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席最爱看的历史书

 dawn的图书馆 2022-08-14 发布于贵州

一天,毛泽东和周谷城在中南海游泳后,两人并肩坐在遮阳伞下谈古论今,毛泽东顺手拿起一本线装书,翻到了某一页看了一眼,就说:赵充国这个人,当年主张在西北边疆屯田,很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分之八九;到后来,他的主张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十之八九,反对的却只有十之一二。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个过程,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

毛泽东拿的这本书就是《汉书》,他翻的这页是《赵充国传》。

主席比较喜欢读正史《汉书》,尤其喜欢读这个《赵充国传》。他敬佩赵充国敢于坚持真理,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近日读《跟着毛泽东读资治通鉴》,读到上面这段,很是触动。赵充国生性沉着勇敢、足智多谋,熟读兵书,极善用兵。

武帝时以假司马随李广利击匈奴有功,拜中郎将,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平定武都氐人之叛,迁中郎将;伐匈奴,获西祁王,擢后将军。

后与霍光定册立宣帝,封营平侯。匈奴入侵,遣充国将四万骑屯沿边九郡,单于闻之退兵。神爵元年(前61年),年七十余,仍自请率兵伐先零叛羌。

赵将军不但能战,而且总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

特别是在宣帝时期,将军年迈带兵初平叛乱,但未彻底征服乱军,且已患病在身,为保边防,他向宣帝上奏“屯田之策”。也就是撤退骑兵,留下一万多步兵,在边境屯田种粮,放牧,达到兵农一体,以战养战的目的。

朝廷开始很多人反对。宣帝派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为赵充国副手。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带兵扰乱敌军,乘机消灭先零军。

赵充国受到朝廷指责,并没有放弃己见,他认为带兵在外,只要能有利于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于是上书进一步陈述用兵和屯田的利害。如此反复三次,宣帝才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

所以主席说他能“坚持真理”,敬佩他能从国家大局出发,不计个人安危,还很有耐心地再三做工作,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样的将军实在是国之大幸。

主席就此总结道:“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个过程,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得不到认可或赏识,就抱怨连连或怒不可遏,不少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有些观点被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再耐心做些工作,只要我们能本着客观公正、从大局出发,我们的观点最终还是会得到赞同。

要知道做成事是第一要务,推动事情进展,有时候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徐徐而进。生活中教书育人、劝人纳言都需要有这样的认知才好。

好多书读了不了了之,在心里留不下什么,与作者如同平行相向的两个人,没有多少交际感受。

但读这本书,还真有不少收获。

主席读书确实很有方法,我非常佩服主席读书的精神和个人特色。

毛泽东曾说:“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和一些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所以我们看书、读报、听讲演,都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

主席是唯物主义者,他读书就是从唯物主义史观来读书,总能从实事求是出发,一分为二辩证的来读,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人云亦云,读死书,不唯书,倡导“厚今薄古”,要读而思今,运用为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伟人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信息洪流时代,我们更应多向主席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