎弓根、椎间关节、棘突清晰可见。

2.椎体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3.腰骶关节可见,腰背部软组织层次可见。

4.胸、腰段椎体影像对比度适中。

5.亮度和对比度良好。

6.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和滤线栅切割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7

1.影像范围包12胸椎体~1骶椎骨腰背部软组织。

2.腰椎椎体以自然生理曲度位于影像纵轴近中线位置

3.椎体各边缘无双边,椎体后缘重叠。 

图片

7 腰椎侧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全第12胸椎体~1骶椎骨及腰背部软组织,腰椎椎体边缘无双边影。椎体边缘、椎弓根、椎间关节、棘突清晰可见,胸、腰段椎体影像对比度适中,腰背部软组织层次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自动曝光控制的X射线摄影床。

2.管电压80 kV~95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大焦点≤1.3 mm

4.曝光时间≤0.8 s,推荐使用自动曝光控制,选用中间电离室。

5.总滤过≥3.0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复合附加滤过板。

6.FID≥110 cm

7.固定或活动滤线栅,栅焦距与FID匹配。

8.照射野大小与摄影部位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9.呼气后屏气曝光。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8mGy

八、膝关节前后位

(一)诊断学要求

1.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皮质锐利。

2.骨皮质、骨小梁清晰可见。

3.关节间隙清晰可见,髌骨轮廓可见。

4.亮度和对比度良好,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5.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8

1.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约1/3长度、周围软组织。

2.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关节面前后缘重叠。

3.髌骨显示于股骨内、外髁正中,下缘不与关节间隙重叠。

4.膝关节长轴与影像长轴平行,关节间隙位于影像中心显示。

5.腓骨头与胫骨部分重叠(约为腓骨头1/3)。 

图片

8 膝关节前后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约1/3长度以及周围软组织,膝关节长轴与影像长轴平行,关节间隙位于影像中心显示,髌骨显示于股骨内、外髁正中,腓骨头约1/3与胫骨重叠。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皮质锐利,骨皮质、骨小梁清晰可见,髌骨轮廓以及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检查床的X射线摄影装置。

2.管电压用滤线栅时65 kV ~75 kV;无滤线栅时55 kV ~60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

4.管电流量5mAs左右,根据体厚调整。

5.总滤过≥2.5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滤过板。

6.FID≥110 cm

7.关闭自动曝光控制。

8.不建议使用滤线栅。

9.照射野与摄影部位相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典型值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3 mGy

九、膝关节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皮质锐利,骨皮质、骨小梁清晰可见。

2.髌骨、髌股关节清晰可见。

3髌韧带、髌上囊、髌下脂肪垫隐约可见。

4.亮度和对比度良好,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5.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9

1.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1/3、髌骨和关节周围软组织。

2.股骨内、外髁基本重叠。

3.髌骨呈侧位显示、无双边影,髌股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4.关节间隙位于影像中心,股骨与胫骨长轴呈120°~130°

5.腓骨头前1/3与胫骨重叠。 

图片

9 膝关节侧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1/3、髌骨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股骨内、外髁基本重叠,股骨与胫骨长轴呈120°~130°,髌股关节间隙显示清晰。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皮质锐利,骨皮质、骨小梁清晰可见,髌韧带、髌上囊、髌下脂肪垫隐约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检查床的X射线摄影装置

2.管电压用滤线栅时65 kV ~75 kV;无滤线栅时55 kV ~60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

4.管电流量5mAs左右,根据体厚调整。

5.总滤过≥2.5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滤过板。

6.FID≥110 cm

7.关闭自动曝光控制。

8.不建议使用滤线栅。

9.照射野与摄影部位相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典型值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3 mGy

十、肘关节前后位

(一)诊断学要求

1.显示肱骨远端、尺桡骨近端周围软组织影像。

2.骨皮质锐利骨小梁纹理清晰可见。

3.肱骨内、外上髁轮廓以及肱桡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4.尺骨鹰嘴、肱骨冠状窝可见。

5.亮度和对比度良好,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6.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10

1.影像范围包括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各1/3、周围软组织。

2.肱骨、尺桡骨轴线与影像长轴平行,肘关节位于影像正中。

3.肱桡关节间隙显示清晰,呈下凹形浅弧影。

4.桡骨头与尺骨近端无重叠或略有重叠。 

图片

图10 肘关节前后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各1/3以及周围软组织,肱骨、尺桡骨长轴与影像长轴平行,关节间隙位于影像正中,桡骨头与尺骨近端无重叠或略有重叠。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骨皮质锐利,骨小梁清晰可见,肱骨内、外上髁轮廓以及肱桡关节间隙清晰可见,尺骨鹰嘴、肱骨冠状窝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检查床(台)的X射线摄影装置。

2.管电压55 kV ~60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

4.管电流量3.0 mAs左右,根据被照部位厚度调整。

5.总滤过≥2.5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滤过板。

6.FID≥110 cm

7.关闭自动曝光控制。

8.不使用滤线栅。

9.照射野与摄影部位相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典型值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15 mGy

十一、肘关节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显示肱骨远端、尺桡骨近端以及周围软组织影像。

2.骨皮质锐利骨小梁纹理清晰可见。

3.桡骨头、桡骨颈、肱尺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4.前、后脂肪垫隐约可见

5.亮度和对比度良好,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6.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11

1.影像范围包括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各1/3周围软组织。

2.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呈90度角。

3.肱骨内、外上髁重叠显示。

4.约半个桡骨头与冠状突重叠

5.影像中未见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 

图片

图11 肘关节侧位DR图像。影像范围包括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各1/3以及周围软组织,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呈90度角,肱骨内、外上髁重叠显示,约半个桡骨头与冠状突重叠。肱骨远端、尺桡骨近端骨皮质锐利,骨小梁清晰可见,桡骨头、桡骨颈、肱尺关节间隙清晰可见,前、后脂肪垫隐约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检查床(台)的X射线摄影装置。

2.管电压55 kV ~60 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

4.管电流量3.5 mAs左右,根据被照部位厚度调整。

5.总滤过≥2.5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滤过板。

6.FID≥110 cm

7.关闭自动曝光控制。

8.不使用滤线栅。

9.照射野与摄影部位相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典型值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0.15 mGy

十二、腹部后前立位

(一)诊断学要求

1.肝脏下缘、肾脏轮廓、腰大肌外侧缘、腹壁脂肪线可见。

2.双侧横膈顶部边缘锐利清晰,与肺野的对比度适当。

3.胃泡、肠内气体清晰可见

4.亮度和对比度良好,透过肠道气体隐约可见肠道内、外物质的重叠影像。

5.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探测器伪影和滤线栅切割影。

(二)体位显示要求12

1.依据诊断要求,影像最大限度地包含双侧横膈至耻骨联合、两侧腹壁软组织。

2.影像上缘包括横膈顶部和部分肺野。

3.脊椎的椎体和棘突显示于影像长轴的中线上。

4.两侧肋骨、两侧骨翼、闭孔对称显示。 

图片

12 腹部后前立位DR图像。影像范围最大限度包含双侧横膈至耻骨联合,上缘包括横膈顶部和部分肺野,脊椎椎体显示于影像长轴中线,两侧髂骨翼对称显示。双侧横膈顶部锐利清晰,与肺野的对比度适当,胃泡、肠道内气体清晰可见,肝脏下缘、肾脏轮廓、腰大肌外侧缘、腹壁脂肪线可见

(三)成像技术要求

1.摄影装置带有立位摄影架X射线摄影装置。

2.管电压75kV~85kV

3.旋转阳极X射线管小焦点≤0.6 mm,大焦点≤1.3 mm,推荐使用大焦点。

4.曝光时间≤0.1 s,推荐使用自动曝光控制,选用两侧电离室或三个电离室。

5.总滤过≥3.0 mmAl当量,推荐使用附加复合滤过板。

6.FID≥120 cm

7.活动或固定滤线栅,栅焦距与FID匹配

8.照射野与摄影部位相匹配,满足显示范围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9.深吸气后呼气屏气状态下曝光。

10.调节影像显示参数,使影像显示效果符合诊断学要求。

(四)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

入射空气比释动能≤2.5 mGy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