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haior 2022-08-13 发布于重庆

从传说中的远古到明朝,中原王朝一直在跟游牧民族进行着漫长的拉锯战。从宋明两代被彻底征服的结果来看,游牧民族的战争能力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中原和少数民族的对抗史

从最早黄帝时代的蚩尤和九黎,到殷商的东夷和鬼方,再到西周的戎狄,其实我们的祖先过得并不安稳,彼时双方实力的对比也许并不悬殊。那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较量,失败者将全员付出惨痛代价,也就是被彻底征服。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结果不言而喻,当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迄今仍是这片土地当仁不让的主人来看,结果毫无疑问,敌对者或被杀死在殉葬坑,或被撵进了周边的穷山恶水。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国打成了浆糊,却没有忘记将国家缝隙之间的各路蛮夷填了牙缝,等到秦始皇统一之时,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义渠戎、赤狄、白狄、孤竹和中山已经从中原被永久驱逐了。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草原天骄--冒顿单于

自从冒顿单于统领的“四十万控弦之士”登场之后,除开汉唐有过短暂的消停之外,中原大地几乎永无宁日。

诚如提问所言,唐代之前少数民族几乎没有占到太多事实性的便宜,反而变成史册中的符号:犬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靺鞨、乌桓... ...这些民族最终被杀得支离破碎,踪迹难寻,而唐之后的对手换成了契丹、党项、蒙古和女真,他们跟中原王朝的战争几乎没落过下风甚至取而代之。

其实不管是历史上的哪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经济、军事、装备乃至人口几乎都不及中原王朝的零头,但他们有一项专属技能:全民皆兵。而中原王朝的经济实力却往往缺乏转化为战争潜力的可能,呼啸而来的骑兵永远比步兵在阵战和侦查上具备太大的优势,从来就没有过好打的仗。

少数民族的原因

一、装备升级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书.陈汤传》

西汉的陈汤曾谦虚的表示过从前一个打五个,后来他们get了不少汉朝技能,只能一个打三个了。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将汉高祖围于白登的匈奴骑兵

虽然在我们的映像中始终是游牧民族的“过万不可敌”,但事实上以精钢对抗青铜,以强弩对付弓箭,曾经秦汉时可是一点不吃亏的。但后来冶金技术不再成为秘密时,游牧民族也就用得起了。

后来成吉思汗的马队能够横扫欧亚,多少坚固的城堡被夷为平地,关键在于他们的秘密武器--回回炮,毕竟骑兵是跳不上城墙的。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蒙元的攻城利器--回回炮

回回炮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大型投石机,发射的是重达一百五十余公斤的巨石。它的射程,根据《襄阳守城录》中记载为250步,约391.25米,这远远超过了襄阳城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

二、组织能力

匈奴王庭盛极一时的那段时间,其实他们的社会组织还处在中原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军事联盟阶段,当然王庭直辖的撑犂部落实力冠绝各部,这是冒顿单于能够指挥匈奴全军的基础。

但只要打残了王庭,匈奴各部马上就会陷入内乱之中,直至他们打出新的王者,或者被别的游牧民族竞争对手取而代之。

总之他们比皇权阶段的中原王朝组织力差了几个档次,大凡中原统一、强盛的时候总会摁着游牧民族一顿狠揍。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汉民族屡次被迫“和亲”

不管是穷凶极恶的匈奴还是不可一世的“五胡”,他们没有建立帝国的思维,而是作为征服者的存在。前秦的苻坚和北魏的孝文帝曾经尝试过全面汉化,但显然他们尚且驾驭不了中原人的厚黑学和帝王之术,很快就被干掉了。

而后来就不一样了,成吉思汗的天分和气数绝非偶然,他的蒙古在入主中院之前就不再是股份制的公司,而是家族企业的模式了,不再有别的贵族敢觊觎黄金家族的地位,这已经跟夏商周的家天下模式非常类似了。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中原的苦主--渔猎民族女真

而女真人的两次入主中原则最有说服力,第一次突袭东京具有很大的侥幸成分,他们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了汉化,然后被腐蚀而衰败,后按照“胡运不过百年”的宿命被蒙古人再次赶回了深山老林;第二次则完全沿袭了中原王朝的礼制、继承和官制,腐化的进程大大延长,如果不如恰逢“数千年未见之巨变”,打破大唐三百年国祚的封建王朝寿命记录当没有疑问。

三、学习能力

游牧民族跟我们血缘、智商和学习能力差距并不大,学学都能会。但最初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和亲、分化和拉拢(纵横之术)几乎是没有什么抗拒能力的,这些能够带来眼前利益的东西几乎没有抵抗力,因为他们都是直肠子。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以满清为例,入关之前他们就重用范文程和洪承畴等汉臣建立了皇权制度,过往的十王议政逐渐被废弃。而文化水准仅限于《三国演义》的皇太极居然会用反间计干掉袁崇焕,他和多尔衮是极具政治天赋的人物。

后来则是招降、分化和利诱都用的飞起,如果不是他们能够学习并建立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官僚制度的话,那么多的降将自然会多掂量一下自己的选择,是否会有自己新的官位和地位,总不能跟着这群野猪皮退到关外啃人参吧。

换而言之,对于这群汉奸而言,中原王朝能给的,游牧民族也能给。

中原王朝的原因

其实中原和游牧民族在人种和起源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伴随早期的中原文明逐渐由渔猎进化为农耕,自然也就逐渐更曾经好勇斗狠的渔猎习性划清了界限。要说一定打不过游牧民族也不是,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一、赵宋的钱多多

经过五代的折腾之后,换血重生的赵宋王朝体现出温文尔雅的气质可谓令人大跌眼镜。

赵宋的确是缺少了陇西养马之地和山海关天险的先天不足,但哪个浴火重生的王朝也是需要一步步开疆拓土的,如果他们很想的话,燕云十六州迟早能拿回来。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笔者一直认为赵匡胤着急了点

但一代雄主赵匡胤似乎没有考虑过动武,他一门心思地想着用钱把故土赎回来,这显然是天方夜谭,而在北汉尚存的情况下早早地“杯酒释兵权”,似乎也有一点操之过急,更像是安排后事的行为。

而他那个志大才疏的弟弟赵光义则一战陪光了北宋开国的所有精锐,堂堂天子驾着一辆牛车灰溜溜地逃回开封。自此制定了著名的“守内虚外”国策,将“花钱买和平”作为一项惯例传承了下来。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媾和条约签到手软的两宋

自此之后的檀渊之盟、海上之盟、隆庆和议、嘉定和议... ...打赢了也送钱,打输了也送钱,甚至结盟也要送钱。如此荒唐,何来勇气?

二、尚武精神的沦落

从信史记载的先秦到温文尔雅的宋明,大抵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是一步步退化的。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不同于孔子的儒家先哲形象,他老人家其实身高1米9,腰挎宝剑,动不动就喊打喊杀,那个时代上阵杀敌是国家公民的特权,而驾驶战车的则是出生贵族的世家子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陈汤

汉代决不妥协的悍勇和盛唐以建功立业为骄傲的全民尚武精神也是国人遥远的记忆,“长安游侠”渐趋不见,人们开始以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为荣了。比如《白蛇传》里面的许仙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笔者一直很好奇,美女喜欢这样的男人是想展现一下母爱吗?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皇帝连“精忠报国”的机会都没给他

而宋代自官方对于军人地位的贬低,也加深了这种氛围,兵士而言,多有发配边疆的罪犯与之为伍,大家一起刺青防止逃跑,而天赐的战神狄青被文官集团的奏折活活吓死,岳飞被坑死,刘整被逼降。对武人集团的过度防范和抬高文官集团的话语权,是赵宋之后陷入“自己搞自己”怪圈的最大原因。社会流传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

中原的逆袭

明太祖的北伐和成祖的五征漠北可谓荡气回肠。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永乐大帝将蒙古从帝国打回了部落时代

前者是历史上第一次从南往北的成功统一,后者则是再现了两汉“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的千古伟业。成吉思汗的后裔在两代雄主的摧枯拉朽般的冰封面前完全没有了前人的风范,可谓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迷醉于中原三百年的满清贵族们甚至丢掉了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老家都不想回去了。

为何少数民族越来越能打?这些原因都很不可忽略

▲中原王朝的强盛之时从来没有怂过

其实中原并非一味的好恶还手之力,如果以朱棣对上成吉思汗,胜负也许未可知也。游牧民族终结的都是在历史周期律作用下的王朝暮年,彼时已经是内忧外患不可开交,既使没有外夷入侵,他们离寿终正寝也不会太远,不过恰逢其时地入主中原罢了。

总之,游牧民族在于中原王朝四千年的对抗史上的确是越来越强,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原王朝自身,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深陷泥潭,在一致对外方面总是使不出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