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行西安北院门,从钟鼓楼到大小皮院,聆听1300年前景云钟的钟声

 杭州浩淼淼淼 2022-08-14 发布于浙江

今天想带大家去探访的地方

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西安市城市中心

又是很多人可能还不太去的皇城一隅

一条巷道南连钟鼓楼广场北接大皮院

同时也是游客们常提起的休闲步行街

将一千多年前唐长安城故事牢牢封存

又将数百年间西安的明清老街巷复活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说到这儿,是不是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呢?我们今天想推荐游览的地方就是北院门一带啦!游览起点就设在钟楼吧,这既是西安市的地标建筑,也是西安古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点。想为大家推荐的游览线路是:钟楼—钟鼓楼广场—鼓楼—北院门美食街—大皮院—小皮院—北院门牌坊。显然,我们此程游览是围绕晨钟暮鼓的主题了。立在钟鼓楼广场,可以直视钟楼的西北角,也就是钟楼上挂着一口大钟的这个方向。

文章图片3

↓↓↓点击链接,收看完整视频↓↓↓

逛西安从钟鼓楼到大皮院,肯定能听到1300多年前那口景云钟的钟声

文章图片4

很多人可能已经知道,对于西安钟楼来说是先有钟、后有楼。但是,你知道西安钟楼的命运有多么波折吗?你听到过1300多年前那口景云中的钟声吗?借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细细讲解吧。

文章图片5

钟楼:先有钟、后有楼!

我想把西安钟楼的生平分为8个阶段来说明。

  • 第一阶段:在盛唐时期,唐长安城的外郭城有一处长宁公主(唐中宗第四女)的宅邸,后来改名为玄真观。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改为玄真观,玄真、元真都可以用,现在有很多字都是错别字,贞字是在乾隆年间改错的,应该是真假的真。
文章图片6

再后来玄真观又改名为景龙观,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给景龙观铸了一口铜锡合金的景云钟,唐睿宗李旦为钟撰铭文,将钟挂在了景龙观的钟楼上;至今,景云钟成为现存唯一一口由皇帝御笔撰文、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此时的钟与楼虽然是在唐长安城内,但并不在唐长安城的皇城范围内。

文章图片7
  • 第二阶段:唐玄宗时期,将景龙观改名为迎祥观;安史之乱时迎祥观被毁;唐末之后,外郭城和宫城被废,只保留使用皇城部分。唐末之后外郭城和宫城被废,只保留使用皇城部分,唐代以后整个城市就是把当时的皇城保护住,于是一些重要的机构和场所迁至长安城皇城范围内,包括迎祥观、钟楼及景云钟;就此,钟与楼才得以立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
文章图片8
  • 第三阶段:虽经历了五代、宋、元,但钟楼始终坚守在历代这处城池的中轴线上;可是到了明代初期,重新规划西安的城市结构、修复古建,于是城市的中轴线东移;同时,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原敬时楼的基础上修建了鼓楼,后来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又重建了迎祥观内的钟楼;但是,此时迎祥观钟楼的位置已经偏向城市的西侧了。
  • 第四阶段:当迎祥观钟楼矗立了198年后,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明西安城的中轴线上,重新为钟楼选址,将迎祥观钟楼拆迁、重新组合于新建的楼基上,保留至今。
文章图片9
  • 第五阶段:新钟楼建好后,将迎祥观钟楼上的唐代景云钟移至新建的明代钟楼上,但感觉似乎敲不响了,所以又将景云钟还回了迎祥观内;至此,唐钟与明楼分道扬镳;明代钟楼上只好挂起了一口铁钟,多数记载说该铁钟铸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
  • 第六阶段很可能在迎祥观内后来又重新建了一座钟楼,一来是要挂还回来的景云钟,二来是在清代甚至民国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迎祥观还是有一座钟楼存在的;在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钟楼不再敲钟,而是成了清兵的炮楼,便于居高临下嘹望;据记载,民国13年(公元1924年),迎祥观钟楼倒塌灭失。
文章图片10
  • 第七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景云钟的钟声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春晚”上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是来自景云钟,沿用至今;同样,屹立了半个多世纪的西安市西华门报话大楼,每天整点报时的钟声也录制于景云钟。
  • 第八阶段:到了1953年,将存世1300多年的唐景云钟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展览,即便现在敲响,仍有浑厚的金石之声,余音可达2分钟左右;1996年明代铁钟也被收藏起来,接着又仿制了一口景云钟,悬挂于钟楼西北角。
文章图片11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所有古代钟楼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明白:

  • 据记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安明城墙的扩大工程已完工,也就是说,城市格局基本上定下来了,但为什么在6年后的1384年建钟楼时,没有直接建在新的城市中轴线上?反而仍然在迎祥观的原址上修建钟楼,快二百年过去了,为什么才想起来要移到中轴线上去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在元代遗留建筑的基础上重建,因为与之对应的鼓楼就是这个操作。
文章图片12
  • 如果说是在同一时期朱元璋号令各大城市都修建钟楼,那么西安的钟楼在迎祥观中修建时,体量是不是就足够大到堪称全国之首了?是不是可以说明,当时的西安城在相比全国其它城市,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 钟楼是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被移到现址的,而挂上去的铁钟不是新铸的吗?难道真的是用了在钟楼迁址一百多年前铸造的旧钟?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
文章图片13

钟鼓楼广场

如今的钟楼和鼓楼之间是钟鼓楼广场,这面积6万平方米的西安钟鼓楼广场的区域,在唐代时为长安城尚书省所在地,尚书省是当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到了元代为府衙、北宋为京兆府、明清为西安府。

文章图片14

鼓楼:六条街,多面鼓

比起命运波折的钟楼来,鼓楼算是安移地始终立于原地,作用与功用也未曾改变。

文章图片15

其实直到唐初,城内报时还是需要人来喊的;到了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任侍御史的马周奏请“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每当晨曦与日暮,首先会于承天门上击鼓报时,而后,设在唐长安城“六街”的街鼓也随之敲响,以便鼓声能传遍全城,起到报时和开关城门的提示。

文章图片16

这“六街”是:

  • 南北纵向的有:当时唐长安城中轴线的朱雀门街、启夏门至兴安门街、安化门至芳林门街;
  • 东西横向的有:春明门至金光门街、通化门至开远门街、延兴门至延平门街。
文章图片17

唐太史局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计时,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文章图片18
  • 唐代李贺的《官街鼓》中的诗句:““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描写的正是街鼓的晨昏报时场景。
  • 唐代韩愈的《游城南十六首·晚雨》的诗中也写到:“投竿跨马蹋归路,才到城门打鼓声。”同样说明了鼓声是当时开关城门的信号。

唐代末年,长安城因战乱废弃,但是以鼓声为宵禁信号的传统带到了洛阳,设置街鼓及击鼓报时的制度也被沿用。

文章图片19

经过五代、北宋,到了元代,当时被称为奉元城的西安地图中,已出现了钟楼和敬时楼的标注,敬时楼是取“敬授人时”之意。而且当时的西安城内,除了管理机构外,市场、庙宇、书院、勾栏瓦舍等等都集中于此,而且从元代的《奉元城图》中可以看出,南北城门位置都不再是位于中轴线上了。

文章图片20

直到明初,在元代敬时楼的遗址上,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修建了鼓楼。鼓楼的屋顶 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1米。如今,西安鼓楼仍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也是全国最大的鼓楼。

文章图片21

南院、北院办公地

西安鼓楼以南有一片区域,在唐代时为长安城皇城内的太仆寺所在地,也就是掌握国家马政的最高机关,唐末时城市收缩,将该区域改建为居民坊;从元代的地图上看,这里甚至出现了勾栏;清代以后,川陕总督的行署、陕甘总督行署先后设置在此。

文章图片22

与此相对的是,清代陕西巡抚衙门建造在鼓楼以北,所以两衙署一南一北,也就有了南院和北院之说。南院前面的地区称为“南院门”,北院前面的地区称为“北院门”。绕到鼓楼以北,就相当于步入如今的北院门美食街了。

文章图片23

西华门

走到北院门街的北端,见到石牌坊,即到了西华门大街,这里的“西华门”不再是城门的名称了,而是自明代起王府的西门。王府西门本来叫西外门,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名字经常变动,所以后来就叫西华门了。

文章图片24

出北院门石牌坊东行,可以见到西华门十字东南角的西安报话大楼,它是1963年竣工并开始使用的,总高62.5米,是当时西安的电信通讯枢纽,也是当时西安城内最高的建筑;顶层建有塔楼,四面嵌设时钟,每小时报时,先是播报一段音乐《东方红》,而后的钟声就是录制的唐代景云钟的声音。

文章图片25

大皮院

出北院门石牌坊西行,可到达位于西安回坊内的一条街道,因为明朝时街道内多经营绸皮生意,而得名“大皮院”。

小皮院

贯通麦苋街和北广济街的除了大皮院,还有小皮院,它曾经也是西安皇城里面的横街,在隋唐时期的长安城(隋朝叫大兴城)里边就有了。

文章图片26

鸣谢:李建超(90岁,西北大学教授)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如有疏漏或错误,请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