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到圣彼得堡见闻录(04)——俄渝鄂团自混合游记行

 三爱先生之馆 2022-08-15 发布于江西

我们5月1日晚上半夜里从莫斯科乘火车,于2日早上9点到达圣彼得堡,旅游大巴不是拉我们去旅馆,而是先吃早餐,接着旅游观光。第一站参观圣以撒大教堂,步下旅游大巴,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青铜雕像。


01  沙皇尼古拉一世骑马雕像,二支点式,难度很高。

这个尼古拉一世沙皇,1825年-1855年在位。1825年,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尼古拉对其采取严厉镇压措施。虽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对落后的农奴制度实施改革,但却把改革限制在不与贵族利益发生冲突的范围内。另外,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与英、法、土耳其发生克里米亚战争,在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传说是服毒自杀的。该雕像之所以有名,是二支点式,平衡难度高,设计非常巧妙,马匹双腿着地,支撑着整座雕像的重量,这比一般的三脚或双脚加尾巴着地要更具有设计难度。据说,马屁股里灌了铅,才保持了平衡。

  

02  从另一面欣赏青铜雕像。

    查知,这位尼古拉一世沙皇不吸烟,也讨厌周围吸烟的人;从不饮用烈性酒,每天都坚持散步、锻炼,尼古拉的生活就像一架有规律的时钟。尼古拉记忆力超群,工作勤奋,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达到16至18小时。(真的?)他崇尚严明的纪律,经常亲自巡视军队、教育机构和国家机关,并对当地的工作作出评论,给出更改建议。就是他,尼古拉一世沙皇监督建造了圣以撒大教堂,所以他的青铜骑马塑像后面就是大教堂。

  

03  圣以撒大教堂。

    先插一点题外话,咱们汉语中的“替罪羊”是外来语,与“以撒”有关。据圣经旧约记载,上帝让亚伯拉罕杀独生子以撒献祭,并告知用公羊代替。这就是替罪羊,以及以撒名字的来源。

    圣以撒大教堂是在达尔马提亚的圣以撒大教堂旧址上建造的,因此保留了前教堂的祭坛职责。整体建筑恢弘壮观,不仅是圣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在兴建时也是俄罗斯最大的主教座堂,至今都吸引着八方游客到访。赫赫有名的圣以撒大教堂,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百花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高102米、长112米、宽100米,整个教堂可同时容纳1.2万人祈祷。教堂于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教堂的四面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就重120吨。四面的柱廊建完后砌墙,再竖起上层的细石柱,最后覆盖上圆顶,整个建筑蔚为壮观。大教堂外墙用灰色大理石贴面,内部装饰用了大理石、斑岩、玉石、天蓝石等材料,装饰用黄金就达410公斤。其中仅穹顶外部镀金就用了100公斤黄金。教堂自1858年建成后,一百多年来没有重新镀金,但穹顶依然光彩夺目。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战后用了20年才修复。现在光洁的花岗岩石柱上仍弹痕累累,但没有进行修补,目的是让后人不要忘记过去。圣以撒大教堂现设有一博物馆,游人参观完博物馆后,还可登上大教堂的屋顶远眺圣彼得堡市的全景。

  

04  巨大的廊柱和精美的雕像。

  

05  巨大的廊柱上留下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累累弹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战后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

  

06  拉近来看,雕塑精美。看到吧,大教堂的下部建筑样式,是廊柱加三角型屋顶结构,这个结构形式在西方普遍采用,其源头就是二千多年前的罗马帝国的万神殿。

  

07  以圣以撒大教堂为背景,给老伴拍一张。

  

08  再在这号称世界四大教堂之一的圣以撒大教堂前合个影。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十二月党人广场。十二月党人广场坐落在涅瓦河畔,邻近海军司令部大楼旁。1925年前,十二月党人广场原名为元老院广场,改名就是为了纪念发生在1825年的流血政变——十二月革命。

  

09  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青铜骑士雕像。

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大草坪,中央竖立着彼得大帝骑马雕像。铜像建于1766至1782年,高5米,重20吨,底座是一块重400吨的花岗石,是目前世界上纪念性雕塑艺术最完美的作品之一。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骑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充满信心,严厉而自豪。该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保守力量。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铜像底座的天然巨石,是当年在芬兰发现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悬赏七千卢布,让数百名农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拖出沼泽之后,再用几根底部挖有沟槽、装有铜球的大木梁进行运输。这块巨石沿着一条专修的道路滑行了整整一年才拉到了芬兰湾,最后用木排从水路运到了这个广场。

  

10  彼得大帝亲手创建了海军,俄罗斯海军司令部大楼就在青铜骑士像的右侧,那栋飘扬着海军军旗的建筑就是。

    查知,从19岁开始,彼得一世以下士身份在海军中服役,靠战功,而不是沙皇的身份获得海军中将的薪俸。在其有生之年,他的个人开支从来没有超出一个海军中将的俸禄。

  

11  从另一面欣赏青铜骑士雕像。

1832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同情十二月革命,1833年创作的《青铜骑士》是普希金所有作品中最具革命性的一部。诗人看到了专制政权带给人们的痛苦,长诗的副标题《彼得堡的故事》就蕴涵着制度与个人之间矛盾的悲剧,在长诗中,诗人用质朴单纯的语言多次描写到人民的苦难,矛头所指的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但是,这位亚历山大一世是打败拿破仑,1814年骑着大白马进入巴黎的英雄,是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

  

12  隔着马路,拍摄滴血大教堂,听名字就知道来历非凡。

滴血大教堂是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进分子杀害而建。教堂所在地是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维斯基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案发地点。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农奴解救者”。由于亚历山大二世在其26年的统治期间给俄罗斯带来了许多的贡献,所以刺杀的行动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与指责。为了怀念这位为人民而牺牲的仁君,故在其出事地点,兴建了这座具有特别历史意义的纪念堂。

  

13  从侧面拍摄滴血大教堂。左边那位穿银灰色服装的人,是一位行为艺术表演者?你看,他前面摆放了一个黄色投币盒,希望路人对其表演提供投币赞助。

  

14  如果对着马路的是滴血大教堂的正面,那么这就是大教堂的背面。

滴血大教堂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俄国风格,所以建筑师巴尔兰德的艺术设计灵感,主要来源自莫斯科雅拉斯拉夫斯基火车站及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的建筑风格。而教堂整体建筑结构,则来自修道院院长大司祭伊格纳奇依的构想。据传说,大司祭伊格纳奇依在梦境中显现出这座未来教堂的设计蓝图,教堂内部嵌满了以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的镶嵌画。与圣瓦西里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丽、更加生动。1883年9月14日举行了奠基典礼,历经24年的兴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

  

15  喀山大教堂的正面,没有拍全,因为身后就是圣彼得堡最繁忙的涅瓦大街,人多车多,没办法退。

喀山大教堂是根据沃罗尼欣的设计,于1801至1811年建成,它的外貌具有典型的当时帝国风格的特征。教堂最显著的特征是这个建筑的平面图呈十字型中间上方是一个圆筒型的顶楼,顶楼上是一个端正的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半圆型的柱廊由94根圆柱组成,面向大街,环抱广场,喀山教堂名称来自于教堂内所供奉的喀山圣母像。十六世纪中期伊凡大公的军队突击喀山时,在烽火中发现了这尊圣像画。由于喀山圣母像不断地传出显灵的事迹,故成了俄罗斯东正教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

  

16  喀山大教堂两个半圆形廊柱的端头,各有一座雕塑像。左端的这位是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俄国陆军元帅。

  

17 右端的雕塑像更有名气,是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

  

18  看看94根高大的廊柱,典型的罗马建筑风格。

  

19  喀山大教堂的内部,是老伴拍摄的,可以看出教堂内也很精美。

在喀山教堂里面供奉俄罗斯最灵验的喀山圣母像,喀山圣母像曾经多次显灵。第一次显灵于伊凡雷帝时期,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多次显灵,使蒙古大军不战而逃。第二次显灵于俄法战争,元帅库图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的喀山圣母像前祈祷,圣母托梦给库图佐夫将出现从没有过的寒流,这次寒流使拿破仑军队不战而逃冻死过半,而且全无战斗力,库图佐夫一战成功。第三次显灵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正教教皇向喀山圣母像祈祷,圣母再次托梦给教皇说寒流将第二次出现,这次寒流使德军冻死过半,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手指无法扣动扳机。喀山圣母像现保存在美国的博物馆内,俄罗斯人民相信当俄罗斯再次出现灾难的时候将会出现。但是,另一种说法是,喀山圣母像的古本和复制品分别被放在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圣彼得堡。嘿,我就是一名普通游客,何必深究。

  

20  圣彼得堡最著名的大街——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货商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涅瓦大街还是一条极具观光价值的街道,在那里你可以欣赏到各类教堂、众多的名人故居以及历史遗迹。果戈理有部小说就叫《涅瓦大街》,精准地刻画了19世纪中期圣彼得堡的市井人生。

  

21  站在涅瓦大街上,可以看到远处的滴血大教堂。

  

22  游览斯莫尔尼宫,俺的身后就是斯莫尔尼女子学院及斯莫尔尼修道院。

由于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军事革命委员会设在斯莫尔尼宫,为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中旬至1918年3月列宁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在“苏联老大哥”时代,斯莫尔尼宫为国人所熟悉。今天有机会参观斯莫尔尼宫,听名字,就颇有点熟悉感。

斯莫尔尼宫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建筑。原为贵族女子学院,和其右侧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斯莫尔尼修道院浑为一体,形成巧妙的组合,合称斯莫尔尼建筑群。这座建筑群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有关,女皇放弃皇室基金,这是沙皇的个人经费,占当时国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拿出来办女子学院,即斯莫尔尼学院。女皇认为,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提高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的水平和修养。

  

23  在涅瓦河左岸,矗立着一座高贵典雅的斯莫尔尼修道院

彼得大帝时期,这里成为一座专门存放沥青的仓库,“斯莫尔尼”就是沥青的意思。从此以后,这个地区便称为斯莫尔尼。斯莫尔尼修道院拉斯特雷利建设(1748—1764年),斯塔索夫改建(1832—1835年)。另外,修道院的锻造铁栅栏的造型轻盈、精美,这是一处反映18世纪末建筑艺术特色的地方。

  

24  斯莫尔尼修道院可以进去参观,可以拍照。据说,这栋建筑2015年才归还教会,所以显得还在布置中的感觉。

  

25  这些都是东正教的金箔画,圣经故事,看不明白,当然,也没想弄明白。

  

26  圣彼得堡的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sphinx),译音为斯芬克斯。是指拥有人的头部以及狮子身躯的古埃及雕塑。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通常是男人的头,象征着神话人物斯芬克斯具有仁慈的性格和凶猛的力量。圣彼得堡的狮身人面像是阿门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公元前1455年-1419年雕刻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埃及国王送给圣彼得堡的礼物。1832年,这两座石像从埃及的尼罗河启程,来到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在这个位置上安了家。据说,当时负责监管运送狮身人面像的埃及人,用枪托生生地敲掉了它们下巴上的胡须。因为埃及人认为胡须是权力的象征,石像可以送给俄罗斯人,但权力是万万不能拱手相让的。

  

27  狮身人面像静静地匍匐在涅瓦河畔,看到来了这么多中国游客。

  

28  在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狮身人面像前,给老伴拍一张。

  

29  巨大的灯塔,音译罗斯特拉灯塔,意译为船头灯塔

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这是瓦西里岛古港灯塔,柱高约32米,1810年由建筑家托姆·朵·托蒙设计。在柱的底座上有4座5米余高的雕像,据说它表示俄罗斯的4条伟大的河流:沃尔霍夫河、涅瓦河、第聂伯河及伏尔加河“罗斯特拉”是船头的意思,将敌军的船头砍下来,装饰在柱子上,用以庆祝胜利,源于古罗马的一种风俗。

另外,我们还游览了冬宫,由于冬宫博物馆太精彩,下一篇专讲冬宫游历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