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爆全球的中国百经之首,被一个德国人把道德经讲透了

 见青黄 2022-08-13 发布于河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道德经》已然成为了西方世界印刷书籍中,仅此于《圣经》的存在,稳居世界第二的宝座。

里根就很推崇道德经的治国理念,在其国情资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欧洲的思想库,德国,道德经也是火了上百年,一战后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以老子的思想为行动原则。其无为思想,得到了西方学者大量的赞扬,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赞《道德经》是“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黑格尔,托尔斯泰,亚当斯密,甚至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等人,都对道德经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多肉麻的称赞都有,再此不一一赘述。

然而,如此火爆的道德经,中国人都听说过道德经,也都或多或少了解古汉语,但真看过道德经的少之又少,真把原文摆在面前,恐怕几乎没人能明白。道德经到底讲了啥???先来个开胃菜,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文章图片1

老子的书就是让你又想读,又特别的玄,那么究竟什么是玄?玄里面充满了什么智慧,跟道德又有什么关系?它的“玄”(darkness)吸引和启发了很多人。老子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为了阅读,尤其是21世纪的人读的。然而,一个德国人竟然读懂了。道德经起初只作为作为地位的象征存在于墓葬中,在精英分子中口口相传。

作者认为,《老子》思想属于定位的核心范式,在这种定位中,中国古人以此来理解他们在国家和宇宙中的位置。《老子》思想和其他哲学文本同时作为普遍意义的来源而发挥作用。它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图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规划自身的行为。

道德经这本书很难考证出作者是谁,根本没有一个特定的人在向我们说教。有时,我们在文本中看到的“我”,不是一个对我们谆谆教诲、传达某种言论的个体的自我。这本书没有一个系统的展示,碎屑”(philosophical crumbs)没有按照一个具体的范式来整合,没有采用分析的步骤来解决任何明确的哲学问题,没有特定的符合逻辑的规则,当仔细阅读《老子》时,你会发现它是一系列无尽的修辞的链接,是互相关联的语录网,是相互联系的意象与教诲的集合。

作者举了一个第六章的例子,让人茅塞顿开。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第一行的谷神不死,按照我的翻译有七个单词,但是在《老子》原文

里只有四个字—“谷神不死” 。这个极为简洁的句子,以一个意象—谷

神—开始,继而这个意象与一种叫作“不朽”的特质(specifc quality)相

联系。显然,这句话中的核心意象是谷,谷被认为是某种看上去与其一体的“神”,“谷神”是一种德、力气或者力量,比如我们说的“美国精神”。我将论证:正因为有此意象的构建,才有谷之“神”。也就是说,谷与《老子》中“神”或类似特征的其他意象具有相同的结构。谷只是多个有类似性质的意象中的一个。谷具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表现出某种归因于它的效用,并和它的“不可变”结构相符合。这种关联可以说是《老子》的修辞中专有的:特定的意象具有类似的结构,由于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它们也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功用(efficacy) 。结构和功用这两个要素可以被理解。为“明示或暗示”,或理解为“策略性纲领”:如果与这些意象的结构相合而动,某种特征或特质将必然与它符合,因而也将产生某种功效,引发某种功用。意象是行动策略的直观形式,它告诉我们如何实现某种结果。按照这种方式,第6章的第一行已经包含了《老子》修辞学中的三种基本要素:与某种特质或功用相合的意象,意象本身的固有结构,以及意象和它的功用共同产生的策略。谷”是何种意象呢?它的结构是什么呢?如果认为它是链接《老子》中其他意象的“链接”,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谷”的构成和意义。

在第15章中也提到了谷: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在这段话中,谷与其他两个意象—朴(uncarved wood)和浊(muddy water)—是平行的(这些表示意象的词在汉语里是押韵的,是为了在发音上强调它们的对应性)。如王弼(226—249,著名的《老子》编注者)评论说,这三种意象具有一个特征:它们都没有具体的、实际的形态。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消极的”(negative)。朴尚未成形—它仍然是原始的,没有可分辨的形式。浊也可以归结为“消极”的。水则一般缺乏特定的形状—故而能呈现出任何形状—浊是尚未定型的一堆“混乱的”微粒。水可以澄清,继而清澈,但即使如此,它在变为现有

的形态之前,仍然是“无形”(non-form)的。谷,在这些意象的语境中,似乎是一种虚无(emptiness)的形象,是尚未充实的空间。它是“广大的”,一个广大而虚空的空间。它是虚无不可名状的,与环绕它的“满满的”山脉正好相反。它不是具体东西,也没有实际的容貌。它仅是一个潜在的、尚未物化(materialized)的可能性。谷,在第15章的语境中,显然是这些“容象不可得”(featurelessness)意象中的一个,人们可以在《老子》中进一步沿迹找寻这些意象:并非转而研究朴与浊,相反,我会循着谷,因此推论出它是无、虚无和无形的意象,因而,谷相当于实体化之前的空。

第28章也提到了谷,它再次被证明与“朴”有关系: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谷在此被说成是“常德”。这里的“德”(efcacy)或“德”(power)似乎是指它的生成性。谷是生之地,生之繁衍不息。年年岁岁谷都让万物生长。谷当然也代表河谷。因此,第41章说:上德若谷。

不再更多抄袭了。总之,我看完以后感觉道德经就是古代的印象派,一种朦胧的比喻,琢磨不透,又妙不可言。作者认为道德经不同于圣经,古兰经这些宗教经书,它是一本智慧的浓缩。

文章图片2

作者还对道德经和西方哲学进行了,道德经的现代意义大加赞扬,觉得现代人斗应该掌握道德经的思想。比如,主张的核心策略是无为,或者说无造作(non-interference)。 意思就是,积极的干扰,通常会导致比本打算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伊拉克局势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政府、政策、战争一旦“活跃”起来,就会导致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因而会削弱,而非增强侵略者的气势。因此,要通过规避冲突、集中自身能量的方式来处理。

文章图片3

作者还比较了道德经的各个版本,以及道德经译本的各个版本,颇有国学老学究的风范。

仅仅看这本书的标题,就知道道德经的覆盖之广,包括了死刑,性,战争,时间,宇宙等内容,当然都说的非常印象派。

这本书就是德国著名汉学家梅勒所著: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他1964年出生,曾于复旦大学留学,波恩学派,试图通过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道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