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交往中应不应该“看人下菜”

 曾仕强 2022-08-13 发布于北京

文/李垒

人这一辈子,与人交往是前提,如何交往是问题。

一直以来,“以诚待人”,是通行的交际准则,而“看人下菜”,多被人们所鄙夷。

诚然,“坦诚”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基础,但一味的“坦诚”或者是太“诚实”,往往也给社交带来尴尬,甚至吃亏受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孩子满月宴上,你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要死的,虽然这是实话,但没有人会高兴的。

网络平台上,人家问你家庭住址、银行卡号,你“坦诚相见”“知无不言”,最终不被骗得精光,老天爷都不好意思。可见,“以诚待人”也是有限度的。


《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时移世易、时移势易,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同样的人在不同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如果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交往的方式方法,那一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此,“看人下菜”不失为一种权变的智慧,或者说,人际交往中应该“看人下菜”。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弄清楚对方到底是谁。中国人认为“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为”,很难“对事不对人”,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

我们每听到一句话,如果不清楚是谁说的,就很难判断它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可见弄清楚对方是谁,乃是开展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虽然传统道德标榜要“一视同仁”,但实际中我们比较倾向于“差别对待”,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

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那你说什么都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你和我职位平等,那就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的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但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

这样看来,中国人似乎没有是非观念,但事实绝非如此。


在中国社会,职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驳职位高的人的。比如,如果你的上司冤枉了你,你该怎么办?据理力争让他明白是他错而非你错,但这又如何呢?

他身为上司,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自然觉得相当没面子。没有面子就要寻机找回面子,那你就惨了。

一般来说,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颠倒是非,存心而为之。

但是你若不幸碰上这种上司,足以证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据理力争又有何用?不如另谋高就。

如果你没有别的门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网开一面,不再针对你。

中国人一向是交互主义,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如果有人和你职位相当,发现你有差错,当面规劝的话,虽然你一时可能无法接受,但是他既然说的是事实,出发点又是为你好,你终究会心生感激,又怎么会记恨他呢?

但他如果没有和你说,反而到处宣扬,那就分明是让你难堪。

如果有人职位比你低,却敢在背后指责你的过失,你通常可以不用有任何顾虑地去整治他一番;而且“当年别人教诲我,如今我也应该教诲别人”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理直气壮的借口。

整他,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有话最好当面说,不要背后胡扯。


由此可见,对象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先问清楚是谁说的,再做定夺,这就是一种“经”,如何应变,则是个“权”。

中国人既然以人为主,那一切事都离不开人,也就是离不开人际关系。何况我们一直重视伦理,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关心。

看见或听说一个人,总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样的人,并且依据其身份地位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才算合理。

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进一步达成预期的企图。

这不是“势利眼”,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没有什么不好。

End


作者简介:

李垒,聪明只是知识的积累,智慧却是灵魂的醒悟,用阴阳的思维、易经的道理启迪你最本真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