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燮堂:《太极拳讲稿》

 太行森林 2022-08-13 发布于河北

     此《太极拳讲稿》原得于山西孙式太极拳名家刘培章先生手中,乃孙式太极拳创派者孙禄堂先生的高足支燮堂先生巨著。

    先生是中国医学大家、武术大家,所以把人体生理学和高深武学结合“易经学”“导引学”谈及如此之深,此真乃后学晚辈之福。

    望有缘者身体力行之。

【史料】看建国后真实武林,忆郝湛如、支燮堂等名师功夫

    本文讲稿整理者:陈振声,字水心,号工和,别号了翁。

    1946年3月20日(农历2月17日)出生。自少年习武,精于少林武术、中国式跤法和太极拳的研究,系洪传太极拳优秀传承人之一。现任大连市武协委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曾任辽宁省太极拳协会第一届理事、大连市太极拳协会训练部部长。 

    借其现代科学和贤弟子之能力,将此30多年前笔记整理打印成册,以留后学并共勉之。

  序

    此篇是支燮堂先生所作的太极拳讲稿,支老先生是孙禄堂夫子在江南的得法传人,也是寿关顺老师的授业师,于孙氏形意拳及太极拳深有造诣。这篇太极拳讲稿对于孙氏太极拳用于养生的道理法则可谓透析入里,也可见支老先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熟稔,尤其对于太极拳对于人体生理方面的积极影响给予详尽的叙述,于后学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讲稿(一)

  太极拳是祖国的外修其身,内养其心,动中求静的养生宝贵遗产,练太极拳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加强肺脏功能以理气机,另一方面是提高肝脏作用以通百脉,因而增进健康。并且通过长时间锻炼,非但身体过弱者可以转变为强,并且对各种慢性疾病者可以取得治疗,恢复康健。练太极拳时,既要中正平稳,舒展柔和,又没有跳远跃高等勉强动作以致影响气喘心跳来增加心脏负担等弊病,所以男女老幼咸宜的运动方法是——太极拳。

  这种动中求静,以气血为主的运动方法,是经过多少年来的拳师,用毕生精力,实践研练,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口口相授,一直传到今天。解放后,在伟大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英明方针政策的大力提倡之下,使得太极拳运动,更加生气勃勃,得到普遍发展,因而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太极拳的喜爱。练了太极拳后,健康面貌得到改善,体质得到加强,使人人在生产工作岗位上,发挥了无比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对祖国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造成疾病的因素,有的是受到外面忽冷忽热的气候骤然变化,以及流行性疾病的传染,即所谓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侵袭,因抵抗力薄弱,因而发生疾病,有的是受到一般事物的刺激,影响情绪剧烈波动,以及男女饮食等事的过分消耗,不知节制,所谓喜、怒、悲、恐、忧、思、惊等七情的干扰,因而削弱了人体本来具有的抵抗力,以致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疾。既然知道了造成疾病的原因,就应当于未病之前,加紧预防。既然知道了造成疾病的原因,都出于抵抗力不足,就应当加强抵抗力,抵抗力愈强,疾病就无从侵犯。太极拳就是预防疾病侵犯和加强人体抵抗力的最好锻炼方法。

  祖国的医药经典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意思是说,经常勿使思想混乱,经常保持情绪安定,做到七情勿来干扰,使得造成疾病的因素起不了作用,然后保持了呼吸正常,气机一通畅,既能使人体内在力量充沛旺盛,所有一切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等,均能随之正常化。既然均以平衡正常,自然而然增强了人体的健康。人体的健康得到加强后,虽是外界气候的骤然变化,以及任何流行性疾病的传染都无从侵犯岂不是加强了抵抗力和预防于未病之先了。练太极拳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的“静”和“血”通流通畅,保持百病皆除的健康状态。反过来讲,发生疾病的因素,不外乎情绪波动、思想混乱,因此影响气血通流运行有失正常、有失平衡,因而造成疾病,练了太极拳后,思想意识集中于头、手、身、足的连贯一致,使得情绪安静,接着气血通流运行随之正常和平衡,气血通流运行情况得到改善之后,就可以使原来因为气血运行反常而所造成的一切疾病,亦随之逐渐改善,最后就会得到完全恢复康健的功效。

  古人为什么命名此一拳种叫太极拳呢?太极二字究竟怎样讲解呢,还是什么东西的代名词呢?从字面上讲太比大还要大,极是一种东西的开端和尽头处。充沛于宇宙六合之间的是气,古人说“一气流行,无凹无凸”,任何处所,任何动植物,都充满着气,都是分秒不能离开这气,至大至刚的是气,至柔至微的也是气。少壮之人,受生之气正盛,所以强壮;老弱之人,受生之气衰弱,所以衰弱,所以要保持强壮,就必须长令此气壮盛,方合乎古谚所说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练太极拳就是“人衰气补”的最好运动方法,所以叫此拳种为太极拳。顾名思义,“太极”二字就是气的代名词,但气补的方法并不是一任自己的意思去随便做的,一定要有识途老马来指导,否则是得不到好处的。

  呼吸是人们从出娘胎后带来的本能,用不着要人去教导指点,然后才会呼吸的。可是练太极拳时的补气方法,要有人加以指点才能呼吸正常,而不会走入歧途,这话不是十分矛盾吗?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要知道各人出生以后,处境有所不同,习惯亦有所不同,逐渐把本来具有的呼吸本能在不知不觉中向不正常的道路方面发展,因此使呼吸系统有失正常,而各系统的反常程度深浅不同,所以造成疾病的情况。也就人与人殊(熟),练了太极拳是可以把所有系统的一切异常和不平衡,逐步纠正和改进过来,不仅可以解除病魔缠扰,而且可以预先防止疾病的侵犯。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自顶至踵,四肢百骸,都有着一定的姿势,进退转侧,都有着一定的规范,其中有个极重要而不可忽视的道理,就是任何姿势,任何举手投足等动作,要力求中正和顺,尤其要严格做到“守中”,不许越出一个“中”字,这样就做到经常掌握自己的重心,不啻保持了自己的呼吸正常化,即拳谱上说的,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以及气贯丹田虚心实腹。但是呼吸正常决不是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去支配而是要依据拳中规矩方法去做的,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而用思想意识去支配,就不免犯了“气不可御,御气则滞”的大毛病,依据太极拳的规矩方法,就用不着注意呼吸,而呼吸在规矩方法的范畴领域中自然而然走上正常化的道路,等到呼吸正常化后,人身自顶至踵、四肢百骸即柔和通畅,会产生一种热溜溜的温热感,是人身机体组织和脏腑器官得到正常运行之后,才产生的气化作用。因气化作用产生的温热感有些什么样的好处呢?它可以加强全部血液循环的旺盛,它可以加速气体交换的过程,它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的进度,它可以推动全身周围神经末梢的高度兴奋,使得内皮网状的功能迅速提高和改善。尤其在呼吸正常化之后,自然而然会得深长细和直贯丹田,所谓息息归脐,做到了小腹呼吸,因腹呼吸的影响,促进了肝脏内储备的大量血液去参加血循环,因而增加了静脉血的回流量,同时亦就增加了动脉血的输出量,特别是在周围神经末梢的高度兴奋之下,使得全身毛细血管增加开放数量,使得细胞膜的扩散、渗透与吸收等性能为之加强。在这一影响之下,不但减轻了植物性神经和大脑皮质等的负担,使之维持情绪方面的安定,而且在所有气血系统得到改进以后,就足以防御外来病因的犯袭,不是就达到去病延年的要求了。

  太极拳是动静相结合的修身养心方法,所以尚柔(不同于软),不尚刚强,要虚不要坚实。不妨作一个试验,孰优孰劣,当场分明,假使有一个人全身用力,又刚强又坚实的站着,由另一个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请记住他的体重,放下来后,仍由前一人站着,此时一点不要用力,四肢软绵绵放松,,两胯亦放松,两膝略弯,仍让前所抱起的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可以辨别出来,虚柔比刚实为重。而太极拳之所以主张要虚要柔的道理,不是就因刃而解了么?太极拳所以要柔要虚,就是要一任自然,但是一任自然之中,必须能够领会“守中”,古人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不可以离“中”,因此在练太极拳时固不可离开一个“中”字,即使在行住坐卧时亦不要离开这个“中”字,若能领悟这个“中”字即能掌握了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所以守中,就是做调息功夫,就是祖国的吐故纳新的导引养生方法,调息功夫,要从太极拳的规矩方法中去汲取和领悟出来,然后才能够引用到行住坐卧方面去,于是才能保持呼吸正常化。

  庄子说:“真人呼吸以踵”,是做调息的一种方法,太极拳的调息方法,亦是要呼吸以踵。练太极拳要守中,要掌握自己的重心,就必须崇信老师口口相授的九要方法,在九要的基础上经常把自身的重心平均移植在两足的足后根上或者任何一足的足后跟上,你就会觉得呼吸深长细和起来,而且感到每一呼吸无不往来于脐下小腹处(即气贯丹田)。大家都知道腹呼吸比胸呼吸好处多,因为用胸呼吸只有胸部前后左右扩大,远不如用腹呼吸时的把上下腔容积放大,其所接受的肺活量,要远比胸呼吸的大。胸深呼吸时,因为肺部毛细血管充血的影响,所以会减少动脉血的输出量;腹呼吸就大不相同,因为腹压增高的关系,促进了肝脏所储存的血参加血循环的作用,因而增加了静脉血的回流量,同时影响静脉血亦增加了输出量。周围神经的高度兴奋,毛细血管通路数量的增多,血液流量的增多,植物神经负担的减轻,躯干和内脏器官的活跃,以及新陈代谢的提高,都要从太极拳的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采补方法中去汲取和发展后才能实现。

  为什么在工作繁重产生疲劳感时,人们往往会打一个哈欠和伸一个懒腰,就感到轻松舒服呢?这是生理上要求你本能的去做的,因为消耗量大于补偿量时,就需要来一次额外补偿,打哈欠时的深呼吸和伸懒腰时展筋伸肌,都是清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天然自发性本能,太极拳之所以要使呼吸深长,伸肌展筋,其道理就不难明白了,因此太极拳越练越不觉得疲劳,反而觉得轻松舒服,这是增加人身活力的一种优良运动方法,并不违反自然与打哈欠伸懒腰起着同样的作用。

  是不是练太极拳有百利而无一弊,假如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话,古人就不会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练太极拳就怕用刚劲,若用刚劲就会发生胸满腹胀,气逆哮喘等病,不但呼吸失常血液循环受阻,而且四肢百骸的经络关节均随之失常而不能畅通,轻则肉中发跳,重则按之酸痛,所以练太极拳要柔不要刚,柔不等于软,练太极拳的用力,是自然的力,决不是咬紧牙关屏住呼吸时的力,它是一种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自然力,是一种并不影响呼吸暴乱“气与力合一”的力,亦即是一种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的力。

  练太极拳的一切动作,举手呀,投足呀,躯干转展呀,无不取象于天体“圆形”惟圆可以包罗万象,...

  太极拳讲稿(二)

  祖国的武术技击是丰富多彩的,有许许多多武术技击项目。每个武术技击项目又分出许许多多派别。究竟创始于何代、何年、何人,传说不一。最早见之于书的,如荀子议兵篇中“齐人隆技击”及汉书刑法志中“齐民以技击强”。充分说明了武术技击,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使武术技击的造诣,与日俱长,练了武术技击,不但壮身体,却疾病,益寿命,而且在战场上,尤其是古代火器未备之前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搏击敌人,发挥了武术技击的莫大威力。我国宋明两朝的民族英雄岳武穆和戚继光等,莫不精通武术技击,在保卫祖国,捍御外侮,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翻开二十五史看一看,在历代开国之初,统治王朝的都是重视武术技击的,迨至一登王位,大多数改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在这种统治时代的过程中,使得中国武术技击日趋没落,致有痛心的“东亚病夫”之讥。

  祖国解放以来,依靠了伟大的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英明方针政策使不绝如缕的武术技击获得重生。从而蓬勃发展,大力提倡,遍及全国。练习武术技击,可以强健身体,却病延年。而且也鼓舞了武术技击者将其所长尽量发挥出来。同时使得有关武术技击的专书和论述,连续出版了很多,真是美不胜收。消除了过去各立门户不相交流的旧习惯。我敢断言,今后祖国的的武术技击,必定随着伟大的三面红旗,光芒万丈的指路灯塔,以一日千里之势的快速步伐,发扬光大,使祖国的武术技长足进展。全国人民亦家喻户晓地懂得要强健身体,却病延年,就必须人人都起来练好武术技击,强壮自己的身体,使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各人的智慧和力量,来为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把祖国建设成世界上一个强盛的国家,一洗过去被讥为“东亚病夫”的耻辱。

  祖国的武术技击,大致可分为(一)徒手(二)器械两类。开始学习时,总是先从“徒手”学起的。徒手又分为单练和对练两道。单练是知己功夫,对练是知彼功夫。单练时必须在每个姿势上,力求正确熟练。我记得孙禄堂老师曾一再指示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感必明,虽柔必强。千万不可一日打鱼三天晒网,若然是得不到好处的”。因此一势未能正确熟练,请益是徒劳无益的。老师教授,不肯马虎,可见一斑,更使我深印脑际的师训,是我拜师求学时,老师曾说:“你若要打天下第一,可速另访名师,以免耽误你的时间;若要修养身体,同我为汝师绰然有余。”故其所讲所授,莫不从修养两字出发。经常于讲授之暇,训诲诸同学,“练拳宜在静处用功,不许在人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逊,不与人争,以涵养为本,要一势精灵,得练千遍,若不熟练,还得千遍。”言简意赅,足为终身的座右铭。

  武术技击原不分内家和外家,所练方法均不外乎身法、眼法、手法、步法和如何运用肩肘腰胯等法。但是后人就说“外家拳”是见诸形貌,功行于外;而“内家拳”是运气用劲,坚实内膜不露形貌,功蕴于内。这种说法是很抽象的。要知道祖国武术的流派固多,长处互见,要非身体力行,就不足以指短论长。孙禄堂老师以毕生精力,仅懂得八卦、形意、太极三种拳术。至于少林和武当等派别之分,完全是后人各是其说,所分的不知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因为在封建统治时代里,大家墨守成规,各树一帜相互标榜。在传授武术时,全凭师承,口口相授,绝少笔之于书。虽有拳谱,但文字玄奥,很难理解。所以即使有书,亦难自修。而且不肯轻泄于人。都抱宁缺毋滥的思想,并有妄传于人要遭灾殃等无稽之说。于是祖国的武术乃日趋衰败。孙禄堂老师一反其道,把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拳术汇集一身之后,消除门户之见打破保守作风,著书留影,把举手投足等动作,务求其详地一一笔之于书。把用意用力所在阐述无遗。既可以执书按图索骥,取法自修,又可以保存国粹,不致湮没不彰,节省了后人的精力和时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把前辈拳师的创造发明,公开叙述,供诸同好,而著有《拳意述真》一书。对未来的弟子学员,获益不浅。

  孙禄堂老师常说: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理气之机为肺,理血之机为肝。气为先天,血为后天。故气在前,血在后,血无气不成。换句话讲,是人身的主要脏器,肺和肝如有故障发生,生命就要发生危险,尤其是气更为重要,所以有百病生于气之说。气不散乱,就能内外如一,气一贯穿,就能上下相连,从而保持人身各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亦就可以保持人身的健康。因此练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调息的方法要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动作要合乎拳法中规矩,不可使身体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文武刚柔,须无用“过与不及”的中正和顺,用拳法中的规矩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气(即拳中的逆劲),返归于内。运动时要循环无端,无形式之间断。要舌顶上颚,要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可张开,要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根,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九要之规矩为练拳之工具,不可有一毫之勉强。要纯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内中之气要中正,外形要和顺,周身内外不可拘束。肺主皮毛,人体外形的皮质毛发,都与肺腑有着相互密切的关系。肺部最易成病之处,是肺的上部和边缘。现在依照拳法的规矩法则做到含胸使得呼吸时横隔肌活动,充分加大加强。正因为舍胸的缘故,既可以增加肺部上叶和边缘的代偿功能。还可证明:270厘米长的横隔膜,每上下移动二厘米,就可以增加肺活量540毫升。这就更加说明,这种调息方法,对肺发展的代偿功能,是有一定显著的效果的。

  氧是人体所有细胞和组织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肺活量增加,当然氧亦补充满足。尤其在氧补充满足之后,对肝的功能和肝细胞的恢复亦就格外有利,因而改善了躯体的新陈代谢,同时亦增加了抵抗疾病的作用,而起了经常保持躯体健康的功能。

  身体的健康必须依靠人身中每一个细胞正常机能稳定和平衡。细胞的活动依靠温度。体温假设或高出或低于正常,便要产生疾病,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人体内部的稳定和平衡,是每个人保持健康的必要基础,领导稳定和平衡的主帅是气,管理气(呼吸)的脏器是肺。而肺的活动不是意识可以支配,是由植物性神经来支配的。但是受到条件反射的时候,其作用就同样可以影响到呼吸活动性的反常。所以古人把条件反射作用的影响和脏器有关的病因认为:(一)悲哀动中则肾病;(二)喜乐不均则肺病;(三)忧愁不解则脾病;(四)怵惕思虑则心病;(五)盛怒不释则肝病。这就说明了百病生于气。所以练拳是以调息方法为主要目的,人生来是好动不好静的。要做到静才能勿伤害人呼吸的正常,就必须记住拳法中的口:心定神宁,神宁清静,清静气行,气行则神气相通。练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与内脏各器官息息相关,互相生化,互相制约。举例来说:如拳中的“掤”属肾,“捋”属心,“挤”属肝,“按”属肺,“采”属大肠“挒”属脾,“肘”属胃,“靠”属胆。所以练太极拳有一动百动,决不局限某一部分,亦不可分割开来。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诱导,故必须力求姿式正确,动作和顺,决不危害呼吸正常。若差毫厘,即不免有失诸千里之弊。

  人体的机能平衡发生变化,如体温异常,血液循环不足,都能使人产生疲劳。人在运动量增加时,消耗量大于补偿量,亦要产生疲劳。所以必须加强补偿力量。加强的方法,第一要使得贮藏仓库的贮备量充足,第二要输送补偿物质的运输工具周转迅速,以便随时供应需要部门的提用补偿,不虞缺乏而造成赤字,而还要将需要的补偿物质,及时输送到需要部门。

  这项输送工具的控制,调剂负责者就是肾脏。肾藏精,精是人体的六液(汗、涎、涕、泪、溺、精)。因此有练精化气的方法,就是要加强肾脏所起作用,使得全身的六液。分布排泄,各走其道。如何加强肾脏,首先要通八脉、利九窍。其方法即寓于拳法规矩中的顺逆和化(即拳中的起钻落翻)。顺是顺其自然往前伸,逆是气力往回缩,和是中正无乖,化是化后天的气和力合于丹田。遵照孙老师教导的无极式,要起立正面,身子直立,两手下垂,头要顶,项要竖,鼻孔呼吸,嘴要虚合,舌顶上腭,两肩松开,腰要塌劲,胯要缩,把重心移到两脚后跟,两足足尖不和,两足足跟不扭,身子如平地立竿,动静不知,两目平视,将神定住,内无所视,外无所观,胸中空空洞洞,腹内至虚至无。首先做到静,然后变为太极式。先将腰塌住劲,两腿里曲要圆满,不可有死子。两足后跟俱向外扭劲,两腿如骑马式一齐扣劲不可显露往一处扣,两肘往里裹劲。两眼平着向前看,胯极力行为表现回抽劲。头往上顶劲,口要虚合,舌顶上腭,呼吸要由鼻孔出入。项要竖劲,心不要用努力。两肩齐往回缩。如此自然而然会内开外合,按照拳路的四正四隅作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种种动作,俾与内脏各器官配合,起着平均发展,使其有外长一寸,内长一寸,一动百动等作用。决不局限于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单独发展,达到气机通畅心息相依。亦即是动中求静,使得一切杂念无从产生,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的负担减轻,则精气充沛。却病延年。可操左券。而知已的功夫,亦就生成,对练知彼功夫,亦不外绷、履、挤、按、采、列、肘、靠等方法,习之纯熟,手上便有分寸矣。

  太极拳讲稿(三)

  练拳的目的,主要为了健康,要维护健康,就必须使人体内的精气神经常旺盛充沛,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人体内极重要的气血,运用周转,畅达百骸,充分发挥了营养作用和保卫功能。古人认为人们吃了食物以后,经过气化作用,提取了其中精华,然后全面供应全身组织,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假使气血运行受阻,功能不足,便要发生疾病,一如表皮皮肤得不到气血的供应,就会发生麻木,不知痛痒,或老停滞不通,淤滞于任何一处的肌肉里面,就要生痂生疮。所以人体内的气血周流不息,使得皮毛骨肉的生理活动经常稳定平衡,就不易生病。气血与精神有密切关系,气血枯少或气血淤滞,都可以引起神情恍惚,言语失常等疾病,故气血不足,必须采取调息补气等方法,来加强人体生理活动功能,古人深切认识气血是人体内极重要的物质,气血是相互关系,相互协调来共同维护健康的主要物质,若有过与不及而失去稳定和平衡,就要招致疾病,甚至造成生命不可挽救的死亡。发明创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求气血和畅的调息补气方法。

  练太极拳的要求目的,既然以气血运行通畅为主,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体会、分析,对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因此创造了这套太极拳种,又随历史的发展,经过许许多多名师的身体力行,始能很科学化地分清层次,逐层锻炼来加强人体的功能。根据孙禄堂老师的讲解第一层练精化气的道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现在谈出来请各位同好研究指正。

  在生理方面,整个人体的组成,以一个成年人来讲,他的体重如果是五十公斤的话,那么至少有三十公斤是水(古人称之为精,亦即是人体的六液,1泪为肝液,2汗为心液,3涎为脾液,4涕为肺液,5溺为肾液,6津为肾液之精)水在人体中究竟起了哪些作用呢?

  1、水是血液的一部分,水少了,血液浓缩,流动缓慢,人体各器官不能得到及时的营养供应,细胞产生的废物也不能及时排泄。

  2、水对产热散热起着很大比重,要使水的热度升高,必须要大量的热,而水的蒸发时也需要大量的热,蒸发少许的汗,就能消散体内过剩的热。因此由于水的流动迅速就维护身体温度的平衡,经常保持体温在摄氏37℃左右,就依靠水的调剂作用。

  3、水的溶解力很强,人们每日所食的营养物质,都要在水中溶解分化,然后才能输送到各需要部门。

  4、水是人体内有利于参加各种化学作用的主要成分,如唾液帮助食物消化,滑液帮助各脏器和关节活动的安全。

  5、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血液经溶解后每一百毫升血液内含有二十毫升的氧。

  水的重要作用既如上述,那么,统治水量的恒定性主要是那肾脏器官,肾的作用,使全身水液的分布排泄各走其道,肾脏衰弱往往骨软、头晕、耳鸣、健忘,大便秘结或五更泄泻。祖国医学和气功内家拳等均以肾为“命门”上行夹脊入注脑中髓海,内注五脏六腑,都是依靠这命门之火,如果没有这命门之火,机能都将停止功能活动,无法维持生命。依据现代医学解剖了命门的部位近于肾上腺部位,肾上腺有调节各元素的代谢作用和电解质平衡作用,如果这些物质的代谢作用和平衡作用发生混乱,就要造成疾病甚至死亡,人们能维持生命,主要依靠肾上腺的功能,所以肾上腺即是“生命之源”。譬如元宵所挂的走马灯,其中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所以肾脏关系之重要,不言而喻。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练精化气,就是加强肾脏统治力量,但是肾脏与其他脏腑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亦决不可单独分割对立,而是统一不断变化的,生理活动,大致不出乎伸缩开合,阴阳顺逆,动静虚实,若动胜于静,或静胜于动,虚盛实衰或实壮虚偏,即犯了偏胜偏弱的反常情况,从而发生人与人殊的疾病,亦即是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所致,练太极拳就是要起调整作用。“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太极拳是内功拳,它是保证气血没有偏胜偏衰的状况,就要使得全身经络路路通畅,练习时要使全身左右十二对经脉时时刻刻起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把表面的穴道衔接起来,把内部的脏腑联系起来,身体内外,四通八达,气血就循环不息动作周转,其中最主要是背后当中的一条督脉和胸腹当中的任脉,督脉是统领诸阳经,任脉是统领诸阴经,太极拳练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感到一股温暖气,首先在督任两脉内流动,古人形容督任两脉中气血流动的情况说“后升前降”即是这个意思。故孙禄堂老师说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指心,运动如抽丝,两手如扯棉,“练精化气”是“易骨”筑基的功夫,就是打好基础。假如没有基础,等于造房时地层基础不坚实,所造房屋的重量就要形成塌陷倾倒。“易骨”就是要坚其骨,因为骨是人身的支架杠杆,能够支撑体重和帮助肌肉完成各种动作的骨干,要壮其体,使得人体内外壮实,练法:运转和顺,起落整齐,以正其中,将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用九要之规矩,练之上下相连,内外如一,依法练习,就会有气从两肾间上升,即所谓鹿运尾间,能固其精,肾之见于内为骨,见于外为齿为发,以两耳为门户。命根立于肾间,真息寄于脐下,若要不老,还精补脑。

  古人创造这套太极拳,对养身固多好处,因此对其所流传的种种口诀和规矩应当取法崇信,但是一定说他是尽善尽美,遂认为没有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这就未免过于迷信,甚至认为今人不如古人,产生了尊古贱今的想法,这是更加要不得的,须知现代科学发达,象物理、化学、医学、数学、力学、原子、电子等种种学术,其发达的情况,都非古人所敢梦想,尤其是祖国解放以来,由于伟大的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使祖国转弱为强,面貌焕然一新,在各条生产战线上,破除迷信,创造革新先进事迹,指不胜数,故太极拳的蓬勃发扬,都非古所敢设想。太极拳虽然是祖国的国粹,自然应当尊之重之,然而还应当破除迷信,相互交流,截长补短,遵照多快好省的办法来加以改进。才不辜负党的大力提倡,我以限于学识,不能有所发明。希望多多予以指教。

  一、太极拳的治气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与变化都有着相互密切的关系,如时令季节的乍寒乍热,日常气候阴晴风雨的忽燥忽湿,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同时受到自然界的变化,有的仍然保持健康,有的不免发生疾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难观察到,若能适应环境,取得与自然界的变化平衡一致,就能保持康健,否则的话,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说“天地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天地,天地即我,我即天地”充分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

  至于人们如何能适应环境和取得自然界中一切变化的平衡一致,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只要经常维护这种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就能适应环境而保持了康健,这种天然本能古人名之曰“正气”,相反地,人们在劳逸不均,饮食男女,消耗过分,而破坏了这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因而导致疾病,就是“邪气”,故人们的一生,就在“正气”与“邪气”的斗争中挣扎过来的。

  “正气旺盛”遇到自然界的任何大小强度的变化,都能及时地起着适应性的防御和抵抗等调节作用,因而经常保持了康健,“邪气”偏盛,它侵犯扰乱了“正气”,立刻引起人体所有的内外系统紊乱,从而破坏了适应性的防御和抵抗等调节作用,即使来自自然界中的变化,其刺激强度不大,亦会很容易发生疾病,就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同时受到自然界的变化而有“正气”胜则病退“邪气”胜则病进等的区别。

  扶植“正气”不让“邪气”抬头,是练太极拳的目的,所以它的基本方法是“治气”,古人说“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意思是“气机通畅,百脉随之通畅”,换句话讲,呼吸正常要经常保持正常,呼吸反常,要纠正它从反常道路上回到正常道路上来,然后才能保持血循环的正常运转,等到气和血和顺通畅,不就是康健得到保障了吗,太极拳的治气,是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气机通畅,用“表裹相循环”的方法,使得百脉通畅,呼吸得到正常。血循环运转得到正常,就是扶植“正气”,保持人体康健的必要方法。

  人是恒温动物,一旦体温高出正常或低于正常,就要发生疾病。甚至还会夺去宝贵的生命,影响体温的主要东西,即是来自自然界的变化,而人体与自然界相接触的,首当其冲的是皮毛,往往皮毛受到自然界变化的侵犯,立刻就会影响到内脏各器官发生病痛,所以加强皮毛的生理机能,亦即所以加强内部脏腑各器官的生理机能,练太极拳用开合升降等规矩,伸缩顺逆等动作,表里一致来加强皮毛和内脏的生理机能。古谚说“树衰培土,人衰气补”生活在自然界里,就不能无气,而充沛于自然界里又是气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人身的关系重要。练太极拳就是充分利用气以养生来保证康健。

  二、太极拳的摄心

  我们不妨首先检查一下,所以会导致呼吸不正常的因素,浅近一些来讲,当思意识波动的时候,就会影响了呼吸的反常,当天气骤然变冷变热的时候,就会影响了呼吸的反常,当运动量过强过大的时候,就会影响了呼吸的反常,凡此促使呼吸反常的因素,都是导致疾病的因素,古人说“百病生于气”所以祖国医学经典上有“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忧是气滞,喜则气缓,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劳则气耗,皆能内伤脏腑,外伤形体”。这都充分说明气与人身的关系是如此重要,所以要保持人体经常获得康健,就必须捐除足以影响呼吸的不正常因素,第一要用“锁心猿,拴意马”摄心入静,其次要“姿势中正和顺,动作柔缓稳匀”,使心不乱,练太极拳就用动静相结合,表里相循环的方法,来得到维护呼吸正常的。

  摄心入静的方法,并不是用意识去强制执行的,是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才能消除一切杂念,一等到一切杂念消除之后,才能使得呼吸正常,故千万不可有意使气,古人说“有心御气,气反奔腾”,又说“气不御,御气则滞”,呼吸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所以用不着有意识去使唤,假使用意识去使唤,即犯了违背自然的毛病,因此太极拳中的一切规矩方法,都不能违背自然。我记得先师孙禄堂先生反复训诲说“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勃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人,生来好动不好静的,用什么方法可以摄心入静,就要崇信祖辈口口相授的八要,遵照八要去做,就能摄心入静,这八要是“心定神宁,神宁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尤其在开始站无极式的时候,要力求身体内外的中正和顺,做到心平气和,使得呼吸正常,绵绵若存,不粗不暴,而且能够息息归脐,就有身心愉快的感觉,将来若能继续练之不辍,无不感到百脉冲和四体轻健了。

  三、太极拳的功效

  每次练太极拳的时候,都要心静息调,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呼吸正常,每次呼吸都要深长细和直贯丹田(脐下小腹)即古人名之曰生门死户之处,又说“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曰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李。这是练太极拳后所收获的功效。

  因为练太极拳的时候,要把思想意识集中于眼手身足等动作的方规矩,又要注意到一切动作的完整一气,上下照顾,前后左右连贯,不许有丝毫紊乱,还要使得每一动作的柔(不是软)_和(不是乱)园(不中断)顺(不勉强),一如行流水相仿,岂不做到了静?亦没有时间可以容许思想去开小差了,既然不再存在丝毫杂念,岂不是减轻了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等负担。而使得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等在静的抑制状态中,得到充分补偿和恢复功能的机会了,所以一经练完一套太极拳之后,不觉得疲劳而只觉得周身松舒,因为生理机能立刻活跃之后,即觉得情绪精神相焕发。对神经起了良好作用的所致的功效,一方面加强了人体所有细胞和组织与脏腑各器官间的调和节制活动。另一方面亦加强了防御和抵抗来自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适应性力量。

  因为练太极拳时每一个姿式要中正和顺,每一个动作要快慢稳匀,不温不火,动作时的用劲如抽丝一样,要柔要圆,骨骼、关节和肌肉等的活动运转。纯出自然,又不违反天然的节律性,同时运动量的逐步增高。亦加多了微血管的通路,使得血液循环中的血液流量流速稳步上升来减少体内淤积于微细血管内的血液。提高了新陈代谢的良好作用,尤其特别是腹呼吸运动,加强了横隔肌的活动,一面使得肺活量增加,一面使得腹压增高。使得肝脏内所贮血液去参加血液循环来增加腔静脉的回流量。因而增加了动脉的输出量,于是肝脏功能得到改善,心肌营养,得到加强。

  凡精神活动(用脑过度)多于肌肉活动,心脏调节的功能就比较差,所以精神负担过度的人,容易发生胃肠病和心脏病,最适宜去参加练习太极拳,练了太极拳后可以得到一定疗效,因为练太极拳时,要把全身肌肉放松,不要有丝毫拘拙的地方,举手投足,无不取象于天体圆形,惟圆可能包罗万象,惟圆最能持久无凹无凸,一气流行,一动百动,来促使心脏工作得到调节,但是并不加剧血液流速的跳动,来增加心脏机能的负担,同时因为生理机能在气血通畅之下显著活跃,神经活动立刻得以改善,不但加强了消化系统而且可以防止便秘等病,同时因为代谢作用得到提高,消除了代谢方面的一切障碍,因而预防动脉发生硬化。

  初练太极拳,即有食欲增强和睡眠酣畅等体会,设能持之以恒,以练太极拳作为毕生一门修养身体的功课,外则可以坚实皮毛四体,内则可以强壮脏腑各器官,从而足以抗御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外来侵袭和节制七情(喜、怒、悲、恐、忧、思、惊)的内在干扰,就可以经常保持正气旺盛,精神矍铄,而且动作灵捷,行步轻健,所以能够却病延年。

  四、太极拳的练法

  太极拳的套路,以绷、履、挤、按、采、列、肘、靠等八种手法,配合着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四正四隅中央等步法编成的,故自始至终,反复锻练的只有这一套拳,是合乎“少则得”的优点,而没有“多则惑”的缺点。

  练太极拳有单练和对练两种练法,盘架子是单练,是知己功夫,有伴侣二人,每人打手是对练,是知彼功夫,但是知彼功夫,须要把知己功夫练熟后,才能施之于用。

  初练太极拳时,千万不可抱着轻忽急燥的心情去练,一天学几十个姿式,不多几天把全套架子学完,倘然以这种态度去练太极拳,就怕不能得到太极拳的好处,即使把整套太极拳的架子全学会了,亦不过所会的只是太极拳的形式皮毛而已,我师孙禄堂曾指示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才能得到太极拳的好处,但是或者认为太极拳的道理过于精妙,心中疑惧,而存着畏难的心思,因此裹足不前,这两种想法,却是不够准确,只要虚心求师传授,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形要整齐中正,心中和顺自然,认真学习,力戒速成,举理来说,在开始站无极式,必须力求姿势正确熟练,一日不和顺明白再站,因无极式是太极拳的开始端,是太极拳中所有各种姿式的基础,亦因站无极式是变化人们气质的开端,而人们气质禀赋各不相同,所以转化和顺的程度,亦就有了先后迟速的不等。至于以后开手开步练习时,在一个姿式尚未和顺熟练,然后就不要贪多再练他式,总要练至和顺熟练,然后继之再练他式,并非形式不和顺,实是内中气质尚未变化,所以能将一式练至和顺,亦即是内中质亦随之变化和顺,接着再练其他姿式,亦就容易和顺,随后所余各式亦就能跟着一气贯通了,即古人说“一通无不通”了所以练太极拳既不要心想速成,亦不必心怀疑惧,作为自己修养身体的一门日常功课,而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对身体的康健是有着无限量的帮助是肯定的。

  练太极拳盘架子时,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第一阶段初层意思,在盘架子时,好象自己整个身躯沉入河水中,两足好象陷入淤泥中,两手和躯干的动作,都遇到水的阻力一般。两足踏在河底淤泥中,亦受到阻力一般。第二阶段第二层练习的意思,仍如初层练习的意思,但两足已不再陷入淤泥之中,已能浮起,好象善泅水者,已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第三层练习的意思,好象整个身躯已经钻出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又好象心中少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这是单练盘架子的知己功夫。

  至于对练的知彼功夫,须得有伴侣二人,每日按照绷履挤按等的打手方法去练习,绷时用臂,履时用掌,挤时用手背,按时用腰,绷要撑,履要轻,挤要横,按要功,在打手时,千万不可执着成法,总要集中自己的思想,掌握自己的中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要上下相随,或如粘住对方的意思,或如似挨非挨的意思,灵活运用,力避呆滞,勿要努气用拙力,须要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要善于用捣虚方法,使得对方失其中心,即有谓“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捣虚之法,务须辩别对方之来历,其直出者必无横力,我搬其横,其横出者必无直力,我截其直,其上出者必无下力,我挑其下,其下劈者必无上力,我打其上,而总要不离沾、粘、连、随、若犯太过与不及的顶偏丢抗等病即失去灵活,动辄得咎了。这是对练的知彼功夫。

  五、太极拳的规矩

  太极拳练时,要中正平稳,要舒展柔和,没有跳跃等勉强动作,就没有影响心跳气喘毛病,从起到收的各种姿式,各种动作,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经常保持重心)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干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有一定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合,则一身之气皆合,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养,直立顶劲,所以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仄之患,左虚右实,不实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而易被倾倒,不虚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而摇晃失中之忧,故必须虚实相际,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有刻刻留心在腰际。

  总之练拳时要在九要的基础上去练,才能体会和领悟它的好处: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提(提肛但决不是用意识去提);三要扣(扣肩扣膝扣趾);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时(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拳法中的规矩,决不违背自然,是人们有生命开始时即行带来的自然本能,但是在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生活习惯和职业环境等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中把这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能,逐渐消失去了,举例来说,练拳时要注意“舌顶上腭”这种舌顶上腭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并不是什么创造发明,设或不信,可以随时随地观察一下所有初生的婴儿,或在襁褓中的小孩;不论在熟睡时,或在清醒时,他们的舌尖经常本能地顶住上腭的,这决不是经过有人教导后,才会做的,这是生理上的自然要求做的,可是到了长大之后,这种舌顶上腭的天然本能,就无形无踪地消失掉了,这舌顶上腭究竟对生理上发生些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不妨引证古人的说法:“上池之津,润于全身,凡人身上的液皆有咸味,唯口中之液独淡,此津上出于舌间之尊泉穴,常用舌顶上腭,津即自生,可以灌溉五脏,流利百脉”。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经舌顶上腭,不论练拳,长途跋涉,劳动工作等多久,就不会有口渴舌腻等感觉,充分说明这舌顶上腭起着促使唾腺源源不绝分泌唾液来帮助起着调节和滑润喉舌口腔等作用,这舌顶上腭的规矩方法,可以说从天然本能中得来的,现在仍要命它回到天然本能中去的复原方法。

  六、太极拳的派别

  太极拳究竟创始于何代何人,言人人殊,传说不一,惟闻此拳得盛行于清代京师,实由杨班候始,班候经常出入清代王宫内苑,殁于庚子年八国联军一役,其艺得之于其父露蝉所授,至露蝉之师承,仅知为河南陈家沟子,其架式即今之杨式大架子。

  杨班候所授对象,以清满族即清室的王子王孙为多,有满人全佑者称全二爷随学九年未得个中妙窍,一日经班候之父露蝉亲为指授始得其诣,于是别树一帜,伟诸其子吴监泉,即今之吴式小架子。

  杨澄甫为露蝉之孙,南驻武陵时曾授田兆麟,而兆麟以缩合太极拳号于世,即今之杨式中架子。

  上海一埠初不知有太极拳,辛亥后太仓中学首聘我师孙禄堂先生之二子名抚之南下教拳,太极拳始露头额,嗣由周某设武技研究会于北山西路由刘金阁任教,太极拳始稍稍知名于沪,迨到1923年陈微明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设致柔拳社,各报章大事宣传于是太极拳之名乃为雀起。

  北代统一后,我师孙禄堂先生于1927年首来江南,我师于形意拳及八卦拳精通后,意欲以之交换进修太极拳,不果,未几,遇郝先生为真来京师,病卧逆旅,其时尚不知郝先生姓名,更不知郝先生精于太极拳,以同道故,为之请医诊治,愈后即以太极拳相授,形意、八卦及太极原分三派各立门户,嗣三家汇合一身实由我师开其端。我师参以八卦、形意等架式故有活步开合太极拳之名,即今之孙式太极拳。

  郝先生为真受业于李亦番先生。武禹让先生往河南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处学成归来后,即以其技授之李亦番先生,即今之武式太极拳。

  杨澄甫河南来沪埠时,其徒武汇川一董英健随之同来,武汇川授吴云倬顾留馨,董英健授乐幻之,幻之以空劲太极拳鸣于沪,一时听闻,疑信参半。

  以音乐伴奏演太极拳,始由叶大密开此别致之端,与其师田兆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崇尚治气摄心,与道家修静法,颇相类似,故有传说为宋末元初修炼士张三丰别号邋遢道人所编造,彼监于长年静坐四肢皆废,故以此拳辅助其不足,然稽诸古籍,又欠佐证,近代析氏与武氏两家的太极拳来源,都得之于河南陈氏而陈氏代有传人,虽陈式太极拳有老架与新架两种架式,然刚柔相济,典型之式,确有所长。

  解放后,经国家体委,去芜就简,精编为简化太极拳,一时风行全国。

  七、太极拳的著作

  我最初见到的,是于1915年出版的孙师禄堂先生著的太极拳学,附有铜图,此后陈微明徐致一辈各有著述行世,嗣于解放后所见到的有杨澄甫的太极拳大用及太极拳散手,张文远的太极拳问答,吴罗侠的太极拳真诠,国家体委会太极拳九种,顾留馨的简化太极拳,郝少和的武式太极拳,孙剑云整理的孙式太极拳等如雨后春笋,美不胜数。

  英文外国语的太极拳见到二种(一)陈炎林所译(二)美籍名Lalpha著的。

  八、太极拳的命名

  闻我师口述,往昔此拳合名为绵拳十三势,后来改称为太极长拳十三势,嗣又改名为太极拳。此拳以虚实相济,有动有静,放伸收缩,纯出自然,不尚蛮力拙力,务求柔顺圆和,自始至终,要一气呵成,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呼吸不紊乱,气息不暴喘,因此宜于男女老幼。练太极拳,身体过弱者可以使之强,身体拘拙者可以使之柔,或有劳伤疾病者可以使之恢复康健,太极为气的代名词,气为人身养命之宝,顾名思义,其有益于人,概可想见矣。

文章来自360图书馆,天地虚怀xia,原题目为《太极拳讲稿》支燮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