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会“厌学”?快来看看这六点你做对了没?|关注

 静草青苑 2022-08-14 发布于河北

民小编说

孩子“厌学”、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做能够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动力?一起来看这篇文章,文中的六把“金钥匙”或许刚好能解决您的难题~

孩子厌学是令家长、老师乃至学校、社会非常头疼的事情。笔者认为,分析学习内动力和外动力的相关因素,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有可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习动力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两个方面。内动力越强,外动力越弱。反之亦然。外动力主要与竞争、奖励、期待等因素有关,内动力则主要与好奇心、成就感和创造性等因素有关。适当的外动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能对内动力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外动力过大,则会抑制内动力的形成。

随着不断内卷,某种程度上,外动力已经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良性竞争变为恶性竞赛,精神鼓励变成物质刺激,美好期待变成追求功名……与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内动力诸要素不断弱化:把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丢在一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多数学生的挫败、失利,换取部分学生的成功、虚荣,让更多的学生失去自信;以短期、机械、重复、大量训练,片面追求高分数,使学习的创造性荡然无存。

凡此种种,都让学习动力逐渐远离学生,某种程度上,学生厌学就成为一种必然。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01

重新定义竞争,改变方式规则

在日常学习中,竞争的目的不是零和游戏,你输我赢,而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要改变竞争形式,让竞赛形式多元化。比如,把过多的笔试改为活动比赛,让更多有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再如,举行更多的相同层次的学生相互挑战的竞赛,使学生在你追我赶、互相帮助中共同进步;又如,改变竞争类型,既有共同的竞争项目,也可以设置个性化的竞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自主申报竞争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机会。

二要改变评价规则,放大评价的诊断作用。比如,考试结束后,不要公布排名,而是师生分别查找问题,分析失分的原因,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再如,把百分制变成等级制,弱化学生的差距,以避免学生之间分分必争;又如,可以因人而异设置评价标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02

关注学习进步,重视精神激励

我们要更重视学习过程,更关注学习进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不是更重视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差距。要尽量避免学习结果与物质、金钱甚至前途挂钩。

一要关注学习过程。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看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并予以适时激励。

激励时,要运用“倾听-共情-肯定-建议-期待”模型,激励学生。

倾听:耐心听取学生说明自己的进步、变化、问题和困难;

共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进步、问题和困难的原因,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对策;

肯定:表扬学生进步的具体细节、避免泛泛而谈;

建议: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不是强制性的提出要求;

期待:说明自己对学生短期的期许,鼓励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要重视精神鼓励。在学生取得进步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鼓励学生完成更具挑战性、更富活力、更有价值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不断地进步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03

追求美好未来,点燃人生梦想

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格局,点燃学生的梦想,让学生以积极、阳光、自信的心态,拥抱未来。

一要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要只盯着课本上的那点知识,而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更多体验生活,发现知识的魅力,看到更大的世界。

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是扩大视野的有效途径,因此阅读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要变成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扩大学科知识边界,发现学科学习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点燃每一个学生的梦想。

二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相信策略总比问题多,办法总比困难多,从问题中发现解决策略,从困难中看到机遇和可能,多看事物美好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进步的一面,不断提高挑战能力,在超越自我中体现人生价值。

04

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从本质上说,兴趣源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通俗地讲,就是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和知识,所得出的结论与实际事实不符。这种认知冲突,就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认知冲突越强烈,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越强烈。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情境学习、场景学习,最容易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因此,设计问题情境或场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每节课的导入就是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环节。如果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时不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就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获得学习成功,激发成就动机

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是学习的重要内动力。让学生的学习进步看得见,摸得着,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因此,教的进度和难度,必须服务、服从于学的进度和难度。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适当放缓进度和降低难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过适度放缓进度,能够让学生有时间把以前没有学明白的基础知识搞清楚,消灭学生学习的拦路虎,让学生学懂弄明白,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积累成功的力量,逐渐恢复学习自信心。

据此,每一个学段开始前的衔接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衔接教育,不是让学生提前学习高一级学段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明白高一级学段的特点和方法,适应高一级学段的学习要求,而这需要适当的牺牲进度来换取。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而言,降低难度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降低难度,可以让学生感到,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目标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够得着”,都能感到有所进步。

06

学会变化创造,形成持久动力

枯燥、单调、乏味的学习和机械、重复、大量的练习,毁灭的是学生的创造性,进而严重削弱学习动力。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于开展创造性学习。

要在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认真分析中,提炼出人类认识这些理论或概念过程中所必须知道的重要信息或所必须实践的重要活动,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信息、经验中,思考、分析产生新的认识——“发展知识”,形成新的“规律”——创造“规律”。在“发展知识”、“创造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科观念和学科素养,提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此,要通过“强化预备知识——设计关联情境——尝试解决问题——归纳形成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创造”。

在习题课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由易到难的变化(而不是变式训练),实现“一题通一类、一题串知识、一题纠失错”的设计思路,达到“一少胜多,以精取胜”的目标,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质量的提升。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相信”两个字。换句话说,只要家长和教师相信“相信”的力量,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文章作者 | 房超平,原文有删改

微信编辑|谭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