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娱乐圈“最低调夫妻”罕见发文,全网热议:他们的结局,原来早就注定

 张德芬空间 2022-08-13 发布于北京

本期主播丨雪冬

7月30日,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袁泉凭借《中国医生》的精彩表现,斩获影后奖杯。

这是袁泉获得的第三座百花奖奖杯,也是第一座影后奖杯。丈夫夏雨欢欢喜喜地发微博:祝贺孩儿他妈!

袁泉和夏雨携手成为夫妻,已有13年,但两人极少秀恩爱,低调到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夫妻。

评论区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这两人对外形象迥异,一静一动,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底色,怎么会是夫妻呢?

夏雨好动,喜欢晒滑板、魔术、滑雪和冲浪;袁泉安静,喜欢拍风景,背影,人群和工作。

从兴趣爱好到生活方式都不同,偏偏,他们从校园情侣走到夫妻,已有二十载。

都说,结婚要找和自己相似的人,那为什么牵手和自己相反的伴侣,也能经营得如此幸福?

一个好动,一个安静,他们如何走到一起?

夏雨3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将他寄养在姑姑处。他天性好动,严厉的姑姑没少体罚他,这让他心里很委屈,时常抱着猫偷偷哭。

“要是我爸妈没离婚,我就不会这么惨。”

夏雨觉得自己“像一根小豆芽菜”,弱小又委屈。为了宣泄压抑,他迷上滑滑板,每天放学后,都约三五男生一起滑。

不同于夏雨的压抑,袁泉的童年快乐得几乎没有杂质。父母和姐姐都很疼爱她,11岁时,袁泉去北京学习京剧,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

或许是乡愁激发了她的忧郁,原本活泼的袁泉越来越安静。她喜欢一个人待着看书,为了少跟别人打交道,不惜求医生帮她装病。

也是在这时,袁泉和夏雨的人生,微妙的错位了:

袁泉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迎来安静压抑的青春期;夏雨走过压抑苦闷的童年,迎来酣畅淋漓的青春期;

16岁时,夏雨被姜文选中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一段住部队大院、冬天吃冰棍的苦日子,却让他第一次发现:演戏原来这么有趣。

凭借这部电影,夏雨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影帝,压抑的人生迎来转机,而且一转就转到了顶峰。

年少走红带来不少压力,夏雨进入中戏后,不少人等着看他如何表现。

第二年,袁泉结束了艰苦的戏剧学习,也进入中戏,成为夏雨的师妹。

夏雨万人关注,袁泉籍籍无名,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不知不觉被彼此吸引。那时候袁泉有些微胖,外形不如现在动人,但夏雨和她对视了一眼,立刻记住了她。

夏雨谈过三次恋爱,在感情中很主动,而袁泉很保守,夏雨约她十次,八次都会拒绝。

好在,最终夏雨打动了袁泉。

从中戏毕业那一年,两人就已经成为恋人。

毕业后,夏雨和袁泉都投入忙碌的演艺事业中。

夏雨拍戏时,袁泉经常带着吃的去片场探班。

活跃的夏雨,抽空也会带袁泉尝试各种新鲜玩意,一起滑雪、滑滑板,还称赞袁泉学得很快。

安静的袁泉,在夏雨演戏陷入瓶颈时也为他送上鼓励,和他一起钻研如何提高演技。

他们性格迥异,却配合得极好。

2003年,袁泉出演话剧摔伤,住院期间夏雨天天去送饭,出院时还把袁泉接到自己姑姑家,全家人一起照顾她。

在夏雨细致的保护下,袁泉很快恢复健康;

两人结婚时,夏雨不想让父母来证婚,袁泉一眼看出他的心结,企图逃避面对父母。

于是她告诉夏雨:“公婆也是我的亲人”。

夏雨和父母僵硬的关系,在袁泉的引导下慢慢柔和。

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一起也吵过架、闹过分手,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彼此,共同走过20载。

他们有着不同的眼睛,就像两块形状各异的拼图,分开时各自完整,拼在一起,就是更大的圆满。

或许,也正因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才能替对方看到“视野盲点”,在陪伴中完成互补,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互补的关系,让感情1+1=1

两性书籍《亲密关系》写道:我们会倾向于选择相似的人结婚,夫妻共同点越多,越深情;

但如果夫妻有不同技能,彼此互补,也会带来奖赏价值,让亲密关系和谐幸福。

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建立互补需要时间基础,而时间基础能带来感情基础。所以男女一旦开始取长补短,关系就趋于牢固。

夏雨和袁泉的女儿出生后,夏雨妈妈来探望,夏雨对妈妈充满回避,临走时还偷偷把她买的礼物折算成钱,打回给她,这让妈妈感到自己被“划清界限”了。

然而,袁泉却主动和夏雨妈妈聊天,热络得像半个女儿一样;夏雨爸爸来探望时,夏雨拒收礼物,也是袁泉主动收下。

其实,夏雨看似对父母冷漠,每次父母走后都会独自饮酒,他深爱父母,只是不知道如何面对。

相恋多年,袁泉太了解夏雨了。

当他拒绝吃团圆饭时,袁泉故意激他:“过年儿子探望父母是中国习俗,你难道不是他们的儿子吗?”

夏雨无话可说,乖乖去探望父母,藏在心里多年的心结,就这样在袁泉的帮助下慢慢化解。

原生家庭是夏雨的痛,袁泉作为妻子,一直在引导夏雨修复关系。

同样的,“爱玩”的夏雨也在帮助袁泉。

安静是袁泉的保护色,但她骨子里很活泼,只是不知道如何接纳这样的自己,爱玩的夏雨就手把手教她如何“玩出花”。

他们的关系,用夏雨的那段话来形容刚刚好:

“以前我老想找一个100%,我喜欢又适合我的,现在明白了不可能,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不是要找个100%的人,而是两个人加起来争取达到100%。”

长时间相知相恋,渲染了两人的性格基底,让他们染上了对方的颜色,在不断磨合的互补中完善成熟。

从两个50%各有缺憾的人,一起成长为100%更好的人。

知乎一位网友说:“我和男友相恋8年,现在分手半年,我的一切快乐与悲伤都还是有他的影子。

吃冰淇淋会想起我们第一次约会,看樱花会想起他送的礼物,连看电影看到某句台词,都会想到他夜深人静时不为人知的脆弱。

但是,这些东西没有让我不好,相反,它们让我更懂得如何好好生活。仿佛他是我心底缺的那块积木,完善了我整个人生。”

没有人100%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父爱淡漠,母爱缺失,童年不幸……

我们在自己身上,不容易看到问题,可一旦牵手一个和自己不同的人,就会从对方眼中发现“不为人知”的自己。

因为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那些不同,那些互补,那些磕碰,何尝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加速着我们成长?

如同那句话:最好的爱情是1+1=1。两个不完美的人,在亲密关系的道场中相遇,于是蜕变成了更完整的自己。

相得益彰的感情,是成长最好的样子

你知道吗?决定恋爱能否开花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互补性。

这个结论,来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克霍夫做过的一项短期朋友和伴侣实验。实验发现:短期亲密关系中,推动恋人们长期发展相处的驱动力,是互补或相似的性格。

两人一动一静,或两个都静/都动,关系最容易长久保鲜。

性格相似,让他们感到被吸引;性格互补,让他们感到被吸引的同时,能思考一些比激情更深的、自我成长层面的东西。

如果,你也想要从互补中收获幸福的感情,我有三点建议:

首先,理解对方的不同。

拿一张纸、一支笔,客观罗列伴侣的人生经历总览: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尽可能详细。

圈出TA和自己不同的地方,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总览,理解他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和我不同。

然后,在实践中练习预判。

发生争吵时,努力回忆他的人生经历,试着追本溯源地理解: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他这样说时心里什么感受?他说的和想的分别是什么?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冷静下来,向伴侣核对,询问自己是否理解到位。这样做的次数多了,我们会对伴侣越来越了解。

最后,做出预判。

当我们足够了解对方,就可以在对方行动之前,先根据自己的了解做出行动。

比如,知道对方社恐,就帮他回避一些需要社交的场合;知道对方自卑,时常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

心理学中有一个木桶效应: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缺了一块边的木桶,在木桶完整之前,再多的爱也会漏出桶外。

深层次的相爱,是可以帮助对方“补边”,修复好内心的木桶,让所有的爱与被爱,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安放。

互补,是一种相得益彰的成全,成全自己,成全对方。

尽管各自都有缺憾,置身在互补的关系里,互惠互利、酌盈剂虚,人就有无限可能趋于完美。

天地之间,遇见这样的关系,又怎么会让人舍得割离呢?

策划 | 鱼甜编辑 | 鱼甜

主播 | 雪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