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保护的理论基础

 longhy2000 2022-08-13 发布于北京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是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综合体。自然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各种生态系统进行保护,而生态平衡理论则是自然保护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在进行自然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生态学所揭示的规律和原理是自然保护的理论基础。

    1.物种共生原理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性质不同的各种生态系统,各系统以及同一系统内的各种生物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特别是在生态位和化学信息通讯系统方面。一个系统或系统内一个物种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有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高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便能获得更高的互助共生的效益。

1  翩翩起舞的蝴蝶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原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显然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沿食物链转移时,每经过一次营养级,有一部分能量就要以热能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无法再次回收利用。因此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应该设计多级利用系统。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利用的,这种循环是一切自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基础。如果系统内存在有毒物质,在循环的过程中,有毒物质会在循环过程中放大,对系统和人类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3. 物种相生相克原理

    生态系统中的相生相克源于系统中的食物链,系统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转化,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延长食物链,增加食物链的分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环境保护。

    4.生态位协调稳定原理

生态位主要指某一物种或种群在生态系统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最佳位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给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定位。生态位和种群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随着系统的演替向顶极群落阶段发展时,其生态位数目渐增,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空白生态位逐渐被填充,生态位逐渐被饱和,从而构成复杂稳定和网络结构的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生态位不饱和,是一种偏途顶极,当人为控制因素消除后人工生态系统易发生变化,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2  不同植物的生态位

    5.边缘效益原理

两个或多个不同生物地理群落交界处,往往结构复杂,出现不同生境的种类共生,种的数目和种群密度变化比较大,某些物种特别活跃,生产力相应较高。例如森林和草原交接处 鸟的种类很多;在海湾、河口处鱼类最复杂最活跃;旱涝交替的湖滨,植物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等等,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间竞争: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个不断竞争边缘生态位的过程。凡较适应边缘带环境的或食物链上占优势地位的,以及在共生种间具有促进性他感作用的种群得到发展。如果各个物种在边缘带竞争的结果是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克相生,连环相依,形成高效的物质和能量共生共享网络,那么该边缘带必然物种密集,生产量大。

    第二、加成效应:每个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要差于理想生态位,因此,生物具有一种实际生态位向理想生态位靠拢的潜在趋势,边缘带的环境为生物提高实际生态位创造了条件,边缘带具有较优势的生态位,因而种群密度较大,种群较活跃,种群生产力也较高。

    第三、协合效应:植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利用强度与其他生态因子的状况有关。边缘地带的各种生态因子并不是简单的加成关系,对于某些特定种来说,其固有的生态习性,是在长期的演替过程中,不断地占领边缘,利用边缘而来的,它们一旦与边界异质环境处于合适的生态位相“谐振”时,各个因子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协合效应,使种群增大,生产力增高。

    第四、集富效应:边缘地带在生态系统中是多种应力交叉作用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一般子系统相比较,更为复杂、异质和多变,信息较丰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统中对住处需求高的种群,甚至外系统的种群向边缘地带集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