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榻文化”?

 思明居士 2022-08-14 发布于河北

我们在欣赏许多古代名画时,经常会看到画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家具,这种家具既可以独坐,又可以躺卧,是那时候古代人接待宾客时家中必备的一种陈设,人们把它叫做“榻”。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盛行,许多名士喜好清谈,于是这种方便移动,可坐可躺的榻,便成为了他们清谈之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家具。他们不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典故,从而形成了一种不一样的“榻文化”。

文章图片1

一、扫榻以待

榻,是由席发展演变而来。远古时代,人们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便用树叶和兽皮做成席子作为坐具和卧具,可以说它们便是后来的床榻之始。

到了西汉后期,才开始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比如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便有“移我琉璃榻”。虽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直接释“”榻”为“床也”,但其实它与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文章图片2

《广博物志》里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篑,吕望作榻。”根据东汉末年刘熙编写的训解词义《释名·床篇》中解释说:“人所坐卧曰床。”其中又说道:“长狭而卑者曰榻。”又东汉时期服虔撰写的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通俗文》里记载:“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枰,八尺曰床。”这就说明了,榻比床短小狭窄而又较矮。不过,在汉、魏、晋时期,一般的普通人士都还是席地而坐,只有那些富有的人家才有坐榻。

《礼记·内则》有:“古人枕席之具,夜则设之,晓则敛之,不以私亵之用示人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早的时候,古代人待客时用的席子都是随用随设,不用的时候就卷起来保存,而榻也是一样。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一句话:“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东汉时期,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有一位“南州高士”,名叫徐稺,字孺子。豫章太守陈蕃对徐孺子的德行早就仰慕已久,在他去豫章郡上任的第一天,连官衙都没进,就直奔徐孺子的家里,恳请他到太守府做客。并且为了表示对徐孺子的敬重,陈蕃回府后还特地制作了一张榻,平时就挂在墙上,只有徐孺子来访的时候才放下来,两人对坐秉烛夜谈。等到徐孺子走后,他又把榻悬挂起来。后来,“下榻”便成了寻常人家的一种普遍的待客礼仪,而后世的“扫榻以待”也是由此而来。

文章图片3

所以,从“下榻”这个词语来看,说明古代时期的这个“榻”,是一种小而轻便,并且很容易移动的家具,人们在用的时候就放下来,没用的时候就悬挂起来。同时,从这个典故我们又可以看出,那时的榻,有“尊者专席,独榻以示尊敬“的意义。

二、榻与尊卑制度

从古至今,席位都是关系到政治伦理地位的大事,象征着政治地位的次序安排,所以,古代的榻,更重要的作用是显示地位的尊卑有序。

早在商周时代,宫廷内部就有专门的官吏掌握几席礼仪的安排,据《周礼·春官》记载:“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共位。”里面所说的“司几筵”,便是专门掌管席位安排的官吏,他们平时都必须要懂得识别掌控使用几席的等级与地位。“五几”则是古代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按尊卑制度,一共有五种不同质地的几物,即玉几、雕几、彤几、该几、素几。而五席则是指莞、藻、次、蒲、熊五种材料做成的席子。

文章图片4

《西京杂记》中有:“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为稿以凭之”。可见,凭几因社会地位的不同,使用与陈设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当然,席位的安排不仅是除了材质上因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以外,在坐的时候也是有严格的区分。

古代人在席位上的安排有独席、连席和对席的分别。“独席”顾名思议则是指单独一张席子,多是为尊贵的客人而铺设。“连席”则是指席子上可以坐若干人。东汉时,宫廷里百官朝会时,百官都同席而坐,只有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均设专席而坐,以示皇帝优宠,所以,后来他们便被人称为“三独坐”。而“对席”,《礼记·曲礼上》中说:“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也就是说,对席一般是为来谈论学问的客人而布的相对之席,为的是方便相互切磋,并且两席之间的距离仅一丈之地。后来,人们将此席称作讲席,又对前辈、学者或老师尊称为“函丈”。

跟席地而坐一样, 榻在当时,除了专供一个人“独坐”,当地位尊贵的人赏识某人或表示二人关系密切时,往往会与之合榻、同榻、共榻而坐。

文章图片5

三国时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鲁肃传》中曰:“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变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正因为有了孙权对鲁肃的赏识之“合榻对饮”,才有了鲁肃对孙权提出的著名的治国方针——《榻上策》。

另《世说新语》里记载:“王令诣谢公,值习凿齿已在坐,当与并榻;王徙倚不坐,公引之与对榻。去后,语胡儿曰:'子敬实自清立,但人为尔多矜咳,殊足损其自然。’”

王献之去拜访谢安,本来他应该跟已经先来的习凿齿并排坐在一起的,可是,王献之因出身士族,自恃身份高贵,耻于同出生寒门豪族的习凿齿同榻,便徘徊着不坐下,于是,谢安领他坐到了习凿齿的对面。当客人走后,谢安对侄儿谢朗说道:“王献之实在是清高,不过刻意如此傲慢固执,尤其会损害自己的自然天性。”

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坐榻者的地位对于在当时看重门阀制度的东晋士族来说,还是有许多人会在意的。可见,在古代的榻文化里还体现出了一种尊卑制度。

文章图片6

三,榻的名士之风

古代的坐榻之风,我们从许多秦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砖、漆画、帛画……等中可以推断,床榻是当时人们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而“榻”,在古代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有别,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真正的名士风范。

随着魏晋时期社会名士玄谈之风的盛行,他们个性率真癫狂,任性而为,他们不再拘泥于礼法,坐卧床榻也不再中规中矩,只管随意地或坐,或卧。

《三国志·简雍传》中记载:“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当时,古人多采用席地跪坐的坐姿,也就是膝盖着榻,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而“箕踞”, 则是指臀部着榻,随意伸开腿坐的一种不雅的坐姿。而这个蜀国刘备帐下的谋士简雍,他平时最喜欢闲适无束地发表言论,其性情也十分简单倨傲,即使在刘备面前,也常常是箕踞而坐,不注意威仪,只管怎么舒适就怎么来。除了与诸葛亮之外,凡是与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占一张坐榻,手枕着脖子躺着与人讲话,不为任何人所屈附,好在刘备也并不与他计较。

文章图片7

可见,古代的榻文化随着朝代的更新迭进,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渐渐不再注重形式而拘泥于礼教。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魏晋名士都会像简雍、阮籍、嵇康……这般肆意酣畅、狂傲潇洒。三国时期的管宁就是一位“清俭自律,渊雅高尚”的著名隐士。

西晋时皇甫谧的《高士传》有曰:“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箕股”即“箕踞”不雅的坐姿。汉末魏初时的管宁,能严于律己,五十余年来一直跪坐在榻上,以至于坐榻上的膝盖处都被磨穿了。后来人们称此为“坐穿”,又称此榻为“管宁榻”。

后来,自汉末以后,文人雅士和隐士们都必备一榻,以竹榻、石榻、木榻来说明自己的清高和定性,表示自己不被世间功名利禄所吸引。清代著名政治家、维新派谭嗣同有《夜成》诗云:“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文章图片8

四,古代榻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的坐榻之风始于秦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在隋唐时期便开始渐渐衰落,但在宋元明清时期仍被使用。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两个外形几乎一模一样的榻,上面置有小几,而且三面靠背,围合镶嵌有绘画。其榻上是主人和一位红衣贵宾,其余的宾客则按身份的尊卑分别坐于一旁的椅或墩上,这就说明了此时的榻,在会客的居室内,依然具有比较尊贵的重要性。

而在另一幅宋代佚名画家所绘的《槐阴消夏图》中,只见榻被置于庭院中一棵浓荫遮蔽的绿槐之下,一位老翁则袒胸赤足卧在榻上恬然入梦,此情此景又颇具魏晋时期的闲适姿态。可见,此时的榻,已不再纯粹用于会客之中了,它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还在中国盛唐时期传入了日本,日本人则又将之称为“榻榻米”,很快,“榻榻米”又成了日本文化的一种象征。

文章图片9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外族的大举入侵和政权的频繁更迭,胡人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原,随之而来的,是坐卧家具的增高、加宽。古代的榻,不久便被各式各样的床和坐具椅子、凳等所取代,直至最后从人们的家庭生活当中完全消失。

虽然古代的坐榻之风虽然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其文化却对我们中国华夏民族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海市青浦区有一个“商榻镇”,据说它是由明代的王巷和朱巷两个小集镇变迁而来的水乡古镇,是江苏太湖到黄浦江来往客商下榻之地,因“商人下榻”之意而得名。据清光绪《青浦县志》曰:“商人往来苏松,为适中之地,至夕住此停榻,故名。”也就是说,因往来苏州、松江两府的商人多在此下榻,故命名这“商榻镇”。而这客人“下榻”留宿之意不正是由“陈蕃下榻”的典故而来?

文章图片10

除了上海的商榻镇,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还有一个“板榻村”。它地处岐山县城以南十公里。传说,有一天夜晚周文王演算八卦,突然东方现飞星斗转,耀而不暗,直至日出将至,始落于雍川某处。周文王心中便知天之将启,耀星下凡,雍川之行必有奇遇。于是在第二日带上几个随身护卫前往查看。到得一处湖水缭绕之地,只见此处草长莺飞,土地肥沃,村民憨厚老实,便认为此处必是耀星所在。只因天色将晚,周文王便决定在此处卧榻一宿,明日再查。

夜半之时,文王被一阵鸟叫声吵醒,起来一看,竟是一只凤凰,只见它犹如尊神下凡,全身上下熠熠生辉,鸣叫片刻以后,便往渭水之南飞去。文王大喜,即刻启程尾随凤凰足迹而去,之后果然得姜太公,才得以灭商建周,统一天下,开创了八百年的周王朝基业。

后来,这里的人们便把周文王卧榻遇凤之地称为“卧榻村”。到了女皇武则天时期,又被改名为“板榻村”。而那文王所卧之“板榻”便被奉为“迎凤榻”,尊为神物建庙供奉。可惜后来因遭遇战乱,庙宇已被破坏,“迎凤榻”亦无影无踪,但至今,唯有“板榻”之名依然存在,与周公庙遥遥相望。

文章图片11

虽然在我们的现代家具中,已经没有了一种叫做“榻”的家具,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家中的沙发、贵妃椅、凉床……是不是还有“榻”曾经的影子?而留下来的“扫榻相迎 ,虚左以待”的待客之道,又岂不是古代“榻文化”的一种流传?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