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喀什魅力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手机报-中国国家地理8.14
火把节
图自《博物》 2009年01期
摄影 / 王宁
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地风土人情丰富多样。除了自然山川、无限风光。融入当地的节日与庆典,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来打卡中国更会别有一番风味。
■那达慕大会
草原上的盛事

那达慕大会上的小骑手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08期
蒙古那达慕大会上,两位小骑手把其他对手遥遥甩在身后,正在向着终点做最后的冲刺,二人二马争得不相上下,身后是骑着摩托为他们呐喊助威的父辈亲戚。蒙古族赛马的小骑手通常是体重30—35公斤、勇敢、机灵的孩子,他们不但要掌握驾驭赛马的技术,还要有充分的体能。摄影/舒泥
今年的那达慕大会于7月29日在锡林郭勒开幕,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草原那达慕”如今作为蒙古族的代表性节日而广为人知,但这个词在蒙古语中,其实就是“游戏”的意思。
对于草原牧民来说,马的意义远超越了“家畜”。蒙古马相当英俊,特别是赛马。它们身体健壮,线条优雅流畅,匀称的肌肉蕴含着饱满的力量。如果参加草原那达慕大会,赛马和牧民骑乘的普通马相比,一眼看过去就不一样。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期
摔跤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早在13世纪就已盛行在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艺”)竞赛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等,各项竞赛的优胜者都是享有盛誉的草原英雄,这体现出蒙古族人世代相传的崇尚勇猛的性格。摄影 / 额博
那达慕的竞赛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等,各项竞赛的优胜者都是享有盛誉的草原英雄,蒙古汉子骑着骏马,领着成群牧马飞奔,让你感受真实的“万马奔腾”,这体现出蒙古族人世代相传的崇尚勇猛的性格。乌珠穆沁的摔跤手在草原上远近闻名,成绩好的摔跤手也像明星一样在蒙古人的圈子里备受瞩目,他们的人品会被人议论,行为举止会被模仿。
■彝族立秋节
斗牛、拍拖、赶秋场

斗牛最精彩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1期
云南寻甸彝族立秋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斗牛,来自不同村寨的黄牛被拉上秋场,轮番决斗,其中有躲闪的一方将被判为输家。上图中,两头黄牛势均力敌,正剑拔弩张地激烈缠斗着。摄影 / 马克军
立秋,不仅汉族重视,许多少数民族也将之视作节日。其中就有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彝族。立秋时节,插秧已经结束,只待收成。当地有“一年踏破秋,十年不得收”的谚语,立秋当天,来自各个村寨的彝族同胞穿着盛装,来到草甸或山坡上,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祭祀之后,则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斗牛。
寻甸彝族人称斗牛为“布葛南”,即“牛打架”,斗牛活动与当地彝族人的牛神崇拜有关。不同村寨各出一头牛,相互决斗,获胜一方即预示了来年的丰收。立秋节当晚,彝族青年男女还会对歌社交,寻找恋人,小伙以“拖姑娘”的方式,找到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恋。寻甸彝族的“立秋节”,是当地民族风情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火把节
狂欢、过年、情人节

喜洲白族火把节
图自《中华遗产》2015年03期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许多种传说,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此日南征回师,西南人民用火把照亮了将士们回家的路以表示对诸葛亮的爱戴。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会在这天点火把进行狂欢。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法,但受中国农历影响,设置大同小异。例如傣历中一年有大小两个新年。小年“火把节”有1~2天,在6月夏至到来之时,大年有4天,在12月冬至到来之时。
火虽有强大的破坏力,但更有不胜枚举的好处,在人们心中,本身就具有某种“神性”。所以,火神也会被赋予光明、正义等积极的内涵。在许多地方,火神还跟祖先融为一体,因为古人将祖先称为“主”,而“主”在古汉字中,正是“盆中有火燃烧”的形态,所以拜火便有祭祖的意义。

火把节上使用的傩神面具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08期
川滇黔桂的彝族在语言、服饰、风俗、节日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的差异来。云南楚雄禄丰县高峰乡彝族在“火把节”时则会用到独特的傩神面具,象征着天、地、人三才。
■於菟节
化身为虎,驱妖除魔

於菟节上参与者“化虎起舞”
图自《中华遗产》2021年01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称虎为“於菟(wū tú)”。今天青海同仁市境内的土族、藏族,在农历十一月二十日祭祀二郎神时,仪式中保留着一个传统项目:於菟舞。男子在裸露的大半个身子上,描画出虎头状脸谱和虎皮斑纹,化身为虎,跳起舞蹈,以驱妖除魔。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土族村庄年就要举行跳“於菟”。土族人有着对老虎的图腾崇拜,至今还保留着跳於菟的风俗。跳於菟的小伙子赤裸着上身,将裤腿卷起,用烧香剩余的灰烬涂满全身,再用墨汁画上虎豹斑纹,用白纸条将头发向上扎起。他们扮成老虎,嘴里衔着生肉,手上拿着荆矢棍子,从墙上翻进人家,挨家挨户地跳。据说这样做能禳病祛灾,保人平安。
土族生活的地区属于农牧交界地带,同时也是中原地区、草原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三大文化区的交汇碰撞地带。学界对于“於菟”的文化起源和内涵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楚文化,有人认为其源于羌文化,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古国吐谷浑的遗风;还有学者认为,“於菟”是突厥语“oot”的译音,汉译为“火”,“於菟”舞是拜火舞,源于土族先民粟特人的火祆教信仰。
■雪顿节
展佛、藏戏、过林卡

热振羌姆和热振卓舞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拉萨特刊
热振羌姆兴起于林周县热振寺,随着藏传佛教在历史上的弘扬和发展,这种宗教舞蹈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其独特的服饰、昂扬的舞步、悠长的唱腔,受到各地藏传佛教信众的欢迎。摄影 / 卓·丹增曲培
藏历六月三十日(大约在公历8月),“雪顿节”正式拉开序幕的标志。“雪顿”的本义是“酸奶宴”。然而这不是普通的吃酸奶,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含意,藏语“雪顿节”之“顿”也有“讲说”、“宣扬”之意,称为“顿巴”。
雪顿节也被称为“藏戏节”。17世纪中叶,为了给雪顿节助兴,各地有名的藏戏班子集中到拉萨演出,后来雪顿节活动主场移到了“夏宫”罗布林卡,世俗百姓也有了机会入园看藏戏。

巨幅唐卡覆盖山坡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02期
每年举行展佛活动的寺院有很多,包括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郎木寺等,其中最隆重和最有名气的,是雪顿节期间哲蚌寺举行的展佛活动。摄影/赵广田
传统上雪顿节主要内容就是展佛、吃酸奶、看藏戏——从1994年拉萨市确定每年举办“雪顿节”以后,又增加了赛牦牛、贸易会等更多现代内容。但“展佛”仍是雪顿节的重头戏,在绸缎上绘制神像的巨幅卷轴画像,代表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这种巨幅唐卡平日都被寺院精心收藏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等重大节日上,才得以展露真颜。
在“展佛日”里,长达数十丈的缎质佛像,被展挂在展佛台上,而站在高处远望,展佛台前万头攒动,薄雾萦绕,一时间会让人觉得,眼前五彩斑斓的佛像,仿佛照亮了山谷。
■中秋观潮节
郡亭枕上看潮头

观潮好时节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1期
中秋前后,因月球的潮汐作用,杭州湾钱塘江出海口便会出现盛大海潮的景象。因此,宋时兴起了观潮习俗,成为中秋节的一大活动,同时还伴有弄潮儿溯迎而上的惊险表演。图为宋代《钱塘观潮图》扇页,远山淡约空濛,水面之上浪奔潮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么两句诗词便点出中秋时节,是钱塘一年一度的观潮大会。钱塘潮涌四季皆有,特别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浪头最盛,海啸般的大浪能腾起数米高。远远望去,如万门奔腾,轰鸣而至;秋潮翻涌,白浪激溅。其中八堡、盐官、老盐仓、美女山坝都是著名的观潮地点。游客纷至沓来,争睹钱塘江涌潮的壮观。最大的钱塘潮来时可谓万人空巷,人们会聚于钱塘江堤岸两边,只为一睹大潮降临的胜景。

“海宁潮”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
“海宁潮”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之一,观潮之风由来已久,据传始于汉而盛于宋,南宋起便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观潮节。摄影 / 王超英
海宁观潮最佳地段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镇海塔下观潮亭一带。在这里可看到“宝塔一线潮”的雄奇壮丽景象。每到观潮季节,人潮、江潮两相涌。图为2003年农历八月的一天,出现在海宁盐官镇的巨大一线潮。当涌潮很大的时候,它会接近一条直线,弱的时候则会呈现S形。如果你正计划中秋出游,不妨在此先一睹为快做个攻略吧。

浏览98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