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外治方案在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及效果评价
2022-08-13 | 阅:  转:  |  分享 
  
当代医学2021年10月第27卷第30期总第617期ContemporaryMedicine,Oct.2021,Vol.27No.30IssueNo.617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散淤止痛之功效;土茯苓具有解毒利尿之功效;桂枝具有发
汗解表之功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效;六月雪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n=40)19(47.50)12(30.00)9(22.50)31(77.50)
具有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之功效;黄芪具有利湿利水之功效;
观察组(n=40)24(60.00)14(35.00)2(5.00)38(95.00)
大黄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消痈之功效;龙骨具有收敛固涩、平
2
χ值5.165
[9]
肝潜阳之功效;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络之功效。因此,中
P值0.023
医外治方案中将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中药保留灌肠法
2.2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SCr、BUN、UA水综合治疗,共奏散瘀活血、利水消肿之功效。
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综上所述,采用中医外治方案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患
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水平,且安全性较
义(P<0.05),见表2。
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表2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x±s)
参考文献
时间组别SCr(μmol/L)BUN(mmol/L)UA(μmol/L)
治疗前对照组(n=40)376.24±127.5115.76±3.47511.25±96.34[1]王贺勇,熊兰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
观察组(n=40)377.21±126.3015.69±3.45512.31±95.89
山西中医,2016,32(11):23-24.
t值0.0340.0900.049
[2]单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
P值0.9730.9290.961
急症,2015,24(3):534-535.
aaa
治疗后对照组(n=40)320.13±123.3612.17±3.39453.72±94.35
[3]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aaa
观察组(n=40)254.33±117.349.74±3.30410.41±83.49
程教育,2011,9(9):132-133.
t值2.4443.2492.174
[4]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6.
P值0.0170.0020.033
[5]万多.中医外治护理方案在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患者中的应用研
注:SCr,血肌酐;BUN,尿素氮;UA,尿酸。与本组治疗前比
究及效果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5):104-
a
较,P<0.05
106.
[6]彭纪临,刘莉,曹文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效果
3讨论
观察及其对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7,57(46):44-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的结局,一
46.
旦肾脏结构发生不可逆的破坏,肾脏体积会随之缩小,严重
[7]叶钊,皮志宏.穴位敷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
损害肾脏排泄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从而导致机体体内的尿毒
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3):1-2.
[6]
症毒素滁留。该病病因通常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
[8]张磊磊,于海涛.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衰疗效观察[J].山西中
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等相关,而我国主要病因由原发性肾医,2015,31(8):47-48.
[9]尹波,何渝煦.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J].
小球肾炎发展而来。目前,临床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1):92-94.
主要采取药物、饮食治疗方法,以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
患者痛苦,但效果不佳,且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
[7]
等症状,口服西药常受限。而中医外治方案具有不经口
入、不良反应小、不经肾脏代谢等特点,患者接受度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SCr、BUN、UA水平均低于对照
组(P<0.05)。表明,中医外治方案的治疗效果更佳。分析
原因为,常规西药治疗仅可缓解患者部分临床症状,疗效不
佳。慢性肾衰竭属中医“虚劳”“关格”等范畴,祖国医学认
为,该病主要由脾肾两虚、浊毒内蕴所致,多见水湿、血瘀。
因此,在治疗上需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腑泻浊为治疗原
则,中医外治方案包括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中药保留灌
肠法,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其中中药离子导入通过电热、
电磁功能加快机体血液循环,以在短时间内使中药离子直接
作用于病变部位,极大提高药物利用度,以达到活血化瘀的
目的;中药熏蒸主要是通过水热效应将中药有效成分经皮肤
渗透于体内,达到利水活血的目的;中药保留灌肠通过弥散
和超滤作用,将结肠黏膜血液中毒素和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替
[8]
换,达到通腑泻浊的作用。在各药方中所用的泽兰具有散
瘀活血、利水消肿之功效;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解瘀泄毒之功
效;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之功效;当归、赤芍具有
—141141—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