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弦乐重奏的美妙之音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8-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文 | 王纪宴

7月28日晚,“国家大剧院四重奏演绎莫扎特、皮亚佐拉与肖斯塔科维奇”作为“无界室内乐”系列中的一场,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举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第二小提琴首席刘弦、中提琴首席庄然、大提琴首席梁肖四位演奏家在三部创作年代与风格跨度极大的作品中,不仅展现出自身所达到的新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弦乐演奏家在古典至当代弦乐四重奏作品的演奏上所具有的水准。

这场音乐会最令人瞩目的首先是其曲目构成。从莫扎特的作品一步跨越到20世纪的皮亚佐拉,继而到下半场的肖斯塔科维奇,不仅对于演奏者,而且对于听众也是需要“急转弯”迅速作出调整和适应的曲目。

这样的曲目显示了四位演奏家的勇气、自信和音乐造诣。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有一篇标题为《钢琴家和曲目》的文章,文中谈到,如果演奏者具备从一种风格转向另一种风格的能力,构成强烈对比的曲目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满足,照眼下的说法,会有一种“极度舒适感”。莫扎特的《D大调第21号弦乐四重奏》(K.575)即“普鲁士四重奏”的第一首,不仅在四个乐章之间,而且在每个乐章中都有主题、织体、音色、情感表达上的丰富对比。四位演奏家的演奏有着非常自然的默契与融合,亲密无间的同时又不失各自的个性表达,或许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形容这样的演奏。在独奏乐句中,四位演奏家均显示出技巧的扎实与音色的优美。如莫扎特在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中部的大提琴独奏乐句,梁肖的演奏以纯净的音准和如歌的表达而拨动听者心弦。这也印证了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生活在音乐中》一书中所写下的这一观点:“当你只有六至八位小提琴手时,只要一个提琴手的音色比其他人稍微粗糙一些,刺耳的声音就会很突出。正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如此重要,在室内乐团中的演奏是一种特殊和高难度的工作。”

这场音乐会的第一部作品在四位演奏家的演奏中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在第二部作品中,由若泽·布拉加托改编自阿根廷探戈音乐大师皮亚佐拉的《探戈芭蕾》的六段音乐,带来更加贴近当代灵魂的音乐。六个短章的标题中,“街道”“聚会”“酒吧”等,与演奏家弓下倾泻出的热情而迷幻的音乐有着奇妙呼应,从莫扎特的18世纪,到皮亚佐拉的20世纪,似乎不过是一步之遥,时空跨越在瞬间完成。而探戈节奏特有的跌宕起伏,在四位演奏家的演奏中显示出游刃有余的掌控。

同为20世纪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F大调第三号弦乐四重奏》作品73号与皮亚佐拉的《探戈芭蕾》在风格上的对比,并不亚于两部当代作品与维也纳古典乐派之间的跨越。肖斯塔科维奇赋予弦乐四重奏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刻思想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对任何弦乐四重奏组的演奏技术与表现力、理解力的考验,四位演奏家在这部作品的表现仿佛为这一晚的音乐会带来一种上升的结构感——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中达到壮丽高峰。在第五乐章“中板—柔板”中,音乐的体验化为精神的升华,激发听者“心事浩茫连广宇”。这难道不正是贝多芬在《庄严弥撒》中所热切期望于听众的那种“发自内心,抵达地内”的境界?而直至余音绕梁的曲终,弦乐重奏的美妙之音在四位演奏家弓下始终魅力洋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