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解读:任肝之脉滞碍,疝证分证治论

 繁星1 2022-08-15 发布于河南

【原文】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是证也。虽属任脉,而有肝脉之殊。盖任脉者,起于胞室之下,出会阴之分,人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肝脉者,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循股内,过阴器,抵小腹。二脉总诸阴之会,故诸疝之在小腹者,无不由任肝为之原也。
所谓七疝者,即冲、厥、瘕、狐、溃、癃、颓是也。如少腹痛,行阴丸,气上冲心,而不下注,则肾气不通,二便不行,遂成冲疝也。若肝气厥而上,行克于脾,则中州失运输之职,湿不化,遂上逆作吐者,为厥疝也。若木气逆而病于脾、由脾而传其所胜之水,于是肾气不通,则少腹之气不伸,聚而为块,故左右作痛、水受土迫,驱而下行,成瘕疝也。若肝木猖獗,血不荣筋,卧则筋缩而人腹,立则筋缓而出腹,似狐之昼出而夜伏,故名狐疝也。夫阳明本气血俱盛之经,肝邪乘胃,则气滞血瘀,久腐而成脓血,下注于肾,状如黄瓜,行将溃烂,故名溃疝也。
图片
经云:足阳明病溃疝,腹筋急是也。脾乃统血之藏、虚则失其统摄之职,血液下注于肾,壅塞气道,致使小便不通,则癃疝成矣,经云:脾脉滑甚为疝是也。小肠乃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二腑阳气俱盛,主蒸化水液者也,虚则腐化之力不足,于是水邪下注,阴囊肿大,阳气不能护布,则睾丸肿硬,顽痹不仁,且肝与胆相表里,胆火炽,则筋不柔,遂顽不仁,面成颓疝,经云: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頹疝是也。
图片
李士林云:冲疝宜木香散,厥疝宜当归四逆汤,瘕疝宜乌头子汤,店宜蜘蛛散,溃疝宜桃仁、元胡索、甘草、茯苓、自术、枳壳、山楂、橘核、荔枝核之类,癃疝宜加味通心散,颓疝宜三层茴香丸。至于《金鉴》,按气、血、虚、湿、寒、热分治,以七疝不离六者之固,故气疝宜夺命汤,血疝兼水,大黄皂刺汤或羊肉汤,阴虚兼湿,十味苍檗散,寒疝当归温疝汤或乌桂汤,热疝乌头栀子汤。七方于临证之际,择而用之,庶无大谬。其少腹阴丸作痛也,在冲、厥、瘕、狐、溃、癃皆有之,唯颓疝痛苦无知,乃为异耳。是七证病因不同,而治法亦异,究不外任肝之脉,有所滞碍而成也。
图片
【解议】《黄帝内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是证也。”虽然疝属任脉之证,却与肝脉有特殊关系。任脉起于胞室之下,出会阴之分,人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而肝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循股内,过阴器,抵小腹。所以诸疝在小腹,无不以任肝之经脉为原。
七疝,即冲、厥、瘕、狐、溃、癃、颓。冲疝可见少腹痛牵阴丸,因气上冲心,而不下注,则肾气不通,可见二便不行。厥疝是肝气厥而上行克脾,导致中州失运,湿不得化,而见上逆作吐。瘕疝为肝木气逆而病于脾,由脾而传其所胜之水脏肾,水受土迫,驱而下行,于是肾气不通,则少腹之气不伸,聚而为块成瘕,左右疼痛。狐疝是肝木猖獗,血不荣筋,卧则筋缩阴囊人腹,立则筋缓而出腹,似狐之昼出而夜伏故得名。溃疝因阳明经脉本气血俱盛,肝邪乘胃,则气滞血瘀,久腐而成脓血,下注于肾,状如黄瓜,行将溃烂。
《黄帝内经》中说:“足阳明病溃疝,腹筋急是也。”癃疝是因统血之脏,脾虚失其统摄之职,血液下注于肾,壅塞气道,致使小便不通而成。《黄帝内经》中说:“脾脉滑甚为癃疝是也。”
颓疝是因受盛之官小肠和州都之官膀胱二腑虚弱,则蒸化水液之力不足,于是水邪下注,阴囊肿大,阳气不能护布,则睾丸肿硬,肝与胆相表里,胆火炽,则筋不柔,而顽痹不仁。
《黄帝内经》言:“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颓疝是也。”

李士林云:冲疝宜木香散,厥疝宜当归四逆汤,瘕疝宜乌头栀子汤,狐疝宜蜘蛛散,溃疝宜桃仁、元胡索、甘草、茯苓、白术、枳壳、山楂、橘核、荔枝核之类,癃疝宜加味通心散,颓疝宜三层茴香丸。至于《医宗金鉴》按气、血、虚、湿、寒、热分治,是七疝不离此六因,故气疝宜夺命汤,血疝兼水,大黄皂刺汤或羊肉汤,阴虚兼湿,十位苍檗散,寒疝当归温疝汤或乌桂汤,热疝乌头栀子汤。七方于临证之际,择而选用绝无大谬。其少腹阴丸作痛在冲、厥、瘕、狐、溃、癃皆有之,唯有颓疝无感知痛苦,比较特殊。七疝证病因不同,而治法各异,究其源不外乎任肝之脉,有所滞碍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