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以断舍离的一本旧医书

 上官子木 2022-08-1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上官子木

  最近我忙着搬家,准备装修住房,对于住了将近20年的房子,装修前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断舍离。我发现,其它东西都比较容易做到说断就断,唯有卖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难舍难离,有些书我明明知道自己以后不会再看了,但还是舍不得断。

       我家书架的角落里躺着一本纸张已变得又旧又黄且封面早已破烂不堪的医书,该书出版于1969年,书名是《农村医生手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版权页上看,当年的印数是一百七十万册,可想而知,这是一本曾经非常普及的医书。那年代的书真便宜,近一千页的书,售价仅2元。

      这本医书的特点是内容相当全,不仅有各科的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还有相应的化验、治疗小手术,以及药物的药性、疗效和适用范围等等,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称得上医药百科全书。其实这本医书并不是家人特意买的,而仅仅是家父单位发的,但对当时年少的我却是一本极为有用的书。

       我的整个中小学阶段几乎一直是与各种疾病相伴,每天都要吃各种中药、西药,并不断地出入医院。虽然那时的我也没什么要死的大病,但病的种类多而杂,由于这些不大不小的病或找不着病因或多年不愈,不免引起我寻根探源的好奇心,这本全科式医书正好能满足我的心理需要。另外,不像现在的孩子甭管多大都是由家长带着上医院,孩子一生病家长必然跟着忙,在我儿时那个年代,孩子没现在这么金贵,每次上医院我都是自己去,因而了解和关注自己的病情则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今我还能记得,矮小的我在儿童医院的诊室里坐在大夫对面独自看病的情形。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我的很多病都是由前一种病治疗不当而导致的。譬如,我十岁那年由普通感冒转成气管炎又转为肺炎,为了治肺炎而合打青链霉素一个多月,最终致药物性耳聋,于是肺炎治好后又忙着治疗耳聋。当时的我已搞不清,我是在不断地生病中不断地治病,还是在不断地治病中而不断地生病。好在老天对我很仁慈,儿时病了这么多年,到18岁成年时既没有落下残疾,也没有留下大的病根,仅仅是听低频声音时听力有点不佳。

       这本医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每一种病的治疗方法都不仅有西医还有中医,且不仅有中药对症的药方还有针灸疗法的具体穴位。因而,使我从小就持有中西医平等相待的观念。记得在患肾炎的八年中,除了头一年是吃西药,其余几年都是吃中药。母亲还不时地把别人介绍的土方或偏方让我实践,印象最深的是吃生花生。母亲听人说生花生能治肾炎,于是要求我每天分三次每次十多粒地吃生花生,当时我感到吃生花生比喝苦中药汤或嚼苦中药丸还难吃,因为我对中药的苦味已经习惯了。要说我对中药乃至土方的信任,应当归功于这本医书的影响。

       我刚开始看这本医书时,只是看与自己的病有关的章节,以后逐渐扩展到其它章节,小部分原因是出于好奇,大部分原因是出于没书可读且没事可做。我这久病的儿时正处于文革时期,那年代没书可看,所以读这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农村医生手册》真可谓是一种消遣。几年中,这本医书的每个章节都被我看过不只一遍。显然,这本书于我,不仅是帮助我了解自己的病情,也是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读本。不过,那时往往是为一点头疼脑热类的小病症却从医书中看出很可怕的重症来,于是心理总是处于阴沉状态,并经常要思考疾病与死亡问题。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少年的我很不阳光,一身的病伴随着满心的负能量。

       现在回想起来,长期心理状态不好本身就会降低免疫力,这也是我当年多病且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我性格中某些抑郁的成分不仅与久病有关也与这本医书有关。看来,即使是一本医书,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这本曾经被少年的我视作医学宝书的《农村医生手册》随着年代的推移,显得越来越落伍。眼看着不仅新药层出不穷,而且新的诊疗检测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这本医书再也不能称全了。后来我有了什么身体不适症状时,就上书店查医书,从新出版的专科医书中可以找到最新的治疗方法和对病情详尽的医学解释。不过,现在的医书已没有当年这种普及类全科式的医书,而都是分门别类的专科医书。

       有了互联网之后,书店我也很少去了,出现啥病症就直接上网查。从网上得到的医疗诊断信息常常超过上医院看医生的收获,因为绝大多数医生是不会和病人多说话的。至于这本旧医书,到了网络时代,我就更不会去翻阅了。

       我不是学医的,也没有研究医学问题的志向,但至今当自己和家人不论是得了什么病或是有了某种身体的不适,我都会去查找专业性的解释,这显然是源自少年时的习惯。

       令现在的我不胜感叹的是,在这本旧医书与网络之间不只是显示出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更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变迁,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社会生活,也改变了个人的许多生活习惯。

       对于我来说,尽管这本旧医书在今天已经不实用了,可我还是舍不得丢弃它,因为这本书满载着我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也满载着我对一个已逝去时代的记忆。

(注:此文首发在上官子木新浪博客2016-05-29 16:5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