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成语今日析--安乐窝

 新用户3951uudG 2022-08-15 发布于河南

安乐窝

抄喷学说:如果这也是成语,真得好好说说,这个地方就在管我们县的市里面。

可提起笔来,错,应该是打起字来,无话可说。据说现在已经到电脑时代,提笔忘字成了真实的写照,腰酸背痛没有解决,又有了鼠标手之说。连人民日报也开始发表社论来关注这个事情。

不过这好像与我们的成语没有什么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吗?我自号“抄喷学”,总要给它胡乱联系的:社会的发展,新科技的应用,人们往往在惊叹的时候,却不忘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欢乐越来越少。

这就是安和乐。先安而后才能乐,人们现在得益于不安,所以才不能乐,人们一说,就是压力大呀,工作、婚姻,房子,什么都成了不安,还怎么能乐呢?

《陋室铭》那是一种清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是一种心酸,“狡兔三窟”那是一种聪明,“安乐窝”那是一种惬意。所以是个哲学家的邵雍老先生曰: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这老先生是够享福的了,我们如此现代化的条件普通人尚不能做到冬暖夏凉,他应该安乐了。可看看他的故事,也有点怀疑,众说一词,不过,咱不是考据家,没理由考证这位老先生是叫辉县百泉苏门山的故居为安乐窝还是洛阳的城南的为,好像这两个地方也不争吵,两者都叫,只是在邵雍不同的时期居住的地方,比那个襄阳南阳之争的古隆中要寂寞的多,这老先生也可以安慰了。

据说他刚到洛阳的时候,以竹代木,蓬毕环堵,不避风雨,又一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云:“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过他没有人家杜甫的立意高,屋子虽破也安乐,人家杜甫除了安乐还提高了一个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不过我们这些不是“士人”的老百姓有个疑问?还是没有摆脱文人的一点点自尊,老百姓就不要广厦千万间了,只要一个茅草屋?

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想安不叫你安,更不要说乐了,乐只能把前面的成语换一换:乐莫大于心(强行)高兴。就这杜甫草堂还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而邵雍就幸福多了,不久,司马光等“有钱人”帮他买了三十间房子,不过还是叫“安乐窝”,这家伙狡兔三窝呢?而同样不久,杜甫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安乐窝甚至到了应该有个地名的地步,我不知道那些赤地千里的中原战乱怎么还能保留这些古地名,要知道元末的战乱是很出名的,我们中原的原居民已经几乎消灭光了,所以我们的祖先只有到大槐树去找。

而就在安乐的旁边就是赫赫有名的武圣人关云长的埋头地关林,他身首异处,不知对邵雍这个安乐窝有什么看法?


邵雍是典型的当下小人物的奋斗史,辉县小地方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得到京城去发展,京城的房价高,只有住在郊区的贫民窟里,不过人家好歹还是自己的房子,现在北京郊区房租也不菲,后来有了帮助,才安居了,才创造了自己的易学和哲学。

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如此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