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似乎发现了一种银质“泰和重宝”折十大钱的新版本

 天府源泉 2022-08-15 发布于四川

  “泰和”钱币是《金史》中有记载的三种年号钱之一,“(泰和四年)八月,定从便易钱法,……。后铸大钱一直十,篆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参行。” 这也是历史上唯一有记载的铸造大钱的金代年号。

      “泰和重宝”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直读,由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书,字体精纯典雅,美不胜收。光背无文,但有合背钱。

       “泰和重宝”的特点是直径在4.5~5.2厘米,且重量不一。一般认为“泰和重宝”的重量在17-22克之间。 而通过一次出土发现的泰和重宝, 超过22克的竟有10枚之多,在17-22克之间的有10枚,在17克以下有5枚。最大一枚“泰和重宝”重量竟然达到了35克(笔者注:但未见有对其几何尺寸与材质研究的文章,说明它为什么超重)而最小的两枚直径只有13克左右。

查见华光谱《彩照中国古钱目录》述:

      “泰和元宝/重寳,泰和四年(1204年)始铸。至金末元初时仍有铸造。材质青铜。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种,钱文仿瘦金体,书法精湛,素为藏家钟爱。形制欠精者多为元初时期铸品。重宝为篆书折十钱。另有折三试样存世。

孙仲汇说钱中的“泰和重宝”:

       泰和为金章宗年号,据金史…食货志>载:茶和四年八月铸大钱,一直十,篆文白察和重宝,与钞并行。目前存世的泰和重宝数量尚多,其篆书钱文秀美匀称,使入有不能增损之感,而铸工之精,继迹缴宗。其笔划有肥瘦之分,禾旁有阔狭之异,钱型也微分大小,有一种细字大型的泰和重宝,郭深肉细,精美异常,确有母钱的可能。另一种异文大钱,径达5.4厘米,当属初铸品,因钱文不佳而淘汰,故传世极少。

      我上网查见拍卖和展示的“泰和重寳”有以下数据:

1、2020-07-25 “泰和重宝”折十,极美品。     

     (44.97~45.06)*(3.37~3.45)mm

2、2020-07-25“古钱币网”“泰和重宝折十”,(44.98~45.13)*(3.51~3.58)mm,

3、 泰和重寳折十錢。錢徑4.5、穿寬1.28、郭厚0.3厘米,重15.7克。黑龍江阿城出土。(孫亞非)

4、


5、2020-07-25 极美品金泰和重宝:拍卖成交价格57500元,泰和重宝 直径45mm 厚度2mm 孔径12mm, 重量20g左右。

6、青銅質。錢文“泰和重寶”,篆書,對讀。長重。折十錢。錢徑4.5、穿寬1.4、郭厚0.31董米,重16.1克。黑龍江出土。(孫亞非)

7、青銅質。錢文“泰和重寶”,篆書,對讀。闊重。折十錢。錢徑4.5、穿寬1.28、郭厚0.3董米,重15.7克。黑龍江阿城出土。(孫亜非)     

       从这七枚“泰和重寶”的数据看,形制均是折十,材质均为青铜。直径均在45mm左右,厚度2mm-3.5mm左右,中穿1.1-1.3cm.左右,重量在15g-20g左右,并未见超过21克以上的钱币。

       我由一枚自藏品似乎发现“泰和重寳”的有别于藏界认为只有“青铜”质币的客观存在。



  这一枚篆书折十“泰和重寳”藏品,直径45mm,厚4.0mm,中穿1.1mm廓1.5mm,缘1.5mm,字高或缘高1.0mm,而重达29.24g!

      前文说,有出土发现“泰和重寳”钱有35克的,但无人研究其原因。今天本文试从一下几方面研究一下这枚藏品为何会重29.24克?

      一、材质计算与分析:

      还是用老方法,用金属圆柱体体积和材质比重关系来计算一下。以下计算均暂时不考虑这枚钱币的四个汉字“泰和重寳”和外缘轮边的凸起重量。

      1.假设材质是铜。比重8.9g/cm3.计算结果为:

【3.14*(4.5/2)*(4.5/2)*(0.4-0.2)*8.9】-1.1*1.1*0.4*8.9(穿缺口重量)=24g

      2.假设材质是银。比重10.5g/cm3.

计算结果为:

【3.14*(4.5/2)*(4.5/2)*(0.4-0.2)*10.5】-1.1*1.1*0.4*10.5(穿缺口重量)=28.3g

       非常明显,当铸造材料为银时,计算结果更接近藏品的实际重量。






  所以,我判断该藏品的铸造材质是“和银”或是一枚含银量在70%左右的银币。

     二,观藏品,包浆有特色:

      此藏品钱币的四个汉字“泰和重寳”,穿廓表面,外缘轮边凸起部分,以及币边轮的光泽有两种。一是泛银色,二是淡黄色。地章上的包浆是黑褐色(银质金属的氧化层)加绿色(铜质金属的氧化层)。再观穿内壁露出来的金属层也是泛银色。

       可以说明此藏品的铸造材料是“和银”。

       三、对藏品币敲击听声,非普通铜币尖厉声,而是种接近银币的浑厚声。     

       综上所论,此藏品必为银质币而突破了藏界一直只识别的青铜质钱币的定义。此发现应该是对“泰和重寳”折十大钱铸造材料的新发现!我认为这可能才是金代铸钱史的本来状况。

       早在唐朝就有用银铸钱的历史,到北宋,南宋,明朝都有用银铸钱的历史,甚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公元 1161年)都有用银铸“大定”折十银钱的历史,为什么烦而在金“泰和”年不用银铸折十大钱了?不正常!而且,银质大钱一当十,更有可能是在上层做为财富收存更多,而做为流通钱币较少。铸造少,存世少,未发现不能说明它没有!

       另外,这枚钱之币文版本别开面。

       1、其“重”,“寳”二字的高度“和”字的宽度中规中矩,均与内穿廓持平。不高于,也不低于,不宽于也不窄于。与华光谱錢谱上的任何版本迥异!

       2、“泰”字之顶上“士”之最末一笔是右上斜书,而其他版本的这一笔是成“∧”形。

       3、钱币币文挺拔,高于地章1mm立面深竣,且币外缘轮边也特别高达1.0mm,币背外缘轮边甚至高达1.2mm,内穿廓最高于地章1.4mm。




  所有这些,突显出此币的母钱或母钱特征。说明此币身份特殊,可以把这枚银质“泰和重寳”折十做为一个新版本定义,这也许是为了此钱有别于铜质大钱和特殊用途的一种特殊考虑。

        读者同好您咋看?请说出您的高见,一起探索未知。

          2022年8月14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