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8-15 发布于北京

青春期,就像是扎在孩子心里的一根芒刺。

孩子看不出自己哪里有问题,就是感觉很烦躁、不对劲;

父母感觉孩子哪里都有问题,不是冲动易怒,就是敏感偏激。

就这样,从12岁到18岁长达数年的青春期,就演变成了父母和孩子对垒,寸土不让的“意识之争”。

01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再和善的父母和再懂事的孩子之间,或多或少都会一些争执和矛盾,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也是父母教育的无奈。

作为成年人,承受着家庭、教育和养老的沉重负担,难免会有透不过气而感到焦虑烦闷的时刻,如果恰巧孩子在学业和作业的过程中磨蹭拖延,给大人的心里“添堵”。

然后父母说几句,孩子顶几句,一场小纷争很快就会变成大麻烦。

实际上,作为父母是如此地热爱和关爱孩子,以至于从早到晚、费尽心思地想要对孩子好,而如今的大多数孩子在网络资讯和短视频的熏陶影响之下,对于人情世故和学业人生,也早已有了自己或许不成熟但绝对现实的想法。

所以说作为青春期孩子,在心智和思维上,肯定是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的。

可是,为什么在理论上能够相互理解和共情的父母孩子,在现实中却往往闹得不可开交,气得眼泪纵横。

这中间, 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02

显然,青春期的孩子是痛苦的。

他们不得不直视“不想长大”和“渴望长大”之间的矛盾,在心里还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读好眼前的课本、通过严苛的考试,剩余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嬉戏和玩耍。

但现实是,随着年龄身高和思维见识的增长,孩子们需要面对接踵而至的“中考分流”和“高考筛选”,至少有70%的孩子,将在最不能容忍失败、嘲笑和屈辱的青春期,被排除在本科学历以外。

这是孩子的痛苦,也是家长的无奈。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通过勤学苦读,就能考上清华北大或985大学的。想要培养出高分学霸,优越家庭和优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现实生活和考试成绩,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我们警醒,相信许多父母都应该明白,在孩子放松懈怠、偷懒娱乐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依然在悬梁刺股地拼命努力。

3岁背唐诗、5岁学英语、7岁学画画,10岁学奥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那些“虎爸狼妈”们做不到。

可是,这些别人家的学霸孩子的事迹,你若是给自己家的学渣孩子摆在面前,孩子肯定会在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下,萌生出前所未有的厌恶和反感。

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己的身心状态,能够停留在孩提时的“舒适区”,不但被父母和老师整天夸奖,还能轻轻松松地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可是这样的好事,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

03

所以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有时候很像员工和老板的雇佣关系。

在任何一个企业,员工的核心利益都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而一个员工在做事的同时,头脑里必然无时无刻都在琢磨和盘算自己的当月收益。

孩子也是一样,你要是想让他专心学习、努力复习,就得给他点名近在眼前的“好处”。

比如写完了当天的作业,就可以玩一会儿游戏;

比如数学考到95分,就给孩子买个变形金刚;

比如完成了学习计划,就带孩子周末去海洋馆玩耍。

因为孩子的心思就那么多,眼睛里只能看见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切身感受,本性又贪玩好动、敏感易怒,作为父母你当然可以催促和逼迫孩子整天从早到晚地埋头苦读,但是与此同时,你得知道自己家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就像是那些整天只会“画大饼”的私营企业老板,说的那些股份福利和上市前景,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有意义吗?所以父母也是一样,你以为给青春期孩子灌一些心灵鸡汤和励志语录,孩子就能知耻而后勇,跟在别人家孩子的身后,心无旁骛地努力吗?

肯定不行!身为父母,没必要在小事情上“偷奸耍滑”,在孩子面前,尤其应该真诚相待,拿出你的诚意和心意,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有付出就有收获,有努力就有惊喜。

归根到底,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而不是对比和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