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暴力沟通》:不会说话的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心

 天地人和w 2022-08-13 发表于福建

图片

   作者:希蓝
   首发:皓然读书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这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写的一句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一直认为暴力就是使用武力,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看完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暴力除了人身攻击外,语言上的不正确表达、冷漠不回应等也是暴力的一种。

暴力一直围绕在我们左右,在和孩子交流时,沟通方式不当、说话方式有误,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就是在使用暴力,这样的暴力被作者称为“隐蔽的暴力”。

这样的“隐蔽暴力”不仅影响着孩子,更影响着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

1
父母越评判,孩子越糟糕
书中说:
图片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求。”
图片
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常常会无意间使用评判性语言。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叫孩子喊叔叔阿姨,若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就会说孩子没有礼貌。
这种因为孩子没有喊叔叔阿姨,就给孩子贴上没有礼貌的标签,其实就是在评判孩子。这样的评判多了,真的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
而且父母的评判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只喜欢有礼貌的孩子,不喜欢自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一定的伤害。
除此之外,拿孩子跟别人做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
放暑假前,各种机构到幼儿园门口发兴趣班宣传页,之后班里有的小朋友去学篮球、画画,游泳等。
于是我就问孩子,你要不要去学画画、跆拳道或者武术之类的兴趣班?结果他都说不学。
然后我就跟他说,你们班的同学某某某学什么,某某某学什么,你怎么什么都不想学?这样人家都会,你什么都不会了。
我在不知不觉中,拿孩子跟他同学做了对比。这样的对比,也是在评判孩子,无意中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更喜欢什么都学的孩子,而不是自己,这样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还会让孩子和自己产生隔阂。
后来我又再次问他,他就跟我说,他想在家跟我一起画画,不想去外面学。而且比较喜欢和我一起做数学思维游戏训练,还会在app上学英语。
其实孩子也在学,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不要总想着拿孩子做比较,每个孩子想法不同,兴趣点不同,让他按照自己想法去做就好。
评判、比较都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只会让孩子伤心难过,让亲子关系变得糟糕。
2
不会说话的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心
书中说:
图片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图片
真的就是如此。
有段时间,我孩子从外面回来没有第一时间去洗手,或者是玩玩具后没有来得及去洗手,家里老人就一直在那里说:你怎么不讲卫生,都不爱干净的,玩回来手那么脏都不去洗。
结果越是这样说他,他越是说不洗,有段时间还非常讨厌洗手。
希望孩子洗手,却一直在批评他,他又怎么可能乐意去做呢?
其实,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都有过这种说话方式,想让孩子做什么却不懂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一直批评孩子。
比如孩子玩了玩具没有收起来,就批评孩子怎么那么懒,玩具都不收拾好,不收我就丢去垃圾桶了。
孩子把衣服放在沙发上,没有放到衣柜里,就批评孩子把衣服到处乱丢,搞得家里乱糟糟的等等。
和孩子沟通交流、想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如果习惯用批评的语言,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让亲子关系恶化。
批评孩子,孩子除了会反驳之外,很少会做出改变。因为他只听到了你在指责他,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他听着这些指责,内心会很抗拒、反感,更加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
如此就出现了父母不断地说,孩子不断地犯,事情反反复复一直恶性循环下去。父母说多了孩子还不改,很可能变得不耐烦,出现责骂孩子的情况,亲子关系就会因此被破坏。
3
与孩子沟通,父母需要这样做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意思表达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和孩子沟通交流,说话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第一,表达事实
作者说到,沟通的第一要素是:留意发生的事,不管是否喜欢,只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不判断不评估。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只表达看到的事实,不对孩子做评判,这样孩子才会接受父母说的话。如果我们说的不是看到的事实,而是评判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在写作业时看手机、开小差,就只说看到的事实。不要批判孩子说他只知道看手机,作业不写,怪不得学习不好等等。
第二,说出感受
作者在书中强调,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促进亲情,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
同时作者举例说明了如何表达感受:一位母亲对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不太高兴”就是在表达感受,当父母与孩子表达感受,孩子才会知道你在某些事情上是怎么想的,对你有什么影响。而且父母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也能够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父母懂得和孩子表达感受,那么孩子也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亲子间的交流就能更加走心,彼此间也会更加亲密。
第三,提出要求
书中说:
图片
“想让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且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图片
想孩子把凌乱的房间收拾干净,这时就要具体要求孩子收拾哪些地方。比如孩子把玩具公仔放得床上窗台都有,就告诉孩子把玩具公仔收拾到固定地方。
想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就明确要求孩子是扫地,还是洗菜摘菜。具体地提出要求,告诉孩子要做什么,孩子才能准确接收到信息从而执行。
要求要具体明确,别让孩子猜你的心思,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也才能更好地配合。
曾有人说,孩子并不是小一号的大人,很多地方都和大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确实如此。不执着于自己的视角,多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父母才能真正学会和孩子相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