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备军力达20000人,顿涅茨克武装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

 梦想童年594 2022-08-13 发布于江西

所谓的顿巴斯武装或是东乌武装,其实并非统一的形态,而是分为顿涅茨克武装和卢甘斯克武装。

在这次俄乌开战前,顿涅茨克武装实控区范围内的人口高估为220余万,低估为180余万,而顿军本身的常备兵力大约是20000人。

顿军的编制模式比较复杂,下属各部队源流极多,经过整编后称为第1军(卢甘斯克武装为第2军),但下属的旅团营编制依旧繁杂。

其中能够确认的有第1摩步旅、第3摩步旅、第5摩步旅、第9海步团、第11摩步团、第100摩步旅,索马里营、斯巴达营、柴油机营、国际旅,以及一些独立的炮兵、坦克、特战、工兵等单位。

在编制上顿军并非轻武装的所谓民兵,而是拥有重武器的部队。其中一部分重武器缴获自乌军,还有一部分为俄军划拨的老旧装备,当然也包括一小部分的新装备。

所以说顿军的装备极为繁杂,一些动员兵的装备同样可称得上是老掉牙的古董级武器。其在单兵装具方便有明显的俄式特征,但也能看出不同来(杂乱旧)。

在指挥体系方面,顿军纳入俄军的统一指挥,俄军的一些中高级军官也直接到顿军中承担指挥任务。

以200万左右的实控人口,维持一支2万人左右的常备军其实比例已经不低了。而且这还是常年战争,损耗了不少青壮年兵力后的结果。

当然在俄乌开战后,顿军同样进行了高度动员,实际的兵力规模至少要翻倍,不过由于动员兵的战斗力不足,因此在战力上显然不如久经实战的2万名常备军老兵。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先讲这些东西呢?因为真正的战争不是打游戏,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由一个个的军人,一件件的装备,一发发的弹药,一箱箱的补给去支撑的。

当兵力和装备消耗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丧失进攻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损失一部,则连防守能力都勉强;如果再损失的话,就要溃败了。

战争的本质就是消耗,谁能以比较高的效率耗过对方,谁就能赢。

2022年2月24日俄乌开战后,我们讲过当时的情况,认为俄军有通过全线出击的大阵势,迫使乌军不战自溃的预期。

那么俄军的这种预期必然也会反映到顿军这边,具体情况就是顿军也展开了全线的攻击,但是并没有投入多大的力量到实际战斗中。

这种预期不能说错,因为它实际上避免了因冒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顿巴斯南部进展

马里乌波尔当时的情况

到开战第一周时,顿军统计自身损失为阵亡77人,负伤406人,伤亡合计483人。所取得的战果是在南部战线突破乌军防御,并与克里米亚北上的俄军即将合围马里乌波尔。

这个战损情况相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之所以能够取得突破并非是纯战斗原因,而是俄军自克里米亚北上后的快速突击,动摇了顿巴斯南部乌军的防御信心,其中一部分缩至马里乌波尔,一部分向北溃退。

至于说顿涅茨克正面的战线,由于不存在侧后威胁,因此倒是非常稳定,顿军自这一方向也便没有多大进展。

开战第一周是信息最乱的时候,对俄乌两军而言同样也是如此,但通过这一周的交战(到3月2日),双方也基本摸清了情况。乌军意识到俄军实际投入的力量并不大,开始稳定防御,而俄军则因为冒进付出了自认超过2000人的战损(实际还不止,这只是当时统计到的),开始趋于保守,并不断投入后续兵力,维持现有战线。

在顿涅茨克战区,乌军正面防线没有松动,但南部防御出现瓦解。那顿军很合理的战术就是在正面组织有限攻势,而投入机动部队在南部的乌军瓦解地带,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合围南部的马里乌波尔,另一方面向顿州中部推进,以抢占关键要点,协同扎波罗热方向的进展。

顿巴斯南部进展及马里乌波尔的合围

在开战第二周(3月4日到3月10日)顿军阵亡122人,负伤638人,伤亡合计760人。伤亡数的增加,说明顿军遭到抵抗的程度在增强。

那么这时问题来了:以顿军的兵力不足以维持在整个战线的进攻,是将兵力转用于正面战线,还是由顿州中部继续向北穿插,还是吃掉南部的马里乌波尔及消化顿州南部的其他地域呢?

顿军最终的选择是第三方案,即先吃掉眼前的肉,再谈别的。

所以这也就涉及到之后“所谓马里乌波尔牵制了顿军精力,以至于其无法取得更大战果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指向顿军的决策失误,言外之意是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但实际上马里乌波尔和顿州南部地带并不是什么芝麻,它本身就是西瓜。

不要说整个南部地带价值几何,仅以马里乌波尔来说,便是乌控顿巴斯的最大城市,人口为紧随其后的斯拉维扬斯克、克拉玛托尔斯克、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之和。

哪有说最大的城市反倒是个芝麻的道理?而且这里还是乌军在亚速海边的最大据点,扼守着沿亚速海边的M14公路,向西北到扎波罗热的T0803公路,向北的H20公路。

注意南部被合围的马城及周边的通道

马城乌军的建制部队即有8000人之众,如选择围而不攻,同样需要大量兵力围城。而且此城打不通的话,整个南线的补给通道也就不能顺畅,那么以能抽出来的兵力强攻顿涅茨克正面战线也好,在经历了连续两周的穿插作战后,再向顿州中部穿插也罢,还能有力量吗?

要知道军队作战不是打游戏,鼠标一点就能直接到位,尤其机械化部队的穿插作战对装备和油料保障的要求是极高的,不可能连续维持突击力不减。面对防御密度越来越大的乌军(顿州中部是乌军几条主补给线途径地,兵力和物资转运极快)和己方尚未稳固的后勤线,顿军还能继续高歌猛进吗?

而且马里乌波尔本身对两军而言还有很重要的宣传意义,乌军中的亚速团也在这里,那么无论从现实角度,还是从宣传层面,吃掉眼下的这块硬骨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这口都没消化下去,就去硬吞另外一口,别说肚皮受不了,牙口也得给崩掉。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时候在顿巴斯的乌军可不是后期的动员兵,而是经历8年轮战的老兵们。南部防线的瓦解虽然较快,但乌军撤收也很快,没跑掉的龟缩马里乌波尔防御,北撤的则在得到补充力量后重组防线,照样有得打。

顿军前期吃了肉之后,就该啃硬骨头了。

自3月11日开始,顿军、俄军及车臣武装对马里乌波尔的围城战正式展开。当然此时消化南部地带的其他区域,以及在正面战线的试探性作战也在同步展开。随着硬仗的开打,顿军伤亡急速升高。

消化南部地带

压缩马城乌军

此后第一周作战(3月11日到17日),顿军阵亡150人,负伤886人,伤亡合计1036人;

南部地带消化大部,顿涅茨克北侧有小幅突破

攻入马城城区内

第二周作战(3月18日到24日),顿军阵亡232人,负伤871人,伤亡合计1103人;

南部基本消化完毕

马城攻入城区内部

第三周作战(3月25日到31日),顿军阵亡186人,负伤780人,伤亡合计966人;

顿州中部新战线形成,东北小突破在维持

马城巷战持续

第四周作战(4月1日到7日),顿军阵亡212人,负伤706人,伤亡合计918人;

正面战线变动不大,伊里奇钢铁厂拿下,迫降第36陆战旅

第五周作战(4月8日到14日),顿军阵亡209人,负伤691人,伤亡合计900人;

正面战线变动不大,马城乌军被压缩至亚速钢铁厂

第六周作战(4月15日到21日),顿军阵亡225人,负伤760人,伤亡合计985人;

以上6周作战时间内,顿军的伤亡合计达到了5908人(加上前2周作战的伤亡,开战后的总伤亡达到了7151人)。

这些伤亡主要是在四个方向产生的:

其一为马里乌波尔围攻作战;其二为消化顿州南部地带及在顿州中部战线与乌军对峙的攻防战;其三为顿州正面战线,包括对马林卡、阿瓦迪夫卡的试攻以及在阿瓦迪夫卡东北地带的小规模突破作战;其四是在格尔洛夫卡外围及水库区域的作战。

其中主要的伤亡是在马城攻击阶段产生的,保守估计攻城作战的6周时间内,马城顿军的战损至少在3000人左右(俄军及车臣部队的伤亡不在其内),占到了同期作战伤亡的一半。其取得的战果是占领了马城市区,迫降乌军第36海军陆战旅,并将乌军其余部队压缩至亚速钢铁厂内。

此时开战不过两个月时间,顿军伤亡已经超过7000人,占到了原建制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保守估计其中老兵至少在5000人左右,可以说已伤筋骨。

这也是随后的马城作战,俄联军不再采取强攻而是用围困作战的大背景,而由于随后的围困战几乎没有伤亡,因此顿军在之后5周内(4月22日到5月26日)的伤亡便剧减,合计为2702人,平均每周为540人。与此同时,迫降了亚速钢铁厂乌军2400余人。

当然这个伤亡的绝对数也不少,主要是因为顿军对于尽早突破正面战线一直有预期,因此在兵力稍有富余(围困亚速钢铁厂后解放了部分部队)后,仍然在试图攻克顿涅茨克的正面战线。

按照常理,顿军此时应该进入到休整状态,以待老兵归队和动员兵进一步训练后,再行攻击。可是,新情况的出现让这些顿州部队静不下来。

因为乌军在顿巴斯战区屡屡受挫之后,开始朝顿涅茨克市的平民泄愤,其利用在阿瓦迪夫卡等地的炮兵向顿涅茨克市平民区发起更大规模的无差别炮击(注意“更大”),并抛洒大量蝴蝶雷用以致残平民。

为了将这些乌军推出去,顿军希望能够攻克乌军的堡垒地带,以减轻市区平民所遭受的杀伤。

然而战争并非是想如何就能如何的,顿军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攻势并未能推得动正面战线,与当面乌军其实是互相消耗。

到5月下旬,随着卢甘斯克方向波帕斯纳亚之花的效果,乌军在水库区域的防线被迫后缩;此时马里乌波尔也最终解决。俄联军开始调整顿军的作战方针,进行了新的部署。

此时顿军连续作战已有3月之久,累计伤亡达到了将近1万人,其中多数为常备老兵。再这么损耗下去,不待吃下顿巴斯,己方就要伤亡殆尽了。

此后顿军的新调整有以下几点:

第一:抽调少部分精锐生力军,转用于卢甘斯克战场上,帮助卢军解决北顿城市群乌军。这实际上政治姿态的意味更浓,毕竟顿军此时能抽出来的兵力不多,实际主要是为之后卢甘斯克全部拿下后,卢军能够到顿州作战打个基础,毕竟我帮你,你帮我嘛;

第二:大规模强化炮兵部队,并在俄军的支持下对当面乌军进行反炮作战。不过乌军的目标是针对偌大的顿涅茨克市平民区,因此打到城区的乌军炮弹和蝴蝶雷一直未能断绝,每天均有平民因此死伤;

第三:主要接触线转入相对静止状态,一方面等待伤愈老兵归队,另一方面在后方持续训练动员兵,以补齐作战建制。同时从俄军方面,还在持续补充轻重武器。

在这里尤其注意下伤愈老兵的归队问题,因为顿军的作战基本都是己方能够掌握战场的情况或者是单纯的对峙战,所以它伤亡中死少伤多,而且伤员还可以抢运回来,除了伤重致残者,大部分都还可以归队继续参战。

其在5月26日前的13周作战中,阵亡者合计有1912人,负伤者为7941人。在总计9853人的伤亡中,阵亡者占比不到20%。

也就是说顿军的战损中大部分都可以恢复,但需要时间。这样的话就不能在前线再有大量伤亡,如此始终无法补充恢复,战力就难以保证。

所以自5月27日到6月23日的4周时间中,除了正面战线保持接触,并抽调一部分生力军到卢甘斯克作战外,顿军基本没有大的动作。

这期间顿军伤亡合计为1548人,周均伤亡不及40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到卢甘斯克州作战的损失。尤其提一下,到顿军第1军担任指挥官的俄军库图佐夫少将即阵亡在利西昌斯克外围。

此后随着卢甘斯克战事的收尾,顿军大部转入对峙休整状态,自6月24日到7月28日的5周时间内,总计伤亡只有1385人,周均伤亡只有不到300人。

尤其7月22日到28日的一周,伤亡更是只有214人,创下了开战以来的最低伤亡记录。而且伤亡者中,阵亡与负伤比竟然达到了1比10!

总体评估顿军的伤亡情况,在开战后的前三个月则伤亡了近1万人,在最近的两个月则只伤亡了不到3000人。因为有效地控制了伤亡率,争取到了大量伤愈老兵的归队和动员兵的整训时间以及坦克、火炮的补充,顿军的攻击能力显然已有相当恢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