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几味驱寒药

 柳暗花明是我家 2022-08-13 发布于山西

附子

  附子一药居温阳药之首,温阳、散寒、救逆每每用之,彻内彻外,屡建殊功,可以说是中药的栋梁之一。

  《神农本草经》云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岐伯、雷公云“甘”。生附子现在已经很难求得,下面谈谈在临床中运用的黑顺片(普通制附片)。余感觉黑顺片辛散走窜之性稍显不足,常须佐以细辛以助其彻上彻下、走经入络、散寒除冷。似是因为附子兼有甘味,味非纯辛,故在走窜燥散方面不如纯辛之细辛。病寒湿而湿重甚者,用附子时当配以细辛,且细辛量可重于附子。附子兼甘味,阴阳两虚而见浮火燔盛者,用药当佐以附子,以助摄虚阳。李可老中医言附子之性润不燥,诚不诬也。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以下具体谈三点。

  中下焦寒证而脉紧有神者,用附子一钱左右,或许比大量用还有效。因为寒邪虽盛,但正气亦不甚虚。少量附子无劲急之弊,而能为正气之向导,引领正气战邪外出。而且,寒邪包裹下焦,少量附子更能潜入,从内生发命门火,驱出寒邪。脉紧而硬,触如铁管,按之绝无者,此为真阳空虚,邪气满盛之逆象,当以二两以上附子,峻补元阳,撼动寒邪,否则病重药轻而无功。

  阴血亏虚者,于养阴补血剂中加入附子,一能温阳以助三焦气化以输布周身,二能温健脾阳以助运化。一般情况附子用小量,脾虚便如羊屎或溏薄者,附子用量可高于补阴药。

  湿盛有寒者,于诸燥湿药中加入附子,能助燥化湿邪,且阳气得健而能防复感。

  此外,余对生附子作一定设想:生附子未受寒凉之物炮制,生猛刚烈,热性当殊胜于黑顺片,且当更善走窜;沉寒痼冷,顽症大疾,或许用生附子更效。

  总之,附子秉纯阳之性,入太阴少阴,功专温阳补火,用法用量上掌握好了,当奏捷校。

注:上所涉单位为清代单位制。

吴茱萸

  吴茱萸亦温阳驱寒常用要药,因其主入足厥阴,因此肝寒之证每用;入足太阴,功散寒而燥湿;入足阳明,除胃寒而止呕;入足少阴,暖命门而止泻。

  《本经》列吴茱萸为中品,“养性以应人”,云其“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未言有毒或无毒,实吴茱萸有小毒,炮制当浸以甘草水,往后当无大弊。吴茱萸味辛而兼苦,性热,辛热散寒,苦温燥湿,该药大体以祛邪为其主要功能。

  以下具体谈几点。

  厥阴寒证脉弦迟,甚者结代者,吴茱萸为必用要药,可用半两,破除冰结。肝经浊阴上冲,呕吐酸涎,颠顶头痛,法仲景吴茱萸汤治,肝脏体阴而用阳,主左升,吴茱萸祛肝经寒邪而助其升发,故而甚投肝之所好。

  与附子比较:附子主入少阴、太阴,不善走厥阴。临证所见之寒证,某些是兼见厥阴证,或纯为厥阴证,此时当是吴茱萸大有可为之机,可佐以细辛、肉桂、当归等同入厥阴之药,加强效用。再者,吴茱萸苦能降浊阴、燥湿邪,附子燥性不足(第一篇中有论),是故里寒兼湿邪偏胜可用吴茱萸配合附子,但因此吴茱萸性较烈,不善温养,大剂量时应只可暂用,中病即应减量,或停投。然吴茱萸之入厥阴之性甚为可贵,缓证亦可长期少量用之(三钱以内),并佐以倍量沙苑子、枸杞子之流,制其烈性,而只允其缓助肝阳,图生发之气渐旺,如用于宫寒不孕之证。临证用吴茱萸常配以生姜,生姜横散,温中散邪,合吴茱萸之所需,而为吴茱萸使也。吴茱萸能入肝胃脘膈之地,又为寒证噎嗝之要药。

  此外,临证感吴茱萸尚有引火下行、下气之功,大概吴茱萸为子实,性本能降,引上焦虚热而温壮元阳,兼能镇冲脉而下气逆,故尔虚阳得归,心肺得降。

细辛

  细辛这味药,是一味用途相当广泛的临证要药。具纯辛之味,能入多经,散寒导邪,走窜通滞,效果很好。

  《神农本草经》列细辛为上品,养命以应天。经云:“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岐伯曰无毒。自宋人陈承别有用心,称细辛有毒,且语出骇人,往后细辛可就遭了几百年的冤枉。一味上品之药,用量不能过钱,不但沉疴不起,小恙亦难除。观先圣张机,用细辛曾有三两(合45g强)之多。当代河北医师陈沛然,亲服细辛,并敢于大剂量使用细辛,据其书云有120g之多,精神可嘉。鄙人一介愚拙,曾治疗一哮喘案例,沉寒深伏,细辛用量从30g起,半年内加至150g,效果甚良。现代科技检测细辛,谓毒性乃于挥发油之中,经汤剂煎煮挥发,毒性全然消矣。因细辛用量之问题,讹误太多太久,遂啰嗦于此,尚祈读者包含。

  细辛纯辛纯散纯通,功善通阳、行气、散寒、祛风、走血、除痹,宣湿,走而不守,能升能降,总的来可以说是疏泄之功,能大助肝木之能。一般来说,大凡有疏泄不善因素存在的疾病,细辛均有可为。伤寒麻附细一方,又为导少阴伏寒外透立下可依之法。

  以下具体谈六点。

  阳虚寒邪深伏之证,脉沉微而涩,或中下虚寒,脉硬,沉取空虚者,方药并用大剂附子细辛,兼培补元气之品,附子细辛用量均应在二两以上,否则病重药轻,难以奏效。此证元阳亏虚,寒邪深伏足少阴,非附子不能温散,非细辛不能导而出之也。

  体内有沉寒死血,表现为骨头坏死、脉管闭阻不通诸症,脉微而偶尔略弦,方中重用细辛三两以上,兼乌附之品,能散寒行血,如此沉寒死血,非一般药能触动。

  营血热盛,或脾胃实热,及诸湿热,脉实沉取不虚者,在清热主剂中加入少量细辛,一般二钱以内,不但毫无助热之嫌,还能帮助散除邪热,乃细辛助肝木疏泄,肝疏泄之能调动起来,自然就能降邪热,除湿气,因为此类疾病,或多或少有肝木疏泄不力之因素。

  阴虚脉细而劲,沉取不空之证,于大队补阴剂中,加入细辛,能助补阴增液之品濡润周身。

  阳虚中虚所致的虚阳上浮,咽痛心烦,或兼咳逆,方药中用细辛、姜炭,兼补气温中之品,细辛姜炭各用半两,即可收功,若兼咳逆,可酌加赭石龙牡诸品,助气降阳回。盖细辛还有温降之功。

  此外,细辛善除脑冷头痛,脑为髓海,髓为肾所生,少阴伏寒邪,故髓冷而脑冷,细辛功善启少阴伏寒,故如是。疗目疾之药中常加细辛,除助肝疏泄外,似乎尚有引他药入肝之能。

  总之,细辛是临床中不可多得的一味好药。细辛已经被冤枉了数百年,现在是该让其正常地发挥为民除疾作用之时了。愿同道者共勉。  

本文转载自https://blog.sina.com.cn/u/39401194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