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玉基丨歙县得名于歙江

 徽州老人图书馆 2022-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歙县得名于歙江

作者:徐玉基

一首诗能对一个地方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一是诗好,二是这个地方好。在歙县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首诗,因为两好合一好,因而至今还广为流传,使歙县一带名闻天下,久盛不衰。

图片

(新安江风光)

这首诗是讲新安江水清澈的,传扬了新安大好山水。

提出“新安大好山水”的是梁武帝萧衍,也是一个文人群体的共同创作。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南朝梁开国皇帝,才思敏捷,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竟陵八友”为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梁武帝儿子的侍读徐摛,虽然不在八友之内,然一生文学成就斐然,是南朝梁文学家。八友中的任昉曾担任新安太守,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游历新安山水,写下了《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一诗,在八友的文学圈子里广为传播,虽非八友的徐摛也对新安山水心往神驰,梁武帝于是派他担任新安太守。《梁书·徐摛传》载:“高祖(梁武帝)谓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中大通三年(529),遂出为新安太守。”

图片

(沈约)

沈约的《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是这样写的: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全诗就围绕新安江水清澈这个主题,尽情挥洒。
“新安大好山水”经过朱熹重题,更加广为传播,深入人心。据民国《歙县志》载,歙岭古道“南源古寺,为唐太和三年建,祀梁武帝暨宝。……有燕石岩,朱文公读书寺中,手书'新安大好山水’镌于岩壁。现颓废为园地”。21世纪初,屯溪在新安江边造景,又镌刻了此手迹于江边崖上。

图片

(朱熹题新安大好山水)

“新安大好山水”出自梁武帝萧衍之口,萧衍虽未到过新安,但受任昉的推介,更受沈约这首诗的影响。在南朝的梁,对“新安大好山水”作出贡献的就是一个当时的顶级文学团体,直接发力的是梁武帝、任昉、徐摛、沈约等文学大咖。加之他们又是帝王和重臣,影响力巨大。当然,持久而深入的传播,有赖于文学本身的魅力。从此新安江水清澈成为这一方土地的名片,成为中国国土上独一无二的标志。需要指出的是,沈约这首诗写的新安江,古时全部属于新安郡,设新安郡前全部属于歙县(上游从浦口计)。现在新安江歙县段只有76.8公里,是风景最为优美的江段,近年打造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成为国内著名景点。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对新安江最为喜爱的朝代,非梁莫属了。除了派出大批重要官员、文学大咖到新安郡任职,梁武帝还在晚年的普通二年(521),将原属于吴郡的寿昌县(现建德县一部)改属新安郡,这样新安江全流域又重新纳入新安郡辖区。

新安江水清澈,如果在南朝引起一时轰动也就罢了,然而此后一千五百年,不断有人吟咏歌颂,不能不说其魅力四射。

在大唐一代,几位名人相继咏出新安江水清澈的颂歌。

领衔的是大诗人孟浩然(689-740),他在游历了湖湘和江南之后,写下了《经七里滩》,中有名句: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

从此后,洞庭湖的广阔和新安江的清澈成为一种意象,为很多诗人所用,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新安江的美誉度。

大诗人李白(701-764)晚年游池州时写下一首《清溪行》。因为新安郡的淳安古称清溪,有人认为这是写淳安的,其实并不是。但是此诗中写到新安江,完全是根据沈约诗意而来。全诗为: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清溪是池州的一条河,全长仅77公里,与长66.6公里的昌溪差不多。这样规模的河流清澈是普遍现象,如果像新安江这样的大河保持清澈有难度,纵观全国大江大河就知道了。南宋诗人杨万里作了对比:“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清。(杨万里《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李白这首诗虽写池州,但用在歙县完全合适,因为诗中借新安江之名来赞美池州的清溪,则如赞美新安江一样。所以歙县深渡码头上立一景观石,上刻“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非常适宜。

图片

(深渡码头景观石)

李白此诗约写于753年,孟浩然已去世十多年,故推孟浩然为领衔。
唐代著名女诗人李冶(yě,730-784),有一首著名的《八至》诗,写尽人间况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其中的“至深至浅清溪”倒不是写池州的清溪,而是写新安江了,因为“至深至浅”四字是从沈约的“至清浅深见底”化用而来。
自此之后,历代诗人吟咏新安江水清澈的作品不绝如缕,我们选其中部分,可窥一斑。
新安江色长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唐·皎然
吴越山多秀,新安江甚清。(唐·卢象
却到新安江,依然旧澄澈。(宋·张伯玉
江出新安见底清,黄山高势碧峥嵘。(南宋·韩元吉
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清。(南宋·杨万里
属镂愤气已销平,江入新安水至清。(南宋·方回
笑杀新安江,水深清见底。(明·卢楠
君不见新安江上水,千寻见底清。(明·邓云霄
我爱新安江,水清石皓皓。(明末清初·吴嘉纪
新安江水明如镜,迟尔归来理钓丝。(清·彭孙遹
酌泉新安江,大好山水邻。(清·汤右曾
新安江见底,渌水曲闻歌。(清·钱载

文章写到这里,还没进入主题,歙县得名与新安江有什么关系呢?

古籍首次记载新安江是成书于唐宪忠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志》,此前的《水经注》等都记为浙江水(笼统称呼,各江段应有不同名称)。《水经注》作者郦道元(466 --527)和梁武帝年纪相仿(464年-549年)。而沈约年纪稍大(441年-513年)。虽然史籍记载较晚,但文学作品中的新安江早已有之,沈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新安江”文字的人。

图片

(新安江风光)

沈约的诗只提到新安江水,未涉及“山”,而梁武帝提的是“新安大好山水”,还有南梁另一个人物对新安大好山水扬名作出的贡献,他就是萧几(491—?)。萧几曾经担任新安太守,写下了《新安山水记》。梁书载:“为新安太守,郡多山水,特其所好,适性游履,遂为之记。”《新安山水记》早佚,但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曾担任新安太守的任昉,曾沿新安江上溯视事到达歙北许村,为这里风光所吸引,“时太守任公厌世腥膻,避地于此,扪藤罗履,巉岩钓月,披云飘然,有物外趣。”(《许村志》)许村今还有遗迹“任公钓台”。南梁立国只有55年,新安太守任昉、徐摛、萧几及游历新安的东阳太守沈约,都爱上了这一方土地,留下千古传颂的佳话和脍炙人口的金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图片

( 严州图经记载一)

研究这一首古诗,还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歙县得名于歙江。既然沈约是第一个记下新安江这个地名,那么以前新安江叫什么呢?撰于宋代淳熙(1174-1189)年间的《淳熙严州图经》载:“新安江(一名歙江,一名歙港)在城南来自徽州,至城东二里合婺港,又东入浙江。”《淳熙严州图经》多次提到支流汇入“歙江”(新安江)。清代《浙江通志》:“新安江,万历严州府志在府城南,一名歙江,经淳安一带又名青溪,至城东二里合婺港又东入浙江。”严州还建有分歙亭:“分歙亭,严陵志在府治南,绍兴八年知州董弅为亭,以待舣舟者,以其下临歙江,取孙权分歙之义。”
歙县建县时,地域相当大,东面到新安江与富春江结合处,遂安、淳安均属之。后之新安江几乎成为一条县内大河,古代地名随境内知名山河名成为惯例,古徽州各县几乎全如此,休宁(休山)、祁门(祁山)、婺源(婺水之源)、绩溪(绩溪,城东)、黟县(黟山,石墨岭),则歙县以歙江命名顺理成章。
同时根据古今地名命名原则,不以跨境的山河作地名,则歙江全线均在歙县境内。歙字在今天来说是个生僻字,可在古代是个常用字,《汉书》中最少有五个人的名字用了“歙”,包括皇叔刘歙,大将来歙。

图片

(严州图经记载一)

认为歙县得名于“歙浦”,最早出自旧唐书:“县南有歙浦,因为名。”自此后一些史书基本沿袭这一观点。宋淳熙二年(1175)成书的罗愿《新安志》:“歙浦在县东南十五里,源出扬之水,一名新安江,歙之名县由此浦也。南流百五里入严州界。” 《新安志》中介绍这条河,用的正式名称是“歙浦”。罗愿认为“歙浦”与新安江是同一条河。如果《旧唐书》中的歙浦也如罗愿所解释的一致,即歙浦就是新安江,则歙县得名于新安江毫无疑问。
图片(严州图经记载二)
“浦”是江滨或河流汇合之地的意思,《说文》:“瀕也”。“浦”不是江或河,凡“浦”入河名的,一般均加上江或河字,如黄浦江,大浦河,浦阳江等。对此,《江南通志·山川五·徽州府》明确了这个“歙浦”:歙浦 “在府南十五里。今名浦口,练江、渐江合流奔驶。”可知歙浦即今之浦口,是练江、渐江与新安江的汇合处,方圆不过几里路。歙州一带开发较晚,早期文献缺乏,在新安江称为歙江的1500年前,几无史料记载,但《严州图经》所载较为可靠。后人将新安江的“歙浦”理解为浦口的“歙浦”,而忽视了歙县得名于歙江。
“歙江”何时改新安江无考。但根据古代地名命名原则,地名不能跨境命名。那么有两个时间段,一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歙县一分为五,歙江的一大段已不属于歙县,再称“歙江”已不合适。另一个是,晋太康元年(280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江随郡名改(许承尧持此观点)。一些专家也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图片

(新安江风光)

因为新安江的名气日增,“歙江”逐渐为人们所忘却,但历代诗人却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有古诗为证:只有双鱼相问讯,歙江之水通吴江。

——(南宋·范成大 晞真阁留别方道士宾实

歙江两岸山立壁,一水潭潭浮绀碧。

——(南宋·王炎 夜宿闵滩下

歙江归艇棹晴波,同去同来日几何。

——(南宋·袁甫 送别再用前韵 其一

一片寒姿苍玉质,久作歙江秋水骨。

——(宋末元初·王柏 汪功父聘石友

他日蘼芜还可寄,楚云飞度歙江秋。

——(明·欧大任 答左司马汪伯玉见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