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漫评水浒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十一)不着调的刘唐


小时候,我看到雷横抓刘唐这段内容时,总觉得不符合情理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第一、刘唐被雷横,无缘无故的抓了起来,刘唐竟然一直不说话,直到晁盖问他话时,才说了出场后的第一句话。开始,刘唐为什么一直不说话?

我小时候总以为,如果让刘唐开口说话,写起来比较复杂,也比较费事。所以施耐庵就免了。当然了,也就留下了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内容。


第二、雷横无缘无故的抓了刘唐,为什么审也不审,就死死认定刘唐是贼,更把刘唐吊了半黑夜。

小时候我总以为,这是官差不讲理的表现。


第三、既然刘唐是晁盖的外甥,而雷横无缘无故的把刘唐吊了一黑夜,晁盖临走时,为什么还要给雷横、甚至给所有在场的官差,都发一笔小钱?

这个疑问,我小时候,是想破脑袋也解释不了的。


等我长大了,才发现,以我小时候的社会阅历,根本不可能看懂这些细微曲折的内容。现在,我给大家把这些疑问,一个接一个的分析。


刘唐被雷横无缘无故的抓起来,为什么一直不说话呢?


原因太简单了。因为刘唐就不是一个安善良民,这次到东溪村,也是怂恿晁盖劫道的。所以,他身上肯定有着许多见不得光的事。一个这样的人,突然被官差抓住,自然会选择保持沉默。


一个安善良民,突然被官差抓住了,自然会没完没了的说话。因为,他们心里没有鬼,他所说的话,都合情合理的,也都可以经得起事实检验;他所作的事,也都是能见光,更不怕人知道。所以,他可以不假思索的说话,可以不假思索的为自己辩解,质问官差。


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安善良民,身上又有着太多见不得光的事。被官差突然抓住,他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保持沉默。因为,他的内心不会像安善良民那样坦荡,有什么敢说什么。他们说话时,都会小心翼翼的考虑好,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话。


雷横抓刘唐,只是因为刘唐来路不明,而且长得也像个贼,但刘唐那种沉默的表现,却让雷横肯定了自己的判断。总而言之,他不是逃犯,就计划作案的。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刘唐出现在东溪村,有着合情、合理的解释。刘唐恐怕早就说个没完没了了。刘唐为什么不说呢?显然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他怕说错了话。

更主要的是,雷横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让刘唐一时摸不着头绪了。所以他需要观察情形,选择机会,避重就轻的交待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而晁盖问刘唐话时,刘唐马上发现,官差什么也没有掌握。官差抓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形迹可疑。

晁盖便问道:“汉子,你是那里人?我村中不曾见有你。”

这句话本身就证明,官差并不知道刘唐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而且那么长的时间,刘唐也考虑好了各种利害关系。


所以,刘唐就对晁盖说,“小人是远乡客人,来这里投奔一个人,却把我拿来做贼。我须有分辩处。”

而且根据眼前的情形去判断,刘唐大约可以猜想到,问自己话的人,就是晁盖。


于是,刘唐就把自己的来意,略微向晁盖透露了一下。

晁盖顺势编了一个狼吃鬼的故事,把刘唐救了下来。

所谓刘唐是晁盖的外甥。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谎言。这只是晁盖为了救刘唐,编的一个借口罢了。对此,雷横、晁盖都心知肚明。


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雷横放了那汉,一齐再入草堂里来,晁盖取出十两花银,送与雷横,说道:“都头,休嫌轻微,望赐笑留。” 雷横道:“不当如此。”晁盖道:“若是不肯收受时,便是怪小人。”雷横道:“既是保正厚意,权且收受。改日得报答。”晁盖叫那汉拜谢了雷横。晁盖又取些银两赏了众士兵,再送出庄门外。

一切是明摆着的。晁盖自己也知道,自己那番狼吃鬼的谎话,根本不可能骗过雷横,甚至连雷横身边的小兄弟,也骗不了。所以,晁盖才给雷横拿了个大银子,给雷横身边的小兄弟们,拿了点小银子。


我们觉得晁盖的谎话,编得挺合情合理,只是因为,我们看惯了意淫社会的作品,所以不习惯把《水浒》中的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

如果我们,愿意把《水浒》中的这段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马上就会发现,晁盖那番话,连个小孩子也哄不了。甚至晁盖也没有指望骗过雷横等人,因为这个谎话,编的一点可信度也没有。


你是晁保正的外甥,你骗谁呢?


你是晁保正的外甥?我们在东溪村内,白凭无故的抓你时,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晁保正的外甥?


你是晁保正的外甥?我们白凭无故的吊了你半黑夜。你为什么一直不说,自己是晁保正的外甥呢?


更主要的是,我们说要到晁保正家混饭吃,你也能听到。当时,你怎么也不说,你是晁保正的外甥?


晁保正吃饭当中,去了一趟厕所,你就成了晁保正的外甥!?


你以为,我们这样一大群官差,都是吃白饭的?我告诉你,我们的职业就是抓贼的,天天就是和各种贼打交道。你们在我们眼皮底下掉花枪,我们不说出来,那是给你们面子。你真以为,你们玩的很高明。

我们可以想象,雷横在和晁盖客套时(总而言之,实在对不起,误会、误会),难免也会暗示晁盖。总而言之,给我们点零花钱吧!否则,这么多人,万一有个嘴不牢的人,随便乱说话,可能会引起点不必要的小麻烦。


所以,晁盖才会拿出银子,给雷横一伙,发了一笔封口费。


晁盖、刘唐编的那套谎话,是狼吃鬼的谎话。换而言之,根本不会有人相信。但是,刘唐竟然认为,他们的那套谎话,编的天衣无缝。所以,他看到雷横从晁盖手中拿走十两银子,就觉得雷横太过分了。

我们看看原著中这段话。

且说刘唐在房里寻思道:“我着甚来由苦恼这遭?多亏晁盖完成,解脱了这件事。只叵奈雷横那厮,平白骗了晁保正十两银子,又吊我一夜。想那厮去不远,我不如拿了条棒,赶上去,齐打翻了那厮们,却夺回那银子送还晁盖。他必然敬我。此计大妙。”

开始我看这段话,总觉的莫名其妙。因为我当时觉得,施先塑造人物时,太不给力了。你说这样的刘唐,是一个英雄好汉,还是一个二百五?


但是等我全面分析《水浒传》时,就渐渐发现,施耐庵本来就是在塑造一个二百五。


雷横是什么人?是当地负责办案的都头。雷横从晁盖家里,看在晁盖的面子,放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犯罪嫌疑人,只拿了十两银子。刘唐跑出去,想抢回这十两银子,这叫什么事?除了传说中的二百五,谁能干出这种事?

至于“我不如拿了条棒,赶上去,齐打翻了那厮们,却夺回那银子送还晁盖。他必然敬我。此计大妙。”这更不知哪跟哪的事了。你能给晁盖抢回这十两银子,晁盖就会敬佩你,你以为晁盖也是一个二百五?

刘唐能有这种念头,恐怕主要是因为,在刘唐心目中,这十两银子,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如果大家认为,我的这种说法不能成立,那我们不妨想一下,假如晁盖给雷横的不是十两银子,而是三五个铜钱,刘唐还会产生这种离奇的想法吗?显然不会了!


刘唐也想通过这件事,让晁盖见识一下自己的身手。总而言之,我一个人能打二十个人。问题是,这根本就是不着调的想法。如果你真把二十个官差打了,抢回了这十两银子,晁盖到时怎么收场呢?恐怕再掏一百两银子,也无法摆平这件事。


刘唐追着雷横要那十两银子时,雷横虽然一再暗示刘唐。总而言之,你那套谎话,还是拿回家哄小孩子吧。想哄我们这样一大群官差,除了证明你是一个二百五,什么也证明不了。

而刘唐就是傻乎乎的认为,自己的那套谎话,编的天衣无缝。最后,雷横就差指着鼻子说刘唐是个二百五了。


我们看看原著中的内容。

刘唐道:“你晓事的,留下那十两银子还了我,我便饶了你!”雷横道:“是你阿舅送我的,干你甚事?我若不看你阿舅面上,直结果了你这厮性命!刹地问我取银子!”


刘唐道:“我须不是贼,你却把我吊了一夜!又骗了我阿舅十两银子!是会的,将来还我,佛眼相看!你若不还我,叫你目前流血!” 雷横大怒,指着刘唐大骂道:“辱门败户的谎贼!怎敢无礼!”


刘唐道:“你那诈害百姓的腌泼才!怎敢骂我!”雷横又骂道:“贼头贼脸贼骨头!必然要连累晁盖!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刘唐大怒道:“我来和你见个输赢!”捻着朴刀,直奔雷横。


其实,雷横骂刘唐的话,都是有深意的。换而言之,句句都是在暗示刘唐。可惜,刘唐一句也听不懂。


如果雷横的话,能端到桌面上,第一句话肯定就是,“你和晁盖编的谎话,除了哄一哄三岁的小孩子,还能骗了谁。我不抓你回县衙,已给足了你面子。你还敢找我要那十两银子?”(是你阿舅送我的,干你甚事?我若不看你阿舅面上,直结果了你这厮性命!刹地问我取银子!)


如果雷横的话,能端到桌面上,第二句话肯定就是,“你是不是真以为,你的那番谎话,能骗过我们这一大群官差?我不愿意拆穿你的谎话,你还来劲了?”(辱门败户的谎贼!怎敢无礼!)


如果雷横的话,能端到桌面上,第三句话肯定就是,“像你这种二百五,也敢学人作贼?晁盖如果跟你瞎掺和,肯定要倒霉的。我今天,不教训你一番,你这种榆木脑袋,是永远也开不了窍的!”(贼头贼脸贼骨头!必然要连累晁盖!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雷横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虽然比较含蓄,但是正常人,谁也能听出来。只是刘唐天生一个当马仔的脑袋,自然听不出来了。因为,他总认为,自己和晁盖编的谎话,是天衣无缝的。


甚至吴用出场后,刘唐还是一副不可救药的样了。

我们再看原著。

刘唐道:“秀才!你不省得!这个不是我阿舅甘心与他,他诈取了我阿舅的银两!若不还我,誓不回去!”雷横道:“只除是保正自来取,便还他!却不还你!”刘唐道:“你冤屈人做贼,诈了银子,怎么不还?”雷横道:“不是你的银子!不还!不还!”

看到刘唐这样一副不可救药的样子。雷横都急了!总而言之,和你这种二百五,我也说不清了。你找个明白人,和我说话!换而言之,你把晁盖给我叫来,如果晁盖敢说,我拿他这十两银子,没有道理。我马上就给他送回去。只是,怕他不敢往回拿?(只除是保正自来取,便还他!却不还你!不是你的银子!不还!不还!)


那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施耐庵先生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二百五呢?

这个,按说书人惯例,自然是且听下回分解了。

(十二)宋江前传 宋江与花荣不可言说的往事


宋江和花荣,曾有过一段怎样的故事?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相信,在那一段故事中,宋江的才气、霸气、邪气、野心,肯定曾把花荣惊得目瞪口呆、目眩神迷!


以至许多年以后,花荣再次见到宋江时,还是一脸的崇拜。


不知道我们注意到没有。宋江出场后,初见花荣的情景,实在太离奇了,也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简单的去思考,自然是施耐庵生活阅历不足,所以才会写出这种,完全不可思议的离奇内容。


《水浒》中,是这样写宋江见到花荣的情景。

花荣见宋江,拜罢,喝叫军汉接了包裹、朴刀、腰刀,扶住宋江,直到正厅上。便请宋江当中凉床上坐了,花荣又纳头拜了四拜。起身道:“自从别了兄长之后,屈指又早五六年矣。常常念想。听得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官司行文书各处追捕。小弟闻得,如坐针毡。连连写了十数封书去贵庄问信,不知曾到也否?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称平生渴仰之思。”说罢,又拜。宋江扶住道:“贤弟休只顾讲礼。请坐了,听在下告诉。”花荣斜坐着。

不知我们注意到没有。花荣见宋江的礼节,实在太过隆重了。因为,花荣一见宋江,话还没说几句。就是,“拜罢”,........“纳头拜了四拜”,........“说罢,又拜”。宋江说不必多礼了,花荣终于不拜了,却还是不敢与宋江正面对坐。


这礼节也未免太隆重了吧!

如果,大家觉的这种礼节不隆重。你不妨回想一下,你长这么大,曾对谁,用过如此隆重的礼节?


虽然,现代与古代的礼节不一样。但是,你不妨回想一下,你见了什么人,会这样激动的一再行大礼?

甚至翻开《水浒》全书,谁对谁,曾用过如此隆重的礼节?


而且,我再接着看原著。

花荣便请宋江去后堂里坐,唤出浑家崔氏来拜伯伯。拜罢,花荣又叫妹子出来拜了哥哥。

这礼节,在古代绝对是非常隆重的。


而且,我们再接着看原著。

花荣夫妻几口儿,朝暮臻臻至至,供茶献酒供食,伏侍宋江。

这种礼节,就更加隆重得不可思议了。

关键是,只从表面内容去看,就是一个纯粹的文盲,也绝不会说出这种狗屁不通的话来。


所谓花荣一家,“伏侍”宋江,这是什么话?

从表面去看,它就是狗屁不通啊!而且是要多不通,有多不通!


因为,“伏侍”?

而且还是对方全家“伏侍”你,你以为你是谁啊?

奴才见到主子,用这个词自然是正确的;小辈面对亲近的、或有地位的长辈,用这个词,自然也没大毛病。

问题是,花荣全家对待宋江,也用“伏侍”这个词,那不是扯呢嘛!


为什么我小时候,总觉得《水浒传》写的前言不搭后语呢?因为,如果《水浒传》中的文字写的很好,我们小学老师教的东西,肯定都有问题!


花荣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宋江呢?

简单的去理解。自然是施耐庵太缺乏生活了,所以才会写出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见面场景;自然是因为施耐庵肚里词太多了,所以一时难免会用错,所以拿出这种狗屁不通的词来。


因为,花荣凭什么要这样对宋江?总的有个说法吧!


从出身看,宋江出身普通地主家庭,而花荣却是出身将门(“祖代是将门之子”)。

从地位去看,宋江不过一个县城的押司,而花荣却是一个营级军官。

从身手去看,花荣是一流高手,而宋江好像都不会武功。

综合的去看,花荣的社会地位,比宋江高多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比你身份高的人,到你家住了一段时间,你就是对他再好,你就是再会吹、再会装,对方也绝不可能,对你这样毕恭毕敬啊;更可能全家老小都伏侍你啊。因为,双方的身份在那摆着。


更神的事还在于,宋江面对花荣的这种恭敬,始终都是一脸的坦然。好像没有任何不安的样子。更没有试图回以相同礼节的意思。总而言之,花荣对宋江拜了又拜,宋江却从未对花荣还以一拜。


如果你是花荣,以你的职务、地位、身手,对宋江一再行大礼,宋江却对你只回以最平常的礼节,你会怎样想?你还会对他越来越恭敬吗?肯定不会的。因为这不是传说中的热脸贴在冷屁股上吗?


其实,花荣对宋江,尊敬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从原著的具体内容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答案只能从宋江这个人物的整体人格、性格中去寻找。


事实上,只要我们把握宋江的人物性格,从后面的内容,逆推回去。

自然会发现,宋江与花荣,肯定有过一段外人不知道的经历。而在这段经历中,花荣亲眼见识了宋江的才气、霸气、邪气、野心,所以才会对宋江产生这种不可思议的崇拜心理。


从花荣的话中,作者也清楚的交待了。在五六年前,宋江与花荣有过一段亲密的接触。

自从别了兄长之后,屈指又早五六年矣。


他们之间,到底曾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恐怕谁也不知道了。宋江没有说过,花荣也没有说过,作者也从来没有交待过。


作者只是留了点活扣、留白,让我们尽情的去想象。


但是,普通读者,不要说没有这种想象力了,就是连施耐庵这种巧妙的活扣、留白,也看不出来。


宋江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于,人们都对宋江一副敬畏不已的样子。但是,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敬畏宋江?却永远也是一个谜。于是,宋江传来传去,就成了传说。


人们在传说宋江时,为什么会这样神秘兮兮的呢?因为真实的宋江,是一个至邪、至恶的大魔头。而宋江却喜欢装出一副大仁大义的样子。所以,人们在传说宋江时,自然不能有啥说啥了。


比如,宋江离开清风山后。燕顺、王英、郑天寿、秦明,自然会极力诉说,他们对宋江的敬佩之情,犹如长江水之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问题是,他们肯定不会说。宋江曾把几百户无辜百姓的房子烧毁了,把不计其数的无辜百姓杀了,把秦明全家害了。因为,这种事是端不上台面的,它会损害宋江大仁大义的形象。

问题是,把这些内容抛开,宋江还有什么,让这些人敬畏不已的地方呢?


宋江是如何让花荣尊敬他,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呢?

作者没有明说,我们大家只能推测。就我的推测(顺着宋江的性格、人格去推测),宋江应该曾救过花荣,而且在救花荣的过程中,不但把自己的邪气、霸气、才气,淋漓尽致的展示过,还因此害死了很多人。


从某种意义上,花荣与宋江出场前的故事。就是宋江在清风山上的采排版。换而言之,那时的宋江,与什么迂腐、软弱、谦恭、无能,完全联系不到一块,有的只是霸气、邪气、才气、野心。


虽然,宋江的所作所为,让花荣心服口服外带佩服。但是因为期间的过程,却是太邪恶、太恐怖了,如果说出来,肯定有损宋江的形象,所以花荣就从来也没有对人说过。


于是,人们只知道,宋江是花荣的偶像。但是,宋江为什么会成为花荣的偶像,却是谁也不知道了。据最流行的版本,只是因为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但是,一个人只要在道上混过几天,就知道,这纯粹就是哄小孩子的故事。

(十三)宋江前传 就是清风山的彩排版

为了让人知道,宋江前传(出场前的宋江),比那段出场的简单介绍,要精彩、刺激、复杂一百倍。施耐庵就在宋江初见花荣那段内容中,作足了功夫。总而言之,真实的宋江,那可了不得了。你看,花荣见到宋江,竟然毕恭毕敬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施耐庵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处理呢?

显然是因为宋江前传,远离主线,写起来又复杂,也没有必要。所以,施耐庵就用这种留白的方法,让读者去尽情的想象吧!可是普通读者哪有这种想象力呢?


花荣真正敬佩的宋江,是什么样子的宋江。肯定就是那个霸气冲天、邪气冲天的宋江。因为宋江越这样表现,花荣越敬佩宋江。


我们看原著中的内容。

那两个壮士便不斗,都纵马跑来,直到宋江、花荣马前,就马上欠身声喏:都道,“愿求神箭将军大名。”花荣在马上答道:“我这个义兄,乃是郓城县押司山东及时雨宋公明。我便是清风镇知寨小李广花荣。”


花荣说的话有问题吗?显然有问题啊!因为正常人,就不可能这样说话的。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听到花荣用这种方式说话,肯定会一脸轻视,因为,这就不是正常人的说话方式。


吕方、郭盛说:“原求神箭将军大名。”

花荣,却给来了一句:“我这个义兄,乃是郓城县押司山及时雨宋公明。我便是……”

这叫正常人说话的逻辑吗?正常人会这样说话吗?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许不太恰当。就好像有人问:“敢问,眼前这位帅哥尊姓大名?”那个帅哥却来了一句。“我爹是李刚,我便是……”

这问题回答的,逻辑有问题吗?自然有问题啊。

这问题回答的,像正常人说话吗?自然不像。

问题是,谁听到这种话,也不会感觉奇怪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帅哥,太崇拜自己爹了,所以走到哪里,都把自己爹顶在头上。


如果用这种例子,类比花荣,似乎有些夸张。但是,除了用这种例子,还有啥例子,能解释花荣这种不伦不类的回答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经过清风山一段共事,花荣对宋江的敬佩之情,更是如长江之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了。

问题是,宋江在清风山上,到底干了些什么?


我们看看原著。

你道秦明带出的五百人马如何?一大半淹死在水中,都送了性命。生擒活捉得一百五七十人,夺了七八十疋好马,不会逃得一个回去。


秦明见了,心中自有八分疑忌;到得城外看时,原来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烧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秦明看了大惊。


秦明见问,怒气道:“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装作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宋江开话道:“总管休怪。昨日因留总管在山,坚意不肯,却是宋江定出这条计来,.........。因此杀人放火,先绝了总管归路的念头。今日众人特地请罪。”


宋江早传下号令:休要害一个百姓,休伤一个寨兵;叫先打入南寨,把刘高一家老小,尽都杀了。


这些段落中的内容,宋江哪有一丝一毫软弱、迂腐的痕迹?

相反,处处都表现令人恐怖的霸气、邪气。总而言之,杀人如割草,无论是对官兵,还是对百姓;无论你有错没错,都是一样的。

更令人恐怖的还在于,为了收服小弟,竟然要害了小弟全家。当然了,敢害宋江的人,自然更是全家死光了。


事实上,宋江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方,还不在这里。因为这种东西虽然让人恐怖,但是你可以想象。


宋江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方,在于宋江大开杀戒后,这种冲天的霸气、邪气,马上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总而言之,后来出现的宋江,依然还是一个自带三分迂腐气、三分软弱气、窝囊样的文人,让人看不到丝毫的霸气、邪气。


不要说,从未亲眼见过宋江作恶的人了,就是亲眼看到宋江作恶的人,恐怕也会觉得,从前看到的只是幻觉,因为宋江绝不可能是这种恶人。


施耐庵把宋江的这种恶行,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普遍读者也不会把宋江,和恶人、不人联系在一起。相反,普遍读者,开口闭口都是,宋江太笨了、太傻了、太无能了、太迂腐了。

一个人邪恶到这种地步,已让人瞠目结舌了。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还在于,一个人邪恶到这种地步,人们却依然都愿意相信,他是一个迂腐的、循规蹈矩的本份人。


一个坏人,能坏到这种境界,这才是坏人的最高境界。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黑而无色、厚而无形啊!


宋江是一个戴着面具的恶魔!


戴着面具的宋江,从来都是一个自带三分迂腐气、软弱气、窝囊样的文人。但是,摘下面具的宋江,则是一个要多狠有多狠,要多绝有多绝,要多恶有多恶的人。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宋江说是自己是天下第二恶人,绝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第一恶人!


宋江,从出场到谢幕。一直都小心翼翼的戴着面具在生活。他的面具,只摘下过有数的几次,而且时间都很短暂。


人们总认为,那个面具,就是真正的宋江。所以就会自动屏蔽、模糊、美化、修改真实的宋江。因为摘下面具的宋江,实在太恐怖、太残酷、太邪恶、太不可思议了。


江湖人物见到宋江,都是一副恭敬不已的样子。肯定也是因为,他们都曾或多或少的,听到过宋江这种充满霸气、邪气的传说。


也许有人会说了,你就瞎猜测吧。如果宋江在出场前,就曾有过这种霸气、邪气的表现,为什么从没有一个人说起它呢?


宋江在清风山上,肯定表现出了那种冲天的霸气、邪气。问题是,在宋江从清山下来之后,有谁曾说起过、描述过,宋江那段,令人瞠目结舌的经历呢?没有吧!


更主要的是,宋江从清风山下来之后,我们把宋江在清风山上,那段令人恐怖的内容完全屏蔽了,会影响宋江后来的故事吗?显然也不会!


从这层意义上,宋江出场前,肯定也在某个地方(而且有一次,肯定是和花荣合作),曾把自己那种充满霸气、邪气的一面完全展示出来。只是事情一结束,宋江那种冲天的霸气、邪气,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而且再也没有人提起过。


如果宋江只是一个霸气冲天、邪气冲天的人,那他也许会成为江湖上的传说与神话,却不会惹得人们都疯狂的迷恋他、崇拜他。


面对一个充满霸气、邪气的江湖大哥,人们肯定都会报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谁也知道,和这种大哥靠的太近了,那就是传说中的引狼入室啊!


但是,宋江那种不可思议的迂腐、窝囊、软弱的样子。却显然让人们,对他充满了一种异样的感觉。那就是,人们总会忍不住想靠近它,虽然大家都知道有关宋江的传说,充满了妖异、恐怖、邪恶的内容,却仍然不由自主的靠近他。


施耐庵塑造的宋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那就是外表迂腐、软弱、无能,内在霸气冲天、邪气冲天、才气不凡。


宋江就如一把绝世的魔刀,深藏在陈旧、古老、质朴的刀鞘中。

见过那把魔刀出鞘的人,肯定都会对这把魔刀,充满了敬畏的心理。但是,又偏偏无法描述这把魔刀的具体样子。因为魔刀的真实样子,是端不上台面的。所以许多亲眼看到它的人,只是一再说它神奇,却偏偏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这更增添了这把魔刀的妖异。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任何一个江湖人物,只要见识过宋江在清风山上的所作所为,肯定都会发自心底的敬畏宋江。但是,他们却不能这样夸宋江。“你看宋大哥有多狠、多恶、多胆大包天、多有本事……”接下来,再把清风山上的事,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一番。


因为你敢这样夸宋大哥,肯定是不想活了。因为你这是在夸宋大哥,还是在骂宋大哥。

如果人们都这样宣传宋大哥,江湖人一见宋大哥,肯定会又敬、又怕了。问题是,大哥的形象也让你彻底毁了。


所以人们在说起宋大哥时,通常只说对宋大哥的崇拜之情,就如绵绵江水滔滔不绝。至于具体是怎么回事,他们谁也不敢乱说的。

如果非要说些具体的内容,自然就是宋大哥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义薄云天。


这就是人们夸上海滩的杜老大,肯定都会说杜老大如何扶危济困,行善积德;更会说杜老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绝不可能把杜老大端不上台面的狠事、恶事都拿出来说事。因为你敢这样胡说八道,十有八九,尸体就会莫名其妙的漂浮在黄埔江上。

(十四) 花荣是宋江的台柱子

宋江见谁,也是一副谦恭不已的样子,为什么独独对花荣,就这样大大咧咧呢?从交际的策略上,这很好理解。因为,这是操控人心的一种重要手段。


你对人谦恭时,必须得让人知道,你这是在给他面子。否则,你对人谦恭,难免会成为林冲第二。因为你谦恭的结果,就是让人忍不住想欺负你。


宋江对花荣永远大大咧咧,那就是为了向外人证明,我宋江的身份比你大多了。你看,花荣是有身份的人吧,是一个厉害人吧,但是他花荣见了我宋江,永远都像见了他亲大爷一样。


后来的宋江,偶尔也会把李逵拉过来训一顿。为什么呢?那就是为了向人证明,我宋江比你们厉害多了。你看,李逵够恶、够狠、够天不怕地不怕吧,我训李逵,就跟训自己儿子一样。


林冲的牌理中,没有这种东西(带有压服别人、攻击别人的内容),所以,他对别人越谦恭,越是让人忍不住想欺负他。


不论宋江怎样谦恭,一个人想轻视宋江时,也得先跟花荣比一比。


花荣当官时,也有一副小霸王的气质;花荣对自己上司不服气,那是公开顶着牛对着干,更敢率兵打的自己上司不敢露头。


花荣听了,只叫得:“苦了哥哥!快备我的马来。”花荣披挂,拴束了弓箭, 绰上马,带了三五十名军汉,都拖拽棒,直奔至刘高寨里来。....刘高听得,惊得魂飞魄散;惧怕花荣是个武官,那里敢出来相见。


花荣当了强盗,更是标准的硬茬,而且硬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花荣刚上梁山,同行的人,为了给花荣抬轿子,就在酒桌上,大吹花荣的箭法如何神奇。而晁盖等人有些不相信,花荣当时就不高兴了!


于是,饭还没有吃完,花荣就找借口,拉着大家出去转一圈。为什么呢?要找机会,灭灭晁盖等人的嘴啊!

花荣就对晁盖说:“恰兄长见说花荣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意。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

结果,自然是花荣一箭射中。


梁山上的人,顿时对花荣表示非常佩服。一方面,自然是佩服花荣的神箭,更主要的是,显然是佩服花荣的霸气。


也许有人会奇怪,花荣哪里表现出霸气了?

许多事,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真让你去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是千难万难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和领导、同事一块出去喝酒。在酒桌上,有人把你夸的天花乱坠,好几个领导、同事都表现出不相信的样子。你会如何做?


我敢说,你肯定不敢马上找个借口,让大家一块走出饭店,然后马上寻找机会卖弄自己的本事。更不敢开口就是,刚才有人说到我有这种本事时,各位领导、名位同事好像都不相信。现在,我给大家演示一番!……。


一个人敢这样干,如果不是因为他有着充天的霸气,那他肯定就是一个二百五。因为一个人正常人,就绝不可能这样干的。


第二天,梁山开始给大家排座次时,花荣的位置是绝对不能往后排的。

花荣不是林冲,你见林冲初来乍到,让他往后坐,那没事;你见花荣初来乍到,想让花荣往后坐,那可得想好后果。因为花荣当时就会灭你嘴的!弄不好,梁山还得来一次大火并。


普通人和花荣比起来,都差着一大截,花荣见了宋江,都像见了自己亲大爷,普通人有什么资本,去轻视人家宋江呢?

如果一个人能知道一加一等于二,无论宋江对他表现的多谦恭,他也绝不敢轻视宋江的。


这就好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永远也是一副什么本事都没有的样子。但是,只要人们看到刘备身后的两个小弟,就绝不敢轻视刘备。因为关二爷、张三爷,那是什么人?这两位大爷,扔到哪里,也是标准的本事人。


关二爷、张三爷见了刘备,永远是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你有个什么资本,去和刘备摆谱?

你跟刘备的小弟相比,都差着一大截。你就敢和刘备摆谱?如果你能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绝不会产生这种念头!


吕布见刘备和自己一味谦恭,于是就得意忘形的去称呼刘备为贤弟。刘备还没说话,张三爷当时就火了。因为,你算老几?刘备是我大哥,你称他贤弟,这不是绕着弯占我便宜吗?当时就把吕布吓得没话说了。关二爷涵养好,所以没有公开发火,但内心想法也是一样的。


一切是显然的,关、张都不把你当头蒜,你就敢和关、张的大哥充大瓣蒜,你可真有自知之明!


曹操等人,一看刘备,就知道刘备绝不是池中之物,原因太简单了。一个人,能让关羽、张飞那种人死心塌地的追随,他能是池中之物吗?


大哥绝不会显摆自己的,因为低调才是最牛X的炫耀。

虽然说,谁也懂的,低调是最牛X的炫耀,问题是,在现实社会中,你想低调,你得有低调的资本啊?


现实社会中,不上道的人,实在太多了。你低调,他们就以为你无能、软弱,自然要轻视你,甚至还想探着杆子欺负你,或是想踩着你的脸表现自己。


一个人低调,必须得有低调的资本。

甚至你有低调的资本,但是不幸遇到了不上道的人;也会因为你的低调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来。


宋江,有没有低调的资本?自然有了!

但是,因为宋江太低调了。所以遇到不上道的人,也是直接啥招都没有了。因为,什么白道、黑道、无间道,你道道都通。但是人家就是不上道,你有什么办法?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宋江是镇关西那种级别的大哥,阎婆惜看到晁盖的信,还敢敲诈宋江吗?肯定不敢了。因为看到这种霸气侧露的大哥,阎婆惜长了几个脑袋,就敢去敲诈?


让阎婆惜母女去看,宋江与郑屠那种所谓的大哥相比,肯定也差着十万八千里。因为郑屠是镇关西,因为郑屠是郑大官人。而宋江,却只是一个迂腐、软弱、窝囊的小官吏。

如果让阎婆惜给郑屠当二奶,肯定与金翠莲没有本质区别。总而言之,会让郑屠收拾的哭也哭不迭。因为阎婆惜的社会地位,与金翠莲并没有本质区别;最简单而言,阎婆惜父亲死的时候,她们母女可怜的一点办法也没有。


但是,阎婆惜给宋江当二奶,就变得不知天高地厚了。总而言之,吃着、穿着、喝着、住着宋江,却半公开的给宋江戴绿帽子、更一再给宋江脸色看。

更可怕的还在于,看到宋江被人戴了绿帽子,还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样子。阎婆惜母女,更觉得宋江就是一个窝囊废、一个二傻子。


阎婆惜母女,总以为宋江就是一个凯子。

换而言之,宋江能混成名人,就是因为宋江,见谁给谁花钱,钱花的多了,也就有了名声。其实大多数读者也是如此认为的,总而言之,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对朋友热情,于是就拥有了巨大的江湖地位。


一个人比较上道,遇到宋江这样的人(表面的宋江),也会非常尊重、尊敬的。事实上,这种人本身就值得人尊重、尊敬。

但是,遇到不上道的人,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因为在不上道的眼中,宋江这种人(表面的宋江),那就是一个凯子。因为在这种人眼中,一个人不是凯子,怎么可能拿着家里的钱,随便给人乱花呢?


于是,阎婆更是本着,见到凯子不骗白不骗的精神,一心想把宋江骗个死。

但很不幸,却把自己骗死了。


我们看看原著中的内容。

唐牛儿便道:“真个是知县相公紧等的勾当,我却不曾说慌。”阎婆道:“放你娘狗屁!老娘一双眼却是琉璃葫芦儿一般!却才见押司努嘴过来,叫你发科,你倒不撺掇押司来我屋里,颠倒打抹他去!常言道:“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这婆子跳起身来,便把那唐牛儿劈脖子只一叉,踉踉跄跄,直从房里叉下楼来。

唐牛儿道:“你做甚么便我叉我!”婆子喝道:“你不晓得破人买卖衣饭,如杀父母妻子!你高做声,便打你这贼乞丐!”


宋江那种高人,尚且会因为低调,只能杀人跑路;普通人一味的玩低调,谁敢保证发生什么后果呢?所以,玩低调必须得有资本。更主要的是,还必须得遇到上道的人。


宋江象是一个魔鬼,但是从表面看,他就是一个可以随便欺负的人。

一个人不上道时,难免真会忍不住欺负宋江,但是真的欺负了宋江,肯定会后悔的肠子也青了,因为没事招惹这种大魔头干什么呢?

刘高招惹宋江,结果全家被杀;黄文柄招惹宋江,被宋江的小弟活剐了。阎婆惜招惹宋江,当时就让宋江捅死了。


宋江为什么总装出一副可怜无助的样子呢?自然是为了让人们接近他啊!

如果宋江走到哪里,都是真实面目,人们见了他,就算会纳头便拜,也会拜完之后,就躲的远远的。因为,谁也知道,靠近这种瘟神,不死也得脱层皮。


宋江就像一个魔鬼。但是从表面看,却像一个楚楚可怜的美女。人们总忍不住产生一种想保护她的冲动;人们难免会感觉,你帮助了她,就有可以得到她的青睐。但是,当一个人真把她搂入怀里,那可坏事了。因为,这根本不是美女,这是魔鬼啊!


许多人初见宋江,肯定都会感到奇怪,因为这样一个楚楚可怜,毫无本事的小男人,怎么会让江湖好汉都敬畏不已呢?难道真是因为他喜欢帮助别人,好像不可能,事实上绝不可能。因为除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谁会相信这种鸡汤故事呢?


问题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解释呢?等他们真正看清宋江的真实面目后,自然不奇怪了,但是一切已为时太晚了。


秦明最初看到宋江,虽然也久闻黑宋江的大名,却实在看不出来宋江有什么可怕之处。因为,黑宋江、黑宋江,你最多也不过是皮肤黑罢了!

所以面对宋江的盛情邀请,竟然给宋江整出一段,我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的豪言。

结果呢,让宋江收拾得,哭都哭不出来了。现在他终于明白,黑宋江真他X的太黑了!


最后,秦明全家被宋江害死了,但是秦明也得说,宋江对他原本是一翻好意,只是手段点忒毒了!换而言之,大哥对我这样好,我就盛情难却了。

秦明见 说了,怒气攒心............只得纳了这 口气。便说道:“你们弟兄虽是好意要留秦明,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断送 了我妻小一家人口!宋江答道:“不恁地时,兄长如何肯死心塌地?..............”秦明见众人如此相敬相爱,方放心归顺。众让宋江在居中坐了,秦明、花荣及三位好汉依次而坐,大吹大擂饮酒...........。

(十五) 黑道、白道、无间道 全怕不上道

晁盖在梁山站稳脚后。就让刘唐带着一百两金子,去找宋江。总而言之,为了感谢宋江、雷横、朱仝的救命之恩,先送上一百两黄金。


这段情节,从表面上看,非常不符合情理。

因为刘唐一出场,就曾让雷横等人抓住过;而且为了十两银子,刘唐又与雷横争执了半天,还打过一架;换而言之,郓城县认识雷横的公差,也未免太多了。

关键是,刘唐并不是一个适合作贼的人,因为他的相貌特征太明显了。

在这种背景上,刘唐跑到郓城县,自然随时会被官差认出来。


这段情景,表面上不符合情理。其实呢,只要大家明白了无间道的原理,自然就会知道,这是符合情理的。


因为,且不说刘唐会武功了,就算刘唐不会武功,也没有公差敢抓他呀!因为刘唐身后有近千号兄弟,官差把他抓住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郓城县就在梁山脚下,如果郓城县的官差,敢把刘唐抓了(杀了),梁山不要说倾巢出动了,就是派上二百号精干的弟兄,到郓城县要人(报仇)。郓城县恐怕也要面临灭顶之灾了。

对此,只要参考一下梁山好汉大闹江州的事,就可以知道了。

到时谁带头抓的刘唐(杀的刘唐),恐怕全家的头都会让砍下去的。


遇见这种瘟神,公差就是看见了,也肯定会假装看不见的。因为,这是标准的瘟神啊,一旦沾上了,弄不好就要死全家的。


刘唐见到宋江后。两个是这样对答的。

宋江道:“贤弟,你好大胆!早是没做公的看见!险些惹出事来!”刘唐道:“感承大恩,不惧一死,特地来酬谢。”

这两个人,为什么要说这种话呢?自然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义气。


宋江这样说,是为了证明,他并不懂的什么是无间道,而且还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他上次冒死通风报信,那绝对是为了义气,所以什么也不顾了。

刘唐这样说,是为了证明,他也是为了义气,所以不怕生死了。


其实呢?他们都也知道,区区一个郓城县,就是刘唐跑到县衙坐一会儿,也未必会有事。因为公差见到刘唐,肯定就像见了瘟神一样,躲也躲不迭!因为还是前面的话,这种人一旦沾上了,随时都会死全家的。


当然了,如果刘唐这样做(我是说,没事真的去县衙坐一会儿),那就是刘唐不上道了。因为你这样公然挑衅白道,白道不抓你,怎么向舆论交待,怎么向上司交待,怎么向老百姓交待?


刘唐如果敢这样做,和公差敢抓刘唐,是一个道理。这都是不上道的做法。


公心点说,宋江、刘唐的行为,肯定是有一些危险的。只是这种危险,远没有普通人想象中那样大。


总的来说,白道、黑道、无间道,全怕不上道。

许多事,大家都上道,那就是风平浪静。如果有人不上道,一旦弄巧了,那可就是平地起波涛。


比如,大家都给蔡太师面子,那济州黑白两道,就可以共享太平,可是遇到了不上道的人,于是济州黑白两道马上就大火并了,于是白道中人,当时就牺牲了一两千人;黑道中人的损失,没有人确切统计,但是估计也不会是小数目。


再比如,刘唐孤身入郓城县,如果公差给他面子,那梁山与郓城县,就是井水不犯河水。

如果遇到了不上道的人,那梁山就要对郓城县,进行报复性的攻击了。这种报复开始后,再弄的巧了(惊动了高层),济州黑白两道还得来一次大火并。


再比如,刘唐到郓城县,低调办事,自然不会有事的。

如果刘唐非要挑衅,要到县衙坐一会。就有可能,让县政府为了应付舆论、上司、政府,不得不去抓他。到时,黑白两道的大火并,也可能会发生。


有时候,什么白道、黑道、无间道,遇到了不上道的,那是都会头大起来。


宋江离开刘唐后,就到了阎婆惜那里。因为阎婆惜给宋江戴了绿帽子,还给宋江耍脾气,所以宋江气的上气不接下气。最后,稀里糊涂的,把晁盖给他写的信,留在了阎婆惜那里。


宋江走后,阎婆惜发现了那封信,马上就被信中提到的那一百条黄金,迷的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总而言之,她觉的可以拿这封威胁宋江,让宋江乖乖的交出那一百条黄金。


这个女人,真是鬼迷心窍的,疯了!


这个女人,之所以会这样鬼迷心窍,自然是因为那一百两金子,迷失了她的心智。更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他认为,宋江一点都不可怕!


她天天给宋江脸色看,宋江一点反应也没有。

她给宋江戴了绿帽子,弄得满城风雨,宋江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

她给宋江戴了绿帽子,还给宋江脸色看,宋江只是干生气,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样的宋江,有什么可怕的?横着看,不可怕;竖着看,同样不可怕。既然如此,一看抓住了宋江的把柄,自然是什么离奇想法也有了。


其实呢,一个人,只要还有点理智,看到宋江的那封信后,肯定会吓得浑身发抖,当时就会躺在那里装睡了。

甚至看见宋江进门,都会忍不住说,我一直在睡觉,你的东西,我动也没有动过。为什么呀?吓傻了!

因为,传说中有一个名词,就叫做杀人灭口!


毫不夸张的说,你不要说想借此敲诈对方了,你就是知道这件事本身,也有可能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这封信是谁写的。是一个叫晁盖的人所写。晁盖是什么人?济州府首屈一指的黑道大哥。

这个黑道大哥手上,有多少条人命案?少说也有上千条;而且都不是普通人,都是官差、官兵。


一个普通老百姓,想拿这种东西,敲诈出一大笔钱来。这不是疯了,又是干什么?不要说,你未必能敲诈到了。就算你能敲诈到,你有命挣,你也得有命花啊!


而且这只是从黑道上讲。

从白道上说,郓城县的两个都头、一个押司私通贼寇,犯下滔天大罪。你到县衙告人家,能告下来?

且不说,县官与这几个人的私人关系,就非常好了。更主要的是,这件事,本身也关系着县官的前途、命运。因为郓城县的两个都头、一个押司,私通贼寇,郓城县令能没事?


你拿这种事,跑到县衙报案,县官如果上道、也敢上道。肯定一见面,就先毁了证据(看完信,直接就烧掉),然后再叫人拿板子打你,不打服你,绝不罢手。

总而言之,你这个小贱人。你给宋押司戴绿帽子,戴得满世界都知道。现在,你还空口白牙的往死诬陷宋押司!

宋押司通匪?宋押司是什么人?整个郓城县,谁不知道宋押司是个守法好公民。你说他通匪,他就通匪了?

你有证据吗?(证据当然让县官烧了)。如果你再敢说县官烧了你的证据,那更惹上祸了,因为你连县官也敢诬陷。

到了这种地步,你还敢没事,拿那封信乱说事?


但是,当时的阎婆惜,已鬼迷心窍了。恐怕和疯子,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否则,宋江肯定会给她上一课,总而言之,妹子,想好前因后果,再办事!


问题是,当时的阎婆惜,肯定已没有理智了。因为金子、金子,一百条金子,已让他连东南西北也找不到了。所以,宋江只能迁就她、哄顺她,却不能和他说理了。


就好像,你面对一个正常人,拿起菜刀和你比划,你肯定会劝他,兄弟,想好这样做的后果,想好了,千万别犯傻。

如果面对一个因为各种原因,丧失理智的人,你就只能顺着他来了,总而言之,他怎么高兴,你就先怎么办;换而言之,先哄着他放下刀再说,因为你和这种人,能讲出个什么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件事,让你说的这样轻巧,宋江为什么还要为它杀人呢?


因为白道、黑道、无间道,都怕不上道啊!

按理说,阎婆惜发现这封信,应该害怕都来不及,但是当时的阎婆惜,却是高兴的连北也找不到了。你说这不是鬼催的吗?


宋江杀了阎婆惜,以为事情结束了。却没想到,阎婆子拴了一个套,直接又把他拴住了。


宋江之所以会被阎婆子拴住,绝不是因为宋江低估了阎婆子,而是因为宋江高估了阎婆子。

宋江最初听阎婆子说的话,那是句句都上道,所以就放松了警惕。直到阎婆子高呼,有杀人犯在这里时,宋江才反应过来,这个老女人,也不是个上道的人。


按理说,阎婆饱经世故,应该是上道的。但是宋江那种迂腐、软弱、窝囊的面具,作的太巧妙了,所以这个老于世故的老婆子,也彻底走眼了。


我们大多数读者,看着宋江那种杀人如割草的恶行,都死死认定,宋江是一个迂腐、软弱、窝囊的人。阎婆丝毫不知道这种内幕,她死死认定宋江只是一个迂腐、软弱、窝囊的人,有什么奇怪的?


我们大多数读者,看着江湖好汉,一听宋江的大名,就是“纳头便拜”。

我们大多数读者,看着宋江最后一统江湖的事实。

都横着看宋江,宋江是个窝囊废;竖着看宋江,还觉得宋江是个窝囊废。阎婆子从来没有见过宋江这样威风过,他觉得宋江就是一个窝囊废,有什么奇怪的?


于是,阎婆子告来告去,却发现杀死自己女儿的凶手,一直逍遥法外。

官司竟然打成了这个样子,这是阎婆子始料不及的。


阎婆子不久后死了,书中没有具体交待怎么死的。我想,肯定是又气、又悔、又恨死了。


人命关天,自己女儿被人杀了,偏偏奈何不了人家;这叫什么事呢?

关键是,整个郓城县的人,都希望宋江没事,就你希望宋江死。你在郓城县,还怎么过日呢?

(十六) 宋江是如何征服柴进的

宋江一出场,施耐庵已开始暗示,宋江绝对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黑白两道通吃的江湖大哥。


宋江一出场,就是济州府观察何涛找他办事。而何涛一见宋江,那是“倒地便拜”。

宋江道:“贱眼不识观察,少罪。小吏姓宋名江的便是。”何涛倒地便拜,说道:“久闻大名,无缘不曾拜识。”

我们必须得知道,何涛不是普通人,他是济州府的警界一哥,相当于现在济州市警察局局长啊。而宋江只是一个县城的押司,何涛见到宋江,竟然是“倒地便拜”。

何涛为什么要这样对宋江呢?

施耐庵从来也没有说过。


而宋江走出郓城县后,江湖的大哥们见到宋江,通常都是只会一个动作,那就是“倒地便拜”、“纳头便拜”、“拜了又拜”、“拜在地上”........

江湖人见到宋江,为什么都会不约而同这样做呢?

施耐庵从来没有说过。


宋大哥一出场,就充满了神秘。因为宋江曾经干过什么,没有人知道;宋江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宋江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崇拜。


人们为什么要崇拜宋江?关于这个问题,谁也想知道。但是,谁也不知道。因为,宋江永远都是一个传说!


所以宋江一出场,就有人问施先生。“施先生,我们想知道,宋大哥到底曾经干过什么?宋大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所有的人,都那样崇拜宋大哥?”

施先生就说,这是因为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更有着一身高深莫测的武功!所以,大家都崇拜他!


听到施先生的回答,所有人的都感到非常失望。因为施先生的话,显然是在敷衍大家。


一个人靠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就能让众多杀人放火、滥杀无辜的江湖好汉,一见面就“纳头便拜”?我们随便想一下,都可以知道,这就是在扯淡。

至于说宋江有着一身高深莫测的武功,更是看也不用看,就知道是施耐庵在信口开河,因为从宋江出场到死,谁见宋江展示过武功?


杀死阎婆惜后,宋江终于开始渐渐走出了传说,因为我们终于可以尽距离的观察宋江了。


宋江在出逃的路上,第一个拜访的人就是柴进。


柴进一见宋江,自然也是那个经典动作,马上就是“拜倒在地”。当然了,宋江对柴进也比较给面子,因为宋江也马上回拜在地上。

柴大官人见了宋江拜在地下,口称道:“端的想杀柴进!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想之念!多幸!多幸!”宋江也拜在地下,答道:“宋江疏顽小吏,今日特来相投。”


一个人,让柴进拜倒在地,也许并不难。因为柴进喜欢装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是,后面的内容,就有些难了。

柴进再三劝宋江弟兄宽怀饮几杯。宋江称谢不已。酒至半酣,三人各诉胸中朝夕相爱之念。看看天色晚了,点起灯烛。宋江辞道:“酒止。”柴进那里肯放。直吃到初更左侧。......当夜饮至三更。

这一顿酒,从天亮,喝到天黑,客人说不喝了,主人还要一个劲的喝。于是从天黑,又一直喝到半夜。


一个人,能让柴进这样对自己,那可真的太难了。有多难?毫不夸张的说,你要是有这种本事,你走到哪里,也可以混得风生水起。


许多事,看似很容易,可是真要做到,那可难了。

你不妨看像一下,如果你有机会接近一个,身份比你高很多的人,你和他坐在酒桌上,能喝出什么效果?真能喝到,人家不肯放你离席?一直从天亮,喝到半夜?

毫不夸张的说,你如果有这种本事,那你走到哪里,也是标准的成功人士。


宋江为什么能把柴进侃得,说什么也不愿意让自己离席呢?我们必须得用符合现实的逻辑还原它。

否则,反正吹牛不上税,施耐庵非要空口白牙的说,宋江在酒桌上,能把柴进侃得神魂颠倒,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柴进为什么和宋江喝酒,喝得不想让宋江离席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宋江的家庭背景,远远低于柴进;宋江的经济实力,也远远低于柴进。但是宋江的江湖名声、地位,却一点也不逊色于柴进。这本身就证明,宋江的本事,比柴进大多了。


柴进见到宋江后,内心肯定充满了困惑。

因为,我柴进的钱,比宋江多多了;我柴进的势力,比宋江大多了。但是,我的江湖名声、地位,却显然比宋江高不到哪里去。

宋江是如何实现这一切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柴进见到宋江后,肯定会觉得宋江非常神奇。而宋江呢?自然又会通过一些操控人心的技巧,无限放大柴进心中的这种感觉。在这种背景下,柴进最后看着宋江,那是越看越神奇,却偏偏又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当柴进的这种感觉,越来越重时,宋江就可以给柴进讲各种正确的废话了,而且讲了一段又一段。最后把柴侃得神魂颠倒,欲罢不能了。


这种套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

比如,许多媒体就是用这种手段,吸引读者、听众、观众的。总而言之,先把某个人,吹得神乎其神。接下来呢?这个人就可以拿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废话,信口胡侃了。

这种似是而非的废话,主要就是老声长谈的废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声长谈的话,那都是废话。因为谁也听过,谁也知道,否则就不叫老声长谈了。但是,从另一层意义上,老声长谈的话,那都非常有道理,否则就不可能成为老声长谈了。


现在,就看这些老声长谈的话,是从谁的嘴里说出来了。如果让一个无名小卒去说,它自然是废话;如果让一个头上戴着各种光环的人去说,自然就是非常有道理的话了。


比如,你有幸与巴菲特见面了。巴菲特就是给你讲一些最基本的炒股常识, 你也会觉得,人家说得太有道理了。因为,巴菲特的股坛地位在那放着。

问题是,同样的话,让一个普通股民去讲,你就会觉得,那是废话了。因为,这些道理,谁也懂得。


柴进的成就,实际上非常一般。

以柴进的家庭背景,以柴进的辛苦付出,混到他那种成就,实际上都可以称得上失败了。

而宋江的成就,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因为宋江的家庭背景,与柴进比起来,实在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但是,江湖好汉一说起宋江来,完全就可以和柴进相提并论。


柴进见到宋江,之所以与宋江喝得难舍难分。就是因为,他实在想知道,宋江是如何以实现这一切的。

而宋江就是抓住他的这种心理,把他侃得云里雾里,却是一头雾水。当然了,也正因为柴进越听越糊涂,所以才越听越想听,抓住宋江死活不肯让宋江离席。


开始,柴进对宋江所说的那些大道理,肯定会充满了疑问。因为,宋江所说的话,似乎只有理论上有意义,在实际上,好像没有效果的。

我们必须得知道,宋江说的这些大道理,柴进都懂,而且也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为什么效果一直不理想呢?所以,他总希望宋江,能给他解释个清清楚楚,但是宋江越给他讲,他越糊涂。


柴进一直都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江湖大哥,但是结果呢?他弄来弄去,总是像一个败家子。而宋江给他的讲的大道理,无非还是让他继续当败家子。


总而言之,就是拿钱换名声罢了;换而言之,你见谁,给谁花钱,自然江湖地位就高了。

但是,柴进内心深处,最大的疑问也许就是,如果这套理论真有用,那你宋江家才有几个钱?你怎么能买出,和我不相上下的名声呢?


再总而言之,就是对人一味的理解、尊重、关心。

但是,柴进内心深处,最大的疑问就是,我贵为王侯,见到谁也是一脸的谦恭、尊重,见到极为讨厌的人,我也是尽量容忍,为什么却换来别人蹬鼻子上脸呢?


但是,宋江却从来不会告诉他,我在江湖上,人送绰号黑三郞,那是有原因的。换而言之,黑,绝不是说我皮肤黑。


当然了,我宋江行走江湖,最主要的还是靠仁德二字。

我这样说,你肯定会认为我是在装X,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真的一直是以德服人。

看到宋江,开口闭口以德服人,柴进难免有些感觉,宋江没有和自己掏心窝子在说话。


但是第二天早晨,柴进显然相信了;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仁德!

换而言之,仁者无敌!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无敌于天下。

而宋江,显然真正理解了仁德的要义,更把它发挥到了极致;而柴进虽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却一直不会正确应用。


宋江收服武松时,表现出来的大哥风范,直接把柴进,惊得目瞪口呆了;更把柴进庄上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因为,大哥就是大哥!大哥随便往那一站,就是大哥!大哥随便挥一挥衣袖,也是大哥的派头。你不服都不行!


你觉得大哥什么本事也没有,那只能证明你的欣赏水平太差。

这就好像你看大师的作品,常常会觉的平淡无奇,甚至是乱七八糟,那只是因为你的欣赏水平太低。


如果你觉得,以德服人那是扯淡。只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高人。

真正的高人,就是可以拿着儿歌三百首,感化一切妖魔鬼怪!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武松遇宋江 脱胎又换骨

(十七) 武松遇宋江 脱胎又换骨

我们看看,宋江在柴进庄上,初遇武松时的情景。

那大汉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那里肯起。说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也。”

我还是前面的话,宋江能让武松这样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因为,宋江的江湖地位、名声太大了。


但是,我们再看,武松与宋江分别时的情景。

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宋江大喜。武松纳头拜了四拜。

三个出酒店前来作别。武松堕泪拜辞了自去。

武松寻思道:“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我们可以看到,武松与宋江分别时,那是主动要拜宋江为大哥。

更主要的是,分别的时候,还是“堕泪”离去的。而且路上想起宋江,也是佩服得不要不要。


我们知道,一个人与自己的偶像近距离接触后。通常会有两种感觉。第一、名不虚传;第二、距离产生美。

换而言之,远远看到你,觉得你非常了不起,但是近距离与你接触时,就很难说了。

说得具体点,如果你能拿出足够的干货,自然会让你的粉丝更敬佩你。如果你不能拿出足够的干货,只会让你的粉丝感到失望。


施耐庵并没有具体描述,宋江如何收服武松的;就如,施耐庵并没有具体描述,宋江是如何收服花荣的。

只是通过武松、花荣对宋江的态度,让人们感觉,宋江已彻底把他们收服了。


对武松而言,宋江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人生导师!

武松在遇到宋江的那一瞬间,整个人格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简单的说,那就是一个登不上台面的二货,变成了一个有为青年;一个人人讨厌的二货,变成了大家尊敬的英雄。


我最初看《水浒传》原著时,看到关于武松这一段时,总觉得前言不搭后语。因为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出场前后,简直判若两人。而这种转变,也好像毫无来由。


武松在出场前,怎么看也是一个登不上台面的二货。

我们看看武大的回忆。“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

我们看看武松在柴进庄上的表现。“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

这样的武松,不是登不上台面的二货,又是什么人?


但是,武松正式出场后,尤其是在阳谷县的表现,与出场前的表现,那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武松在阳谷县所作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符合读者的期待。换而言之,武松在阳谷县的所作所为,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问题是,一个人这样的人物,在柴进家,怎么会混的那样不如意呢?一个人这样的人,从前怎么会天天给自己亲大哥惹麻烦,以至“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呢?

以前,我总以为,这是施耐庵塑造人物,前后脱节的表现。但是,后来再看,就发现,这是施耐庵想通过武松的这种巨大转变,衬托出宋江的过人交际才能。


从某种意义上,宋江充当了武松的人生导师。武松在遇到宋江那一刻起,人生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如果说,武松最初崇敬宋江,只是因为宋江是一个传说。见面后,却显然被宋江的大哥风范,彻底折服了。


有人喜欢说,宋江给武松花了二十两银子,还有天天陪武松,关心武松、尊重武松。所以,把武松感动了。


这说的也太简单了,简单的就如同童话故事。

武二哥是什么人?人家打虎得了一千贯的奖金(按通常的算法,那是相当于一千两白银,就是按最低的算法,那也是几百两白银),眼都不眨的送给了众猎户。这种大手笔,就是柴大官人,好像也没有玩过。区区十两、二十两银子,想打动武松这种人,人们也想的太容易了。


至于尊重、理解武松,那不是教武松走邪路吗?因为,初出场的武松,就是一个登不上台面的二货,你还尊重、理解他,你这不是教唆着武二哥在邪路上越走越远吗?


在遇到宋江前,武松就是一个登不上台面的二货。


因为在别人家白吃白喝白住一年时间,不但不领情,还动不动就耍酒疯,更动不动就要出手打人。这种人,不是登不上台面的二货,又是什么人?

那也真是因为,柴进怕砸了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否则,柴进早就把武松赶走了。因为,我操你大爷的,我家欠了你多少钱?你天天在我家蹭饭、躲难,还这样大的谱啊!


因为堂堂男子汉,早就成年了,不但不给亲人分担家庭重担,却是天天给亲人惹事生非,害得亲人天天跟你往县衙里跑。这种人,不是登不上台面的二货,又是什么人?

那也真是因为,武大管不了这个弟弟,否则早就把这个弟弟,训的狗血喷头了。因为,你这么大了,天天拉屎,就让我给你擦屁股,你丢人不丢人?你有本事惹事,自己把它摆平啊,为什么天天让我跟你到县衙呢?你有本事,就把咱们家给罩住,你混了半天,就是一个劲的给家里惹事生非,你混了个什么劲?


面对这样一个武松,你尊重、你理解他,那跟普通大哥,教着小混混越学越没样,有什么分别?堂堂江湖超级大哥,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呢?


当然了,大哥该害人的时候,那也是从来不手软。只是这次,宋江真的没有害小弟。


在宋江的教导下,武松马上懂得了积极向上,并且学得有模有样。

我们再看看武松,见到宋江后,是一个什么人?“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


看到没有,武松遇到宋江后,那种登不上台面的形象,再也看不到了。更惊人的事还在后面。武松打完老虎后。

知县见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举他,便道:“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 如何?”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宋江调教后的武松,不但能登上台面了。让人一看竟然是“忠厚仁德”。


我敢说,如果武松待人接物,还是出场前那副德性,人们想破脑袋,也不会把“忠厚仁德”这个词,加在他的头上。

当然了,如果武松在柴进庄上,能表现出阳谷县那种风度,也不会在柴进庄上,混的那样不如意了。如果武松在清河县,也能表现出阳谷县那种风度,也不会混的天天让武大,陪着他进县衙了。


武松的人生,其实是在遇到宋江那一刻时,发生巨变的。因为,在宋江的细心调教下,武松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君子气。


我们看看武松刚刚离开宋江后的表现。


众上户把盏说道:“被这个畜生正不知害了多少人性命!连累猎户吃了几顿限棒。今日幸得壮士来到,除了这个大害。一乡中人民有福,第二客侣通行,实出壮士之赐。”武松谢道:“非小子之能,托赖众长上福荫。”

你瞧,武松这话,说得多有水平?


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辏的赏赐钱一千贯,赏赐与武松。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

你瞧,武松这话,说的多有水平?


这种话,你别看简单;关键是,你别看这种话的价值与意义,谁也明白。但是真遇到事,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有三两,通常就敢吹个半斤;没准儿,有三两,就敢吹斤半。因为,这个社会,不上道的人太多。你低调,别人就以为你没有斤两。


所以,低调的好处,谁也懂得。可是真在社会上走一段时间,人就会常常忘记应该低调。就好像,许多大道理,谁也懂的,可是真的在社会上走一段时间,人就都会忘记一样。


因为,武松在打虎后,一再绘声绘色的描绘自己打虎时的情景。所以有人认为,武松从正式登场后(当然在宋江调教后),就喜欢吹牛X。这可真是冤枉了武松,更贬低了宋江的调教之功。


原著中,武松把打虎的过程,说了几遍。一遍比一遍更精彩。我们看一下原文。


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两个猎户听了,又惊又喜!


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众上户道:“真乃英雄好汉!”


武松就厅前将打虎的本事,说了一遍。厅上厅下众多人等,都惊的呆了。


武松为什么能把打虎的过程说得这样精彩呢?原因非常简单,那是因为武松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一点也不吹牛。

总而言之,我最初逞能、怕没面子,就硬着头皮过景阳冈;什么我最初紧张的不知所措,所以连棍子都不知道往哪打,于是老虎没打着,棍子却打断了;什么我又急又怕,只是一味躲来躲去,不知如何下手;什么我后来不顾一切,死死摁住老虎,就知道乱打一气;什么打完老虎,我已浑身酥软;什么我害怕再出现一只老虎,所以挣扎着赶紧下山,又遇到两只假虎……。


这样的打虎过程,自然非常精彩。如果越说越细,自然让人越听越想听。


后来,武二哥开始吹牛X了。他再说起打虎的过程,就一点也不精彩了。

总而言之,区区一只大老虎,在我武二哥眼中,那算个屁啊?我上去,三拳两脚就把它打死了!

这种说法,自然比真实的过程,更显武二哥的神功。问题是,这种打虎过程,还有什么听头?

表面上,武二哥把打虎过程说得天花乱坠,那是因为武二哥会编故事。其实呢?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太精彩了。


前面这些内容,如果一个人会装模作样,也有可能装出来。后面那种内容,那可是真本事了,绝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

一千贯钱,随手就给人了!

不要说,像武松那种普通人了。就是柴大官人,那种有钱人。什么时候玩过这种大手笔呢?

这种事,绝不是装X,就能装出来的。话说回来了,一个人装X,能装到这种境界,那本身就是高人了。如果你不服气,明天找机会,给我们装个这种X!

不要说看现实社会了,就是看《水浒》中,所谓仗义疏财的人很多,有谁曾玩过这种大手笔呢?


一甩手,就把一千贯钱,扔给毫无利益相关的人。这在《水浒》全书中,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更主要的是,武松根本就不是有钱人;这就更让人瞠目结舌了。


这一番表现,直接把阳谷县上上下下都惊呆了。

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忠厚仁德”啊!因为,这就是传说中“仗义疏财”啊!再加上空手打大老虎的本事,这就是传说中完美的英雄啊!


现在的武松,因为刚刚受到宋大哥的悉心教导。所以,正步走的,那是要多正,就有多正,正的都可以成为教科书中的模范人物。


于是,知县直接就让武松当了县里的都头。知县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这种人事任命,肯定会得到整个阳谷县的一致认同;就是让阳谷县进行一次最公开的民意选举,也肯定会全票通过的。因为,武松表现的太完美了。


也许有人会说了,你怎么知道武松的这种转变,是宋江的功劳?


书中说的明明白白,“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这不是宋江的功劳,又是谁的功劳?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宋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十八) 宋江是如何让武松脱胎换骨的

宋江调教武松的过程,虽然神奇,却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对此,我可以试着给大家还原一下,宋江是如何调教武松的。


当武松跟宋江说起,自己在柴进家受的委屈时,宋江会对武松说什么呢?我想第一句肯定就是:“兄弟,让大哥说句公道话吧。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这才是大哥的风范。明明是小弟做错了事,就知道顺着小弟说话,小弟怎么能服你?就算小弟服你,外人怎么服你?


然后呢,宋江自然会给武松讲一些人生的大道理。


兄弟!做人得讲道理,一个人如果不讲道理,那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了。

你看,你有着一身惊人艺业,又有着很大的名气,为什么会处处不如意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做事的时候,一点道理也不讲。


兄弟!不要怪大哥说话这样直白,因为我是真心为你好,所以才不怕得罪你,有啥说啥。如果大哥不负责,自然也会像别人,天天捡你喜欢的话说。可是,大哥这样做,那是害你啊!你尊敬大哥,大哥这样害你,那就是大哥不讲道理了。


你在柴大官人家里,白吃白喝白住了一年。还对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还没事耍酒疯,打人家庄上的人。你觉得,这样做,应该吗?

你觉的大哥好,大哥不瞒你说,你到了大哥家,如果也是这个样子,大哥可能早就把你赶出去了!


千万不要总说,别人如何不尊重你。你先问问你自己,你尊重过别人没有?你不尊重别人,却让别人尊重你,那怎么能行呢?做人要讲道理,千万不可恃强欺负人。你欺负别人,别人怎么可能尊重你呢?


为人处世,你必须得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德服人,记住,以德服人!说得简单点,就是必须得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


如果你这样做了,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如果你这样做了,他们还不尊重你,大哥替你去理论。问题是,你自己不讲道理在前,有什么资格说别人不尊重你呢?


说到本事,大哥比你差多了。但是,人们为什么都尊敬大哥呢?主要是因为,大哥走到哪里,都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

你为什么尊敬大哥呢?也是因为大哥是讲道理的人,如果大哥走到哪里,也是蛮不讲理,就知道欺负别人,你会尊敬大哥吗?肯定也不会了。


好了,大哥说的话,也许有点言重。但是,为了你好,大哥只能这样说了。希望你能理解大哥的一片苦心。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些话,恨大哥。大哥可完全是一片好心啊!


第二天起床,宋江肯定会再一次问武松,兄弟,记得大哥昨天和你说的话吗?


武松自然会说:“记得,大哥说的话,我怎么会忘记呢?以德服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


既然记得,那我们看看他的功效吧!


出门见到一个庄客,宋江自然会鼓励武松说,“兄弟,你去按我教你道理,和他说几句话。”


武松过去,自然躬身说道:“兄弟,前一段时间,是我武二不好,我这里给您赔罪了。如果你还生武二的气,就打上武二两下。”

我们现在看看效果?那个庄客肯定会一脸奇怪,但是也会一脸的喜悦,自然会说,哪里,哪里,武二哥说的言重了。那种小事,谁会真的计较呢?再说了,从前,我们也有招呼不周的地方,请你多包涵。

然后呢?,这个庄客自然会对武松报以十二分的尊重、客气。效果明显吧。


再找几个人试试,效果一样明显。

再找柴大官人试试,效果依然明显。


看到这种结果,宋江肯定会用鼓励的眼神看一下武松。总而言之,怎么样?大哥说的没错吧!而武松肯定也会用感激、敬佩的眼神看一下宋江。总而言之,大哥你真神了。


看到武松的这种转变,武松本人,自然是发自心底的佩服宋江。柴进、柴进庄上的人,肯定也都会发自心底的佩服宋江。

因为,一转眼的功夫,就能把一个分不清是非的二货,教育成这个样子,这也太神了吧!就是把孔圣人放到这里,孔圣人也未必有这种本事。


武松人生有了这种转变,自然会觉得,宋大哥真乃神人也!因为,有句老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也许就是形容宋大哥吧!

甚至武松难免会想,如果我早点遇到宋大哥,人生的道路,哪会这样一步一个坎呢?面对这样的宋大哥,武松自然会发自心底的尊敬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把故事编的有鼻子有眼的。你是不是觉的,你也有宋江的本事啊?


我哪敢有这种自信呢?

这种道理,幼儿园的阿姨都懂,他们给小朋友上大课时,都是这样说的。我上小学时,学的思想品德课,也全是这种东西。我讲出这种大道理,能叫什么有水平?当然了,宋江能讲出这种话,自然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这就好像,星爷作品中的唐僧,拿着儿歌三百首,以为用它可以降服一切妖魔鬼怪。

问题是,这就是扯淡吗?


现在的问题是,宋江这种简单的话,为什么能起到这种惊人的效果呢?

答案非常简单,宋江不是普通人。


清风山上的燕顺、郑天寿、王矮虎,一听宋江大名,直接全拜倒在了地上。

燕顺听罢,吃了一惊,便夺过小喽罗手内尖刀,把麻索都割断了,便把自身上披的棘红紵丝衲袄脱下来,裹在宋江身上,抱在中间虎皮交椅上,唤起王矮虎、郑天寿快下来,三人纳头便拜。

清风寨的花荣,看到宋江,更是拜了又拜。

只见寨里走出那个少年的军官来,.....纳头便拜四拜,起身道:.......说罢又拜。

武松见到宋江,同样也是马上就拜倒在地上。

宋江道:“小可便是宋江。”那汉定睛看了看,纳头便拜,.......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


毫不夸张的说,只有宋江这样的江湖大哥,才有资格给武松上这种大课。

换一个人,给武松上这种大课,武松肯定马上就是满脸的厌恶。因为这种大课,武松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听武大讲了几百遍。但是,它有个屁的用啊?


这就好像,巴菲特和你讲一些人尽皆知的股票常识,你肯定也会赞了又赞。因为巴菲特在股界的身份太牛了。

问题是,换一个普通股民,跟你讲这些,你肯定会满脸厌恶。因为就这种内容,傻子都知道;还用他讲?


真心说,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都知道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价值;更知道谦虚、低调的价值。因为幼儿园的阿姨,给他们上的大课,都是这种大道理。

当然了,天天看着心灵鸡汤的学生,难免也会感觉,只要自己学会了这些大道理,就能叱咤风云。

问题是,真正的社会哪有这样简单?因为,社会本身就充满着竞争的意味,更充满着弱肉强食的意味。

于是,在社会上混上几天,人们难免会发现,吹牛、装X,好像比谦虚低调更有价值;当然了,精于人情世故,好像比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更有价值。于是,人就开始渐渐迷失了自己。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毒鸡汤又扑面而来,让你感觉,这才是社会的真相。于是,你就不再是从前那个纯朴、浪漫的少年了;于是你渐渐开始在迷茫中沉沦了。

总而言之,你渴望作一个好人,但是又感觉在这个社会上,好人只会处处碰壁;你想做一个坏人,却发现,作个坏人,依然是处处碰壁。于是你迷茫了。

武松从前的二货形象,大约就是这样形成的。


宋江能把武松教育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只要宋江不拔出背后的魔刀,你怎么看宋江,也感觉他就是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

总而言之,宋江并没有了不起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过人的才能,就是一副不可思议的低调、谦虚;时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于是走到哪里,都接受着人们的尊敬、甚至是崇拜。

从这层意义上,宋江在教育武松的时候,不但在言传,更是在身教。让武松终于有了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武松的亲大哥,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武松的亲大哥太失败了,失败的让武松感觉,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一味低调、谦虚,一味的尊重、理解、关心别人,只会让人看不起,甚至是让人欺负。

现在,这个传说中的江湖大哥出场了,他给武松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更主要的是,武松也不是普通人。

当时的武松,是什么人?

是一个人见人厌的二货;也是一个人见人怕的二货,关键是还有着惊人的艺业;无与伦比的勇气魄力。

一个人,在社会上,想混得人见人厌,也许不难;但是想混得人见人怕,真心说,难度有点太大了。至于,能称得上有着惊人的艺业,无与伦比的勇气魄力,那就更难了。

换而言之,武松已积累了足够低调的资本。只是此前的武松,在底层社会的跌爬滚打中,完全忘记了谦虚、低调的价值。


而宋江呢,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对武松加以点拨,就让武松迅速的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蜕变;于是从前那个端不上台面的二货不见了,一个人见人敬的大英雄就此问世了。


事实上,那些著名的江湖大哥,都有类似的蜕变过程。

最经典的就是太史公笔下的郭解,再经典的就是叱咤上海滩的杜老大。

在最初的跌爬滚打中,他们身上的那种流氓无赖习气非常明显;而且怎么看,也实在端不上台面。但是当他们的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时,突然就好像换了一个人;虽然他们还是令人恐怖的黑社会大哥,但是从表面上看,你已无法把他们和黑社会大哥联系在一起了。


接下来,我们会详细分析,宋江为什么能让武松脱胎换骨。

(十九)宋江的儿歌三百首 为什么能让武松脱胎换骨

大道理人人会讲,但是真能玩出实际效果,那就难之又难了。宋江的这番大道理,为什么会对武松影响巨大呢?原因无非有三个。


第一、宋江的身份,在那摆着。换一个人,绝不可能有资格,给武二哥上这种大课。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当爹的人,给自己儿子上这种大课,也会让儿子反感的。因为这种大课,我早就听得耳朵起茧了。你天天就这两句话,烦不烦?


我们可以想象,换个人给武二哥讲这种大道理,武二哥只会认为他在放屁。因为,武二哥穿开裆裤时,就有人(当然是武松的亲大哥),天天给他讲这种大道理了。问题是,真的走上社会,这种大道理,有个屁的用啊?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武二哥的亲大哥,就把这套理论,完全溶入了生命中,有什么效果呢?效果自然很明显,因为谁见了武松的亲大哥,都忍不住想欺负他。


甚至而言,武松的亲大哥,都觉得武二哥的处世之道,虽然总惹麻烦,但是至少没有人敢欺负啊!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

所以,换个人给武松讲这种人生大道理,武松绝对听不进去的。因为他的亲大哥,把这种处世之道,已溶入了血液中了,而他亲大哥自己,都不敢说自己这种处世之道,比武二哥的处世之道好。


但是,传说中的大哥,给他讲这种人生大道理时,就是另一种效果了。关键是,传说中的大哥,并不是简单的给他讲这种大道理,更用自己一言一行,时刻在潜移默化武松。因为,从表面上看,传说中的大哥,就是完全按这种大道理混社会的。


第二、武松在应用这种全新的出牌策略时,宋江一直在后面压阵。所以武松练习这种为人处世之道时,得到的强化,自然都是正面的。换而言之,不论他怎样尝试这种处世之道,都会马上得到外界认可的。因为有传说中的大哥在旁边压阵,别人见武松突然变得懂礼貌,自然都会马上表示积极的回应。


如果没有宋江在后面压阵,武松最初的学习,绝不可能总是得到强化刺激(难免会受到冷嘲热讽,遇到不上道的人,没准儿还会顺着杆子骚扰武松)。而以武松多年养成的那种坏劲、二货劲,一旦得到弱化的回应(比如尊重别人,却没有结果,或是取得相反的效果),马上就又凶相毕露了,于是学习到此结束了。因为武松还会继续按从前的风格做事。


武二哥从前的行事风格,那就是你狠,我比你还狠;你恶,我比你还恶。遇事,今天舒服了,管它明天会发生什么?

比如,西门庆敢害自己大家,武松当时就敢砍下他的头来;张督监敢害武松,武松马上就是一顿乱剁乱砍,杀人就跟切菜一样。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才懒得多想呢。因为,最多不过是一命抵一命,最多不就是舍得一身剐吗?


出场前的武松,虽然没有干过什么太恶的事。但是,与此相比,也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总而言之,你敢言语上冒犯我,我就对你挥拳头;你敢和我挥拳头,我就敢打翻你。

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武松才懒得多管呢。因为最多不过是进大牢吃几天免费的午饭;或是让自己亲哥哥跟着自己受一点罪罢了;因为最多不过是让人打得头破血流,或是亡命天涯罢了。

关键是,我敢这样玩,走在清河县的街上,它就是没人敢随便招惹我啊!

的确,一个人都二到这种境界了,是个明白人,谁敢没事招惹他呢?


而遇到宋江后,宋江显然会明着告诉他,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幼稚的。因为你这样混来混去,永远只是一个底层的滥人,不论你混得多成功,你也只是一个底层的滥人。

作为一个底层滥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没人敢随便招惹你。遇到各种相争,人们都会给你留一份,因为你滥到一定境界,正常人不会和你相争的。

问题是,你堂堂武二哥,一生的追求,难道就是成为一个这种人?


武松的性格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弥漫着弱肉强食的一面,所以武松暴戾的一面,得到了强化,于是坏劲、二货劲,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别人家白吃白喝白住,长达一年,还动不动就耍酒疯,动手打人,这叫什么事呢?有着惊人的艺业,却不能让自己亲大哥拥有真正的安全感,相反只是给自己亲大哥惹麻烦。这叫什么事呢?


事实上,正是因为武松的亲哥哥,在社会上以这种大道理处世(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最后只能处处看人脸色过日子,还让人觉的好欺负,才让武松有意无意的认为,这种处世之道,绝对是不可取的。


但是,遇到传说中的大哥后,一切就不同了。

传说中的大哥,不但言传,更身教他。因为表面上看,大哥就是这样为人处世的,而且非常成功。所以,武松自然会学得,越来越起劲。于是自从宋江出现,武松完全就变了一个人。换而言之,你从他身上,再也不看不到底层滥人的那种痕迹了。


第三、武松的坏劲、二货劲,已非常足够了。更主要的是,武松自身的实力更够。所以武松用那种大道理处世,本身就是得心应手的。


其实,这一点,比前面两点更重要。


我前面说过。一个人想学习谦恭的处世之道,必须得让人相信,你这样谦恭,只是因为你有着过人的风度、涵养;否则,你一味谦恭,人只会觉的你软弱无能。


刘备可以尽情的表现谦恭,那是因为人家领着两个盖世无双的小弟。所以,人家再谦恭,也没有人敢轻视人家。因为,背后能领着两个那样的小弟,只能用深不可测来形容。


大领导可以尽情表现谦恭,那是因为人家身份在那摆着。所以,人家再谦恭,也没有人敢轻视人家的。


江湖大哥可以尽情展示谦恭,通常是因为人家的狠劲、恶劲,根本没有人敢怀疑;所以,人家再谦恭,也没有人敢轻视人家的。


武大那种人,按这种大道理处世,自然也不会错。问题是,它绝不会为武大赢来别人的尊敬,因为人们都认为,那是武大软弱无能的结果。甚至而言,武松最初的性格形成,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大哥(或是与此类似的人),信奉这种处世之道,却被别人轻视、欺负,所以就培养出相反的性格。


宋江随便一点拨,武松就可以脱胎换骨。那是因为,武松早已把低调的资本,积累足够了。


面对武松这样的人。宋江自然会发现,只要简单的加工一下,就是一个可造之材。因为武松聪明、机警,而且够恶够狠,又有着惊人的艺业,还渴望成为英雄,而且底子也打的不错(因为有他的亲大哥,天天言传身教。换而言之,武松从小听到的,最多的教导,都是这种大道理)。


宋江调教武松,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那是因为宋江有着过人的实力、功力。普通人就算明白这种道理,就算有资格给武松上大课,也绝不可能让武松脱胎换骨。


当然了,宋大哥教育人,绝不可能总这样积极向善的。因为,大哥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人。


大哥教人学坏时,就更简单了。总而言之,就跟不上道的爹惯儿子一样。说得具体点,就是你惹什么祸,我也负责给你摆平;你多坏、多恶,我也总是不变的疼爱、关心你。


大哥如果报着这种念头培养小弟,大哥万辈也不会跟小弟,讲一丁点大道理。大哥报这种念头培养小弟,只会让小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你忠于大哥,就可以永远八面威风。缺钱,大哥给你;缺人脉,大哥最不缺这种东西;怕出事,大哥啥事也能摆平。


总而言之,你只要忠于大哥,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大哥的面子,谁的面子,你也不用给;除了大哥,你想惹谁,就惹谁,有了事,大哥负责给你摆平。


大哥报着这种理念培养一个人,底子本来就没打好的小弟,自然很快就走火入魔了。最后,这个小弟自然会觉得,大哥比他亲爹也亲,因为他亲爹,也不可能让他这样随心所欲的生活啊。

事实上,如果大哥有亲生儿子,也会对这个小弟嫉妒不已的;因为这个小弟,把本来属于他的父爱,全部抢走了!


其实呢,大哥这样对一个小弟时,证明大哥已不把这个小弟当人看了。从某种意义上,大哥已把这个小弟物化了;换而言之,这个小弟只是大哥手中的工具。当然了,许多不上道的爹爱儿子,也是这个爱法;问题是,这和害儿子,没有任何区别。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一个富豪家庭,后妈对自己孩子,要求的非常严格,对前妻的孩子,那是要多溺爱,就有多溺爱。她的孩子,一直抱怨母亲偏心。后来,前妻的孩子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二货,她的孩子却越来越有前途了。你说,富豪的偌大家业,以后会留给哪个儿子继承呢?

以前,人们都觉得这个后妈非常伟大,后来终于发现,这个后妈那才叫真正的恶毒。


大哥报着这种理念培养一个人,本来就缺心眼的小弟,后来就成了一堆行尸走肉。从某种意义上,这个小弟没有大哥罩着,已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活了。换而言之,这个小弟的灵魂已被大哥摄走了。

因为,有大哥罩着,那是走到哪里,都是八面威风,走到哪里,也可以任着性子生活。如果没有大哥罩着,就凭他种不可救药的二货样,谁也知道,他肯定是一点前途也没有了。


李逵就是宋大哥,这种教育理念下的牺牲品。

我们看到李逵心甘心情愿的陪宋江自杀,总觉得很奇怪。问题是,李逵已被宋江教育成了,那种不可救药的二货。没有宋江,他以后还能怎么活呢?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 


李逵在遇到宋江不久后,就已成了宋江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宋江是把自己的霸气、邪气附到李逵身上。

对宋江而言,他绝不缺霸气、邪气,他只是苦于这种霸气、邪气太浓,会让大家都不敢接近他。所以,宋江开始总用不可思议的迂腐气、窝囊气削弱身上的霸气、邪气;后来有了李逵,宋江身上的霸气、邪气,就大部分附在了李逵身上,于是李逵就一下脱胎换骨了。


在遇到宋江前,李逵好像没有干过什么太恶、太狠、太大的事。在遇到宋江前,李逵最恶、最狠的事,最大祸,也就是打死了个人,而且还跑路了。

但是,被宋江一调教,那可坏事了,因为整个就是邪神附体了。总而言之,什么祸也敢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也敢干(手持两把斧子,砍人就跟切菜一样;什么老百、官兵,什么好人、坏人;都照砍不误);为什么呢?因为有大哥在后面罩着。关键是,大哥总能罩得住他。


当然了,这是后话,我们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


大哥的本事就在于,大哥最会因材施教了。总而言之,大哥常常只是不经意中一点拨,就会让人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

(二十) 世上没有完美的出牌策略

武松遇到宋江后的转变,是好是坏?从积极的意义理解,自然是好事。因为一个端不上台面的二货,突然变成了有为青年,这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啊!


但是,社会坏就坏在,总有犯贱的人,总有不上道的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最初的武松,才会成长为一个端不上台面的二货。

因为在许多时候,你会发现,你想避免别人欺负你,你就得学得坏点,学得二点。你学坏了,别人就会怕你;你学的二了,别人就不敢随便招惹你了。


武松在宋江的教导下,遇事理性,愿意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啊!

问题是,这样一来,也坏事了。


不久前,武松在柴进家白吃白喝白住一年,而且还是寄人篱下逃难,一个招待不周,都要出手打人。

武松在清河县时,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资本,但是打架也是他的家常便饭,以至于,武大三天两头陪他到县衙听侯;更有甚者,还差点打出人命,于是亡命天涯了。


如果武松还是这种不可救药的二货样,作为一个打虎英雄,还混成了县里的都头,那还了得?

如果武是这个样子,那武松在阳谷县呆上三五天,肯定比当年的鲁达还要威风。


西门庆面对这样的武松,真心说,和所谓的郑大官人面对鲁达,也就是难兄难弟。

换而言之,武松明着欺负他,他也只能让武松打完左脸,再把右脸伸过去。因为面对这种不可救药的恶人、二货,西门庆算个屁啊。

这就好像,郑大官人号称镇关西,但是面对鲁达,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真的翻了脸,什么狗屁郑大官人,他也就是一个郑屠罢了。


至于王婆,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是这样,西门庆想勾搭潘金莲时,王婆还敢主动去拉皮条吗?肯定不敢了。

如果是这样,西门庆向王婆打听潘金莲时,王婆肯定会告诉他,这个女人你招惹不起,因为人家的小叔子是武二爷!你如果不怕死,就去勾引她好了,但是千万不要拉我下水。


如果是这样,还会发生后来的事吗?

估计就不会发生了。

从这层意义上,许多时候,一个人变坏、变二,就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社会上有一些人,就我的理解,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是因为在社会上走着、走着,就渐渐发现,如果你不坏、不二,就会有人总惦记着欺负你。于是,他们就变的越来越坏,越来越二了。

变坏了、变二了,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被人欺负呢?从某种意义上,是的!但从另一层意义上,不是的!因为,社会没有这样简单。

一个人变坏了,变二了,通常会带来其它恶果。事实上,许多时候,学坏本身、变二本身,就会把自己彻底毁了。


社会复杂就复杂在这里了。因为你不知道哪种出牌策略有效。至少,没有一种始终有效的策略。


武松从前的出牌策略,好吗?

一点也不好。因为武松有着惊人的艺业,却不能给武大分担责任,就知道天天给武大惹麻烦;而且走到哪里,都是让人讨厌不已。


武松后来的出牌策略,好吗?

自然很好,因为他让武松赢得社会的尊重与尊敬;而且在社会上,混得有头有脸了。问题是,王婆那种人,却开始探着杆子,帮人欺负武松了。


王婆探着杆子给西门庆拉皮条,那是因为武松变得点像林冲了。所以,王婆觉得,她能看清武松的所有出牌套路。


王婆相对于西门庆,就如同富安相对于高衙内。

高衙内面对林冲都有些害怕,富安却敢鼓动高衙内欺负林冲;而这样做,无非是想从高衙内那里落点好处罢了。

富安道:“衙内是思想那“双木”的。这猜如何?” 衙内道:“你猜得是。只没个道理得他。”富安道:“有何难哉!衙内怕林是 个好汉,不敢欺他。这个无伤;他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 尉,轻则便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小闲寻思有一计,使衙内能彀得他。”

富安敢替高衙内出主意,那是因为,林冲虽然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但是高衙内的爹是高太尉。如果按牌理出牌,林冲一点赢的机会也没有。


西门庆向王婆打听潘金莲的时候,王婆从来都没有告诉西门庆,潘金莲是武松的新嫂子,只是告诉西门庆,潘金莲就是一颗好白菜,奈何让猪给拱了。

于是,西门庆一时色胆包天,再也按捺不住了。

西门庆也笑道:“乾娘,你且来,我问你:间壁这个雌儿是谁的老小?”.....王婆道:“大官人怎麽不认得,他老公便是每日在县前卖熟食的。……”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王婆摇手道:“不是;若是他的,正是一对儿。大官人再猜。”西门庆道:“可是银担子李二哥的老婆?”王婆摇头道:“不是!若是他的时,也倒是一双。”西门庆道:“倒敢是花胳膊陆小乙的妻子?”王婆大笑道:“不是!若是他的时,也又是好一对儿!大官人再猜一猜。”西门庆道:“乾娘,我其实猜不着。”王婆哈哈笑道:“好教大官人得知了笑一声。他的盖老便是街上卖炊饼的武大郎。”西门庆跌脚笑道:“莫不是人叫他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王婆道:“正是他。”.....。

虽然说,此时的武松,并不是凶神恶煞一样的存在。但是怎么说,武松也是县都头啊。

从这层意义上,西门庆向王婆打听潘金莲的时候,王婆只要告诉他潘金莲还有这层社会关系,西门庆也会打消心中的邪念。

问题是,王婆想赚一点拉皮条的钱,哪会告诉西门庆这种事呢?


王婆之所以敢探着杆子替西门庆拉皮条,那是因为,武松虽然是都头,但是西门庆和县官是好朋友,而且还是本地的大财主,如果按牌理出牌,武松肯定不是西门庆的对手。


总而言之,你能空手打死大老虎,现在给你个大活人,你有本事,也把他打死!

不是老娘小看你,你没有这种胆量的!

就是让你卸他一条大腿、砍他一只手,你也不敢的!因为这个社会是讲法律的。

甚至让你暴打他一顿,你也不敢,因为这样一弄,政府明天就会判你个故意伤人,让你吃牢饭。说一千道一万,这个社会也是讲法律的。

关键是,真的玩法律,你武松再牛X,也玩不过西门大官人啊。


这种逻辑,套在林冲头上,也许能说通。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社会比拼的主要是钱财,比拼的主要是权势。你武功再高,又有什么用?

关键是,一看你这样彬彬有礼、谦虚低调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你肯定不会随便犯二。换而言之,我把你欺负的连哭带喊,然后把菜刀放在你面前,你也不敢砍我的。因为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也能掂量清,哪头大哪头小。

所以,林冲只在被人逼的没有丝毫退路时,才会突然发狠。因为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林冲终于不再忍了。


而武松呢,似乎不需要进入这种困境!因为武松的骨子里,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二货;换而言之,武松一冲动,那是啥事也能干出来;再换而言之,现在舒服了,他才管你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你敢欺负我,还把菜刀放在我面前,我自然敢砍你了;而且上手就是朝你的头上砍去!把你砍翻后,还要灭你全家!

别人这样说的时候,通常只是在大放厥词,但是对于武松而言,随时可能变成现实的。


等王婆看清武松的真实面孔后,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于是,武松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捅死两个人,还提着这两个人的脑袋,迈着正步走进了县衙。


恨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

武松的这种玩法,那就是又恨、又楞、又不要命。


武松并没有割王婆的脑袋,并不是因为他不敢杀王婆,而是因为他不希望王婆死得这样痛快。

因为等待王婆的,那就是千刀万剐。

大牢里取出王婆,当厅听命。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字:“剐!”


武松的故事,我们暂且讲到这里。后面,会有专门章节继续分析。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宋江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